骨搬移术治疗下肢感染性骨不连患者的术后护理
2015-03-19马贺梁瑛琳杨红梅
马贺 梁瑛琳 杨红梅
(北京军区总医院,北京 100007)
骨搬移术治疗下肢感染性骨不连患者的术后护理
目的 探讨骨搬移术治疗下肢感染性骨不连患者的术后护理方法。方法 对32例感染性骨不连患者术后做好患肢护理、骨搬移护理、疼痛护理、外固定架针道护理及康复锻炼。结果 32例患者在住院期间,2例患者骨搬移过程中出现下肢疼痛,减慢骨搬移速度2 d后好转;1例患者出现针道感染,经换药得到控制;其余患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愈合恢复良好。 结论 骨搬移术治疗感染性骨不连患者术后的有效护理,是患者顺利康复的重要保证。
骨搬移术; 感染性骨不连; 术后护理
Bone lengthening surgery; Infected nonunion; Postoperative nursing
感染性骨不连是骨折部位存在持续感染[1],致骨折修复进程停止,预期时间内不能愈合,需要手术治疗,是所有骨不连类型中最难处理的一类[2]。骨搬移手术就是应用张力-应力法则原理[3]在缺损部位的近端或远端行截骨,通过外固定架固定截骨后的游离骨块,以提供一个稳定的立体框架结构,逐渐向骨缺损处“搬移”,维持或恢复肢体长度及力线,直到骨缺损修复。骨搬移术可以修复一定长度的骨缺损,手术亦能兼顾控制骨端感染,被认为是治疗感染性骨不连的标准方法[4-5]。由于治疗周期长、恢复慢,护理过程中存在感染、皮肤完整性受损的风险,同时,患者术后下肢需要外固定架固定至少6个月,调整周期长,外在形象改变,造成患者思想负担和行动不便,因此护理工作重要性凸显。我科2010年9月-2014年9月应用外固定架骨搬移技术治疗32例感染性骨不连的患者,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患者,男20例,女12例;年龄19~62岁,平均38.5岁。车祸伤13例,高处坠落伤10例,重物砸伤8例,机器碾伤1例。骨缺损长度6~11.5 cm,平均8.5cm。有2~6次手术史,平均3.5次。骨感染时间最短6个月,最长3年。股骨9例,胫骨23例。
1.2 方法 术前明确骨端及创面感染情况,有急性感染者首先控制感染,针对患者的感染程度,术前、术中做细菌培养,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遵医嘱行药物过敏试验后,选取合适抗生素行抗炎治疗。根据骨缺损长度及位置,设计外固定架框架构型,确定截骨平面,在硬膜外或全麻麻醉下清创、安装环形外固定架并截骨,术中清除坏死组织,取出所有原内固定器械,彻底清除创面内坏死组织、增生肉芽、死骨,修整骨折断端,直至有较丰富血供及两骨端髓腔相通[6-7]。将支架通过远端套入小腿,原则上骨折端每侧两个环,每个环上两个全针或一个全针和一个半针。同一环上两针交角至少30°,固定时注意避开血管、神经区域。支架固定完毕后,在干骺端以骨刀垂直骨干截骨,截骨时注意保护骨膜血运,试行牵拉断端分离确定截骨完全,然后将牵拉复位。
1.3 结果 本组病例在延长过程中,无血管及神经损伤症状出现,患者获得满意肢体功能。住院时间15~45 d,平均23 d。术后外支架固定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所有骨折得到愈合,骨愈合时间10~22个月,平均15个月。有2例患者在骨搬移过程中出现下肢疼痛,减慢骨搬移速度2 d后好转;有1例患者出现钉道感染,经局部伤口换药护理以及口服抗生素后治愈。
2 术后护理
2.1 患肢护理 术后患肢位置很重要,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置于抬腿垫上,以高于心脏水平20~30°,利于静脉回流,改善血循环,减轻肢体肿胀;同时腘窝处垫上棉垫,使膝关节屈曲位,以利于腓走神经放松,避免神经受损;因患肢带有外固定支架不便,棉垫保护的同时可以增加患者舒适度,避免下肢长期受压,出现压疮;足部给予防悬鞋保护,防止足下垂。术后麻醉药物作用消失后,在避免疼痛情况下,嘱患者主动活动或家属协助被动活动,靠肌肉泵作用改善肢体肿胀情况。密切观察肢体末梢血运、温度、颜色、感觉及活动情况,评估有无神经血管损伤,及时汇报医生;本组患者护理有效,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
2.2 骨搬移护理
2.2.1 骨搬移原则 严格遵医嘱行骨搬移,“宁慢勿快”,搬移速度过快有造成骨不连的危险,患肢末端无血管及神经损伤,一般于术后7 d开始行骨搬移,密切观察患肢末端血运、感觉及活动情况,仔细做好每日护理记录。开始由医务人员进行具体操作,让患者及家属进行参与,边操作边讲解操作步骤、目的、注意事项,以后逐渐交给患者或家属操作,对其进行指导并监督其实际操作,确保患者或家属出院前掌握正确操作方法,护士给患者写出详细操作方法并录制临床操作视频,便于患者出院后自己进行操作,以免遗忘。
2.2.2 搬移时间 本组患者术后第7天行骨搬移,护士每天调整外固定架螺丝,按1 mm/d速度延长,即通过环形外固定支架每日搬移1 mm,旋转螺母1圈即1 mm,每日分四次调整或视情况适当减慢;连续调整5 d休息2 d,1周后拍X片复查,每月定期门诊复查X片,根据骨矿化情况调整搬移速度。
2.2.3 搬移速度 在搬移过程中注意调整速度,当患者感觉出现麻木疼痛等神经症状或远端血运改变等情况,可将搬移的距离退回3~5 mm,缓冲1~2 d,待症状消失后再行搬移,并适当调慢搬移速度。在搬移过程中,2例患者出现下肢疼痛,给予上述措施2 d后好转。
2.3 术后功能锻炼 骨搬移手术采用环形外固定架对患肢进行固定、断端进行搬移。环形外固定架虽然携带并不方便,但是其支撑的生物力学强,可以让患者早期进行床上、床下负重锻炼,使得患者能够尽可能防止手术和卧床带来的并发症,也可以使其最大程度恢复生活功能,直至重返社会。功能锻炼包括:(1)膝关节伸直训练:术后第1天即可进行膝关节伸直练习,将脚跟用枕头垫起,膝关节悬空,靠自身重量使其伸直,每天3次练习,每次持续15 min,逐步增加时间。(2)功能性训练:术后第1天一并指导患者进行踝泵训练,踝泵练习可以有效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踝关节屈伸还可以很好的防止跟腱的挛缩以及踝关节的僵直。“踝泵”每组30个,每天10组。同时,股四头肌静力性收缩也一并开始,每组20个,每天10组。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精神状态良好,可以逐步摇床做起,每天3次,每次20 min,逐步增加时间。早期坐起可以降低肺部感染的风险,同时也改善了患者的功能状态。(3)肌力练习:本组患者在拔出引流管后均进行了直腿抬高练习、侧抬腿练习、后抬腿练习、踢小腿练习,每组10次,上下午各4组,肌力练习可减缓肌肉的萎缩,并且为患者的早期负重锻炼做了准备。(4)关节活动练习:指导患者进行膝关节屈伸练习,髋关节各个方向活动练习,每组10次,上下午各4组。(5)下地负重站立、行走练习:环形外固定架能够有强大的支撑力,所以患者可以早期负重行走。待患者肌力训练达到4级时,便可以扶双拐下地,从部分负重开始,逐步增加负重的重量。站立训练后再进行迈步、行走训练,每天2次,每次训练量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而定。
2.4 疼痛护理 术后因骨折断端移动及手术切口造成组织损伤,导致大部分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1~3 d疼痛最为明显,尤其是术后24 h内。因此:(1)对患者进行疼痛知识健康宣教,强化无痛理念:纠正“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吃止痛药能产生成瘾性”等错误传统观点,说明在强烈疼痛情况下,使用适量止痛药是不会产生依赖的;解释持续忍受强烈刺激,影响伤口愈合、身体健康。(2)进行疼痛评分教育:教会患者正确使用视觉模拟评分表,评估后分值及时上报医生,遵医嘱积极处理。(3)在镇痛泵的基础上联合口服、注射、静脉用药等多模式镇痛:评分≤3分,给予看喜剧、漫画、听音乐等非药物疗法转移患者注意力;评分4~6分,实施非药物、环氧化酶抑制剂与弱阿片类药物,如:塞来昔布、泰勒宁等药物治疗;评分≥7分,实施非药物、COX-2抑制剂与强阿片类药物,如:特耐、强痛定、吗啡等。该组患者均遵医嘱,及时按需给药,采用多模式镇痛,疼痛评分控制在3分以下。
2.5 针道护理 (1)从手术次日开始,护士每日常规2次用碘伏棉签将针孔周围擦拭干净,暴露针孔,保持针道周围皮肤清洁干燥。(2)通常术后24~48 h 针道会有出血,及时更换渗湿的敷料,直至出血停止,血痂形成时不去除,保护针口免受外界污染。(3)每日观察固定针有无松动,如果发生松动,及时通知医生,适当调整,恢复外架稳定性。(4)观察针道周围有无红肿、渗出等感染迹象,加强换药,必要时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5)制作针道换药视频和健康手册,以供患者或家属学习。1例患者体型较重,抬腿垫海绵质地较软受压不均致下肢不自主外旋,长期针孔受压刺激过大,出现针道扩大、红肿、淡黄色脓性液体渗出感染迹象后给予调整换药,银离子液体敷料外用1次/8 h,3 d后针眼分泌物减少、红肿症状减轻、针眼缩小,感染得到控制,其余患者无感染发生。
3 小结
近年来,骨搬移术在骨科领域中开始广泛应用,是解决感染性骨不连的有效方法,骨搬移延长时机、速度和频率是决定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关键因素。在治疗过程中,要求护理人员要具备丰富的骨科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操作能力,根据患者的手术情况并结合患者自身因素,循序渐近行外固定架的移动,加强针道护理,严格无菌操作,保证骨搬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运用良好的沟通和教学能力以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让患者掌握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和正确的操作方法,促进康复。
[1] 尹鹏,唐佩福.感染性骨不连的治疗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12):1198-1199.
[2] Jain AK,Sinha S. Infected Nonunion of the Long Bones[J].Clin Or-thop,2005,431:57-65.
[3] Ilizarov GA.The Tension-stress Effect on the Genesis and Growth oftissues.Part I.The influence of stabilitv of fixation and soft-tissue preservation[J].Clin 0rthop Relat Res,1989(238):249-281.
[4] 班照楠,黄富国,王莹.骨搬移、骨延长术治疗长骨慢性骨髓炎和感染性骨不连体会[J].华西医学,2014,29(5):900-901.
[5] 胡波,涂洪波,孙红振,等.骨搬移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J].实用骨科杂志,2009,15(3):180-182.
[6] Kim H,Lee SK,Kim KJ,et al.Tibial Lengthening Using Reamed Type Intramedullary Nail and an Ilizarov External Fixator[J].Int Orthop,2009,33(3):835-841.[7] 唐冠英.Ilizarov 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缺损的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2013,30(9):842-843.
马贺(1988-),女,江苏徐州,本科,护师,研究方向:骨科护理
马贺 梁瑛琳 杨红梅
(北京军区总医院,北京 100007)
R473.6,R681.2
B
1002-6975(2015)17-1604-03
2015-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