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道加压限位法在外架固定患者针道感染预防中的效果
2020-07-17段秀丽
段秀丽 程 瑞
Ilizarov外固定技术借助穿入骨质的骨针将骨骼与体外的各种外架进行连接,达到将两段或多段骨骼固定的目的,被用于骨折的固定,或者配合截骨后的牵张成骨进行骨延长,用以治疗各种骨缺损或骨骼短小等。目前,Ilizarov外固定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效果尚可[1-4]。佩戴外架期间,皮肤软组织在骨针上来回滑动,会刺激针道炎性渗出,增加针道感染的风险,因此,防止针道的滑动可能有利于预防针道感染。目前,有关针道护理的文献大多集中在针道消毒剂的选择方面[5-7],如何避免针道滑动及其对预防针道感染的效果尚无报道。笔者以自制限位扣对针道加压限位以避免针道滑动,将其针道感染率与传统针道护理方法进行对比观察,探讨针道加压限位法对预防针道感染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10月至2019年6月亳州市人民医院骨科采用Ilizarov外固定技术治疗的患者63例。纳入标准:采用Ilizarov外固定技术治疗的骨缺损或开放性骨折病例;外架佩戴时间≥1个月;自愿接受本研究并在术后1个月内配合相关措施的实施。排除标准:闭合性骨折或病理性骨折者;患有糖尿病或免疫功能异常疾病者;外架佩戴时间<1个月;因转院、死亡等原因未能配合完成研究者。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2)和对照组(n=3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因、骨针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指导患者进行肢体活动锻炼。每天检查外架松紧度,发现松动时及时拧紧。以碘伏棉球擦拭消毒针道及其周围皮肤以及骨针(从针道到骨针与外架连接处),将3~4片无菌纱布块从中间剪开约1/2,通过剪开的缺口将其跨过骨针覆盖针道,再以绷带包扎。在针道护理过程中保留骨针与针道间的结痂,当出现针道感染时,则去除结痂。手术后的前2周,每2天针道护理1次,以后改为每3天1次。
1.2.2 观察组 将250 mL玻璃输液瓶的橡胶瓶塞在中间钻一小孔,自瓶塞边缘到小孔剪开一道缝隙,制成限位扣,放入75%的酒精中浸泡,消毒备用。观察组在对照组针道护理基础上,将限位扣经剪开的缝隙卡到外架的骨针上,沿骨针向针道方向推挤,使其挤压敷料并对针道加压,加压力度以针道皮肤稍凹陷为度,避免力度过小或过大,过小则起不到对针道加压的作用,无法阻止针道滑动,过紧则会影响局部血供,甚至导致局部压疮形成或皮肤坏死。日常护理时,检查限位扣的松紧度,根据需要内、外移动限位扣,调整其对针道的压力。其余护理措施与对照组相同。
1.2.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护理1个月,观察在此期间两组针道感染病例百分比和感染针道百分比。针道感染病例百分比=针道感染病例数/该组总病例数×100%,感染针道百分比=感染的针道数/该组总针道数×100%。按Checketts&Otterburn针道感染分级标准[8]判定两组患者有无针道感染:Ⅰ级,针道周围有轻微红肿并伴有少量渗出,需要进行针道护理;Ⅱ级,针道处皮肤红肿、渗出和疼痛,需要加强针眼护理并短期使用抗生素;Ⅲ级,针道处症状与Ⅱ级相同,但针道护理和短期使用抗生素无法控制感染;Ⅳ级,严重的软组织感染,骨针松动且需要去除骨针;Ⅴ级,除了严重的软组织感染,X线显示发生骨髓炎,需要去除骨针;Ⅵ级,严重的骨和软组织感染,需要去除骨针,切开引流。
2 结果
Ilizarov外固定术后1个月,观察组针道感染病例百分比为15.62%,低于对照组的51.61%;观察组感染针道百分比为5.27%,低于对照组的19.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针道感染率比较
3 讨论
相对于内固定而言,外架固定术后的患者护理难度较大,尤其是针道的护理。在外架固定术后,针道破坏了完整皮肤的屏障作用,术后易发生针道感染,随着骨针留置时间的延长,针道感染的风险随之增加[9-10]。目前,针道感染仍是外架固定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同报道之间针道感染率差异较大,在4.46%~86.1%之间,这可能与不同观察者对针道感染的认知和评估存在差异有关,也可能与不同观察者对针道感染的判定标准不同有关[11-12]。针道感染不但增加患者的痛苦,影响功能锻炼,甚至导致骨针松动、固定失败以及骨髓炎的发生。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针道护理效果。
在佩戴外架进行肢体活动锻炼时,皮肤软组织在骨针上来回滑动,一方面,会刺激针道炎性渗出,有利于细菌繁殖;另一方面,易导致针道结痂松动、脱落,打破了针道原先相对封闭的环境,以上两方面均增加了针道感染的风险。以限位扣通过敷料对针道施加一定的压力,可以防止肢体活动时皮肤软组织在骨针上滑动,从而有利于预防针道感染,限位扣为橡胶瓶塞制成,具有一定的弹性,对针道加压后可牢固卡在原位不会滑动,达到对针道加压限位的目的。本研究中两组对比结果显示,以限位扣对针道加压限位可降低针道感染的发生率。
在外架固定术后,针道处的皮肤与骨针间逐渐形成结痂。Britten等[13]认为,结痂对针道感染有较好地预防作用,应予以保留。笔者认为,针道的结痂具有双向作用,一方面,结痂有利于使针道形成相对封闭的环境,弥补针道皮肤屏障作用的丧失,从而有利于防止针道感染的发生;另一方面,当发生针道感染时,结痂不利于渗出物的排出,渗出物容易沿针道向内蔓延,不利于针道感染的治愈。因此,笔者对所有病例均保留结痂,但当出现针道感染时,才将结痂清除。
使用外架固定时,每例患者需要几枚到几十枚不等的骨针固定,在佩戴外架期间,部分病例和部分针道会发生针道感染,相关文献关于针道感染率的报道,所表示的有针道感染病例百分比[10-11]和感染针道百分比[14]两种不同的概念,易造成概念模糊。本文以“针道感染病例百分比”表述发生针道感染的病例比例,以“感染针道百分比” 来表述发生针道感染的针道比例,可以更清晰地反应针道感染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对于外架固定术后患者,采用针道加压限位法有利于预防针道感染。在对针道加压限位时应注意避免过松或过紧,以针道皮肤稍凹陷为度。对于外架固定的患者,佩戴外架时间通常达几个月甚至更久,患者难以坚持到外架去除后方出院,出院后将对本护理方法产生影响,因此,笔者仅就1个月护理效果进行了短期对比观察,其长期效果如何,尚需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