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二级教学管理下的排课策略探索
2015-03-19陈秀彬
□陈秀彬
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形势下,国家对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要求给高校发展带来新契机的同时,也给高校的教学管理发出了新的挑战。为了保障日常教学工作有序科学进行,切实贯彻培养计划和教学方案,安排好排课这个重要环节。着力寻找效率高和科学的排课方式,是教务人员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如要使教学工作有序正常进行,使教务管理上更高的层次,各高校采取二级管理形式是一项好的举措。科学、合理的课表安排能促进教学工作高效运行,对课程、专业、年级、教师、上课地点、时间进行组合优化就是排课工作的根本内容,排课时要遵循课程教学规律和要求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课表编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教学规律原则。编排课表不能违背教学规律的原则,兼顾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科学性和合理性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二)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原则。排课时应尽量做到教学班人数与所用的教室座位数基本相符,余量控制在20 人以内,各教学班同一学期专业课的教学场所尽可能相对固定。
(三)专业归属的原则。选定专业教师的工作布置给各个专业负责人,应多安排较高学术水平、擅长教学的教授、副教授担任本专业的教学任务,使本科教学质量和水平得到保证。
(四)课时分配合理化。文理课程轻重搭配调节适度,合理安排各类课程的周学时、起止周。在周学时安排上,起止周安排上,保证教学周内学生教学内容饱满,避免出现课程前紧后松的现象。
(五)依据学时排序。实际的排课工作,有一个公共大课、单一专业的课程、核心专业课、选修课程,先排后排的问题,容易犯的错误有:先排少学时课程,将有些课程排在体育课之后。周学时在4 课时以上的课程.每门课程的相距时间要符合规定。每学期各专业平均周学时一般控制在20~26 学时。
(六)教室上课课时。上课教师每日讲课最长时长以6 学时为限,每周上课的学时要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每个学校都有一个合理的限额,以确保教学质量。教师想法是一个可以兼顾的因素,如果与科学性和合理性相悖,则需保持正规的排课规律。
(七)确保课表的准确率。少数有特别要求的理论课、实验课、实践课、使用机房的课程在排课过程中应与专业负责人、上课机房管理方、实验室方面商量、充分交流,正式课表形成前做到与专业负责人及涉课教师的充分交换意见。
(八)公示调整原则。课表排定后,公示过程中发现的有关问题,教务人员应及时调整,公示期后确定的课表不再作调整。
二、校院二级管理模式下排课的实现
(一)校级。所有的排课工作由校本部统管,在安排课程计划时校本部起着指导性作用,掌控整个排课工作的时间安排,集中各个院级单位反馈回来的相关要求和问题,解决院级之间的冲突,真正做到掌控全校所有课程的安排,而细节部分由院级来实现。
1.制定校历。每个学期校本部都要制定一个师生可以遵从的校历。校历体现学校本学期内教学详细的时间安排。作为本学期开展所有工作的时间导向,也是一个总体的教学日程计划。校历是一个详细时间布置,将落实教学任务的原则,各个时间的安排、本学期总周数和统一考试时间、运动会的时间、军训的时间、假期长短等情况,是进行高校所有其它工作开展的依据,是行动的指南。校本部需在该学期所有工作之前完成校历的制定,以确保存该学期的教学工作能有条不紊正常开展。
2.落实教学任务。教学任务是指教师每学期应承担的课程教学任务,包括理论课程、实验课程、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确定教学任务的依据是学校制定的本、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级对如下内容进行数据维护:排课节次、排课周次、教学场地、教师信息及课程信息等。
3.传达计划任务。依据各专业本科培养计划,校级在教务系统中下达排课学期的教学任务。
4.校级对公共课的安排。学科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基础实验课等由校统筹的公共校定课程。毛邓三、思想道德修养、军事训练、大学信息基础、高等数学、外语、体育、物理、基础化学类等课程,为学科基础课程。其中体育和外语课程,按照板块进行课程安排。另一类课程是设定为向全体学生开放的校公选课,这类课程涉及的面广,需用多媒体教室常常是数量多容量大,为合理利用教室资源,使之利用率最大化,将上课时间安排在周六周日及晚上较为合理。对于需要时间持续上课的实验课程,且每次实验持续的时间至少半天,鉴于目前许多高校实验室资源有限,在同一时点能容纳的学生人数也受到限制和局限,所以教务部门、开课学院、实验室三方在排课过程中应协商、沟通,优先排定。
5.冲突检查。所有的课程包括校排和院管全部课程都安排完成后,必须采取正方教务系统中查错功能进行冲突的排查,同时,采用人工方法逐项检查每个专业的课程是否存在错误,总之,多渠道多方面多手段排查高校所有课程的正确性。
6.人工干预课表。为了优化课表,使之达到最佳,并排除不合理及违反原则情形,手工做合理合规性的调整,是这个阶段必须做的事。
7.教师课表核对。趋于合理合规化课表,因为排课人员素质责任心及各方面局限性,在课表初步排定后,要公示初步课表,及时通知教师上自己的教务系统查看课程表安排。以确保课表的优化并兼顾教师合理要求。在限定期限内,如果教师因合理或正当要求需要调整课程安排,说明理由,并提交合理可能的方案,在不违反课表编排原则的前提下,排课人员对课表作局部调整。选课工作开始之后,为避免冲突,原则上对课程调整不接受。
8.课表打印发送。下学期开课的准备工作之一,是将各个教窒的课表打印后,将各个教学楼课表,发送给各个教学楼物业管理中心,以便下学期开课的顺利进行。
(二)院级。在二级管理模式下,教学管理工作较大程度下放。由于学院排课的教务人员,对本院的老师及学生情况较为熟悉,在教学院长的支持及教务秘书的管理协调下,院级更了解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减少后序的调整,将教师的要求及合理化建议,在排课的前期进行收集,做出周学时的初步方案并公示教师,对冲突的情况,有特殊要求的课程,都作一个调整,对全学期课程有个全面的了解,对专业的课程分布进行安排,可以使排课工作高效顺畅进行。
1.教学安排初步反馈。从教务系统导出教学任务,获取准确的基础数据,作为学院的排课人员要合理安排好各年级专业的课程周数,先将需要整周进行的课程如实践、实习、设计等排定时间,留出两周考试周,排除节假日等安排,将剩余的时间,作出一个合理的安排,再根据校历进行课程安排,将本各个专业年级下学期的教学初步安排汇总并提交校级,可供开课学院参考落实教学任务之用。
2.教学任务落实。接受校级下达的下学期教学任务后,各开课学院在考虑教学资源、课程性质、师资情况、教学进程等因素下,着手对教学任务进行具体安排,完成课程、教师和学生的组合工作:确定是否合班,根据校历及排除各类整同安排的课程,根据各门课程的周学时排定起止周,落实各课程的任课教师等。
3.院管课程安排。在校管课程课表排定的基础上,教务员对学院开设的课程进行安排。以专业为单位排课,遵循低年级先排,由于他们的公共课较多,如果两个专业合班,课程多的班级先排,调整时则,调整课程少的班级以满足课程多的班级,每个专业根据校级课程排完后剩下的时间,然后兼顾教师的要求安排详细的上课时间。资源不足或时间冲突的情况,校级可以进行总体协调和分配,以便完成各个院级课程所有专业课程安排。
4.教师课表核对。公示本学院排定的课表,告知老师们查看核对,在限定时间内,在可能的情况下,对教师要求,由院级排课人员对院管课程进行适当调整。
5.导出、打印、分发。以专业为单位,打印老师课表及各专业的课表,并分发给各个任课老师及各专业的班委,以备老师们做好下学期工作的安排。
三、结语
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方向为校院二级管理模式。作为高校教务人员,要根据各自学校的不同实际教学情况,落实好排课工作的各个环节,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院校二级排课模式,从而维持好教学秩序正常化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