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医院自杀未遂现况分析

2015-03-19谢模英,王柳青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自杀精神疾病

综合医院自杀未遂现况分析

谢模英,王柳青

(湖北科技学院临床医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关键词:自杀,自杀未遂,精神疾病,自杀干预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4646(2015)04-0367-02

收稿日期:(2015-05-20)

自杀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自杀是指自愿并主动采取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包括自杀已遂(自杀完成或死亡)、自杀未遂、自杀观念(自杀意念)和自伤行为等。自杀是中国第五大死亡原因,据报告[1],1995 ~ 1999年我国平均年自杀率为23 / 10 万,自杀是15~34岁人群死亡的首位原因。

自杀未遂是指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未导致死亡的结局,包括决心自杀但未死亡和自杀意图不强而蓄意自伤两种情况。自杀未遂是自杀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又产生沉重的医疗负担。因此,对自杀未遂者进行有效的干预与治疗是预防自杀的重要内容。自杀未遂患者多首诊于综合医院的急诊、内、外、中医科等门诊和住院部,也多缺乏精神病医院或综合医院的精神心理科会诊。自杀未遂已成为综合医院急诊患者中常见的问题。

1自杀人群

2005年的自杀相关数据显示[2],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自杀问题呈现以下重要特征: 女性自杀死亡率为14.53/10万,男性为12.55/10万,提示女性自杀未遂率较高;15~25岁人群自杀死亡率占总人群自杀死亡率比例最高; 农村自杀率(16.46/10万)总体上高于城市(8.48/10万)。但农村自杀标化死亡率在1995年(24.76/10万)的高水平上呈下降趋势,10年间下降了34%(男性下降27%,女性下降36%)。相反,城市自杀标化死亡率在1995年(7.17/10万)的低水平上呈现上升趋势,10年间上升了18%(男性上升27%,女性上升10%)。在我国,春、夏季自杀患者高于秋、冬季;多数在晚6~12 时急诊,80.14 %在院抢救治疗时间少于1 天;年龄以青壮年为主;有自杀未遂史者所占比例较低;自杀方式以服毒为主,服农药自杀的比例高,大多数服用家里存放的毒药自杀;30%~60%的自杀未遂者存在有精神障碍。

2自杀及再自杀危险性

自杀原因主要为负性生活事件和精神障碍。多数为冲动性自杀,自杀前考虑自杀的时间不超过2h。半数自杀未遂者自杀前一个月,特别是自杀前两天, 经历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尤其是夫妻吵架或不和。

自杀未遂者一般会有精神障碍,心境障碍即抑郁障碍是自杀未遂者最常见的精神障碍,第二、三位常见的精神障碍分别为精神分裂症和酒精依赖。据《世界疾病负担》报告,1990年抑郁症是发展中国家第四位重要的卫生问题,1998年是中国第二位重要的卫生问题,在2020年将成为最重要的卫生问题,但仅有5%的患者接受过有效的抗抑郁治疗[3]。抑郁症患者首诊往往选择综合医院[4],抑郁症患者再自杀率高。

自杀未遂危险因素排列为: 目前有重性抑郁发作、亲属有过自杀行为、近一年感到绝望频率高、年龄<55岁、女性[5]。无严重躯体疾病的老年自杀者的特征与其是否患有精神障碍有关,首次和反复自杀未遂者的特征明显不同[6~8]。有自杀未遂史者居住在乡村和服农药自杀的比例低,考虑自杀的时间长,自杀前1 个月的生命质量低,自杀意图强度高,慢性心理压力大,精神疾病的患病率高[9]。

3再自杀干预及预防

在我国,综合医院自杀未遂者多收治在急诊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等[10]。初步诊断多为急性药物中毒、昏迷待查等。经抢救脱险后随即出院,缺乏中毒原因分析及进一步精神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或精神药物治疗等。部分患者住院期间再次自杀或反复自杀,甚至住院期间再次自杀致残致死导致医疗纠纷的案件屡有报道。在北京、南京等有条件的地区,已建立专门的自杀预防中心或危机干预中心。但这些中心缺乏与综合医院的必要联系和及时的精神医学评估、干预和治疗。

目前,限制农药、毒药及镇静催眠药处方管制已有效地防止和减少自杀死亡率、自杀未遂率。精神障碍的及时识别和诊治可更好的减少自杀率和自杀未遂再自杀率。应加强向社会、社区、住院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精神卫生常识如抑郁症诊断和药物治疗的宣传[11]。

综合医院自杀未遂者入院后可采取分级处理措施。首次自杀未遂者进行心理评估如生活事件量表,重点了解相关危险因素及负性生活事件,以心理支持治疗为主。首先给患者进行精神医学的评估,同时存在多种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应提供专业的危机干预服务以防止和减少再次自杀、降低再自杀死亡率。内科医师作为诊治自杀未遂患者的主要首诊医师,专业评估能力不足,可借助于一些国际公认的评定量表如汉弥顿抑郁量表、SCL-90等进行精神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筛查。医务人员对自杀采取的态度可能对评定结果有一定的干扰,敌意或否定态度,会使患者产生防御心理;过分关注、关心与重视或持有赞许的态度,又有可能强化患者的自杀念头或行为[12]。患者自身由于自杀而引起的矛盾心理,会对周围环境和医护人员过度敏感,也会对自杀未遂的干预与治疗效果有影响。如初步评定有精神异常可能,必须联络精神专科医师会诊,必要时向精神科转诊,接受精神专科诊治如抗抑郁药物治疗和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防止和减少再次自杀的可能性[13]。55岁以上及多次自杀未遂者精神异常比例更高,多需精神药物治疗如抗抑郁药物治疗和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

提高综合医院医务人员特别是急诊科、内科如消化内科、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医生处理与自杀相关的医学及精神科问题的能力最为关键。特别要提高初级医疗机构非精神科医务人员正确识别和治疗抑郁症的知识水平。应在各级综合医疗机构中将常见精神疾病特别是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常规列为各科医生继续教育的必要内容;开展综合医院医生对自杀态度研究、自杀未遂的研究,建立综合医院自杀未遂如自服药物中毒的标准诊治流程、单病种质量监控系统、网络登记及随访制度,从而更有效的降低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率。

参考文献:

[1]童永胜,兰志超,徐东,等.自杀率、自杀未遂率和自杀行为致死率的性别差异[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3,46(4):227

[2]徐东,张学立,李献云,等.自杀未遂者出院后再次再次出现自杀行为的六年随访[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1,37(7):410

[3]梁红,费立鹏,张艳平.发展中国家三城市非精神科门诊医务人员掌握抑郁症知识情况的初步调查[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7,33(1): 48

[4]张艳萍.北京市50家综合医院门诊患者抑郁障碍的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6, 39(3): 161

[5]薛德旺.一所综合医院七年间因自杀急诊者的临床特征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4,17(2):95

[6]李献云.综合医院诊治的有无自杀行为既往史自杀未遂者特征的比较[J].中华内科杂志,2003,42(12):861

[7]梁烨.北京50家综合医院门诊患者自杀意念及自杀未遂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1):19

[8]李献云.综合医院非心理科病人重性抑郁发作者的特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3):171

[9]王志青.北京40家综合医院住院病人抑郁障碍患病率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3):176

[10]李献云.北京地区综合医院患者抑郁障碍的患病率[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36(2):65

[11]牛雅娟.北京地区40家综合医院住院病人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7):456

[12]杜长军.无严重躯体疾病的55岁以上自杀者中有无精神障碍者的特征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6):397

[13]牛雅娟,王志青,杨少杰,等.北京地区40家综合医院住院病人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7):457

猜你喜欢

自杀精神疾病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3 当我们失去健康:精神疾病
新发现致洪深的三封信函
过失相抵规则在侵权受害人自杀情形的适用
对一例因抑郁症有自杀倾向的案例分析
“自杀”的教授
阿根廷检察官“自杀”牵涉四国
试论人类精神疾病观的发展与演变
全球精神疾病治疗药物分析报告(2014)(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