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疽性臁疮1例
2015-03-19杨翠云
坏疽性臁疮1例
杨翠云
(嘉鱼县中医医院,湖北 嘉鱼 437200)
关键词:坏疽性臁疮;铜绿假单胞菌
中图分类号:R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4646(2015)04-0360-01
收稿日期:(2015-05-27)
1病例报告
患者,女,49岁,因“双下肢皮疹14d”,于2012年12月3日来我院就诊。患者14d前无明显诱因左小腿胫前出现3个小水泡,1d后迅速扩大,皮疹逐渐化脓、溃烂。右下肢及双臀部也先后出现类似皮疹。无发热,头痛、咳嗽及其他不适。患者精神可,睡眠、食欲可,大小便正常,体力、体重无明显改变。患者既往患有“精神分裂症”,现一直口服“氯氮平片”。半年前患者曾摔伤,摔伤后生活不能自理,活动受限。
体格检查:T 36.8℃,BP 130/80mmHg,P 82bpm,R 20bpm。神志清楚,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腹等其他检查无明显异常。专科检查:双小腿及足部中度水肿,呈凹陷性,其上可见大小不等糜烂面、溃疡及黑色坏死区,上覆脓液及大量渗液,周围绕以暗红斑及剥脱性疱壁(图1),左膝部可见约1.5cm×2.0cm大小脓疱,左侧大腿上可见条索状水疱;双足趾背可见糜烂、结痂。下腹及双侧臀部可见黄豆至指盖大小糜烂面,双臀部坐骨结节区可见大片溃疡,臭味明显。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2.17×109个/L、中性粒细胞90.11%、淋巴细胞6.72 %、血红蛋白92.00g/L;超敏C-反应蛋白143.64mg/L ;血沉56.00 mm/h;细胞免疫功能:CD3 54.30%、CD4 17.30 %;体液免疫、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胞浆型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核周型、抗心磷脂抗体、PPD试验均正常;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五项无明显异常。取皮损边缘组织行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下见有小脓肿形成,其附近见灶性糜烂,真皮浅层小血管附近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真皮深部及血管壁未见炎细胞浸润(图2)。皮损分泌物培养:标本接种于血培养基内,27°~35°C恒温培养,24h后长出菌落,灰白,边缘不齐,产绿色素,生姜味,氧化酶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图3)药物敏感实验结果:亚胺培南、哌拉西林、头孢他啶、氨曲南、阿米卡星等。
诊断:坏疽性臁疮
治疗:患者开始给予仙力素针(头孢硫咪)3.0g/d静滴,3d后感染控制不明显。后根据实验室药物敏感实验结果,改用泰能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1.0g/d 分3次静滴,2d后皮疹明显好转,4d后皮疹基本干燥无渗液。泰能治疗两周后患者皮疹部分脱落,部分结痂,可见新鲜肉芽(图4)。坏死的痂皮给予红霉素软膏软化后清创,并给与庆大霉素鱼肝油外用,促进创面愈合。经过上述综合治疗,患者皮损处分泌物明显减少、溃疡深度及范围明显缩小,且臭味消失,患者自动出院。
2讨论
坏疽性臁疮发生于身体衰弱的患者,如白血病、严重烧伤、全血细胞减少症或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功能缺陷、癌症终末期或其他严重慢性疾病患者。该病罕见,具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高度特异性,皮损可以由铜绿假单胞菌血行播撒及皮肤引起或原发于皮肤而没有菌血症,常发生在持续潮湿的损害部位。典型的水疱可提示诊断,水疱或出血性脓疱中内容物进行革兰染色可发现革兰阴性杆菌,培养显示铜绿假单胞菌阳性。因为这常常是脓毒病的表现,血培养可找到铜绿假单胞菌。但是,有尿布区皮损的婴儿、HIV感染以及其他偶发的病例可以在细菌入侵部位出现早期损害,在发展成脓毒病之前就能得到诊断与治疗。
本例患者因生活不能自理,长期直立或卧床排便,致使双下肢及臀部尿液浸渍,从而可能导致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引发皮疹。本病应与坏疽性脓皮病、变应性血管炎等其他疾病鉴别,这两者都属于皮肤血管炎病变,病程亦较长,属非感染性皮肤病,组织病理均表现为血管炎的改变。且治疗上以糖皮质激素为主。而坏疽性臁疮以抗感染和局部治疗为主。因此,早期行细菌培养明确诊断,及时使用敏感抗生素是治疗本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