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伤员海上换乘探讨
2015-03-19陈子辉李新利孙华强
陈子辉,李新利,孙华强,金 涛
潜艇伤员海上换乘探讨
陈子辉,李新利,孙华强,金 涛
目的 探讨潜艇伤员医疗后送过程中的换乘方法和注意事项,促进潜艇伤员后送速度和能力的提高。方法 参考海上应急救援文献,结合平日训练和参加大型演习中的经验作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潜艇甲板空间狭窄,表面呈弧形易滑,伤员换乘难度大;外层壳表面的消声结构受碰撞后易损,对换乘方法要求高。艇(船)换乘法和救护直升机换乘法,是将伤员由潜艇换乘到卫生船舶优选的2种换乘方法。伤员换乘时要分组协作,责任明确,统一指挥。结论 将伤员由潜艇换乘到卫生船舶,艇(船)换乘法和救护直升机换乘法是2种优选的换乘方法;目前换乘装备还有待进一步改进,船舶研究机构应研制一型针对潜艇甲板特点的伤员换乘艇(船)和换乘梯,以提高潜艇伤员换乘速度和安全;大运力救护直升机在未来潜艇伤员换乘后送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能适应现代时效救治理论的要求,应加紧研制和装备部队;任务单位应经常进行艇(船)换乘法和救护直升机换乘法的换乘演练,提高潜艇伤员海上换乘及后送的能力。
潜艇伤员;后送;换乘;卫生船舶
潜艇是一种特殊的艇船,具有潜入水下机动作战的能力,是重要的海上作战平台,在保护国家领海主权,维护海洋权益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潜艇艇员为高技术兵种,培养周期长,探讨潜艇各种应急情况下的伤员救援,对减少伤亡,稳定军心,快速恢复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总后卫生部《战伤救护规则》中战伤的分级救治原则,以病员尽早得到确定性治疗为目的,因此战时潜艇出现伤员后,要求在进行战(现)场急救、紧急救治的基础上,应快速地将伤员后送至医院船或后方医院进行专科治疗。潜艇甲板结构不同于水面舰艇,伤员换乘有其特殊性,国内关于水面舰艇伤员海上换乘虽有较多研究,但潜艇伤员海上换乘文献报道不多。笔者重点对潜艇伤员由潜艇到卫生船舶间的换乘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探讨。由于伤员换乘是伤员后送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环节,探讨伤员海上换乘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伤员海上后送。
1 潜艇伤员换乘的组织实施
海上伤员换乘是指伤员在海上后送工具间的转换,由担负后送任务的艇、船员和卫生人员共同完成,易受海况复杂多变、换乘工具差异的影响,危险性大,安全系数小,协同性要求高,必须统一领导、严密组织、合理分工、密切配合,保证安全、高效地完成伤员换乘,使伤员快速后送,及时得到确定性救治。为明确职责,方便配合,一般将参加潜艇伤员换乘的人员分为指挥组、搬运组、安全组、救治组4个组,各组人员组成及职责如下。
1.1 指挥组 指挥组由担任后送任务的艇(船)长及相关部门长组成。指挥组在艇(船)长领导下,主要职责是负责海上伤员换乘时的组织指挥、艇船操纵、通信联络、航行、靠离泊艇船、直升机起降等安全工作。
1.2 搬运组 搬运组视伤员量而定,通常由6~8人组成,在副艇(船)长的领导下,位于舰艇飞行甲板或舰艇某舷,主要职责是负责海上伤员换乘时抬担架或搀扶伤员。
1.3 安全组 安全组通常由4人组成。在帆缆班长的领导下,主要职责是海上伤员换乘时的现场安全警戒并负责安装舷梯跳板和安全网,一旦出现人员落水等情况,要按照预案果断采取措施。
1.4 救治组 救治组通常由6人组成,执行任务时抽组,在救护艇或辅助船上接受艇(船)领导的指挥。主要职责是在组长的领导下,负责海上伤员换乘至本船时的救治工作。
2 潜艇伤员换乘的方法
目前海上伤员换乘方法大体分为舷靠换乘法、索道传送换乘法、中介工具换乘法[1],由于潜艇甲板构造特殊,艇舷及缆柱位置较低,外壳抗碰撞能力弱,不适合卫生船舶(救护艇、医院船、卫生运输船等)直接用舷靠及索道传送法进行换乘,更多的是采用中介换乘法,中介换乘工具包括换乘艇、救生艇、救生筏、直升机等,从参加的几次伤员换乘演练看,换乘艇(船)和直升机更适合潜艇伤员的换乘。
2.1 换乘艇(船)换乘法 潜艇构造特殊,外层壳带有的消声结构造价昂贵,遭碰撞后易损,较大吨位的卫生船舶不宜和潜艇直接舷靠接受伤员,应由换乘艇(船)将伤员“摆渡”至卫生船舶上,作为换乘艇(船)应该吨位小,驾驶灵活,船帮带有橡胶类防碰撞结构,最好配备电动换乘梯。伤员从潜艇到卫生船舶上需要两次换乘:第一次是伤员在潜艇和换乘艇(船)之间换乘,第二次是换乘艇(船)和卫生船舶之间的换乘,此法适用于5级以下风浪。几次近海潜艇伤员换乘演习,均将为潜艇运输补给的辅助船作为换乘艇(船),该辅助船配有电动换乘梯,和潜艇舷靠缆绳系牢后,将换乘梯搭到潜艇甲板上,潜艇换乘人员沿换乘梯将伤员送到换乘梯的起始部,辅助船上的换乘人员在此处接收伤员,第一次换乘完毕,辅助船向医疗救护艇机动舷靠,开始第二次换乘;两船舷靠系牢后,通过舷靠木板,将伤员换乘到医疗救护艇上,救护艇上的卫生人员对伤员重新检伤,立即将伤员后送上级医疗机构,后送途中不间断救治。实际情况下,在没有合适的辅助船时,救生艇、救生筏亦可作为换乘艇(船),将伤员从潜艇“摆渡”至卫生船舶上。
2.2 救护直升机换乘法 这是一种机动性较好的海上伤员换乘方法,可将伤员转送到海上救治平台,也可将伤员直接后送到后方医院,更符合战伤时效救治原则,能够大大缩短后送时间,使伤员在黄金时间内得到确定性治疗[2-3]。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动用黑鹰救护直升机,快速后送危重伤员,为保证空运后送的及时性,还开通了“太平洋空中走廊”和“大西洋空中走廊”,使伤员能从伊拉克迅速、安全地向德国、意大利等基地及美国本土后送[4];我海军也配备了先进的救护直升机,在伤员搜救及后送换乘中发挥重要作用,既往发表的文章认为救护直升机换乘在海上易受天气的影响,技术要求高,难度大,每次只能进行少量的伤员换乘,适合转送危重病员[5],但随着批量伤员换乘吊篮的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救护直升机的换乘效率得到提高[6],救护直升机将会成为潜艇伤员换乘的主要中介运输工具,由于潜艇甲板上没有供救护直升机降落的平台,救护直升机不能直接降落到潜艇甲板上,目前成功的做法是采取空中悬停法进行换乘,潜艇伤员置于潜艇升降口处,直升机到达升降口上方悬停,放下救生索(或换乘吊篮),救护直升机上的救生员沿救生索到达潜艇甲板,负责将伤员护送到救护直升机上,救护直升机再将伤员换乘至卫生船舶,如果航程允许也可直接将伤员后送至后方医院。
3 换乘注意事项
3.1 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防止伤员或换乘人员落水 接送伤员过程中注意密切配合,防止接送脱节,造成伤员落水;参加伤员换成的人员一律穿救生衣,安全组成员系安全绳,换乘时各组换乘人员必须听从命令,服从指挥。
3.2 树立爱护伤员、保护伤情的观念 海上伤员换乘过程,受风浪影响,船体不稳,担架颠簸,易使伤情加重,因此换乘中应尽量使担架平稳;注意颌面部包扎伤员晕船呕吐,防止窒息。
3.3 树立后送过程中伤员救治不间断的原则 换乘是伤员后送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环节,处在条件变化,环境不稳定的状态,遵照后送医学要求,换乘过程中不能因为换乘中断治疗,换乘结束要重新验伤,对新出现的情况要及时处理。
4 核潜艇伤员后送换乘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核潜艇的核动力系统的独特结构,决定了无论在平时还是战时,发生事故时可能会伴随核泄漏,伤员除常规伤外,还会伴有放射损伤,伤员后送换乘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辐射损伤的处置,遵循快速后送、防止污染扩大、保护施救者的原则[7-8]。
4.1 快速后送 受照剂量决定着受辐射伤员的预后,轻度辐射伤员,患者预后较好,重度辐射伤员预后不佳,救治核辐射伤员,必须阻止辐射损伤继续。受辐射伤员经过现场救治后,要尽快地将伤员送到具有洗消能力的救治机构进行彻底洗消,减少沾染接触的时间,后送换乘过程中体现一个“快”字。
4.2 防止污染扩大 核辐射沾染的伤员在后送换乘过程中,受气流、搬运等因素的影响,处理不当会使后送换乘船只、飞机及沿途受到辐射污染,使污染范围扩大,因此在脱离现场后送过程中,要将伤员包裹,到达洗消现场,由洗消人员统一收集受沾染物品,集中处理。
4.3 保护施救者 应急医学救援人员,要减少辐射暴露时间,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保持和辐射源之间的最大距离;充分利用屏障防护,着防护服,戴手套、口罩和防护眼罩,防止自身受到沾染。进入污染区前要服用稳定性碘化钾片,阻止放射性碘在甲状腺内聚集。
5 讨论
5.1 加强战伤救护理论研究适应时代发展 我海军正处在由近海向远洋发展时期,保护全球范围内的国家利益势在必行,随着航母编队战斗力形成,服役潜艇数量会相应增加,潜艇在将来保卫我国海疆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有战争就会有战伤,美国在伊拉克战争绝对军事优势下提出 “零伤亡”的理论,在实战中也很难实现[9]。我们要有科学的态度,加强战伤救护理论研究,在先进的生物科技支持下,建立分级后送和越级后送相结合,空中、陆地、海上相结合的立体化救援体系,将不同分类伤员从事故潜艇快速安全地后送到确定性治疗机构,极大地减少伤残和死亡率,保护潜艇艇员有生力量,保证潜艇战斗力快速恢复。
5.2 研究装备先进的换乘后送装备提高伤员换乘后送能力 海上伤员后送是海上救援的重点和难点,换乘又是伤员后送过程中的限速瓶颈,潜艇甲板空间狭窄,表面呈弧形易滑,给潜艇伤员换乘增加了难度;潜艇外层壳表面的消声结构,受损后易损,对换乘方法提出更高要求,为提高潜艇伤员海上后送能力,换乘船应装备功能先进的换乘装置,孙鲁闽等研制的基于波浪补偿技术的新型海上换乘装置,可提高舰船间换乘的效率和安全性[10],值得造船时采用;船舶研究机构应该研制适合潜艇甲板特点的专用换乘艇(船)。救护直升机在未来海战战伤救护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会成为潜艇伤员换乘后送的主力,我军空运医疗后送能力和美军相比虽然有一定的差距[11],但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为了掌握未来信息化、现代化海战战伤救护主动权,应该加强大运力救护直升机的研发。
5.3 加强训练熟练掌握换乘方法 任务单位应定期进行潜艇伤员海上换乘后送演练,熟悉换乘装备及换乘方法,增加训练科目难度,从实战出发,不断提高潜艇伤员换乘后送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换乘对伤员后送的限速瓶颈作用,缩短潜艇伤员得到确定性治疗的时间。
[1] 薛朝堂,衣利中,李会清.海上伤员换乘部署的组织与实施[J].海军医学杂志,2006,27(3):193-195.
[2] 刘理礼,周世伟,郑然,等.时效救治理论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04,14(2):196-199.
[3] 程洪海,陈文亮.战伤救治时间与效果关系的分析[J].武警医学,2006,17(9):715-716.
[4] 郭琪.伊拉克战争美军医疗后送体系对我军登岛作战卫勤保障启示[J].东南国防医药,2003,5(6):457-460.
[5] 谢培增,汪先兵,白晓,等.大批海上灾害伤病员的医疗救护[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11):1140-1142.
[6] 王洵,沈俊良,夏志方,等.批量伤员换乘吊篮的研制[J].海军医学杂志,2009,30(2):159-161.
[7] 王川,张建国,王月兴.核潜艇海上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研究[J]. 原子能科学技术,2012,(S1): 679-693.
[8] 陈肖华,聂岁峰. 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J]. 军事医学,2011,35(3):161-164.
[9] 杨小东,周世伟.“零伤亡”理论对现代战争卫勤保障的挑战[J]. 西南国防医药,2004,14(4):431-432.
[10] 孙鲁闽,顾炳,余德全.基于波浪补偿技术的新型海上换乘装置研究[J]. 机电设备,2009,26(3):8-11,26.
[11] 王莹,郭丽英,苏迅.加强我军空运医疗后送能力建设的探讨[J]. 空军医学杂志,2012,28(1):39-43.
(本文编辑:林永丽)
Discussion on submarine casualty transfer at sea
ChenZihui,LiXinli,SunHuaqiang,JinTao
(92330MilitaryUnit,CPLA,Qingdao266102,China)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transfer of submarine casualties at sea and related points for atten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rate and ability of evacuating submarine casualties.Methods Analysis and summary were made by referring to the literature about emergency medical support at sea and the lessons learned from daily medical training and past large military exercises.Results Due to narrow and restricted deck spaces onboard the submarine, great difficulties were encountered in the transfer of casualties at sea. Strict demands were required on the methods of casualty transfer, as the sound-muffling structure of the submarine shell was vulnerable to damage with collision. Casualty transfer by boat and by ambulance helicopter were 2 optimal casualty transfer methods for casualties to be transferred from the submarine to the medical ship. Good coordination, clear responsibility and unified command were absolutely necessary for the success of casualty transfer.Conclusion In the casualty transfer from the submarine to the medical ship, boat transfer and ambulance helicopter transfer are 2 optimal methods for casualty transfer. At present, transfer equipment needs further improvement. Efforts are required on the part of research institutions to develop the suitable casualty transfer craft or transfer ladder directing at the features of the submarine deck, so as to improve the rate and safety of casualty transfer. Heavy-load ambulance helicopters will play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future submarine casualty transfer, so as to satisfy the demands of modern casualty care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and fielding of related medical evacuation systems. Task units should frequently organize and conduct drills of casualty transfer by boat and or by helicopter, so as to improve the capability of submarine casualty transfer and evacuation at sea.
Submarine casualty; Evacuation; Transfer; Medical ship
266102 山东 青岛,解放军92330部队(陈子辉、李新利、孙华强);解放军92154部队(金涛)
R847
B
10.3969/j.issn.1009-0754.2015.05.002
2015-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