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中职德育课堂实效性途径探究
——以“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教学设计为例

2015-03-18李业明

卫生职业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本课理想信念理想

李业明,陈 婷,李 蓉

(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贵州 贵阳 550001)

提高中职德育课堂实效性途径探究
——以“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教学设计为例

李业明,陈 婷,李 蓉

(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贵州 贵阳 550001)

以我校哲学与人生课程“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章节教学设计为切入点,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针对性细化教学目标,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创新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加强德育渗透,提高德育课堂针对性和实效性。

德育课堂;实效性;教学设计

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德育课堂是中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提高德育课堂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发挥其主渠道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哲学与人生》之“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章节为切入点,研究如何在中职德育课堂中加强德育渗透,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贯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发挥德育课育人功能,提高德育课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学生的真实状态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

具体到德育课程,除了综合分析和把握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共性特征外,教师还应分析学校、班级甚至个体的个性特征,提高德育课堂的针对性。为此,课前笔者做了大量调查工作,通过与班主任交流、与学生谈心、问卷调查、跟踪观察等多种方式对学生思想状况进行全面深入了解。

1.1 认知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等哲学基础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规划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确定了人生理想。但是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难以理解理想信念的实现与意志、责任的关系。

1.2 情感态度观念分析

我校哲学与人生课程开设时间一般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对象为护理专业全体学生。二年级学生刚刚度过入学适应期,开始全心投入专业学习,同时又面临实习、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他们对未来充满期待,但也感到迷茫和困惑。他们渴望成功,渴望从成功人士身上得到启迪,渴望得到老师的正确指引。我校护理专业学生均为女生,在知识结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方面与同龄男生有较大区别,在认知方面更加细腻、敏感。面对这样一群特殊的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尽可能调动其学习兴趣。

1.3 运用分析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初步规划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确定了人生理想。但是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尚不明白理想信念的实现与意志、责任的关系,对人生目标、理想如何实现仍感到迷茫。

面对学生的困惑和存在的问题,教学中,笔者利用身边真实的案例或成功人士的经历组织体验活动,经过提炼、升华,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层次看待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的目标。

2 针对性细化教学目标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职德育教材《哲学与人生》第四单元“顺应历史潮流,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的第十二课。通过本课的学习,既可以巩固和深化已达成的教学目标,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为什么要确立理想信念、如何把理想信念转化为现实等问题。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笔者根据教学大纲总体要求对本课的三维目标进行了微调和细化。(1)认知目标:①了解理想与信念的关系,能够举例说明理想信念对人生成长的重要作用;②了解实现理想所需要的信念、意志和责任,理解理想与信念、意志、责任之间的辩证关系。(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①体验信念、意志和责任对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性;②感悟理想向信念转化,进而坚定理想信念,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3)运用目标:①能够运用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间的辩证关系分析典型案例;②能够把自己人生目标、人生理想的实现和履行社会责任集合起来,自觉地把个人成长纳入社会发展之中,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与人生理想。

3 选择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策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德育课堂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课教学设计中,笔者淡化了哲学基础理论教学,通过案例分析、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体验、启发讨论等课堂活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明理,通过明理达到导行,通过学哲学、用哲学解决“做人”问题。

本课教学设计选取了“最美乡村女医生”钟晶、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等教学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本课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来确定教学思路。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引导者、促进者、服务者,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构建。教学活动也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在评价方式上,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学生回答问题的独特性与新颖性,以此评价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新颖性与思维的广度。(2)通过观察学生讨论、探究活动进展调控教学,检查教学效果。如通过查看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任务单、旁观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是否理解所学内容,及时确定下一步该如何对学生进行指导。(3)通过设计课前小组学习任务单、课上小组合作探究任务单,让学生从多个维度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形成自我评价,也为教师评价提供支持。

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结合学生能力水平、专业特点和发展要求,本课主要采取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活动体验法等教学方法,并以多媒体课件、图表为辅助手段。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为学生创设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学习环境,促进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信念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为学生树立科学理想信念;活动体验使学生领悟到实现理想信念要具有意志与责任,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4 设计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过程

本课设计了情境感悟、知识探究、体验交流、发展建议、课外拓展5个环节。

4.1 情境感悟

在课堂导入部分,笔者对我校毕业生、“最美乡村女医生”钟晶的事迹进行介绍,要求学生朗读这段文字后就教材中的问题进行思考:(1)崇高理想对人生有什么作用?(2)你的理想是什么?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课堂导入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钟晶就是我校校友,部分学生可能与她有过接触。她的事迹就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不会产生虚无缥缈的感觉,容易产生共鸣,同时也为阶段目标的设计埋下伏笔。

4.2 知识探究

理想信念相关知识探究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本环节分两个步骤:(1)感悟。从钟晶的事例中,我们感悟到什么?(2)合作探究。先分4个小组选派代表分别进行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PPT展示、汇报。各组依据小组合作探究任务单要求对4个案例进行组内讨论,发表见解,完成合作探究任务。各组选派发言人将本组讨论结果向全班汇报。分享小组探究结果后,教师及时总结学生探究情况,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态度。在各组完成任务单要求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完善结论。

4.3 体验交流

让学生检讨自身在实现理想信念方面的优缺点,进行反思。本环节分3个步骤:步骤一,活动体验,让学生进行护理礼仪及形象展示:(1)按照课前分成的4组,每组选出3名选手参加。(2)每位选手按照专业要求,自选礼仪展示动作,要求至少坚持3分钟。(3)选出1名计时员计时,4名记分员计分。(4)活动结束后,对获胜组给予鼓励和适当奖励。步骤二,畅所欲言:采访参加活动的学生:活动中你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谈谈当时的感受?无论成绩好坏,大家都在困难面前突破了自我,是什么给了你坚持下去的力量?在将来的工作中,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当你遇到困难或诱惑时,会怎么做?你怎样看待理想、信念和责任?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步骤三,课堂延伸:全体学生起立齐声朗读《流沙河》之《理想》选段。

4.4 发展建议

本环节分为专家建议和反观自我两部分。建议学生相信自己,超越自己,创造奇迹;要求学生反思自身不足。可以组内交流,也可以全班交流。

4.5 课外拓展

本环节主要在课外完成,既能巩固课堂学习成果,又能使德育课堂向更广阔的空间延伸。(1)课外作业:结合本人实际,写一篇关于“理想、信念与责任”的小文章,题目自拟,要求有真情实感,二百字左右。(2)活动建议:与班级德育活动结合,组织一次有关“理想、信念与责任”的主题班会。

总之,笔者尝试在教学中打破以教师、书本为中心,以讲授灌输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创新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搜集、分析有关信息资料,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德育渗透,实现德育课堂育人功能,从而提高德育课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G421

B

1671-1246(2015)11-0054-02

猜你喜欢

本课理想信念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A double inequality for the modulus of the Grötzsch ring in 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