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角色转换模式在医学本科教育中的应用探索

2015-03-18元,邵

卫生职业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医学生医学护士

王 元,邵 茵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062)

角色转换模式在医学本科教育中的应用探索

王 元,邵 茵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062)

探讨角色转换模式在医学本科教育中的应用,提出采用以本科阶段医学生为中心的“学生—教师—医生/护士—患者”角色转换模式,提高学生理论、实践水平和综合能力。

角色转换;医学生;本科教育

我国传统医学本科教育基础和临床教学是相对独立的,学生通过认真学习能具备较高理论水平,但缺乏临床逻辑思维能力和辨证施治、综合处理能力。实践课程则以示范和重复为主,学生缺少主动思考、独立解决临床问题的机会,参加工作后才能进行临床思维、临床能力训练[1]。

在PBL教学基础上采用以本科阶段医学生为中心的“学生—教师—医生/护士—患者”角色转换模式,通过角色转换,培养学生自学、表达、参与、协作、换位思考以及创新能力,培养更优秀、更有创造力的临床医学人才。

1 应用角色转换模式的必要性

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问题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医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尤其是目前较低的医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暴露了医学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国目前的课程设置以学科为单位,各学科界限分明,基础课与临床课截然分开,不利于医学生早期接触医学、早期接触患者、早日接触社会。在理论学习阶段,对于毫无临床经验的医学生来说,基础学科知识很难理解和记忆;而在见习阶段,往往将不同病种分开讲授,忽视与疾病密切相关的生理学、病理学等基础知识的渗透。同时,传统医学教育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教师只是按照教材编排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只需理解和记忆书本上的知识,在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创新意识与批判精神的训练和养成。

医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医学生执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应尽早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临床应用能力,使学生在实习前对临床工作形成一个整体印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不能依托于单一因素,而应系统创新包括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评价在内的课程体系,多管齐下,全方位推进人才培养[2]。

2 应用角色转换模式的可行性

我们的前期教学实践与研究表明[3],角色转换模式在临床教学中优于传统教学模式。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护理理念的实施,护理不仅注重满足个体生理需求,还注重满足其心理、精神、社会、文化等多方面需求。因此,护士除具备精湛的护理技术外,还必须具有良好人文素质和沟通能力[4]。

目前,国外已经开始了“学生表达”与“学生作为研究者”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这为实现学生主体角色转换提供了依据。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各种强调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学习方式也开始盛行,如自我调节学习、自我导向学习、活动学习等。尽管这些学习方式侧重点有所不同,具体实施步骤也有差异,但总的来说,都充分肯定并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近年来,关于元认知技能的发现与研究也在理论上证明了学生具有可以监控、判断和管理自己的知识(包括认知与知识)的主体性[5]。恰如博维尔等人的研究结论,学生完全可以成为教学方式、课目设计与课程开发的合作伙伴[6]。学校和教师不可能一次性将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也不可能传授以后医疗实践中终身够用的知识。因此应促使学生尽快掌握新学习方法,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查找医学文献,培养继续学习能力,以利于将来在医疗实践中获取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了解医学发展前沿。一方面应注意在教材中寻找理论依据,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则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手段获得大量新理论、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找到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最佳结合点。总之,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是一项永恒的事业,它需要我们不断去解决各种问题,并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推进。

以本科阶段医学生为中心的“学生—教师—医生/护士—患者”角色转换模式强调角色转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指导作用。将学生置于教学、诊疗情境中并成为该情境的主人,自己去分析问题,学习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一步一步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引导不断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最终解决问题。

3 角色转换模式的特点

从学生认知角度出发,早期接触临床,培养浓厚的兴趣,同时对临床工作有一个整体认识;通过角色转换全方位学习诊疗知识,利于教学、诊疗、医患沟通能力培养;以重能力培养代替重知识传授,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代替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学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自学,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以自学和交互讨论代替传统大班授课,便于密切师生联系,形成双向交流;在理论学习、见习、实习阶段让学生转换为教师、医生/护士、患者角色,进行模拟授课、模拟诊疗,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促使学生主动收集、灵活运用知识,逐步具备一名合格医生/护士所需的素质。在此基础上开拓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

4 角色转换模式的具体实施

根据“教师指导—学生准备—理论课学生与教师角色转换—见习课学生与医生/护士角色转换—实习阶段学生与患者角色转换—归纳总结提高”顺序进行教学,具体做法如下。

(1)教师针对某个疾病进行简单讲解,提出疑问,要求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及影像资料搜索、概括,包括病因、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器械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进展、预后等,学生分组进行。

(2)学生分组讨论,推荐代表模拟教师进行理论授课,着重疾病临床表现与诊疗原则,培养学生临床意识,各组间互相补充、评判甚至辩论,培养学生自学、表达、合作、质疑能力。

(3)见习课学生模拟医生/护士进行诊疗操作,培养学生诊疗意识。实习阶段学生模拟患者,进一步培养其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增强全面分析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

(4)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表达、交流、沟通、合作,对疾病相关知识进行理解、分析、创新。教师充当指导者,适当引导学生疾病诊疗思路,在学生偏离主题时予以纠正,及时总结归纳。在一个学习阶段结束后根据学生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从诊疗思维、临床操作、团结协作、沟通、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进行客观性、综合性考核。

(5)注重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无论是知识体系的完善还是理念的更新,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学生要注重团队协作,积极交流学习经验,善于讨论研究,创造良好学习环境,营造积极探索的氛围,激发创造力。

5 角色转换模式的优势

(1)在传授医学相关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临床诊疗意识和能力,通过角色转换,培养学生自学、表达、沟通、协作、换位思考、创新等能力以及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

(2)创设一种更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3)从培养临床医生/护士角度进行全方面锻炼,培养合格的医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培养综合能力与创新意识,实现“合格医学生”向“优秀医学人才”的转化。

[1]王长娟,何昕,李宏,等.看美国医学教育引发的思考[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266-267.

[2]谭严.高职高专护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现状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1):129-131.

[3]邵茵.角色转换教学法在临床见习中的实践与效果[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5(1):115,136.

[4]罗晓冰.护理技能竞赛对护生执业能力培养的作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9):78-79.

[5]左璜,黄甫全.试论学生角色的转向:从学习主体到知识主体[J].教育发展研究,2013(6):68-74.

[6]Bovill C,Cook-Sather A,Felten P.Students as co-creators of teaching Approaches,course design,and curricula:implications for academicdevelop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Academic Development,2011,16(2):133-145.

G421

A

1671-1246(2015)11-0021-03

注:本文系江南大学2013年教改资助课题(JGB2013127)

猜你喜欢

医学生医学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医学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