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中教学示范的研究
2015-03-18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刘文军
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 刘文军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方法,在美术教学中被经常使用。近年来,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部分教师对教学示范的认识和行为发生了诸多偏差,对教学示范难以科学把握。本文试图立足于美术课堂从整体上对“示范”这一美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教学能力做一些个人思考。
一、示范的定义
何为示范?只要作为教师,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和对学科的理解都能说出一些个人的观点,鉴于美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术科”的特点,可能美术教师更有发言权,描述得更准确一些。
示范(现代汉语字典:做出某种可供大家学习的典范)是教师或示范者实际地操作工具和材料,显示完成一项工作和制作一件东西的过程和方法。示范在技法的运用和材料的处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在美术技能学习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由于美术教学具有形象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无论是示范还是演示,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倡教师多运用。
二、教学示范遵循的原则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熟练、生动的示范,能增强教学的魅力和感染力,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导向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每一次不经意的教学示范,学生都有可能模仿。因此,对教师的示范是有严格要求的,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才能真正做到为学生答疑解惑、铺路搭桥。
第一,示范要科学正确。教师的示范是要解决学生学习当中遇到的学习障碍,因此教师的实际操作和语言表达等行为要慎重,示范的正确和科学是最基本的要求。笔者曾经观摩了这样一节课,课题为《我们戴上红领巾》。授课教师首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少先队的各项重要的活动,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仪式的四个重要环节,即出旗、授巾、宣誓、敬礼。之后,教师通过拼摆基本型示范人物的出旗动态,但教师的拼摆示范是有误的,双手的动作组合是不科学的,对学生后续的创作活动有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第二,示范要照顾全体。教师的示范就是使学生通过观摩教师的具体直观的操作来掌握某种技能、过程或程序等,当学生了解教师示范过程出现困难或障碍时,它的功效必然被大大降低甚至为零。类似的现象诸如教师身体遮挡范画、范画过小等。
第三,示范要熟练流畅、口手并用。教师示范时,要求辅以一定的语言,使学生对过程和现象有更深入的理解,刺激视觉与听觉感官,丰富内容。同时也要求教师能熟练流畅的进行示范,这样,既能展示教师的专业能力,展现教师个人魅力,又能保证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与流畅性。笔者曾经观摩了这样一节课,课题为《画门神》。适当的讲授后,教师开始示范,“长方大脸画中间……”教师根据口诀诗熟练地完成示范画,学生十分叹服。
第四,示范要适可而止、留有余地。教学示范有如一把双刃剑,即可促成教学活动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又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挤压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因此,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必须在课前要有所预见、在课后要有所反思,找到两者的一个恰当的平衡点。某教师讲授《我设计的车》一课,本课要求学生的作品在保证汽车合理结构的前提下能展现个人的创造性。教师画了一辆外形像苹果的房车,内部有会议室、厨房、卧室等。由于教师的示范过于具体,学生在看了教师的示范之后,思维并没有得到教师的进一步引导而发散,大部分学生产生了思维定式,最后导致作品大量雷同,有悖于课标倡导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基本理念。
第五,示范后有要求、鼓励求异。示范要有适当的拓展。在创作或作业之前,对学生要有思维上的引导,要求学生不要照搬教师的范画,鼓励学生有创新、表现自己的个性,甚至可以将其列为重要的评价指标。教师讲授《适合纹样》一课,示范了一幅以方形为外形的花卉造型的适合纹样,先画出纹样的骨架,然后在骨架上添花纹。教师画完后,让小组讨论一下,“你准备用什么形状来进行适合纹样的设计?比比谁有创意。”最后,教师提示:“大家还要注意,当外形发生变化后,要适当调整纹样的形状或寻找更适合外形的纹样”。结果,学生的作业中呈现不同外形的适合纹样,如矩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等,同时纹样也随着外形的不同而呈现各自的姿态,学生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案例中的教师示范之后,及时给学生提出要求、并且用激励的方式去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以上是笔者近年来观察美术课堂所领悟到的有关美术教师课堂示范的一些粗浅观点和心得,权当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广大美术教师更深层次的思考,碰撞出智慧的思想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