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在阅读与写作中成长
2015-03-18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金裕小学张淑珍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金裕小学 张淑珍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新模式是“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即是立足于写作来促使学生进行阅读,同时阅读并不是无要求、无目的地浏览群书,而是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文本的阅读与吸收。语文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积累阅读方能灵活运用并成为写作素材的过程。这时候便需要教师悉心、耐心地教和学生不厌其烦地记忆、自觉地阅读和学习模仿。例如,我们的教材,便是很好的传授阅读方法的文本。初一的学生,刚从小学升上来,对于语文的学习和认识,还停留在小学的阶段,他们认为语文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也能取得好成绩,而对于小学语文学习的认识已不再适合初中语文的学习,所以他们不再重视教材范文的学习和课外书籍的阅读与积累,这是直接导致他们语文成绩下降的原因。要想使学生的语文成绩得以提高,必须从他们的写作和阅读入手,这时候教材就是很好的范文。开学时,让学生写周记,收上来修改时发现:很多学生的周记还是沿袭了小学时的流水账作业,没有条理,更不用谈逻辑和结构了,有些学生的周记是从周一早上上学一直写到周五放学回家,每天为一段落,没有详细事件的叙述亦没有一事一得的体会。可以说,这样的周记是毫无营养的,究根到底是他们没有吸收写作技巧和方法、没能做到学以致用,不知道怎样去谋篇布局和运用学过的好词好句进行写作。这时,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思路,在课堂上应该适当地提醒学生,引起他们对教材文本学习的重视,同时也要在课堂上传授相应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认知能力明显得以提高,开学时的流水账作文有了明显的进步。如年级语文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有一片断是这样写的:我们最后来到一处空地,那座悬崖就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其他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向上爬,朝着一块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架进发。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当布置学生当堂完成题为《记一次秋游》的记叙文时,有一位学生写到去长隆欢乐世界,玩九十度过山车和大摆锤的心情时,是这样写的:我和几个平时玩得很好的同学怀着激动与兴奋的心情,坐上了刺激而又让人“神往”的大摆锤,刚启动时只是缓缓的上下摆动,我们都很欣喜,觉得大摆锤也不过如此而已。不一会儿,这大摆锤开始旋转并加速,引到了高空中,而我却不敢睁开眼睛看远处的风景,更不敢低头往下看。此时,我全身颤抖,冷汗直冒,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当大摆锤停止时,我神情恍惚地解开安全带,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这是我最为难忘的一次经历!
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在写作中学会了运用课文中心理描写的好词好句,生动地描写出当时的心情:全身颤抖,冷汗直冒、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要想写出好文章,首先要学会模仿,但模仿并非照搬照抄,而是有选择性地灵活运用它。也就是说,学生应该多地广泛阅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熟能生巧,领会了课文好词好句时,能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运用在写作中,那便是成功的阅读。
语文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写作的“根”在阅读,写作的基础是阅读。至此,以阅读为本位的现代语文教学模式在理论上得以确立。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不仅要在阅读为本位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去理解文章,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阅读不是简单的阅或读,而是要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使得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素养形成。听,能够培养学生文字转化为画面的能力;说,则可以使学生的交流变得顺畅;读,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阅读吸收了文本的精华,这为写作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而写作是阅读的最终目的。比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经常阅读的学生,他们的文章是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且内容充实、结构完整的。而相对于缺乏阅读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文章可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绞尽脑汁也只是流水账,没有逻辑、想到哪便写到哪。没有吸收的过程,不可能有所倾吐,没有阅读的积累,不可能写出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