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

2015-03-18马雪真王晓臣

卫生职业教育 2015年16期
关键词:技术课顶岗学期

陈 轶,马雪真,王晓臣

(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 大庆 16331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模。教育主管部门也在有意识地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高职院校保证教学质量最基本的教学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2]。我们结合本专业特点,经过探索和实践,制订了具有本专业特色、符合教学规律、校企合作开发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人才培养方面,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新构建了“‘5+2’能力递进、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5”即5项专业岗位能力:康复评定、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和传统康复治疗。通过两个阶段的学习,可以熟练掌握康复治疗岗位所必备的5项专业岗位能力,并能进行临床常见疾病和损伤的康复治疗。“2”即开设儿童康复和老年康复两个专业方向。通过开设儿童生长发育评价、常用儿童脑瘫康复技术、老年康复基础和常见老年病康复治疗等课程,使学生具备儿童康复和老年康复的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潜力以及继续教育能力。能力递进: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和教学医院,通过“1.5+1.5”分段式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临床认知、校内实训、课间见习、顶岗实习),使学生的能力(专业岗位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递进式上升。工学交替: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和教学医院,通过“1.5+1.5”分段式教学医院学习和毕业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使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接轨,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递进式提升,达到培养目标要求。同时,在3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将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 理论课程体系改革

在充分调研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本专业课程,构建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四类型、六核心、分段式”的课程体系。“四类型”即本专业课程包括人文社科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专业实践课4种类型。“六核心”即根据康复治疗师的职业能力,将康复评定技术、物理治疗技术(运动治疗技术和物理因子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语言治疗技术、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和常见疾病康复治疗技术课程确立为专业核心课程,整合教学内容,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分段式”是指采取“1.5+1.5”分段式教学模式,即学生第1~3学期在校内学习,主要完成人文社科课、专业基础课及部分专业技术课的学习;第4~6学期在校外学习,主要完成专业技术课及专业实践课的学习。其中第4学期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在教学医院学习,上午上理论课,下午在病房见习。

3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在教学中,我们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专业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应用能力[3]。基于本专业工作过程,并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即“岗位认知→技术认知→疾病认知→任务认知”,构建了“专业基础→专业技术→专业综合→顶岗实习”四阶段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4]。

本专业除了第1学期进行常规的临床认知实习(安排1周,30学时)外,对第2~3学期各门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技术课均安排实训课,在校内实训室完成。尤其是部分专业技术课,在仿真模拟实训室中模拟临床工作环境,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以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第4学期的运动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语言治疗技术以及常见疾病康复治疗技术等主要的专业技术课在教学医院进行,上午进行理论课教学,下午在医院治疗室或病房进行技能操作和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训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为学生的临床顶岗实习奠定了基础。

4 考核方式改革

为了更好地对学生的培养质量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建立了由用人单位、学生等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在教学质量方面,建立了包括学校教学管理部的理论教学常规管理评估考核制度和院校、行业共同参与的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在教学质量督导方面,建立督导室,对教学活动进行监督和指导,并提出建议和意见。在社会评价方面,建立由教学基地、顶岗实习单位对学生实践技能掌握情况和职业素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的制度,通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每年开展一次毕业生质量调查,及时了解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及第三方满意度,全面了解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5 结语

本专业经过8年的建设,逐渐完善了人才培养模式,并积极进行实践,在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积极开展教学模式改革。从2010级学生开始,将“1.5+1.5”教学模式引进并实施,在教学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完成3个年级学生第四学期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上午上理论课,下午进行临床实践,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意识,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奠定了基础,得到了学生及实习单位的一致好评。随着我校省级骨干院校重点专业建设的完成,本专业的建设成果得到了评审组专家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对本专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魏朱宝,刘红.“错位”与“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7):79-81.

[2]强伟纲,顾京.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1-4.

[3]王顺利,梁政,张云云.“按类教学,分段培养”——高职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0(11):127-130.

[4]陈轶,马雪真,王晓臣.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3):296-297.

猜你喜欢

技术课顶岗学期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浅析高中足球技术课中的“启发式”教学
小议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小议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信息与技术课教学方法改革探究
在顶岗实习中加强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