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望与希望:元末陈高诗歌所反映的内心世界
2015-03-17张建松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11
张建松(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河南郑州 450011)
失望与希望:元末陈高诗歌所反映的内心世界
张建松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11)
摘要:作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诗人,陈高的一生主要在羁旅漂泊中度过。在辗转不定的流浪生涯中,陈高创作了为数众多的诗歌。这些诗歌反映出陈高内心对元末政局的态度经历了一段从希望参与政权、施展抱负到退避权力、置身事外的微妙的心路发展历程。他的内心总是在失望与希望的夹缝中挣扎,时局的发展使他不断从心怀希望到陷入失望。即便如此,他在诗中仍时常流露出一种社会责任感,实际上,他从未忘情于国家安危、百姓祸福。
关键词:元末;陈高;内心世界;失望;希望
元末社会动荡,豪雄并起,国祚倾危,不仅蒙古和色目之士竭力挽救元朝败局,还有相当一部分汉族士人也以不同方式表达对元朝的忠诚。陈高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陈高(1315 – 1367年),字子上,号不系舟渔者,温州平阳人。元顺帝至正十四年(1354年)进士。登进士第后,授庆元路录事,“明敏刚决,吏不敢易,民不敢欺,声名赫赫。一旦忽易去,及方氏至,欲招致之,而无从得矣。再授慈溪县尹,亦不起。方明善与平阳周宗道构兵,尝一出而解两家之难。平阳陷,弃妻子,往来闽、浙间,盖欲人不知其所在。”①参见: 陈高. 不系舟渔集[C].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部, 编著. 台北: 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5. 下文凡出自该书的文献都以①××标出(××代表页码).427可以说,他的人生大部分时光便是在这种辗转不定中度过的。
杨镰教授对陈高其人生平、诗歌等有简要介绍,并将其列为“赴难诗人”[1]。在辗转不定的流浪生涯中,陈高历尽了漂泊的艰辛,目睹了生民的忧患,也因此创作了为数更多的诗歌。这些诗歌多为思念亲旧、叙述丧乱所作,一方面反映了元末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同时又显示出诗人心忧天下、心系百姓的细腻心理与深厚情怀,以下即对此展开分析。
一、漂泊异乡,思念亲旧
扰攘之际,人们颠沛流离,备受艰辛,而长年漂泊在外,亲人与旧友则往往成为支撑内心的重要支柱。
元末乱起前后的陈高,为了前途与生计,也无时不处于异地奔波之中。从在外奔波的目的看,以至正十六年(1356年)弃官归田为界①元末揭汯称:陈高“当早年而应试, 即擢第于当时, 任录事于四明, 乃仅历乎两期. 方政平而讼理, 忽解绶而去之; 及再授而不拜, 竟东遁而西驰.” 据此, 陈高于至正十四年(1354年)登进士第后, 授庆元路录事, 但两年后(1356年)即弃官归田. 参见: 揭汯. 陈子上先生墓志铭[C] // 陈高. 不系舟渔: 卷一六: 附录.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5: 427.,可将其漂泊生涯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早年,他曾广游各地求学;后期则决定退隐,以避祸全身。
对早年的游学生涯,他曾自称:“余以学无成功,行不加进,将欲广游道廓见闻,靳有所树立,是故孟浪江海,日复日,月复月,岁复岁,不自知其年之迈也。”①177所谓“将欲广游道廓见闻,靳有所树立”,实际上是期望受到擢用。至正八年(1348年),他在客旅他乡途中望乡而叹①365:
慈鸟绕树声哑哑,新年见汝更思家。弟妹堂前称寿酒,吾身漂泊海天涯。(其一)
生平苦有文章癖,老大应悲岁月增。馆阁祗今招隐逸,吾曹何日见飞腾?(其二)
此时他尚未中举。在早年游学与客居他乡期间,自己颇希望能以所学获得仕进的机会,而对家乡和亲人的思恋也因漂泊在外一直伴随着他。此时,家园的草木最令人思念,家乡的亲旧最牵人愁肠。
而在元明易代前夕,江南一直处于动荡战乱之中。至正十六年(1356年)弃官之后,面临所在皆是的战乱,自己则是有家难还,甚至抛妻弃子,“往来闽、浙间”,过着“欲人不知其所在”的羁旅生活,“泪滴东瓯水,思亲欲见难。水流终有尽,儿泪几时干?”①363更是将其思亲之情描绘得深挚感人。
每逢节日,思乡之情更是在胸中涌动,难以排遣。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元日,远在福建的陈高再度感受到对家乡情感的那份执着与思念。他在诗中写道①369:
去年新岁客东瓯,今年新岁闽海头。北望家山三百里,南风何日送归舟?(其一)
老鬓慵梳添白发,客樽强饮对新年。此身那似山中鹤,夜夜归栖碧树颠。(其二)
诗人连年流浪在外。十多年前,虽然漂泊异乡,但期望“馆阁祗今招隐逸”的同时,自己也能为朝廷所用,得到“飞腾”的机遇;而十多年后的今天,他心中所想到的,只是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而已,外在的功名利禄对他已毫不重要。他在《题顾仲华扇就送之京》中写道:“好对山中草屋幽,晚凉随意钓溪流。凭君远作金台客,何似渔翁不系舟?”①370在他看来,看似荣耀的“金台客”,却难比“不系舟”的渔翁身份。
但就是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这一看似简单的愿望,却也迟迟不得实现。某日黄昏之际,面对初上的明月,他却心生愁思,难以安坐。他在诗中感慨万分:“坐叹黄昏后,愁生白发新。清宵谁共语,明月自相亲。江海成何事?乾坤谩此身。故乡无信息,归计尚因循。”①345动荡的局面阻碍了家乡信息的传达,也阻止了自己归家的希望。无法见到亲人,自己只能与天上的那轮明月“相亲”。骨肉分别,传递亲人信息的家书迟迟不至,时时在内心折磨着诗人。《家书不至》写道,“久望家书至,不闻南雁声。几回愁烂漫,直欲泪纵横。骨肉三年别,乡关万里情。”①345渴盼家书到来,但却总是听不到南来鸿雁的鸣声,累积多年的乡愁让他泪流纵横。家乡的亲人时刻挂在心头,而友人的信息也时常令他牵挂。《怀昆山诸乡友六首》①349-350曾一连忆及陈公潜、郑季明、曹新民、庄蒙泉、林伯庸、林希颜诸人。
陈高与旧友多因学而结识,他说:“余少时不知论学取友,年弱冠,而得林希颜氏,既又得何汝樵氏、陈允心氏,凡余在乡井所与为友者,仅止此耳。而余知读书为文,不自暴弃,而流於鄙俗者,则希颜之助予者居多焉。”①177陈高早年即致力于“读书为文”,后来,在这种兴趣推动下,他广游各地,结交了各界众多文友。在其上述寓居昆山诸乡友当中,便有一位善作诗文的僧人庄蒙泉。陈高在《怀昆山诸乡友六首》中这样描述他对庄蒙泉的思念:“支郎诗法妙,林下昔曾亲。契阔俄经岁,光阴似转轮。春来多寇盗,海口涨沙尘。锡杖知何处,怀思为损神。”“支郎诗法妙,林下昔曾亲”,可见他与庄蒙泉因兴味相投,一度过从较密。但如今,包括庄蒙泉在内的这些友人与自己一样,辗转避乱,甚至无从知晓其去向。相似的境遇让陈高感慨不已,故怀念故友的诗歌处处贯注着源自内心深处的真情厚谊。
信州城(今江西上饶)被攻破,消息传来,他首先想到的是友人彭仲愈的安危,作诗云①357-358:
盗贼攻破信州城,传闻杀戮到孩婴。故人经年无信息,此时无地避刀兵。风雨每惊乡梦短,莺花偏唤客愁生。兰溪船上看红叶,长忆同归载酒行。
信州被盗贼攻破,据传闻称,连尚在襁褓的孩婴也被杀戮。诗人马上想到了“经年”未有联系的信州旧友彭仲愈,料想他“此时无地避刀兵”,生死未卜。“兰溪船上看红叶,长忆同归载酒行”,忆及过去两人一起载酒同行的情形,不由愁上心头。
在外漂泊的日子,心灵的空虚则由友朋来填补。因此,每逢朋友前来,他都格外兴奋。只有在此时,久被压抑的心灵才能得到片刻的宽慰。他在《寄张筹》诗中写道①335:
远游违亲戚,慰意赖佳朋。萧条荒郊外,喜子来相仍。虽敦诗书好,恩与骨肉并。夜语几废寝,晚步每同行。以兹故淹留,靡知岁月征。昨暮别我去,携琴过西坰。一日为九秋,咫尺有蓬瀛。岂无二三子,肺肝与谁明?久客非所乐,况兼贫病增。西风吹庭树,百感聚中扃。盗贼满沧海,官军尚纵横。东归无羽翰,栖栖愧微生。愿子数相过,庶几开我情。
久客他乡,贫病交加,兵乱频仍,只有好友能暂时缓解浓浓的思亲之意。而朋友张筹的离去,更增加了他心情的惆怅。“愿子数相过,庶几开我情”,他在内心渴望张筹再次前来,以慰藉自己失落的心情。
其《寒食寓兴次黄宗鲁二首》写道①345:
浩荡乾坤大,羁棲岁月深。他乡对寒食,愁思满淮阴。诗句惭孤咏,春花孰共寻?相逢同郡子,时复一论心。(其一)
去岁清明节,天台看杏花。凄凉今日事,漂泊野人家。淮楚风尘暗,乡山道路赊。倚门亲白发,反哺愧林鸦。(其二)
“去岁清明节,天台看杏花”,今年寒食节到来,自己却仍然漂泊异乡,心中不由充满无限愁思。所幸的是,“同郡子”黄宗鲁的到来,两人吟咏赋诗,共寻春花,使他的心情稍得安慰。
二、退隐田园,心系朝野
离乡杳远,环境险恶,使他远离亲人故友的羁旅漂泊生涯显得无限凄楚悲苦。而不断恶化的时局,也使这种情绪在他笔下显得格外浓烈深沉。
至正十一年(1351年),红巾军起义爆发,江淮各地骚动不安。面对这场前途未卜的博弈,陈高的内心同样经历着一段起伏不定的波折。
战乱初起,他对时局充满必胜信念,乐观地相信元廷很快便能控制局势。至正十五年(1355年),正在庆元路录事任上的陈高在诗中写道:“元日晴堪喜,今年贼定平。天心占节候,人事厌戈兵。召虎征淮甸,周王在镐京。遥思鸳鹭集,北阙望驰情。”①348诗中流露出的是必胜的信心。
随着战乱波及面日宽,陈高对元廷的信心在逐渐消退。其《送董仲仁》有云:“我归自京师,万事成懒拙。棲迟衡门下,不出动经月。非厌漫浪游,时事与囊别。世路多榛棘,盗贼殊未灭。淮泗天涨尘,汝颖地流血。元戎统貔貅,冬夏犹薄伐。征需遍郡邑,供亿到贫乏。”①327时移事变,战乱不息,征敛无度,使他对元廷应对乱局的信心开始产生动摇,并对外面的世界渐渐产生距离。
其实,早在至正七年(1347年),战乱信息从云南传来,陈高在诗中便流露出归隐的心境①355:
溪上梅开花可怜,看花祗欲卧溪边。非关景物他乡异,自是愁思触处牵。南鄙寇戎当此日,中原饥馑已连年。吾徒飘转成何事,只合沧江买钓船。
边地骤起的寇乱、中原连年的饥馑,让他心生惶惑,并使其心生愁思,“吾徒飘转成何事,只合沧江买钓船”,他的内心萌生出对时局崩坏的隐忧,并心生归隐之念。
陈高本有经世之志,希望凭借自己的才华,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但面对越发严峻的政治形势,见事不可为,抱负无法施展,遂绝意仕进。他曾自称:“遭时多故,众醉独醒,弃官归田”①423。他或许看透了地方起事势力的壮大难制,或许看透了朝廷腐败堕落的日益加深,因而选择了弃官归田。对此,元末曾因使事途中与陈高相遇的李士瞻所述更加明白:“平阳陈君子上登甲午进士第,秉志刚介,独立不阿。初授庆元录事,在任未竞,值浙东西盗敚蜂起,群邑无大小皆陷于贼。士大夫苟得脱于难者,往往去依方镇,不顾道义,夤缘苟禄以养生,宁舍朝廷不顾,若是者奚啻肩相摩足相轧哉!子上独不可,曰:‘始予承圣天子策士,时幸以子大夫遇我,我何忍一旦悖此孤媚以求活耶?’乃即日解官还家,而庆元亦寻以陷。其见几明立志旉如此!”[2]不难看出,陈高之所以选择辞官,更出于其遇知于天子,因而要支持朝廷、远离割据之“贼”的“道义”。
归田之后,陈高似乎不再热衷与外界来往,《写怀》诗云:“经世惭无策,归田且避喧。干戈随地有,故旧几人存?饵药扶衰病,持杯慰弟昆。不因来往客,终日闭柴门。”①346-347然而,他又在《夜半舟发丹阳》中感慨:“长铗归何日,浮萍笑此生”①345,以成功辅佐孟尝君的冯谖与自己作对比。当年,冯谖因一面弹着宝剑,一面唱着“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受到孟尝君的特殊优待,终于辅佐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最后成为诸侯。诗人身处天下大乱之际,却不知自己何时方能施展才能;而自己的一生,就像水面上的“浮萍”一样,始终漂浮不定,无处生根。
历史上,隐与仕往往成为困扰士人抉择的一对普遍矛盾。作为深受儒家思想陶冶的士人,经世观念深刻影响着陈高的内心。因此,虽然退居田园,但他对政治始终无法释怀。不同的是,曾有的达观与自信渐渐消退,起而代之的是无限的焦虑与紧张。
与不少诗人一样,忧时伤乱之情贯穿了他的大部分作品。各地战事纷起,久久不得平息的战乱,使他徒增愁思。至正十八年(1358年),他来到慈溪,在山麓旁边建造了一处寓所。《戊戌岁端午寓居慈溪有感》描述此时的处境与心态①333:
三载滞游宦,荏苒度芳辰。属兹端阳节,复来慈水滨。居闲谢人事,过从无杂宾。酒杯泛菖蒲,於以寿尊亲。开门青山近,霁色晓来新。园榴发黄花,阶草铺绿茵。对物固可乐,感时复酸辛。原野半荆棘,江淮尚风尘。荡涤未有期,安居谅无因……
端午节之际,作者在慈溪寓所看到园中花发,绿草茵茵,一派万物复苏的美好景象,这本是令人高兴的日子,可是诗人却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对物固可乐,感时复酸辛”,这是因为,“原野半荆棘,江淮尚风尘。荡涤未有期,安居谅无因”。虽隐居田园,但他依然不忘关注国事。人口四散,社会残破,世事已变,安定之日遥遥无期,眼前的景物非但不能使自己心境舒展、心情平静,反而增添了一丝无法撩拨的愁绪。
壮志难酬的无奈与书生无用的感概,让他时时感到枉度岁月。《独坐》诗云:“海内干戈犹烂漫,舍西园圃近荒芜。文章未必能经世,深愧飘蓬岁月徂。”①359在诗中,陈高不仅为自己的遭遇与无能心生感伤,同时,他对乱世社会百姓的苦难悲惨生活也深表同情。
不管是对政局败坏的失望,还是对自己“无能”的失望,都表达出他对朝廷寄予了挽救危局、再造和平的强烈希望。而这种希望,归根结底是为了社会的和平与百姓的安然。在其诗歌当中,时常可见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
一个风清日朗的日子,他信步来到刚刚经受兵燹摧残的田间地头,感受世事变化及其带来的内心体悟①333-334:
郊行日迟迟,风和气维穆。沟渠水方涨,陇麦秀以绿。荒村兵燹余,萧条数家屋。农人重田事,耦耕及春燠。老妇饷其夫,稚子饭黄犊。我本疏散人,出游靡拘束。已无簪缨累,但望禾黍熟。逍遥乐吾生,奚复忧荣辱。
辞官之后,再也不用经受繁琐政事的羁绊,相反,他可以随心所欲前往附近及其他各处,自由呼吸清新宜人的空气,细细观察地方百姓的生产生活。为官的荣辱沉浮此时对他已毫无意义,他唯一在意的是每年禾黍是否能够成熟丰收,百姓生活是否能够安居乐业。
而那连年不断的杀伐让他的心灵始终无处安放。《久雨二首》(其二)写道:“春来杀气连天地,海内民生寄甲兵。独客倚栏愁更老,隔墙时听午鸡鸣。”①369
《即事漫题十首》更是当时那个时代生民苦难的实录①366-367:
年年花发可怜春,今年见花愁杀人。不是风光近来别,祗缘兵战此时频。(其二)
悍吏登门横索钱,人家供给正忧煎。官粮预借三年后,军食尤居两税先。(其五)
农父江边立荷戈,无人南亩种嘉禾。今年妻子愁饥死,活到明年更奈何?(其六)
兵革相寻已十年,十人九死一生全。近闻关陕王师出,何日南来扫瘴烟。(其十)
连年的战乱,使得各地田地荒芜、人口锐减,而“悍吏登门横索钱”,更使地方民不聊生,满目疮痍。虽然时局艰危,但他一直寄希望于元廷扫清乱局,甚至幻想着自己能够在这场生死战中有所作为。诗中流露出的尽是爱国的赤心与爱民的热忱。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元日,他在诗中写道:“元日居山寺,梅花照酒樽。病馀玄发少,醉后壮心存。天地腥羶满,江淮蜂蚁屯。谁施洗兵雨,吾欲扣天阍。”①347虽然天下各地满是“腥羶”与“蜂蚁”,但他“醉后壮心存”,仍不放弃救国雄心,不过他的救国雄心已只是酒醉之后的所谓“壮心”而已。
救国救民的使命感总在其脑际萦回,所以,一旦有了“中兴”之机,他便不顾道途险阻,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北上之路。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冬,东西浙陷落。明年(1367年)春,陈高浮海过山东,谒河南王太傅中书左丞相扩廓帖木儿于怀庆(今河南沁阳),“论江南之虚实,陈天下之安危,当何以弭已至之祸,何以消未来之忧。适关陕多故,未之用。”①427表明他对政治的关心与关注,但另一方面,离心于政治的心态在其辞官之后始终支配着他的抉择,“士大夫闻其志,皆愿与友,丞相亦喜,即欲官之,知非其志也,亦不强”①427,他最终没有接受扩廓帖木儿的聘任。而不幸的是,之后“数月而疾”,不久陈高即离世①427,终究没有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
三、结 语
陈高是一位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诗人。他早年四处奔波求学,渴望以所学遇知于当世,施展其雄才伟略。在他中年登进士第后,本可从此走上实现政治理想与抱负的道路,但事与愿违,元末乱局的陡然发生与恶性发展,促使他很快走上了弃官归隐的道路。他的人生从此便在忧患与坎坷中度过。不过,辗转不定的生活经历与置身其中的战乱经历,反而激活了他的诗情。透过他的诗歌,我们不难发现,他内心对元廷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希望参与政权、施展抱负到退避权力、置身事外的微妙的心路发展历程。远离权力之后,他并未忘情于政治,他的诗中时常流露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绪,并希望元朝能够恢复曾经的安定。从总体上看,无论是对自身还是国家,都使他不断从心怀希望陷入失望,但他在失望中始终没有完全放弃对未来的希望和渴盼,因此,他通过诗歌等文字去表现现实、表达理想。他的人生主要就是在失望与希望的夹缝中挣扎度过。
参考文献
[1] 杨镰. 元诗史[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554-556.
[2] [元]李士瞻. 题不系舟渔者卷[C] // 李士瞻. 经济文集: 卷六. 上海: 上海书店, 1994: 344-345.
(编辑:朱青海)
Disappointment and Expectation: The Inner World Reflected from the Poetry by Chen Gao in the Late Yuan Dynasty
ZHANG Jiansong
(Schoo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Zhengzhou, China450011)
Abstract:Chen Gao spends his wangering life chiefly in the strange lands. In the course of such an uncertain gipsydom, he created quite a few poems. As a poet, deeply influenced by Confucian culture, these works reflect deep inside his attitudes toward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during the late Yuan Dynasty. These poems expos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is delicate thoughts and feelings from wishing to participate in the regime to realize his aspirations to staying out of the power struggle. He is always struggling through the cracks of disappointment and expect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makes him continuously troubled from bearing expectation to falling into disappointment. Even so, he still reveals a strong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rough his poems. In fact, he never forgets the national safety and danger, the people’s weal and woe.
Key words:The Late Yuan Dynasty; Chen Gao; Inner World; Disappointment; Expectation
作者简介:张建松(1982- ),男,河南郑州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元史,中韩关系史
基金项目: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资助成果(2011008)
收稿日期:2014-05-20
DOI:10.3875/j.issn.1674-3555.2015.04.010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中图分类号:K2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55(2015)04-005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