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教师螺旋式成长规律中的三阶段角色——从“表现者”到“模仿者”再到“表演者”

2015-03-17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模仿者教师角色表演者

王 飞

(曲靖师范学院 教师发展研究院,云南 曲靖 655011)

论教师螺旋式成长规律中的三阶段角色——从“表现者”到“模仿者”再到“表演者”

王飞

(曲靖师范学院 教师发展研究院,云南 曲靖655011)

摘要:教师成长都要经历历练期、提升期、升华期三个螺旋式上升规律阶段。这三个阶段中教师对应的发展变化是从表现者到模仿者再到表演者。表现者的根本特点是自我不确定性或自我模糊,缺乏自我界定的强烈意识,基本是机械式照抄照搬的复制型教师;模仿者的根本特点是具备一定的自我界定意识与自我效能意识,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借鉴优秀教师的采购型教师;表演者的根本特点是有较高的自我意识与效能感以及灵活的应变能力,是在前两者基础上产生的具有鲜明风格的教师成品,即思想型教师。这三个螺旋式上升规律中的三种角色形态,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共同形成了教师职业的基本成长链。

关键词:表现者;模仿者;表演者;教师角色;成长规律

文章编号:1671-1653(2015)01-0092-05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码:A

DOI10.3969/j.issn.1671-1653.2015.01.016

Abstract:Teachers go through three spiral law phases: life experience growing period, lifting phase, sublimation. Teachers'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in the corresponding three stages are from the performer to the imitator and then to the performer.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senter is self-uncertainty or self vague, lacks a strong sense of self-definition, and is basically a mechanical copy from teachers.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 of imitators who have a certain self-defined sense of self-awareness and performance,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learn from excellent teachers procurement teachers;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 performer is a higher consciousness and a sense of self-efficacy and adaptability, both based on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of teachers finished with distinctive style that thought teachers. The three laws of the three roles spiral shape, interlocking, indispensable, together form the basic growth of the chain of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收稿日期:2014-11-16

作者简介:王飞(1982-),男,云南曲靖人,曲靖师范学院教师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

On Three Stage Roles of Teachers in Spiral Growth Pattern

——From the "Presenter" to "Imitator" and Then to "Performer"

WANG Fei

(Teacher Development Institute, Qujing Normal University, Qujing 655011, China)

Key words:presenter; imitator; performer; teachers' role; growth pattern

从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使命上看,教师要历经职业历练期、职业提升期、职业升华期三个螺旋式上升规律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分别要从表现者向模仿者成长,再从模仿者向表演者升华。

一、历练期——教师作为表现者

(一)表现的内涵

作为动词,“表现”是指表示出来与显现出来以及故意显出自己的长处。作为名词,“表现”是指表示出来的行为、作风或言论等。任何健康正常的人都具备天生的表现能力,表现主要是凭一种直觉或直觉思维来推动。直觉思维也称非逻辑思维,它是一种没有完整的分析过程与逻辑程序,依靠灵感或顿悟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和结论的思维。从这个角度看,表现的内涵就是对问题不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的一种判断、猜想、设想,进而呈现出来的状态。表现是一种低级的表演,表现是不自觉的表演,表现者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选择,而只顾自己一股脑儿地把东西和盘托出。表现与表演的区别是,表现就是一种“单纯的表现”,而非“创造性地表现”[1](P190)。表现是生物学层面,表演是美学层面。“生物学的表现跟美学的表现之间是有着明确的界限的。甚至在人身上,我们也能觉察到许多表现行为根本就没有什么美学的意义,只是与生物本能或实际目的有关而已。”[1](P191)

(二)教师作为表现者

“教师”,这是一个让刚刚踏上教师职业的新教师很陌生的词语,处于历练期的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门外汉”上讲台,仅是知识的一个传话筒,用一个更具贴切的词语来概括,就是一个靠直觉推动的表现者。因为自我不确定性或自我模糊,缺乏自我界定的强烈意识。年轻人初入教师这个职业,在他们的头脑里没有以下意识:没有清晰意识到自己在教师岗位上就意味着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没有清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知识与文化的把关者;没有清晰意识到自己所承载的教师角色对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非常重要;没有意识到自己应如何上讲台就已经走上了讲台;没有意识到自己应如何在学生面前形成属于自己的一种公信力……,仅只是意识到自己辛辛苦苦地读了多年的书之后终于获得了一个工作岗位,只是意识自己能够通过自己的工作获得一点工资来养活自己;只是意识到自己规规矩矩地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就可以……这些都是处于历练期的教师当局者迷的一种呈现。为了完成特定时间内的工作,尽量的堆积知识而不消化知识,尽量地搬运知识而不过滤知识,尽量地复制知识而不整合知识。堆积知识、搬运知识与复制知识,是处于历练期的教师作为表现者干得最多的工作,教师的成长与行动离不开知识,“动物靠经验行动,人类靠知识行动,教师的每一个教育行动都需要教育知识的导航与辅助。尤其是新教师而言,教育知识对教育行动具有至上性,教育行动对教育知识的反哺性是有限的。进言之,教育知识是撑起教师教育生活世界大厦的顶梁柱,它以‘一变而应万变’的方式参与着教师的教育生活世界建构与教育行动图式形成,堪称教育生活世界的‘超稳定结构’。”[2](P10)然而,历练期作为表现者的知识复制型教师,对待知识还远远达不到以“一变而应万变”的方式参与其教育生活世界建构,更加难以形成教育行动图式。

(三)教师作为复制型表现者

复制型表现者的含义是,历练期的教师只懂得“教”而不懂得“学”,他的思想意识与行为主要倾向于“教学”中的“教”而偏离“学”。其所做的工作不是那些决定教学效果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等,而仅是单面宣读堆积起来的僵化的知识,没有讨论、没有激励学生、没有鼓舞学生,对学生不了解。复制型表现者的教师难以推动真正教育的发展。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说:“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按这个样子发展,它就不是真正的教育。”[3](P108)因此,对于处于这个阶段的新教师来讲,他们通常对自己的能力没有太大的把握,因此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复制型的特征决定了这个阶段的教师不懂得反思自己的教学模式,不懂得反思,就不会增强教师的自我意识,忙于复制知识不懂得反思,也就不会总结自己的实际经验,也就很难理解所扮演的教师角色和自己所从事的教学活动。也正是因为忙于把复制过来的知识一股脑儿地和盘托出,所以,大多数新教师都害怕表现自己没有能力,因而不敢找别人问问题,也就不容易了解自己和自己的水平,不容易积极地去寻求帮助与指导建议。

二、提升期——教师作为模仿者

(一)模仿的内涵

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行为的过程是模仿。模仿就是照着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刚入职的教师由于步入一个新鲜的环境,他需要通过模仿他所处环境中的其他人的行为从而尽快形成和大家一致的行为方式,通过模仿其他教师的行为方式从而尽快形成与他人一致的集体心理。从本质上看,模仿往往只是表演的训练和前奏,模仿是成为别人,而非成为自己。“任何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都是教师在自主、自助、自导中实现的。”[2](P11)而模仿只有一定的自主性与自助性,而没有自导性。在这个意义上看,模仿也有表演意识,也知道自己想再选择,但仅仅只有一个选项——就是做的跟被模仿者一模一样。模仿中的表演感是一种弱表演感。

(二)教师作为模仿者

教师入职1~2年以后,历练期上升为提升期。提升期的教师是位于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居于当局者迷与当局者清之间。由于刚刚从历练期过来,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青年教师经验不足,驾驭教学科研的能力不成熟,所以就会习惯或者被迫模仿自己所欣赏的教师或周围同事的某些方式、方法,教育教学法活动往往是从搬用或套用他人成功的经验开始。模仿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教师活动往往带有一些他人风格的影子。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科研,尤其是教学中较为显著特点是模仿性成分较多而缺乏个性。教学方法表现为单一性,教学活动还处于一种随众状态。在这一阶段,由于教师精力多集中于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掌握的探索之中,他们对课堂教学艺术的要求与探索还处于萌芽的自发状态,或者说处于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层面,对课堂教学艺术还有待进一步去追寻,因为模仿处于最表面化阶段,对于提升期的新教师来说,仅是学习的开始,或者说一种采购型的外在化的学习。而要想把模仿到的技能变成自己的能力,这需要很长时间的锻炼与体验,因为仅靠模仿是成不了优秀的教师的。

(三)教师作为采购型模仿者

模仿是采购型的外在化的学习。采购的本义是指一个单位在一定的条件下从供应市场获取产品或服务作为资源,以保证其生产经营活动正常开展的一种活动。采购是一个有机体为维持正常运转而寻求从体外摄入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解释模仿者阶段的教师,是特指这个期间的教师依据自身的教育教学需求,确定并执行自身工作材料或资源的计划,通过对学生需求和自身需求一定程度的分析,采用什么工作技术,与什么样的老教师打交道,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如何建立对自身优势具有一定影响的模仿对象,最终以支撑自己的正常工作的过程。

三、升华期——教师作为表演者

(一)表演的内涵

“一切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本质上就是表演。”[4](P13)这种意识就是表演感。“所谓表演感,首先就是知道自己在表演,而这首先意味着知道自己在选择。”[5](P21)表演感,其实就是一种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一分为二,变成了“评价的我”和“行动的我”。[6](P116)“评价的我”说明具有了观察自己的意识,“行动的我”说明具有了表演的意识。从这个层面上讲,对于工作也好,生活也好,拥有表演感的人能创造出灿烂的人生。正如邓晓芒说:“那在‘深’ 与‘生’之间奋力突围者,是人生的创造者。非但是人生的创造者,而且是人生的艺术家。非但是人生的艺术家,而且是一切艺术家中最本真、最直接、最具有艺术气质的艺术家——表演艺术家。”[6](序:3)从表现到表演,需要训练。表演的训练相当于思想家福柯所说的“规训”。这种专业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严格的规训过渡到表演的自由王国,“最终进行有规范的艺术创造。”[7](P176)可见,从表现到模仿再到表演,需要大量的“规训”成分,就如同社会学家所说的从“初级社会化”到“次级社会化”[8](P108)的过程,表演者只有在意识到这些外在的规训与社会化的洗礼之后,才开始进入表演的自由王国。

(二)教师作为表演者

具有表演意识的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一开始他就清晰地知道自己要如何开始,要如何选择。“开始是对意义的有意识的创造。”[9](P5)如前所述,那种“观看的我”与“表演的我”,“观看的我”不仅仅是上一场表演的观众,还是下一场表演的编剧与导演。能够成为表演者的教师,因为他成为了自己的观众与导演。教师的表演有“伪”的成分,因为只有人才会“伪”,“伪”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教师作为表演者的“伪”是一种真诚的“表演”与真诚的“伪”,真诚的表演是表演自己内心之所“是”,虚伪才是表演内心之所“非”。真诚的表演是以真理为导向的,从这个角度看,教师的表演在于教育教学那个真诚培育人的过程。教师的这种表演在于作为演员的教师与作为观众的学生达成了他将呈现“伪”的“协议”。正如学者所说:“表演建立或者展现一个阐释性框架,被交流的信息将在此框架内得到理解,这一框架至少与另一框架——字面意义的框架(笔者注:选定的课程文本)——形成对照”。也就是说,当教师进行讲道理、讲故事这些表演之时,教师不仅自己带着表演感,而且已经提前对作为观众的学生无声地宣告:“要用特殊的理解来阐释我所说的话,不要只根据字面的意思去理解。”[10](P9)

(三)教师作为思想型表演者

教师要达到前述所说的表演能力,需要教师成为思想型教师。思想型教师就是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特质与个性风范。因为“教育必须超越以被动的方式接受他人的思想,必须加强首创精神。首创精神有思想上的、有行动上的。”[11](P83)思想型教师的作用是巨大的,正如学者所说:“教师具有一种双重作用:他以自己的人格和个性激起学生的热情,同时创造具有更广泛的知识和更坚定的目的的环境。”[11](P71)之所以思想型教师有这样的作用,是因为教师“所要传授的是对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条理的一种深刻的认识,以及一种特殊的知识,这种知识与知识掌握者的生活有着特别的关系。对思想条理的领会是有文化教养的人通过专门的学习才能得到的。只有通过专门学习,人们才能领会一般思想的准确阐述,领会这些思想被阐述时它们间的相互关系。经过这样训练的大脑应具备更抽象和更具体的思维能力。教育要使人一直受这样的训练——理解抽象的思维、分析具体的事实。靠这样的思维能力最终培养起人的风格。……风格是智者的最高德性。……风格是专家独享的特权。……风格永远是专业化学习的结果,是专门化研究对文化作出的特有的贡献。”[11](P20~22)思想型教师的鲜明特征还在于其灵活变化的工作风格与工作艺术。“每件真正的艺术作品必定有‘变化中的统一’的标记。的确,教学的艺术也证实了这种说法。如果一个人回忆起同那些曾为自己留下终身智力影响的教师的接触,那么这个人就一定会发现,虽然那些教师在教学中违反过许多教育学上的固定的规则,甚至会在教学中扯得甚远,离开本题,好像是在聊天取乐,但他们也还能保持着思想的连续性,并能有所成就;他们能够运用新奇和多变性使学生保持机敏的、严格的注意力。同时,他们也利用这些因素,为确定主要的问题和丰富主要的论点而做出贡献。”[12](P45)总之,教师需要经历表现者与模仿者成为表演者的目的只有一个:作为演员的教师的表演对作为观众的学生的升华作用。“表演的部分本质就在于,它能使参与者得到经验的升华,在高强度的交流活动互动中,观众被表演者以特殊的方式——作为一种交流方式的表演——牢牢吸引。”[10](P49)

四、教师成长三阶段角色的转化路径

(一)专业规训

教师三阶段角色的递进转化离不开外部专业规训。前述已说,经过专业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严格的规训过渡到表演的自由王国,最终进行规范的艺术创造。

在外部专业规训方面。教师作为需要经过专业规训的一种职业,需要经历从表现到模仿再到表演的过程,需要大量的“外部规训”成分。这里的外部规训成分主要是指一个人在成为教师之前,他必须经历正规系统的学校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训练。教师只有在系统经历过这些外在的专业规训与专业教育的洗礼之后,才开始进入教育教学的自由王国。

在内部专业规训方面。经过了外部规范的专业规训后的教师,还不能真正成为一个标准的教师,还必须慢慢地通过自身的教师体验之后,在一定程度上使自己在某些方面能够崭露头角,也就是说,经过表现者与模仿者阶段的成长历练,就会逐渐地获得自己崭露头角的资本,尽管教师作为当局者,但是这个阶段能够停下来进行思考,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去重新冷静地看,去发现在自己作为表现者阶段与模仿者阶段时,自己在乎的很多东西可能没有那么重要,不在乎的东西却可能凸显出来。

(二)进入情境

情境是做事的起点,只有立足情境,能力才会被激活,智慧才能被发挥。无论是表现者阶段,还是模仿者阶段,抑或是表演者阶段,如果教师不在情境、不在状态中,注定是一个平庸的教师。教师无论处于哪个阶段都要身临其境,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情境分为外在情境与内在情境。优秀教师无论在什么发展阶段,都能看到真实的情境,因为这样的教师脑子里的条条框框、主观成见没有掩盖真相。这样的教师能够经常审视自己已有的固见,是否与当下情境吻合,让内外情境保持一致。另外,能进入情境的教师,能根据人、事、物的环境来把握情境,在情境中互动,参与容易进入情境。

(三)产生情感

情感是对工作、工作环境、工作对象等萌生了浓厚兴趣,产生了充分的热情。情感的力量非常巨大,就像恋爱中的人散步不知疲倦一样,对工作萌生了情感的教师,会自发自动地投入其中,乐在其中。情感源于对学生、知识的了解与热爱,源于对学生喜怒哀乐的体验和共鸣,源于对工作的投入和付出,看到人才培养与知识传递未来的价值会带来今天的兴趣。情感,源于教育教学工作做出成绩后,受到表扬、拿到奖金、获得荣誉。情感源于教师在自身工作中反复思考、仔细琢磨的过程。

(四)迸发激情

激情是情感的升级版,代表了情感的高度。它充沛、饱满,能调动身心的巨大潜力。激情满怀,伴随着急促的呼吸、有力的脉动、旺盛的精力。激情状态弥漫着巨大能量,散发出强大气场。对渴望成功的教师而言,激情无所不在,不论在什么发展阶段,都能以饱满的激情状态去促进工作。激情会彼此感染,感染周围。激情有一股神奇的力量,能打动人心,能创造奇迹。无论在什么角色阶段,激情都能感染自己、感染学生。教师无论在什么阶段都应该创造自己的激情。

(五)形成情结

情结是强烈而无意识的情绪链,是一种不解之缘。我们无论是一件事做出了成绩、成就,或是因为失败受到嘲笑、侮辱、打击,内心都容易产生情结。假如把情感比作枝叶,情结便是根,它是情感的高级形式。情结有好坏之分,有破坏性的和建设性的,关键在于正向引导与运用。这里讲的主要是情结的正向发挥和建设性运用。教师应该对学习、对知识、对学生有一种不断超越的情结。这样教师就与自身所从事的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总之,在专业规训的基础上,成为教师的人要先让学生进入情境,再产生情感,进而迸发激情,最后形成情结。因此,规训—情境—情感—激情—情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因果链,是一个渐行渐高的台阶。规训使教师具备基本素养,情境使教师容易找到本质规律,情感导致不懈的坚持,激情开发教师的潜能,情结催生成就。沿着这个台阶往上走,教师就会快速地从表现者提升到模仿者进而升华到表演者。综上所述,这三个螺旋式上升规律中的三种角色形态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共同形成了教师职业的基本成长链。

参考文献:

[1]恩斯特·卡西尔.于晓,等,译.语言与神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2]龙宝新.过度教师教育的知识论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14,(3).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美]欧文·戈夫曼.冯钢,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刘澜.思想的郊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6]邓晓芒.灵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7]孙惠柱.社会表演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8][美]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汪勇,译.现实的社会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9]Edward,W..Said,Beginnjings:Intention and Method[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5.

[10][美]理查德·鲍曼.杨丽慧,安德·明,译.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1][英]怀特海.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

[12][美]约翰·杜威.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模仿者教师角色表演者
基于Bass模型的第三方移动支付扩散实证分析
依附理论下对《模仿者》的新殖民主义解读
妙猜两数
教师角色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及角色转换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盗”亦有道成为高明的模仿者
TV Talk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
论表演者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