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层次多功能系统:大学学术组织的未来模式——读《后大众化大学的未来处在十字路口:重构系统与功能》

2016-01-21

陈 小 明

(1.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宣传统战处,广东 中山 528437;

2.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多层次多功能系统:大学学术组织的未来模式——读《后大众化大学的未来处在十字路口:重构系统与功能》

陈 小 明1,2

(1.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宣传统战处,广东 中山528437;

2.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510631)

摘要:受经济竞争、全球排名、评价制度影响,研究功能开始主导教学与服务功能,现代大学成为产生创新的机构。大学作为公益事业和社会教学机构的身份遭遇危机。郑凯申认为,当今大学遭遇的系列问题是由多功能组织机构的复杂性造成的,提出用“多层次多功能系统”削减这种复杂性。他强调,在知识社会中大学教育应当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质,应将大学重构为教学机构,而不是生产资源的工具。对“多层次多功能系统”模式的基本内涵、建构背景、实施保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欲图对深化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多层次多功能系统;后大众化;大学学术;组织发展;未来模式

文章编号:1671-1653(2015)01-0097-07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码:A

DOI10.3969/j.issn.1671-1653.2015.01.017

Abstract:Affected by the economic competition and global rank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research function has begun to dominate the teaching and service, so higher education is fully implicated as an institution looked upon as a producer of innovation. The identity of the university as a public welfare and teaching institution has been subjected to questioning. Jung Cheol Shin,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has thought that it is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university's multi-functional organization that has caused all of those problems. Besides, he has pointed out that the "multi-level and multi-functional systems" can cope with the complexities effectively, and has stressed that the university should be redesigned as an institution of teaching rather than a tool of generating resource. This

收稿日期:2014-12-26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研究项目(2012JK252);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2013kyjj029)

作者简介:陈小明(1977-),男,湖南衡阳人,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宣传统战处助理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3级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理论研究。

Multi-level and Multi-functional Systems: The Future Mode of the

University Academic Organization

——A Study of theFutureofthePost-massifiedUniversityattheCrossroads:

RestructuringSystemsandFunctions

CHENXiao-ming1,2

(1.PropagandaandUnitedFrontWorkDepartment,ZhongshanTorchPolytechnic,Zhongshan528437,China;

2.CollegeofEducationalScience,SouthChinaNormalUniversity,Guangzhou510631,China)

thesisanalyzeditsbasicconnotation,constructionbasisandimplementationpremise.Itisexpectedthatthe"multi-levelandmulti-functionalsystems"maybemeaningfulforustodeepencomprehensivelythereformofChinesehighereducationinthefuture.

Keywords:multi-levelandmulti-funcitionalsystems;post-massification;universityacademic;organizationaldevelopment;futuremode

多数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入学率超过50%[1](P170),有些国家达到90%[2](P17),这意味着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后大众化①时期。后大众高等教育在价值取向、学生特征等方面与大众抑或精英高等教育存在明显差异。但精英、大众高等教育的影响并未消失。这种复杂性给现代大学发展带来比以往更为严重的挑战,正在深刻地改变大学的身份。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和危机,成为现代大学面临的一个难题。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郑凯申(JungCheolShin)先生认为,当今大学的问题是由多功能组织机构的特质造成的,如何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协调这些功能是一个关键问题。[2](P222)在与德国卡塞尔大学乌尔里希·泰希勒(UlrichTeichler)教授等合著的《后大众化大学的未来处在十字路口:重构系统与功能》(The Future of the Post-Massified University at the Crossroads:Restructuring Systems and Functions)(以下简称“郑著”)中,他提出用“多层次多功能系统”作为大学学术组织发展的未来模式,以便更好地协调大学组织的不同功能与任务。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已达30%[3],正逐步走向后大众化。此时,笔者梳理上述模式主要观点的目的在于:一是向社会推介一个理解当今高等教育现象的工具;二是为深化我国大学学术组织改革提供一些启发。

一、多层次多功能系统的内涵诠释

郑凯申认为,现代大学学术组织构建通常基于三个原则:大学是否训练专业人员和颁发资格证书;由谁负责研究;是否应当强调广泛的人文学科抑或专业知识。鉴于现代大学大多从事专业人员培养,“当今大学教学和研究几乎不可能分离,本科教育却没有注重研究的价值”[2](P220),“纯研究”成果容易融入课堂教学,应用和开发研究与外部关系密切,教学与应用、开发研究存在分离的事实,上述原则实际变为“专业人员培养放在本科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如何平衡教学与研究的关系”、“如何协调纯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的矛盾”等问题。也就是,如何通过分工,在大学内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协调这些功能,实现这些同时追求的、相互冲突的目标。

郑凯申发现,应用和开发研究具有共性,都是将理论运用于社会和工业实践。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在教学目标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研究很少融入本科课堂教学。这一发现得到马什(Marsh)和哈蒂(Hattie)研究结论的支持,即“研究性教学在当今大学教育中不能运行”[2](P220)。因此,郑凯申认为,本科教育与研究,尤其是应用与开发研究没有联系。他主张,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应用与开发研究之间采用不同组织形式,减少大学多功能组织的复杂性,有效协调不同功能,并将这一模式称为“多层次多功能结构”(structureofmultiplelayers)。

“多层次多功能结构”中,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共享某些相同之处;反过来,研究生教育与应用研究有重叠之处;本科教育与应用研究,尤其是开发研究之间很少有共同之处。(如图1所示)郑凯申还发现,三种组织形式在组织目标、管理、财政、人员和质量控制等方面也存在差异(见表1)。通过采用差异性的组织形式,大学可以给支持者、教育质量、卓越研究、高效决策带来更多好处,带来最大的外部资源,获得社会更多支持。

图1 多层次多功能结构[2](P223)

表1 教育与应用研究的差别[2](P224)

二、多层次多功能系统的建构背景

“展望未来、预测趋势或对任何现象结果的预测,需要依据对过去的理解,来鉴别形成相关现象的各种力量。”[4](P109)也就是说,把握事物未来图景需要认识事物的发展过程、洞悉各种影响因子。同样,“多层次多功能系统”的构想源自作者对现代大学发展外在环境和内在逻辑的思考。

(一)全球化导致大学系统的结构受到挑战

“全球化是史无前例的,彻底改变了世界的结构”[5](P78),大学系统也历经“颠覆性”变化。郑凯申认为,依据大学基本功能审视以下变化,“大学单一抑或主要结构受到挑战”[2](P32)。同时,他将这些变化描述为:一是学习者的特征。学习者年龄结构和多样性增加、学习生涯延长、非学历教育学生增加、学生流动性增强。二是教师的角色和责任。集课程设计、教学、评估和辅导功能于一身的传统教师角色逐步分化,教学被重构为指导学生学习。三是教学方法和学习过程。虚拟、自定进程等个性化教学日益增多,教学中大量实施研究性学习,跨学科、跨机构、跨国的教学不断增长。四是教学内容和重点。广泛使用绿色课程、国际课程,教学重点关注全球问题,强调公民责任与参与。五是高等教育的压力。学习成就要求可证性,要求监控高等教育效益和成本,大学和企业之间赢利或非赢利协议增加,非教育机构开始提供学位。六是高等教育的组织架构。出现自我制定学位课程的自助模式、大量在线开放课程、特许大学、在职培训与终身教育。七是认证、文凭和鉴定。社会要求生成文凭的通用定义,对先前的学习实施认证,强调认证过程中正式和非正式学习的整合、制定跨区域的通用标准和鉴定程序。可见,这些新变化产生更多中断高等教育功能运行的方式,足以让人质疑“传统高等教育机构将采取何种方式成为历史的遗留物”。[2](P32)

(二)三大功能失衡引发大学遭遇身份危机

郑凯申强调,当创新成为全球经济关系中竞相追求的目标时,“知识功能应该给予更多的重视,教学和研究是大学学术工作不可或缺的媒介”[2](P168),但“知识功能往往强化研究取向”[2](P176),促使“研究成为大学市场地位的价值指数(indexofvalue)”[2](P114)。他认为,大学作为研究活动的集中地,大学在基础研究中起主要作用。受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影响,“国家将研究当作经济竞争和创新的源泉”[2](P115),大学被置于竞争领域,彻底沦为经济创新的机构。

随着学术资本主义的兴起,许多教授意识到应用、开发研究是其主要服务职责。结果“大学服务与研究功能相一致而成为核心功能,教学则被视作附加功能”[2](P76)。这引起大学身份从“知识的中心转变为向市场提供产品的企业”[2](P121)。他还认为,学术工作本质是三个核心功能(教学、研究和服务)的相互联系,而今研究与教学日益分化,最终将是得不偿失的“皮洛士式的胜利”②。他指出,理想的学术应该强调课堂上的教学和学习,教学和服务应当给予更多重视,研究应该更加趋向社会语境,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

(三)知识社会要求大学具备普通教育性质

郑凯申倡导,“在知识社会,研究功能更受重视,同时教学功能也应突出”[2](P172),“大学应当是一个教学机构”[2](P86),因为大学正在失去自己的逻辑基础和现实依据:首先,学生的心理发展基础。他指出,后大众化时期,受家庭和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年龄滞后于生理年龄,现今大学生比起19世纪的学生要幼稚。“大学适龄学生正经历一个‘身份危机’阶段”[2](P88),他们不再是儿童,也不是成人,心理发展处于“儿童晚期”,“大学教育应该是儿童期和成年期的过渡,课程内容应当强调自由人文学科以帮助青年学生成长为成人”[6](P16)。其次,学生的学术准备基础。他强调,后大众化阶段,学生学习能力比精英、大众学生可能更低。知识以指数方式增长,学生被期待学习更多内容。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知识撷取的渠道和方式更为便捷,如何搜索、选择、组织和使用知识成为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他指出,“大学课程教学目标不再是学科知识本身。课程教学应视为训练,一种开发学生能力的工具”[2](P90)。再次,学生的职业发展基础。郑凯申认为,职业市场中,雇主更青睐具有领导素质、沟通技能和幽默感,而不是只有特殊技能和学科知识的求职者。增进广阔知识和能力的大学教育应成为为学生成功生活做准备的“普通教育系统的完整部分”[7](P5),“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大学教育正失去社会基础,需要以新的方式重新设计大学教育”[2](P90)。

(四)经济危机迫使大学改变组织运行方式

“经济危机期间,高等教育的不同政策取决于政府的教育政治观念以及政策制定者对高等教育是公益抑或半公益事业性质的认识”[2](P49)。郑凯申认为,依据教育层次,本科教育比研究生教育更像公益事业,政策制定者将提高后大众化时期的本科教育作为政策目标;依据大学功能,教学和服务比研究更像公益事业,教学和服务与社会联系更为直接,研究主要是对研究成果感兴趣的人的事情;依据研究性质,纯研究(基础研究)比起应用研究更像公益事业,也是大学应该进行的一种研究,应用研究可以由私人部门实施。

针对经济危机引起政府公共支出下降,他强调,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寻找额外的收入来源,维持现在的主要任务和功能。其途径有:提高学费,通过捐赠、研究基金和市场活动吸引外部资源,削减大学开支。但经济明显增长、就业岗位不足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共性。他还认为,吸引外部资金不一定增加大学收入,这些市场活动同样增加额外成本。多数额外成本要从学费中支付。虽然“研究是竞争性地位经济”[2](P107),本科生从大学研发中受益甚微,却要同研究生共同分担研发成本,造成学费增加成为许多国家敏感的社会问题。郑凯申指出,“后大众化大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没有学费增长的情况下幸存,理论上应该减少开支而不是生产利润,实践上应该从强烈的研究取向转向教学与研究的平衡”[2](P56)。一条简单途径就是用较低的价格提供大学教育,对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教育计划进行分工,本科教育课程更多关注教学,研究生课程更多强调研究。

三、多层次多功能系统的实施保障

郑凯申认为,大学功能失衡、系统结构转变、身份遭遇危机,除了受全球化、经济危机影响外,与全球排名、评价与奖励制度有密切关系。“多层次多功能系统”运行的关键问题是如何通过劳动分工,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排名的负面影响;如何通过改变评价机制促进不同学术维度的平衡。

(一)通过劳动分工削减大学组织的复杂性

郑凯申认为,依据任务分配不同,可用劳动分工从三个方面增进大学功效。首先,在大学之间进行分类。大学全球排名全部或主要依据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结果,“研究型”大学在国际领域中占住优势地位,而“教学型”大学被迫满足国内和地方需要。[2](P109)同时,他指出,大众化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国际化的必要性并非总是不言而喻的,存在大量的非国际化大学。这些大学及其学者、学生能够获得国内市场,没有国际联系照样可以幸存。[2](P67)鉴于当今大学价值取向倾向于谋取自身利益和服务民族国家,而不是追求人类共同价值,当今大学依据主要目标可以分成三类[8](P20):世界级大学(world-classuniversity)、国家级大学(national-classuniversity)和地方级大学(localuniversity)。三种大学可以相互联合构成一个系统。世界级大学追求超越国家和区域的目标,国家级大学将目标定位于国家发展,区域大学的目标服务于社区发展。[2](P25)他同时强调,三类大学应当共存于一国高等教育系统,并突出机构任务的差异(见表2)。

其次,在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之间进行分层。后大众化时期,知识社会充满不确定性,未来更加难以预料,通过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业成就,成为教师必须关心的基本问题。但郑凯申指出,大学“多数研究已经从纯研究演变为应用、开发研究”[2](P78),教学和研究之间的差异不断增加,越来越难以建立研究和教学的相融关系。[2](P180)但知识产量增长迅速,中等教育难以满足成功生活的需要,大学教育将成为高中教育的一种延伸。考虑到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注重“研究—教学—学习”(research—teaching—studying)的关系是有必要的。如果继续强调研究,“研究—教学—学习”关系将难以建立。同时,大学将面对一个转折点,即寻求研究生课程的研究取向与提高本科教育课程的教学取向,以便构建“研究—教学—学习”的关系。[9](P31)他认为,在这种语境下,劳动分工理论可以用于高等教育系统。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可以分别组织。本科教育的学术组织应该更为灵活,课程应该根据学生发展阶段进行重构,以人文学科为基础,学生接受主修领域入门级的教育,而不是复杂的学科知识。研究生教育以学科知识为主,培养未来的专家和学者。

表2 世界级、国家级与地方级大学的差别

再次,在教师之间实行劳动分工。郑凯申引用哈蒂(Hattie)和马什(Marsh)的“稀有模式”(scarcitymodel),强调教学和研究之间存在冲突,为缓解教学与研究的紧张关系,英国和荷兰某些大学设置了“专门教学职位”(teachingonlyposition)[10](P633),德国大学雇佣“研究生产型”学者,却没有惠及本科教育学生[2](P98)。加之,强烈的研究取向给大学“教学”,尤其对本科教育计划,造成大量的问题。他主张,由“教学有效型”(teaching-efficient)教授开展本科生课程教学,“研究生产型”(research-productive)教授推进研究生培养计划。“教学有效型”教授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实施本科教育教学。“研究生产型”教授将学科专业知识融入研究生教育过程,通过研究项目,帮助研究生巩固专业知识,锻炼专业能力。

(二)通过重构奖评制度增强大学学术的平衡性

首先,大学评价应该更多关注学生满意度。郑凯申认为,“全球排名不适合后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是时代遗风,却融入了后大众化时代”[2](P22)。全球排名涉及精英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即研究名望与声誉,而大众阶段建立起来的质量保障与确保最低教育质量有关。他指出,全球排名不能或不会体现大众化、后大众化大学的价值观,其影响既是积极与消极的,也是功能有效与功能失调的。[2](P179)全球排名提供的透明信息是有用的,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相结合,也导致大学“学术漂移”,引起许多非高声誉大学加入排名竞争。这些大学的教授被要求更多的研究成果,而没有为学习能力越来越不足的学生做好教学准备,导致“研究性”教学在大学,尤其在本科教育中无法实施。同时,他强调,“研究功能对高等教育系统总体结构的作用在潜在地扩张”[2](P241)。事实上为支持学生学习,后大众高等教育需要学者之间具备更多的教学取向。

其次,大学教师评价应该实行分类评价。郑凯申指出,任何与大学相关的功能作为公益事业可归为“服务”,大学教师评价应该关注服务和教学。大学应当开发不同类型的教师评价系统(如教学有效型、研究生产型),鼓励教师选择其中一条轨道,消解研究取向给大学教学和教师发展造成的大量问题。同时,他强调,不同类型教授的教学和科研评价权重应当是不同的。“研究生产型”教授讲解研究生课程和指导研究生研究。评价和报酬应取决于科研生产力,并适当考虑课程教学。若选择应用研究,他们将在研究上花费更多时间,给社会做出贡献,并带来外部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教授根据他们带给大学的外部资源,进行评价和获得报酬。“教学有效型”教授注重本科生课程教学,参与社区服务活动,依据教学和服务的工作量获得评价和报酬。

四、多层次多功能系统的启示

“多层次多功能系统”仅仅提出一条协调三大功能的基本思路,没有提供每个层次明晰的组织形式,存在明显不足。但正如作者自己所言,“没人期待未来场景提供完美切实可行的答案,但能增加寻求高等教育改进所需要的幻想”[2](P165)。从这个角度讲,它对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仍有启发意义。

(一)引导大学分类发展,建立多元高等教育体系

“郑著”指出,教科文组织2009年度会议主题为:“入学、价值、质量和竞争力”[2](P183)。这表明未来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多样的。美国高等教育成功实现多样化目标,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分类发展要上升到国家战略,进行整体推进。一要依据目标实施分类定位。政府高教政策要将三个目标指派给三类不同大学,即世界级大学、国家级大学、地方级大学。世界级大学要坚持以研究为中心,追求人类共同价值,发展解决全球问题的知识,培养具有全球影响的人才,确立“全球知识中心”地位。国家级大学要坚持以研究为主,同时关注教学和服务,培养学科专家,服务国家战略项目,增强国家的市场竞争力。地方级大学要坚持以教学为主,同时关注服务,提高广大民众智慧,服务社区经济社会发展。二要依据类型开展分类评价。“地位是感知质量的标志”[2](P108),恰当地利用地位等级排名,可以形成有序的市场竞争。上述三类大学的评价可以采用不同的标准,鼓励各类大学在各自层级办出一流,改变“把定位作为一种发展的‘目标’,热衷于力争‘上位’”[11](P53)的现象。

(二)认清大学教育性质,重构大学回归教学机构

“郑著”认为,大学教育可被视为普通教育,应该具有高中教育相同的逻辑。公共资金应该加大对高等教育领域的投资,因为“良好的管理、强大的制度、发达的基础设施是商业繁荣所必须的,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2](P205)。可见,民众素质普遍提高是国家的福祉。同时,他指出,后大众化阶段,学生成为主角,他们支付大学绝大部分开支。教学问题已从怎样教学生转向怎样帮助学生学习。管理重点不是如何吸引“学术生产型”教授,而是如何吸引优秀教师。“学生满意度”成为大学管理最关心的事。[2](P21)因此,政府要继续加大高等教育领域的公共投资,适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让接受高等教育逐步成为惠及民众的一种权利。教育主管部门要增大学生满意度在大学评估中的权重。大学内部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研究教学和学生学习,使大学回归作为教学的机构。

(三)设置不同学术组织,建立高效内部运行机制

“多层次多功能系统”有以下特点:一是每个学术组织能够自主决策。“学者们能够在课程建设、价值观、教学等学术活动中实施‘绝对学术权力’”[12](P10~13)。二是每个学术组织内部结构设置灵活。“郑著”强调,美国大学在本科生院、研究生院、专业学院等院级学术组织中,设立跨学科、多学科组织,打破系对教学、研究的垄断。目前,我国大学学术组织大多依据学科(专业)设置,采用“校—院—系—专业教研室”模式。这种模式一定时期在人才培养上做出较大贡献,但在多学科教学与研究方面存在较大缺陷。依据“多层次多功能系统”模式,我国大学学术组织改革应从以下方面着力:一是院级层面,可以试行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分离,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分设的办法,本科生院主要开展人文学科教育,研究生院实施专业教育,进行基础研究。大学应用、开发的研究机构可以从事商业研究。二是院级以下层面,可以依据需要采用多样化学术组织形式。可以设立众多与现有学系、研究所,甚至学院并列的合作研究中心、跨学科研究中心等,如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加州纳米研究院等,实现大学系统内外的充分协调。

(四)实施教师分类管理,建立绩效分类评价制度

“郑著”强调,实行分类评价的根源在于“大学倾向于依据研究成果评价教授”[2](P75),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确定适当比例的“教学有效型”教师,甚至“服务有效型”教师,可以更合理配置教师资源。这种教师类型设置的可行性已经得到相关学者的印证。[13](P201)有学者认为,“教师评价的混合目的、方向和过程,能使教师绩效考核更被认可,对机构可能更有用”[14](P355)。我国大学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多类评价、多元主体评价,注重评价的过程意义。依据评价目的,可采用改进大学管理的总结性评价(summativeevaluations)和促进教师发展的发展性评价(developmentalevaluations);依据评价主体,可进行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校友评价等;依据工作内容,“教学有效型”教师评价,要注重多种信息来源、兼用多种评价方法,力求全面反映教师的教学绩效水平;“研究生产型”教师评价要注重校内外同行评价、权威期刊论文发表等成果的权重;同时兼顾社区服务评价,要特别注重服务实效性。最后,要重视评价反馈。哈金森(Hutchinson)认为,“成功评估的关键在于注重思考职员个人的工作环境,提高职员收集、解释、探讨相关迹象的能力,关心其深思熟虑的意图,促使其将得到改善的理解、见解与判断转化为行动”[15](P22)。可见,评价反馈有助于改进教师的学术工作。

注释:

①日本著名高等教育专家有本章在考察日本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发展轨迹后发现:当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就开始停滞不前,与此相反,非传统的成人学生却增长势头甚猛。他将这一发现称为“后大众化”(Post-Massification)。参见王洪才的《后大众化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选择》,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第5期。

②“皮洛士的胜利”,即代价惨重的胜利。

参考文献:

[1]OECD.HigherEducationto2030.Demography[R].Paris:OECD,2008.

[2]ShinJC.,TeichlerU..TheFutureofthePost-MassifiedUniversityattheCrossroads:RestructuringSystemsandFunctions[M].Switzerland:Springer, 2014.

[3]袁新文.2013毕业生人数创新高最难就业年如何破解[N].人民日报,2013-05-10(8).

[4]LoscoJ.,FifeBL..HigherEducationinTransition:TheChallengesoftheNewMillennium[M].London:Bergin&Garvey,2000.

[5][英]罗杰·金.赵卫平,译.全球化时代的大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6]Wolff,R.P..TheIdealoftheUniversity[M].NewBrunswick:TransactionPublishers,1992.

[7]Shin,JC.,Harman,G..NewChallengesforHigherEducation:GlobalandAsia-Pacificperspectives[J].AsiaPacificEducationReview,2009,(1).

[8]Shin,JC.,KehmBM..InstitutionalizationofWorld-ClassUniversityinGlobalCompetition[M].Dordrecht:Springer,2013.

[9]Shin,JC.,ArimotoA..TeachingandResearchinContemporaryHigherEducation:Systems,ActivitiesandRewards[M].Dordrecht:Springer,2014.

[10]Leisyte,L.,Enders,J.etal.TheBalancebetweenTeachingandResearchinDutchandEnglishUniversitiesintheContextofUniversityGovernanceReforms[J].HigherEducation,2009, (5).

[11]卢晓中.对高等教育分层定位问题的若干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6,(2).

[12]陈凡,吴跃文.社会服务型大学:高校分类新类别[J].高教探索,2014,(1).

[13]RogerLGeiger.ResearchandRelevantKnowledge:AmericanResearchUniversitiessinceWorldWarII[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 1993.

[14]MillsM.,HyleAE..FacultyEvaluation:APricklyPair[J].HigherEducation,1999,(3).

[15]Hutchinson,B..AppraisingAppraisal:SomeTensionsandSomePossibilities[J].HigherEducation,19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