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学报作者队伍建设探析

2015-03-17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高水平学报稿件

周 骥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 4 00052)

根据目前教育界较为通行的看法,地方高校主要是指隶属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等院校,“它是与部属高校和高职高专相区别的一种高等教育的类别或类型,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办学层次”[1]。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对于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学报是展示优秀学术成果,探讨科学研究领域前沿问题的园地,我国的地方高校一般都办有一种或几种学报(学术刊物)。但是,在当前学术期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种学术资源开始重新配置的大环境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地方高校学报普遍存在着“小、全、弱”的情况,其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作者是地方高校学报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可以称得上是其“衣食父母”,离开了作者,刊物就变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但目前,高水平的作者大都流向了CSCD、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这给地方高校学报吸引优质稿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地方高校学报必须转变思路、开拓进取,不断加强骨干作者队伍建设。

一、地方高校学报作者队伍现状

1. 校内作者比例过大

地方高校学报的校内作者,主要是指学报所属高校各院系、研究机构中的教师、科研人员和一部分行政机构的人员。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校内作者在地方高校学报作者队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一些学报甚至达到了50%以上,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这一方面是因为不少教师和科研人员认为,学报虽然可称得上是一种社会资源,但首先是植根于高校的一种特殊资源,所以应该优先为本校的职工服务。另一方面,虽然有关部门正在推进学术期刊编辑部体制改革,但就目前而言,几乎所有的学报编辑部都是所在高校的一个职能部门,其人、财、物皆不能“自给自足”,与其所依附的高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报编辑如果处理不好其中的关系,小则损害学报与其他兄弟单位及作者的依存关系,大则可能会影响编辑部的正常经费来源。”[2]因此,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部在稿件选用上往往对校内作者“网开一面”,这实际上破坏了学报编辑部应该坚持的“双盲”审稿制度,降低了稿件遴选的标准,对学报提升办刊质量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同时也不利于校内作者提高科研和论文写作的水平。在这些校内作者的来稿中,高质量的稿件并不多见,这是因为校内中低级职称作者的科研能力和写作水平都比较有限,其投稿的目的也仅仅是要完成研究生学业或晋升中级职称;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作者则大多将优质的稿件投向了“核心期刊”或专业期刊,很少向本校的学报投稿。

2. 高水平作者总体上不多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作者队伍是地方高校学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编辑部进行学术策划和组稿工作的关键。与进入 CSCD、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的刊物相比,地方高校的学报无疑处于弱势地位,这种“弱势”集中表现为高水平作者的缺乏。“作者是出版单位的衣食父母,是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也是期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无形资产,拥有丰富的高水平的作者资源是出版单位各项工作运行的前提条件。”[3]所谓的高水平作者,是指在学界中有一定影响,学术功底深厚、扎实,科研能力较强,科研业绩突出,在其研究领域处于领先水平的作者。从文献统计学的角度看,高水平作者的发文总量和发文率较一般作者高,其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篇均下载率也较高。从身份来看,高水平作者多为高校或科研机构中的学科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重大科研项目负责人、资深教授或研究员等。此外,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中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优秀的博士研究生、优秀的海外留学归国人员等在学术研究上也颇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其稿件的引用率和关注度都比较高,也可以视为是高水平作者。高水平作者的供稿是地方高校学报提升刊物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保障,对其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乃至争取进入“核心期刊”行列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高水平作者基本上集中于学科级刊物和“核心期刊”中,地方高校学报拥有的高水平作者资源十分稀缺。

3. 核心作者流失较为严重

对地方高校学报而言,核心作者应该是指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具有一定的学术功底,其论文有一定引用率和关注度的中青年作者,一般是高校中的博士、讲师或副教授。相对于高水平作者,核心作者对于地方高校学报的意义更为重大。一般而言,高水平作者多为资深的教授或已经崭露头角的学术新秀,如能约到其稿件,自然可以“锦上添花”,大幅提升学报的品位。但若约不到其稿件,也不至于对学报的整体水平造成颠覆性的影响。但是,如果核心作者流失,就会直接影响到学报的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总被引频次等重要的指标,甚至导致学报出现稿源匮乏等问题。目前,地方高校学报的核心作者流失比较严重,这对其提升刊物质量、扩大学术影响力构成了严重的障碍。这主要是因为,在现行的高校职称晋升、科研考核和科研奖励制度下,在地方高校这种“非核心”期刊发文,所获得的分值较低,单位给予的奖励也较低,这使得地方高校学报的核心作者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中文核心期刊”甚至是更高水平的学科级刊物。

二、地方高校学报作者队伍建设策略

1. 优化作者队伍的结构

地方高校的作者队伍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高水平作者,主要是指在高校及科研机构中拥有正高级职称的人员和部分出类拔萃的中青年学术骨干,这部分作者是地方高校学报较为稀缺的资源。第二层是核心作者,主要是指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具有一定的学术功底,其论文有一定引用率的中青年作者,一般是高校中的博士、讲师或副教授,这部分作者是地方高校学报最为宝贵,也最应当珍视的资源。第三层是一般作者,主要是指部分校内作者、硕士研究生及高校中具有初级职称的人员。从目前地方高校学报作者队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水平作者较为稀缺,核心作者人数也比较少,一般作者的队伍比较庞大。因此,地方高校学报应采取措施,优化作者队伍的结构,扩大核心作者的队伍,变目前作者队伍的金字塔形结构为橄榄形结构。其具体做法是,确定核心作者的遴选标准,对现有的作者队伍整体情况进行评估,遴选出符合要求的核心作者,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在稿酬、评奖、发表周期等方面对核心作者给予一定的优待,建立一个稳固的核心作者群,充分调动核心作者投稿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地与核心作者进行联系,采取召开核心作者联谊会、座谈会等方式,与核心作者建立深厚的感情,使之愿意优先将高质量的论文投过来。

2. 通过多种渠道发现作者

要提高学报的质量,“关键是要重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作者资源、物质资源等,其中作者资源是高校学报必须合理开发和精心维护的重要资源”[4]。因此,学报编辑部要通过多种途径,善于发现作者,扩大作者资源量。目前,地方高校学报发现作者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从来稿中发现优秀的作者,“从投稿、推荐稿中发现作者,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因为其作者已具备或初步具备成为学报作者队伍一员的条件”[5]。例如,编辑部可以对刊物5—10年来的作者进行梳理和评估,从中遴选出部分遵守学术道德、学术水平较高、来稿质量较高的作者作为学报的特邀作者,实行优稿优酬,并推荐其参加各类评奖活动,如果获奖,将予以奖励。此举可以极大地激发特邀作者的积极性,为学报提供长期稳定的稿源。二是鼓励编辑积极关注有关的学术信息,从中发现潜在的优秀作者。一方面,编辑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派编辑参加一些高水准的学术会议,如某一领域的学术研讨会、学术年会等,听取学术报告,参与学术交流,广交学术界的朋友,发现和物色高水平的作者。另一方面,编辑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长期跟踪某一学术领域的动态,做好文献跟踪和分析,以此发现这一领域中近年来涌现出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积极与其进行联系,并逐步将其发展成学报的核心作者。三是约请专家学者“举贤荐能”。几乎每一个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部都向本校的或外校的专家学者约过稿件,有不少学报甚至聘请过“学术栏目主持人”。这些专家学者一般是各个学科的学术带头人,长期处于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具有非常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造诣,在学术界具有深广的人脉,同时也拥有自己的科研团队,能够为学报发现和推荐优秀的作者。

3. 激发核心作者投稿的积极性

受我国目前的职称评定制度和科研奖励、科研考核制度的影响,大部分优秀的论文都流向了“核心期刊”,地方高校学报的优质稿源相对而言比较紧张。这种情况下,地方高校学报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激发作者投稿的积极性,为刊物争取到更多的优质稿源。这一方面可以为地方高校学报提升刊物质量和学术水平提供助力,同时也能促进学报的核心作者群更加的稳固和成熟。首先,要提高审稿的效率。高校学术刊物的审稿一般要经过“初审—复审—终审”的过程,有的还增加了外审的环节,周期一般为3—6个月,一些高水平的学科级刊物的审稿周期甚至更长,这当然显示了编辑部对待稿件负责任的态度。但是,如此长的审稿周期显然也不利于作者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发表和展示出来,以及时和学术界的同行进行交流。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部对于核心作者的稿件,则可以缩短其审稿的周期,例如,可以将原来动辄数月的审稿时间缩短为半个月甚至是一周。这样能够使作者在投稿后得到快速的回应,从而大大提高了其投稿的积极性。其次,要缩短出版的周期。按照高校学术刊物现在的出版周期,一篇稿件即使是被确定录用后,也要经过修改、编辑、校对等环节,一般要3—6个月才能付梓印刷,见之于世。不少“核心期刊”由于版面紧张,投稿的人数较多,一篇稿件在被确定录用后甚至要在 1年以后才能被发表出来。地方高校学报对于核心作者,则可以适当地为其预留一些版面,力争将其稿件在1—3个月内发表出来,并采取“优先出版”的方式,在更短的时间内让其学术成果上传到网络数据库。这对于科研课题急于结题、急于评职称的作者而言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再次,建立和健全奖励制度。对于地方高校学报而言,一定要努力向学报争取更多的经费,以充实编辑部的财力,实行优稿优酬,对于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的作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激发核心作者投稿的积极性。

4. 加强对作者的培养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离开了作者的支持,没有了大量的优质稿源,再能干的编辑也无法提升刊物的质量。“高校学报编辑应密切关注并熟悉各个学科的发展和相应的教师队伍建设,着重跟踪那些科研写作能力强、又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者。因为他们是学报的生命力之源,不仅给当前的学报增添了活力和创造力,而且为学报将来的发展增添了后劲。”[6]一方面,学报承担有培养作者的义务。学报是荟萃学术成果的园地,是传播学术成果的载体,也是一种公共资源,具有培养作者、为学术界增添新鲜血液的功能。另一方面,学报加强对作者的培养,对于提高作者的忠诚度,打造自己的核心作者群也有重要的意义。学报编辑部对作者的培养,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帮助作者提高学术论文的写作水平。一些作者的学历较高,研究能力较强,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学术论文的写作技巧尚需提高,语言文字表达水平尚待加强。学报编辑此时就要成为这部分作者的良师益友,为其论文提出具体实用的修改意见,帮助其修改论文,逐步提高其学术写作水平。二是要帮助作者熟悉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不少作者的论文写作能力较强,但是对论文的写作规范不太熟悉,这是造成其稿件被退回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编辑要告知作者如何写中英文摘要,如何选取关键词,如何处理参考文献和注释等,这样可以大幅提高作者稿件的审稿通过率。三是要帮助作者逐步提高学术研究的能力。作者往往从事某一方面的研究,关注某一领域的学术动态,是“专家”;而编辑则普遍关注某一个学科甚至是某几个学科的发展动态,学术视野往往比较宽阔,是“杂家”。因此,编辑可以对作者学术研究的思路和方向提出一定的建议和意见,促进作者在学术上的成长。

5. 加强与作者的互动

在作者和读者之间,编辑实际上扮演着一种“学术中介”的角色,和作者与读者都存在着互动的关系。编辑与作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作者是刊物的“衣食父母”,离开了作者,编辑工作就无从谈起;编辑则是稿件的“化妆师”和推介者,离开了编辑,再好的作品也只能“养在深闺人未识”。因此,编辑“与作者是一种直接的互动关系”。“编辑与作者良好的合作关系,是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基础,也有利于为社会培养人才。”[7]编辑在与作者进行交流和合作的时候,要遵循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坦诚交流、彼此信任的原则,既坚持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实现与作者之间的良好互动。要在日常的编辑工作中,注重和作者的交流,耐心回复作者的来函和来电,力所能及地为作者提供帮助。要坚持开门办刊的原则,定期邀请一些同城的作者来访,听取其意见和建议,与作者进行广泛的交流和深入的探讨。要充分利用现代通信工具,如qq、微博、微信、学报网站等,及时发布学报的最新信息,和作者实现全方位的、无障碍的沟通和交流。

[1]尚钢.高校分类与地方高校定位 [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2):55.

[2]靳香玲.高校学报编辑如何控制“人情稿”[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0(4):65.

[3]李淑芬.从投稿动机论作者资源在提高办刊质量中的重要性 [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75.

[4]强士端.论普通高校学报作者资源的开发与维护 [J].江汉大学学报,2008(4):170.

[5]张丽英.试论高校学报作者队伍建设 [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24.

[6]李世红.高校学报应重视青年作者队伍的培养和建设[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3):598.

[7]王化伟.编辑与作者的互动关系 [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17.

猜你喜欢

高水平学报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致敬学报40年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