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德育构建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5-03-17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工作者道德

党 晶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1],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国家民族的希望,所以国家十分重视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尤其是重视高校德育工作。虽然高校德育工作取得许多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高校德育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一、高校德育构建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内容和实际相脱节

当今社会生活变化万千,不断地冲击着大学生传统的道德观、价值信念和思想情感。高校德育应落脚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才能洞察大学生的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德育内容和改进德育方法。高校德育工作者往往注重对道德规范、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道德教育的情境性、大学生生活实际性和实践性。[2]高校德育内容与实际相脱离的具体表现如下:首先,高校德育目标定位过高。大学生虽然在知识水平上处于相同的起跑线,但是在实际道德水平上存在差异,一刀切的目标和管理方式不能起到有效的教育作用。其次,高校德育架空在德育理论上,没能从大学生生活实践和所处环境出发,让德育教育变得枯燥无味。再次,高校德育存在滞后性,高校德育工作者不能敏锐地洞察教育热点问题,不能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造成学生的道德困惑。最后,高校对生活中德育资源开发的不够,没有根据最近发展区和实际需求来开发生活中的德育资源。

(二)德育受多元文化冲击

“基于道德与文化之间天然的、本体意义上不可分割的联系,道德和道德教育始终存在于一定的文化谱系之中;道德和道德教育的价值理想体现了文化的内在精神和价值理想,其具体内容也反映了某种文化类型所要求的人伦规范。”[3]可见,文化对德育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全球一体化,我国改革开放不断的深入,许多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涌入我国,多元文化引起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这必给高校德育建设带来重重困难。首先,多元的文化容易造成大学生价值判断模糊不清,虽然大学生是高知群体,但是社会阅历经验不足,心理发展并没有完全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文化的影响,造成行为偏差。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衰微。进入近代,中国不断地向国外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以谋求民族的富强。在这过程中往往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导致传统文化衰微,不利于高校的道德建设。最后,多元文化也使高校德育工作者产生精神困惑,使原有的社会道德和价值共识逐渐丧失,自身的道德困惑难以解决,更谈不上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三)高校德育认同程度偏低

由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德育认同对于高校德育构建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德育认同是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动机驱动的结果,是一种主动的行为,而非迫于外在压力被动表现出来的行为。[4]德育认同是德育建构中的重要因素,只有认识到德育认同的重要性,才能外化为自觉的行动。从目前高校德育现实状况看,德育认同程度偏低,主要体现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方面。首先,道德认知偏低。大学生的德育认同必须建立在认知概念的基础上,虽然高校教授了许多德育知识,但大学生对于一些基本概念认知模糊不清,或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缺乏理性的思考,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生内心认知程度不高。其次,道德情感偏颇。大学生情感是道德认同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因素。随着全球进程的加快,纷繁复杂的思想涌入我国,诸多负面因素抑制了积极情感,导致了情感偏颇。再次,道德意志薄弱。大学生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虽然道德认知方向正确,但意志薄弱,难以深化道德情感,激励道德行为。最后,道德行为失当。大学生在道德认知程度不高与情感偏颇的共同作用下,遇到与切身利益相关事情,落实到行动过程就会造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四)德育评价机制不完善

“德育评价是人们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途径,多方面搜集适当的事实性材料,对德育活动及其效果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5]由此可见,德育评价对高校德育建构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德育评价机制不健全,没有存在一个信度比较高的机制,问题表现如下:首先,德育评价内容表面化。高校德育评价只重视学生的表面行为,不能通过现象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虽然学生的道德与外在行为存在联系,但绝不是正相关。因此,对学生德育评价不能单单关注外在行为,因为许多因素都影响着大学生行为判断。其次,德育评价功利化。现行德育评价机制很难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动力。德育成绩一般和评奖、评优挂钩。很多情况下学生为能评奖、评优,才去参加德育实践活动,德育评价严重功利化。德育评价不应停留在奖惩表面,应以分析、诊断为目的,为加强大学生德育提供客观依据。最后,评价方式主观化。高校德育评价带有不自觉的主观色彩,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对学生德育评价之前,已经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导致教师对学生评价带有一定的随意性。

二、高校德育构建的主要对策

(一)高校德育实践和理论相结合

德育培养过程中要正确地处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德育理论指导实践,德育实践反作用于德育理论。只有掌握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才能对高校德育的构建起到积极的作用。

1.德育理论指导德育实践

理论是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正确的反应,德育理论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只有德育理论具有科学性才能确保高校德育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6]大学生德育理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指导,这是大学生德育建构的本质要求,其最终目的是使德育理论转化为大学生的外显行为。德育理论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用道德的现实魅力去吸引和感召大学生,激发青春正能量,进而使德育理论不断地深化,并且自觉地转化为德育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培养自身的道德情怀。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德育理论也要与时俱进才能指导德育实践工作。在德育理论不断的创新过程中,为了确保德育方向的正确性,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才能正确地指引大学生解决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道德问题,并在德育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德育理论的理解。

2.德育实践要考量多方面因素

实践,即社会实践,是人类有目的能动地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主要有生产劳动、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多种形式。[7]高校德育构建过程中德育实践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德育实践要有德育理论作为基础,德育理论给实践提供方向,而德育实践又给德育理论奠定基础。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终,达到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统一。除了要思考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之间的相互关系,还要考虑其它因素对德育实践的影响。其中,最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学生的自身的德育水平。虽然大学生知识水平大体相近,但是道德水平却不在一个起跑线,所以对学生的要求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如果一刀切就会对有些大学生德育建构没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充分地考虑道德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德育理论本身是抽象在书本上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变得鲜活起来。大学生在德育实践过程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不能脱离现实,再精妙的德育理论也要服务于实际生活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高校德育主体一元化

由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许多不同的思想涌入我国,在多元价值观和社会不良思想侵蚀下,大学生很容易产生行为偏差,为了避免多元文化给德育工作造成消极影响,要从下面两个方面确保高校德育主体一元化。

1.加强优秀文化的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8]可见,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大学生德育工作根植于文化的土壤。一方面,要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创造出来物质和精神成果,蕴含着极其丰富的道德资源,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根本,积淀着中国人的道德走向,与时代精神相契合。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巩固高校德育主体的一体化,增加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净化校园文化。大学文化蕴含了强大的育人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为了使校园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德育工作,一方面,要强加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把抽象的德育理论转化为大学生喜欢的事物。另一方面,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大学的办学理念、校风、学风中都融入道德元素,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德育的提供良好的方向。

2.提高高校德育工作者素质

高校德育工作者是德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德育工作纷繁复杂,多元的思想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德育工作者很容易产生迷茫和工作倦怠。因此,在高校德育工作中要注意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一方面,德育工作者自身要有明确的角色定位。既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管理者,也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教育者。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要进一步了解自身的工作使命和责任感,从而降低多元文化给德育工作者带来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正确定位自身的角色,并努力提高业务素质,给学生充当良好榜样,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另一方面,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加强心理调适。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激发工作热情,热爱教育事业。此外,合理调控对自身的期望目标。高校德育工作者要调整抱负水平,既要考虑超前性,又要考虑到可行性,明确自身的目标,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德育工作者要及时的反馈自身工作的不足,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养成美德。

(三)提高高校德育认同

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9]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德育认同程度的高低,决定着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高校德育受多方面的影响,依据道德发展规律,应从下面的两个方面提高德育认同。

1.抓住德育知、情、意、行的规律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再次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0]高校德育工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抓住德育知、情、意、行的规律,才能使高校德育工作顺利进行。知,即道德认知,包括长期以来形成的各种道德观念,道德认知是德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知、情、意、行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情,即道德情感,是人对人或事物好恶的态度,调节和激励道德行为。意,即道德意志,意志促进情感和认识,能够调节人的道德行为。行,即道德行为,大学生德育外化的一种表现。一方面,抓住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统一性。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知是基础,行是关键。道德认知调节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促进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又巩固道德认知、丰富道德情感和锻炼道德意志。因此,知、行、意、情四要素必须统一和谐发展。另一方面,抓住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多端性。大学生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不平衡到平衡,知、情、意、行往往不能同时提高,其中一方面受到影响,打破道德平衡,另外三个方面随着变化。最终四者又达到平衡。大学德育工作者要把握德育知、情、意、行四要素的多端性,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培养。

2.国家、社会、个人的德有机统一

高校德育工作比较繁重和复杂,主要是因为大学生个人的德与国家、社会的德没能有机统一起来,造成大学生的私德与公德相分离。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讲话中给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他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11]因此,高校德育工作不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方向,还要处理好私德与公德的关系。首先,要指导大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从小节中慢慢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的不断积累变成私德。其次,引导大学生学会感恩他人,学会宽容他人,自省自律,不断地在道德构建中由私德转变为公德。最后,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在既满足自身成长的同时又能报效祖国,服务于社会。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和个人的德在本质上并不相冲突,具备私德后,服务于国家和大众,就成为社会的德和国家的德。高校工作者要加强对学生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的培养,要使大学养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美好品质。

(四)完善高校德育评价机制

大学生德育评价机制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有效地调整德育过程,推动高校德育向科学化发展,从而提高高校的德育质量。因此,高校德育要不断的完善其自身评价体制。

1.建构多元的德育评价体系

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创新对德育工作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应建构多元的评价体系,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论述。首先,德育评价主体多元化。现行高校德育工作评价主动权掌握在德育工作者手中,大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地位,很难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很难起到激励的作用,鼓励大学生参与到积极的自我评价中来。应将评价主体由德育工作者一人转变为教师、学生、家长等,使德育过程逐渐民主化。与此同时,重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其次,德育评价指标多元化。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高校德育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大学生德育评价指标要依据个体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以确保大学生道德都能有所提高。最后,德育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当代大学生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一代,很难有一种评价方法能准确评价学生的道德。高校德育评价方法过于重视评价形式,而忽视评价的激励功能。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不仅能满足学生多样的个性,而且能激励学生身心发展。

2.坚持大学德育评价原则

大学德育评价原则是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德育评价以德育评价原则为指导。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要坚持大学德育评价原则。首先,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的对象是人,德育工作要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不能把德育视为一种外在被迫的要求,主要目的是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人是德育的主体,一切德育活动要从人的角度出发。其次,遵循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现阶段大学生德育评价偏重于静态结果,侧重于终结性评价。导致道德培养只重视结果,不重视动机与过程。而道德又是一个不断提高和变化的过程,大学生身心还没有完全成熟,大学德育评价要遵循动静结合的原则。再次,自主性和民主性评价相结合。高校德育培养主要是调动大学生的自主性,来提高自身的道德,而不是由德育工作者强硬的灌输而习得。在调动大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民主性,思虑好留给学生多大的自由空间合理,既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又不至于让学生放纵,最终达到德育评价的民主化。

[1]常琳.党的十八大教育政策内涵解读 [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1):16-17.

[2]毕明生.试论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高校德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8):81-83.

[3]高清海.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走向未来的当代哲学精神 [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404-405.

[4]张艳萍,李海.高校德育认同低效的归因与对策 [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1):106-109.

[5]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552.

[6]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2-93.

[7]车广吉.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规律问题研究 [J].社会科学战线,2007(3):210-213.

[8]袁新涛.习近平关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研究 [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20-24.

[9]黄亚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 [D].重庆:西南大学,2010:2.

[10]习近平.走好科技创新先手棋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EB/OL].(2015-05-24).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5/24/c_1110843342.htm.

[1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EB/OL].(2014-05-0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8/c_126477806.htm.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工作者道德
关爱工作者之歌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