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实现路径
2015-03-17万国邦
万国邦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广播电视大学,湖北武汉 4302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六章第十七条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也进一步强调,职业院校要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职业院校要“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在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了课程编制过程的四个步骤或阶段: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和评价学习结果。泰勒把学习效果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指出了制定课程目标、编排课程内容、组织教学方式与评价学习结果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1]因此,探索高职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就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如何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高职课程标准之中,合理定位课程教学目标,从实践层面真正实现高职课程目标与职业工作需求对接;二是如何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高职课程教学内容之中,合理编制课程教学内容,从实践层面真正实现高职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任务对接;三是如何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高职课程教学方式之中,合理选择课程教学方式,从实践层面真正实现高职课程教学方式与职业工作过程对接;四是如何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高职课程评价之中,合理开展学习效果评价,从实践层面真正实现高职课程效果评价与职业能力素质对接。本文以管理类专业职业基础课程公共关系为例,从上述四个方面探讨高职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实现路径。
一、课程教学目标与职业工作需求对接
高职职业基础课程既是通识教育又是社会生活的技能教育,既是工具性教育又是人文性教育。其教学目标,就宏观层面而言,应立足于做人与做事的有机结合,知识、技能与态度三位一体。就微观层面而言,每一门职业基础课程既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需要,也有素质教育的诉求。
《公关员国家职业标准》将本职业定义为:“从事组织机构信息传播、关系协调与形象管理事务的调研、策划、实施和评估以及咨询服务的从业人员。”[2]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人类社会面临着巨变,社会对专业公关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多,对每个社会成员的公关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工商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息沟通任务,公共关系作为一种建立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良好沟通关系、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社会组织良好形象的方法与艺术,对工商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接轨国际,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将公共关系课程目标定位为:培育学生的公共关系素养,让学生学会公关思维的方式,用公关的头脑来处理所面临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掌握公共关系基本理论知识,形成现代公共关系观念,提高公关工作基本能力,从而具备运用公共关系为工商企业服务的本领,既将公共关系纳入企业管理的视野之中,也以公共关系视野开展企业管理工作。
该课程目标是教师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体现和教学研究的航标,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化、操作化的表述,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向,预先确定了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在公关素质方面应发生的变化和应达到的效果。归根结底,它是对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工商企业管理工作需求的结果。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任务对接
选择课程教学内容,要坚持现实性与前瞻性结合、可行性与可塑性并重、统一性与灵活性兼顾的原则,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参照,筛选学校学习资源、企业学习资源和其它社会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和优化,整合为一体化的课程学习资源,使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任务相衔接。同时要考虑与学生的学习相适应,注意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纵向衔接与连贯,关照与其它课程横向的沟通与配合。然后,把这些资源制作成学生喜闻乐见、能吸引学生眼球的表现形式。这样,才能使课程内容既能与职业岗位任务对接,又具有刺激学生想象的因素和放飞学生想象的空间,较好地解决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共性要求,满足学生兴趣发展的个性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完成职业岗位任务的艰辛与快乐,从而达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公关员国家职业标准》将公关员职业设为5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公关员(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公关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公关员(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公关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和高级公关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2]依据高职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和上述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笔者以《国家公关员职业资格标准》(中级)为参照,以知识和能力结构为主旨,选择教学内容,构建了公共关系教学内容体系,设计了公关工作基础、公关人员素质、公众关系协调、公共关系传播、公共关系调查、公共关系策划、公共关系实施、公共关系评估、公关危机管理等9个学习项目、36个学习任务,并对每个学习任务提出了知识掌握与技能训练需达到的程度,由此制定了公共关系课程标准[3]和课程实施方案[4]。
三、课程教学方式与职业工作过程对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职业市场对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明显不能满足现代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以培养职业关键能力为核心的行动导向型教学模式,由于其以职业活动为主的行动导向教学范式对接了职业工作过程而被广泛推广。在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笔者力求使用的教学材料来源于工商企业具体的公共关系活动,使教学材料本身就蕴含着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职业行为,能够凸现相应的公共关系能力,让学生在完成这些行为活动(职业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吸收公共关系知识,训练公共关系技能,并提高社会职业活动普遍适用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笔者将公共关系课程学习任务划分为三种学习课型:职业基础知识学习课型、职业应用知识学习课型和职业操作技能学习课型。[5]针对不同的课型设计相应的学习项目和学习任务,设置不同的学习情境,应用行动导向型教学模式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改革,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的反馈更迅速、更直接,因而也能更好地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四、课程效果评价与职业能力素质对接
教学评价的价值导向功能会左右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教师对学生课程学习状况的评价应与职业资格标准相对接,即要突出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强调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考核,重在检测任务或项目完成的程度,以及与职业活动相联系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诚信品质、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等。因此,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势在必行。为此,笔者在公共关系课程考核方式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将课程考核分为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两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40%和60%。形成性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考核学生在完成技能训练任务中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诚信品质、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学生自主评价、小组协同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考核也以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考核为主,知识理解占20%,知识应用占40%,单项技能占20%,综合技能占20%。
高职教育教学领域中的一切改革最终都归结到课程改革,高职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掌握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又要具备胜任职业岗位的综合素质,做好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是关键。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高职课程标准之中,合理定位课程教学目标;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高职课程教学内容之中,合理编制课程教学内容;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高职课程教学方式之中,合理选择课程教学方式;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高职课程评价之中,合理开展学习效果评价。从实践层面真正实现高职课程目标与职业工作需求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任务对接、教学方式与职业工作过程对接、效果评价与职业能力素质对接,是高职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实现路径。
[1]王身佩.《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要 [J].河南教育,2003(11):15-16.
[2]公关员(2004版)——国家职业标准 [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3]万国邦.高职公关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J].企业导报,2013(4):209-211.
[4]万国邦.高职公关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J].企业导报,2013(4):211,214.
[5]万国邦.基于行动导向的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3(1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