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就业为导向的护理人才岗位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015-03-17李辉陈丽霞洪迎迎张月珍陈芬菲

卫生职业教育 2015年22期
关键词:实训岗位职业

李辉,陈丽霞,洪迎迎,张月珍,陈芬菲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福建泉州362000)

以就业为导向的护理人才岗位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李辉,陈丽霞,洪迎迎,张月珍,陈芬菲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福建泉州362000)

以适应不同方向护理岗位的能力需求为目标,建立“以就业为导向、岗位能力为核心”的护理人才培养体系。确立“校院融合,工学结合、双轨并行、三阶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一个平台、四个方向”课程体系;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建设“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经过3年护理专业建设,护理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以就业为导向;护理人才;岗位能力;培养体系

2011年6月我校护理专业被确定为国家骨干示范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以实现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无缝衔接”为目标,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等文件精神为指导,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发挥行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校院合作,推行工学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经过3年的努力,护理专业建立和完善“以就业为导向、岗位能力为核心”的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一批综合素质好、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得到了行业专家、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好评。2014年5月,顺利通过国家骨干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省级验收,现报告如下。

1 完善人才共育新机制,主动适应社会需求

确立“校院融合、工学结合、双轨并行、三阶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校院合作、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培养多层次、多方向护理人员,满足医疗、养老、社区、军队等对护理人才的需求,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积极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并把“双证书”制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订单式”培养特色,与医院构成联合办学实体。学校与合作医院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进行课程设置,共同承担教学、实训任务,实现了做中教、做中学,密切了院校关系,缩短了教学与临床的距离[1]。第一学年:形成职业意识,获得基本技能。进行校内人文素质能力模块及职业基础知识模块的学习,初步认识医院、社区服务机构及养老机构。第二学年:培养职业认同感,掌握职业技能。利用校内仿真或教学基地真实的环境完成职业核心能力模块的学习,下临床加深对临床护理、养老护理、社区护理等工作的认识。第三学年:培养职业素质,具备职业能力,下临床去实训基地顶岗实习(40周在“二甲”以上医院,4周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老年护理院等),掌握职业岗位技能,完成职业拓展能力模块的学习,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书。通过3学年的学习,能使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逐层上升。

2 构建“一个平台、四个方向”的课程体系

2.1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深入各级各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护理人才市场招聘调研,召开护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等方式,及时跟踪护理行业发展趋势和动态,根据当前护理专业建设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吸纳临床、社区行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将就业水平、行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及时跟踪了解高职高专护理人才需求趋势和动态,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中淡化学科、突出能力培养,课程内容坚持“必需为本,够用为度”的原则,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相对接。

2.2拓展专科化护理课程

结合护理岗位要求,根据专业调研,分析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以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规定的相关课程为标准,构建“一个平台、四个方向”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一体的课程体系。“一个平台”即以“职业素质养成和专业基本能力培养”为目标,以人文素质、职业基本知识、职业核心能力、技能应用4个模块课程为平台;“四个方向”即根据老龄化社会、护理专科发展及个性化发展需求,拓展4个专业特色方向,包括:急重症护理、老年护理、社区护理、涉外护理。制订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引领的课程标准。

2.3体现个性化发展需要

我校实行护理类招生计划,学生第一学年课程完成后,进行专业方向分流。根据学生就业的岗位倾向及分流意愿,构建多元课程体系,培养特色护理人才。学生在第一学年学习人文素质课程及专业基础知识后,第二学年在学习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课程的同时,根据规范化专科护理培训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强专科护理相关知识的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同时在课程设置中,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增加护理礼仪、人际交往等课程时数,丰富第二课堂,增加学生的人文实践课,通过美学形体训练、护理礼仪训练、情景剧再现临床真实场景等方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2]。

3 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3.1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每年定期召开实习教学医院临床护理专家、教学护士长、优秀带教教师专题研讨会,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情景导学法、小组讨论法、真人实做法等。

3.2客观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

通过“三段考核、两个监控、三类内容”的评价方法确保毕业生的质量。“三段考核”即课程学习时考核、实习前考核和毕业前考核;“两个监控”即校院(企)专业教师和临床带教教师对学生的护理技能操作实施过程监控和验收监控;“三类内容”即考核内容,包括基础护理技术考核、专科护理技术考核、综合护理技能考核。考核由校院双方的专业课教师和兼职教师协同完成。

4 建设“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校内实训基地是护理实践教学的第一场所,是学生知识应用、实训、培训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要平台。校内实训基地的整体设计和建设以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为指导,引入系列模拟、数字网络特色培训项目及信息化管理平台,使教学过程与临床工作过程相对接,是集教学、岗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社区医疗服务“四位一体”的开放式共享型的校内实训基地。其中模拟ICU室、急救护理实训室、静脉穿刺虚拟实训室及模拟手术室等拥有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的先进实训设备,大量高级仿真护理教学模型和教学设备,能充分满足护理教学、实训的需要。通过多样化的实验项目、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手段,缩短了学校教学与临床实践的差距,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3]。

5 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护理师资队伍

在校内建立以行业专家为主的护理专家工作站,并先后聘请数名福建省“三甲”医院护理部主任、台湾新生医护管理专科学校护理系主任骆俊宏博士等专家入站工作,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指导新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专题培训包括教学技能与方法、教学多媒体技术、教师教学礼仪、教师师德培养、研究项目申报等。多次邀请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姜小鹰教授来校开设讲座及指导教学工作,全面提升新教师和青年教师教学水平,通过引、培、聘,构建一支由两名校级教学名师、5名专业带头人、12名骨干教师、45名双师素质教师,44名兼职教师构成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的教学、科研、服务能力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3年来,学校探索构建“以就业为导向、岗位能力为核心”的护理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实践取得较大成效。学生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连续3年保持100%;参加全国及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护理技能竞赛取得一、二、三等奖达20人次。2013年学生创新技能与台湾大仁科技大学合作的“高山族美甲”项目,获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创新技能作品二等奖。输液肢体固定器、安瓿开启器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作品展洽会三等奖。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显著提升,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普遍好评。3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达100%,专业对口率达99.46%。以急重症护理方向班学生为例,第一届毕业生100%从事临床急重症护理工作,其中80%的学生留在合作医院工作。该班学生能熟练掌握急救技术及监护技术,不仅技能强,理论水平也高,到工作岗位能独立开展工作,广受用人单位的好评。护理专业教师潜心钻研业务,研究项目“创新校院合作培养军地两用护理人才”获福建省第七届教学成果二等奖;研究项目“构建以‘就业为导向,岗位能力为核心'护理人才培养体系”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1]冯永军.高职护理专业“院校结合、课岗对接、注重人文、三段式能力提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8(14):3-4.

[2]张朔玮,姜小鹰,肖惠敏,等.发现学习法在护理研究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1):42-46.

[3]姜小鹰,高骥.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9,9(1):12-14.

G40-03

A

1671-1246(2015)22-0087-02

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JAS14846)

猜你喜欢

实训岗位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职业写作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我爱的职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