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研究述评
2015-03-17陈唐艳杨世艳
陈唐艳,杨世艳
(1.西南石油大学,四川 成都 610500;2.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四川 广汉 618307)
外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研究述评
陈唐艳1,杨世艳2
(1.西南石油大学,四川 成都 610500;2.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四川 广汉 618307)
思辨能力,即批判性思维一直是教育界、心理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十年来,如何结合语言教学对思辨能力的培养,成为了外语教学研究的重点。本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述评,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并探讨了思辨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提出了采用显性教学法培养思辨能力的理论框架,为进一步实证研究与外语教学改革提供启发与参考。
思辨能力;显性培训;外语教学
一、研究意义
党的十八大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增强创新实践”的要求,而创新实践的前提则是思辨能力发展。各科人才要在科学技术领域突破,需要创新,而思辨能力包括开放与大胆创新的人格特质,能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与思路,大胆创新。同时,各类科技人才还应具备国际科研和交流的能力,掌握英语这一世界性语言。陈国华(2010)谈到英语对个人、民族、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时,遗憾的是当下英语教育往往容易被忽视。蔡基刚(2010)通过对289所高校中的1 282教师调查研究指出,当前42.8%大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他认为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是学习内容重复、英语学习缺乏思辨性,这难免使大学英语近年来受到质疑,甚至有取消的呼声。因此,研究如何使外语课程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和分析英语学习,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思辨能力构成的理论基础
学生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无疑是众多教育者,心理学者一直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采用外语教学界文秋芳先生的定义:critical thinking是思考与辨析,是一种穿透事物现象进行分析和论证,并做出逻辑理智的判断,包括思维、论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认知(分析、阐释、评价、推理、揭示、自我调控)与人格特质(好奇、开放、正直、自信、坚持)的统一。(文秋芳2012:28)。
文秋芳(2012)在中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现状的研究中,建立了层级模型的理论框架,该层级模型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为元思辨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第二层次为思辨能力,包括思辨能力的认知技能,标准以及与思辨品质相关的人格特质。层级模型是构成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基础。文秋芳( 2008) 通过对研究生的文献阅读和评价课程的思辨能力研究,指出思辨能力的模型教学效果显著,并且可以在非英语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刘晓民(2010)在其研究中也指出,该层级模型同样适用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培养。
三、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Ruggiero(1988) 认为思辨能力的培养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教什么与如何教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并需要在实际情景中培养;Freebody & Luke(1990,2003)创建了 “four resources”模型,培养学生阅读中的批判性思维;Willmott(1997)提出了“critical action learning”,即个体通过自身行为探索,在设定的实验或实践中开发思辨能力。 近三年美国等学者在培训方法上的研究也丰富新颖; Marin L.(2011)进行了青少年思辨能力教育研究,用实验对比explicit and imbedded instructional modes两种模式的干预效果,进一步证明外显培训模式在思辨能力培养中的有效性;Lian Niu,(2013)用元分析方法和教育干预手段进行综合性实证研究,对学生思辨能力中的可测变量进行研究;Douglas Elliot(2013)对工程专业学生思辨能力进行界定和测量。国外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丰富,当前多注重思辨能力培训手段和培训的有效性研究,同时讨论思辨能力和其他因素相关性,在嵌入培训和外显培训模式的研究中,用实验对比证明外显培训模式在思辨能力培养中的有效性。
在国内方面, 何其莘(1999),刘润清(2006),文秋芳(2008),黄源深(2010),董元兴(2010),孙有中(2011)等结合英语专业现状,指出“思辨缺席症”,讨论了思辨能力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文秋芳(2008-2012)大规模调查了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方面,常俊跃等(2009)提出英语技能课应以内容为依托展开思辨能力培养;刘艳萍,文秋芳(2010)“国外大学生思维能力研究评析及启示”通过理论研究和前期实证研究,指出了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结合各种专业开设专门课程进行;李莉文(2010)和潘红(2010)探究从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模式、第二课堂等层面,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融入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教学大纲中;孙有中( 2011) 对思辨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了研究,包括课程设置、课程测试、教学方法、培养目标、教材编写和教师发展等方面;冯蕾、吴红云(2012)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与自我认同的关系,探讨思辨能力相关影响因素;郭海燕(2012)研究了项目学习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香港Liu Yiqi(2012)分析在the Age of Web 2.0分析课堂互动,提高学生思辨能力;香港Yang Ya-Ting C.(2013)研究了混合学习环境提高个性化英语听说整合思辨能力。阮全友(2012)“构建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理论框架”提出了一个结合国外的“四层学习身份模型”、“Web2.0网络学习环境”和“行动学习理论”、“混合学习理论”的理论框架;刘晓明(2013)在文秋芳“层级理论”基础上尝试构建了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通过营造课堂环境,依托课程内容,改革测评方式,加强自主学习四个方面达到培训思辨能力,为大学英语思辨能力培训研究提供了指导性。
综上所述,国内在借鉴国外研究基础上,在外语教学中开始探索构建培训模式,但基本针对英语专业,在培训模式上结合英语听说读写课程以嵌入式内容依托为主。此外,在非英语专业的外语教学中,刘晓明(2013)构建了大学英语思辨能力培训的理论框架,但缺乏后续实证研究,培训的模式和操作框架几乎是空白,并且鲜有单独进行英语思辨策略的外显培训的研究,因此有必要进行进一步探索与尝试。在已有的培训模式中,研究者很好的结合了英语教学的特点,但是缺乏对元思辨能力的培养,以及人格特质的培养框架,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结合元认知意识,以及人格特质的因素,进一步探索思辨能力培养模式。
四、构建显性培训模式的必要性
文秋芳层级模型中,第一层为元思辨能力,第二层为思辨能力,处于第二层次的思辨能力受第一层元思辨能力的管理与监控,两个层次属于上下关系,因此培训中提高学生元思辨意识至关重要。当前培训研究基本以嵌入型内容依托式为主。刘晓民(2013)指出思辨能力培训可以分为独立设课式和内容依托式。前者符合思辨能力训练的系统性要求,但因其专业要求高、难度大、大学英语课时压缩等因素,国内对此研究几乎是空白,而多采用后者进行培训研究,将思辨能力培养与英语专业学科相结合。与独立设课相比较,嵌入型内容依托式培训虽然符合教学实际,但欠缺元思辨意识培养与思辨能力训练的系统性,而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有思辨能力培训的单独课程开设。因此,对于外语学习者的思辨能力培训,笔者认为可以结合独立设课式和内容依托式,从元思辨意识、认知技能与人格特质三个维度,尝试构建一种“思辨显性培训模式”,通过专门的英语思辨学习策略的历时培训,验证培训效果。这不仅可以填补当前研究空缺,也能对现有培训模式研究进行有力补充,为外语教学改革与思辨能力培养提供方法与途径的参考。
文秋芳层级模型中的第二层包含了思辨品质的人格特质。笔者认为可以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课堂培训,组织以助教辅导的小组形式,完成人际互动活动。积极心理学概念涉及积极心理品质,包括注意力、思维力、自信心、自制力、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情绪调控能力、自我意识、自我管理、人际交往能力、自信、诚实、同情心、乐观、责任感等,针对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和坚毅5种性格特征进行积极引导,实质上是培养学生元思辨意识与人格特质。培训手段上,借鉴富珉倡导的“团体心理咨询技术”进行小组互动。樊富珉(2005)对团体心理咨询作了界定:“一门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专业助人知识、理论与技术,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樊富珉(1994-2001)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证明了团体心理咨询对促进大学新生环境适应非常有效,有利于改善学生的抑郁,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青少年的人格发展。
五、研究展望
文秋芳(2012)指出,我国对大学生思辨能力现状的实证研究寥寥无几,有关这一策略培训的研究相对较少。当前的研究应注重探讨培训的可操作模式,并且,不能忽略元思辨意识的培养,有必要尝试单独设课形式的思辨能力培训。笔者认为,构建思辨能力显性培训模式可以结合选修课程开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基于学生英语综合与听说课程学习之后,有了一定语言学习与认知基础,利用选修课平台,建立实验班开展思辨策略培训。对于培训模式,未来应该开展策略培训历时研究,进行培训前、培训后、培训半年后的研究,验证培训的有效性。另外,开展培训对教师思辨能力本身具有一定要求,训练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因此研究如何提高教师思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Marin,Lisa.Pedagogy for developing critical thinking in adolescents:Explicit instruction produces greatest gains[J].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2011,(1):1~13.
[2]Yang Ya-Ting.A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individualized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integrating critical thinking[J].Computers & Education,2013,(4):285~305.
[3]樊富珉.我国团体心理咨询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62~69.
[4]刘晓民.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J].外语界,2013,(5):59~66.
[5]阮全友.构建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12,(1):19~26.
[6]孙有中.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座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603~608.
[7]文秋芳.中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现状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095-4654(2015)08-0094-03
2015-04-05
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资助项目(SCWYH14-19)
H31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