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脾主运化”的机制内涵

2015-03-17纪立金梁海凌贺龙刚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脾主水谷水液

周 丽,纪立金,梁海凌,贺龙刚*

(1.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试论“脾主运化”的机制内涵

周 丽1,纪立金1,梁海凌1,贺龙刚2*

(1.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脾主运化为脾脏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脾主运化的内在动力是气机的升降运动,实质是通过升清降浊主导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的气化过程。脾主运化的是全身组织器官物质和能量新陈代谢活动的调控机制,也是五脏功能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因此,临床应根据脾主升、喜燥恶湿的特性,对于脾失健运之证,宜健脾配合升脾、醒脾之法;对于临诊应用祛邪药物及机体营养及疾病耗损时,亦同时需考虑固护脾胃之气。

脾主运化;升清降浊;气化

首次提出“脾主运化”观点的是张景岳,《类经》曰:“脾主运化,胃司受纳,通主水谷。”[1]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脏腑的生理功能[2]。人体之水谷的运化过程由五脏配合共同完成,脾土居于中焦,主导运化,对全身气血津液的生成和输布起主导作用,而五脏均需气血津液物质基础的供给以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本文试从脾的气机升降、升清降浊的生理阐释脾主运化的机制内涵。

1 升清降浊是脾主运化的实质

脾主运化的实质为升清降浊,升清则水谷精微上升至头面诸窍,布散至全身;降浊则水谷、食糜及食物残渣向下输送,将代谢废物和浊液排出体外。李东垣曰:“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而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在人则清浊之气皆从脾胃出。”[3]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胃为阳明燥土之腑,阳升阴降乃阴阳之本性,但人体之中,属阴者当升,属阳者当降,脾胃阴升阳降才能产生阴阳交感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精微的受纳和运化过程。“升”概括性地描述了脾气运动的主要趋势,“升清”是脾主运化的突出表现,亦是脾主运化的主要目的。与脾主升清相对应的是胃主降浊,二者相互配合,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4]55的正常生理功能。根据脏主腑从的原理,脾胃的功能配合以脾为主体,胃为从属,因此,脾胃升清降浊的运动以脾主升清为主体。《脾胃论》谓:“至于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正气之序也。故曰履端于始,序则不愆,升已而降,降已而升。”[5]从四时的气候来讲,首先要有春气的上升,后才有夏气的浮盛,秋气的肃降和冬气的伏藏;从四时的生长收藏来讲,首先要有生长而后才有收藏。因此,李东垣于升清降浊之中,尤其重视“升”。其创立的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清神益气汤中均用升麻升提脾胃之气,着重运用升阳益气的药物调理脾主运化的功能。《医门棒喝》曰:“脾脏独主转运而清升降浊”[6]。以脾为主体的升清降浊运动保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的不断自我更新,一方面表现为升精、散精至全身,以供全身生命活动的需求;另一方面降浊、排浊,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以维持机体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的动态平衡。若脾不升则胃不降,脾主运化功能失司,出现眩晕、腹胀满闷、便溏、泄泻等“清气在下,浊气在上”的病证。

2 升降气机是脾主运化的内在动力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4]568升降运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通过天地之气的升降运动,才能阴阳交感合和,氤氲万物。《素问·六微旨大论》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4]564古代医家从“天人相应”的观点出发,认识到人体气机升降运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运化”由五脏功能共同完成,因脾胃居中焦,主气机升降,故由脾胃所主。气机升降运动广泛存在于五脏六腑,脾胃同居中州,人体气机之升降以脾胃为枢纽。在中焦的气机升降中,脾主升,胃主降,形成斡漩。脾胃气机升必达肺,降必达肾,脾升则肝肾亦升,使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使金水不滞。通过脾胃气机之枢,既可引肝升之气与肺降之气相互制约,又助心肾相交,五脏气机的升降运动,共同完成“运化”过程。

清·程杏轩曰:“脾之所以消磨水谷者,非为磨之能砻,杵之能舂也,以气吸之,而食物不坠焉耳。食物入胃,有气有质,质欲下达,气欲上升,与胃气熏蒸,气质之去留各半,得脾气一致,则胃气有助,食物之精得以尽留,至其有质无气,乃纵之使去,幽门开而糟粕弃矣。”[7]脾主运化实际上是物质和能量的气化过程,由气机的升降运动产生代谢变化。因此,脾主运化的核心力量是以气不以质,通过升清降浊运动,气得以上升,质得以下降,待水谷之物化为精微,水谷之糟粕、水液代谢之浊液亦通过降浊运动排出体外。

3 脾主运化的生理体现

3.1 脾为气血化生之源

《灵枢·决气》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4]1111-1112《灵枢·营卫生会》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4]204气血的化生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与五脏关系密切,但关键在于脾。脾主运化为气血化生之源,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1)饮食物是气血等精微物质生成的物质基础,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均由脾所主,脾主运化为气血生成提供原料;(2)气血化生的实质是升清降浊的过程,需要气机升降的动力实现。脾胃同居中焦,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五脏之气的升降,脾气健运有助于五脏配合完成气血生化过程。若脾气健运,化源充足,则气血旺盛正气充足。脾失健运,气血生成乏源,则气血亏虚,出现倦怠乏力,头晕眼花,面、唇、舌、爪甲淡白等气血亏虚征象。

3.2 脾主运化水湿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4]204“五经”,即五脏之经脉,表明水液代谢与肝、心、脾、肺、肾五脏皆相关。脾胃在水液代谢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水液的生成和输布过程。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1)脾主导水液的生成 《素问·厥论》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4]308水液的生成在胃、小肠、大肠中进行,但需要脾气的活力推动、激发完成;(2)脾参与水液的输布 脾对水液的转输作用实质上是脾气升清散精。一方面脾将水液上输于肺,通过肺气宣发肃降布散全身;另一方面脾气直接散精,以“灌溉四傍”。此外,脾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对水液代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行的水液通过脾上输到肺,下行的水液通过脾下输至肾。如脾失健运,水液生成不足,出现口干舌燥、肌肉失养等津液亏虚症状,或脾不能将水谷的水液化为津液,胃肠中水分停留过多,出现口吐清水、腹泻、大便溏或有粘液等症状。若脾胃升降失司,脾不能正常布散水液,水液在局部停而成痰,留而成饮,积而为水,或停滞于经脉,或留滞于脏腑,或溢于肌肤,临证见水肿、泄泻、带下、喘咳等症状。

3.3 脾助糟粕传化

脾主运化概括了整个消化系统的全过程,强调了脾在各个消化脏腑中的统领作用和基础地位。脾主升清是脾主运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脾主升清与胃主降浊相对。脾气上升,有助于胃之通降,胃中受纳之水谷、食糜及食物残渣通降下行,糟粕通过大肠及时排出体外。若脾虚不升甚至脾虚气陷,导致胃失和降,糟粕不能下降,则生腹胀、便秘等候。脾主运化水湿有助于大肠对食物残渣中津液的吸收,燥化粪便,即大肠主津。若脾失健运,水湿生成输布异常,津液不得正常吸收,与糟粕俱下,可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症,亦可出现肠道失润,大便秘结不通。

4 脾主运化的临床意义

4.1 内伤杂病重视健脾

《医方考》曰:“脾胃者,土也。土为万物之母。诸脏腑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能强。若脾胃一亏,众体皆无以受气,日见羸弱矣。故治杂证者,宜以脾胃为主。”[8]脾不运化,气血等物质基础生化无源,脏腑失养,易产生各种疾病。如《伤寒论》在太阴、少阴病的辨证论治中,明确指出肾阳虚是脾阳虚的进一步发展,在治疗上张仲景设脾肾同补的治疗方法,以恢复脾肾阳气为宗旨。《金匮要略》提出了“肝病实脾”的观点。《千金要方》将多种内伤杂病分属五脏六腑进行论治,其尤为重视脾胃的作用,提出“补肾不若补脾”。因脾胃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脏腑气机失调应重视调脾。如《千金要方》磁朱丸治疗心肾不交不寐证,运用大剂量神曲消谷健脾,斡旋中焦气机。《医学衷中参西录》坎离互交汤,用人参、山药、甘草益气健脾,助水火互济。基于脾在内伤杂病中的重要地位,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5]15可见,内伤杂病尤应重调脾。

4.2 健脾不忘升脾、醒脾

脾虚不运当健脾益气为主,多用黄芪、党参、白术等补中益气之品。由于脾具有主升的生理特性,又为太阴湿土,喜燥恶湿。因而健脾不应忘升脾,燥湿醒脾。如补中益气汤之升麻、柴胡具有升提之性,四君子汤之白术、茯苓,参苓白术散之健脾渗湿,平胃散之燥湿运脾,藿香正气散之化湿和中等,均体现了治疗脾胃疾病的常用方法。

4.3 用药注意固护脾胃之气

机体的营养及疾病耗损的物质与能量有赖于脾胃之气化生,且治疗疾病的任何药物又需中焦受气取汁以发挥疗效[9]。医圣张仲景在用祛邪药物时注重固护脾胃,如十枣汤之枣,白虎汤之粳米、甘草。投克伐正气之剂时更应慎重,如用栀子汤,“病人微溏者,不可与服之”;用瓜蒂散,“不吐者,少少加”;投小承气汤,“若更衣者,勿服之”;用大承气汤,“若一服利,则止后服”等,均是以固护脾胃为指导思想在临证中的体现。因此,临床用药时应注意固护脾胃,针对患者体质尤其是患者的脾胃功能来考究药物的剂量,可能产生的毒性,使用攻伐药物时可佐以健脾养胃之品。

综上诉述,脾主运化概括了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强调了脾在各个消化脏腑中的统领作用和基础地位。脾主运化的本质是通过升清降浊的气化过程主司精、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的生成和输布。脾主运化不仅是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而且是在人体气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10]。因此,临床应重视脾失健运与各种内伤疾病的关系,根据脾主升、喜燥恶湿的特性,对于脾失健运之证,宜健脾配合升脾、醒脾之法,且临床用药时亦需考虑固护脾胃之气。

[1]明·张介宾.类经[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5.

[2]孙广仁,郑洪欣.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08.

[3]金·李东垣.东垣医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06-108.

[4]佚 名.黄帝内经[M].姚春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

[5]金·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6]清·章虚谷.医门棒喝[M].聚文堂刻本.清同治六年(1867):42.

[7]清·程杏轩.医述[M].安徽:安徽科技出版社,1983:54.

[8]明·吴昆.医方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4.

[9]石景亮.脾胃论溯源及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8.

[10]纪立金.中医脾脏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1:38.

(本文编辑 李路丹)

Discuss the M echanism and Connotation of the Theory of Sp leen Governing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form ation

ZHOU Li1,JI Lijin1,LIANG Hailing1,HE Longgang2*
(1.College of TCM,Fuji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Fuzhou,Fujian 350122,China; 2.College of Pharmacy,Fuji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Fuzhou,Fujian 350122,China)

The theory of spleen governing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spleen theory.The internal power of spleen governing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s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of qi.It was the transformation of qi by elevating clear qi to lower turbid qi to lead essence,Qi,blood and body fluid.The spleen governing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was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tissue and organ,and energy metabolism.It was also the guarantee of normal five-organ function.Therefore,the dysfunction of spleen in transport should be applied strengthen spleen,ascending of qi and dryness to dampness together according to spleen governing ascending and spleen preferring dryness to dampness.In clinical application,we mus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nnection between various internal injuries disease and imbalance of spleen.

spleen governing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elevating clear qi to lower turbid;Qi transformation

R22

A

10.3969/j.issn.1674-070X.2015.04.007

2014-11-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81302873);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2014J01361);福建中医药大学校管课题(X2012007)。

周 丽,女,讲师,医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贺龙刚,男,讲师,E-mail:hlg8210@163.com。

猜你喜欢

脾主水谷水液
背后七颠百病消
脾主运化理论的演变
水谷隼接抢段技战术分析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脾主肌肉”在治疗ICU获得性肌无力中的应用
饮水
中医脾主运化水液理论与水通道蛋白的关系发微
浅析十月太阳历对脾主时令的影响※
水谷雅子的草根儿“驻颜术”
脾胃是生命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