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
2015-03-17张宾
张 宾
(河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
张宾
(河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摘要: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大学生在新媒体的使用方面有着其他群体难以比肩的优势,这也就决定了探讨新媒体视域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论述了新媒体环境的特点及其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相关性,并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公民意识
公民作为现代人身份的表达,它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它代表了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逐步现代化。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现代社会意识,是现代社会基本精神的体现,公民意识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在我国,公民意识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主要体现在公民的权利责任意识、法治意识、科学理性精神和道德意识等多个层面的统一。因此,公民意识教育作为我国公民教育的重要命题,历来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根本要求。[1]具体到高校,公民意识教育就是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理性精神、权利义务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以互联网、移动终端、社交网络、触摸媒体等为载体的新媒体正逐渐成为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特别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互动型新媒体的出现,更为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想与行为。《2014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已达到6.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国民人数的46.9%,较2013年同期增长了4.8个百分点,而网民人均周上网时长25.9个小时,比2013年增加了5.4个小时。网络新媒体的普及率持续提升,新媒体网络社交的互动性、社群性、影响力也日益增强,故而以新媒体平台为载体的网络参与拓展了公民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途径与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群体,在网络新媒体的使用方面有着其他群体难以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在某些影响较大的公共事件中,大学生表现出了比较强烈的公民意识。然而在一些网络谣言传播和网络暴力事件中,大学生这一群体中也出现了与公民意识相悖的“非理性”倾向。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这一背景下探讨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做出解答。
1新媒体环境与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在关联
1.1新媒体环境丰富了公民意识教育的渠道
信息公开、民主平等、开放互动、广泛参与等既是网络新媒体的特点,也符合对公民意识教育基本内容的要求。新媒体平台的广泛应用丰富了公民意识教育的渠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信息的及时公开与传递,有助于激发公众的参与意识。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快,渠道多元,社会公共信息发布更加公开透明,公众可以更为全面地了解社会发展。信息的充分掌握对于提高公众的社会参与水平有极大促进作用,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公众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参政议政意识得到显著提高。
其二,互动开放的参与环境,有助于增强公众的责任意识。依托新媒体平台所具有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公众对社会话题的参与不再仅仅停留在接受和了解的层面,而是可以更为深入地参与到事件讨论和问题解决中去。在参与讨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公民所要履行的现实的义务和责任会被公民切身体会到,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国家大局观念将得到巩固和增强。
其三,民主平等的表达渠道,有助于提升公众的监督意识。在新媒体环境中,普通民众对公共权力表达质疑和诉求不再受“身份”的限制,新媒体平台为公众建立了一个更为民主与平等的表达渠道,使普通民众也能和媒体一样行使社会舆论监督的权力。新媒体的身份隐蔽性和平等性使得监督的成本和风险较小,更有助于提升公众的监督意识,通过在网络舆论空间检举揭发各种社会丑恶现象,会激发公众强烈的正义感和公平感。
1.2新媒体环境助力公民意识教育模式的创新
公民意识教育重在使受教育者将理论知识内化成为自觉意识,在日常行为中体现出应有的公民素质。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受、教双方在教育过程中构建双向互动的交流模式,通过对公共生活领域热点话题的积极探讨,帮助教育者全面掌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受教育者将理论内化为意识。
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主要采取的是传统的理论教育模式,通过开设相关的政治理论课程,系统地指导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在由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三个要素组成的传统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处于核心地位,主导整个教育过程,而教育的目的则是使受教育者接受和掌握教育内容。这种单向的教育模式,虽然有助于受教育者较为系统地梳理和认知理论知识,但由于教育过程中教、受双方地位的不平等,教育者往往容易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化需求,双方之间缺乏更为全面深入的互动交流。
新媒体平台所具有的平等开放、即时互动的特点,能够帮助教育者在公民意识教育的过程中更为有效地与受教育者开展互动。将新媒体平台引入公民意识教育过程,与高校传统教育模式形成互补,将“线下”的理论教学与“线上”的交流互动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教育者全面掌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与个性需求,更为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通过对社会生活领域热点话题的探讨交流,有助于使受教育者由被动地接受信息转为积极主动地寻找自己所需的信息,并参与其中,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结合,加深理解与内化。
1.3新媒体环境拓展了公民意识的实践平台
新媒体环境下,虚拟的互动交流环境为公民意识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实践场所。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社会互动的具体场所、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界限,让这种互动在更大的时空中构建,公众也正是因为他们对公共事件的参与而转变成了公民。[2]”随着新媒体全面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身份”退场的虚拟空间给予了公众更多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与自由,也同样为受教育者参与公民意识实践提供了可能性。在2014年茂名PX项目事件中,清华大学化工系的学生发现,百度词条上PX的属性被网友由“低毒”改为“剧毒”。清华大学学生认为,这样的篡改有悖于科学常识,于是双方展开拉锯,短短几天PX的属性在“剧毒”到“低毒”之间被反复修改30多次,引发网络舆论热议。这次事件虽一波三折,但最终以清华大学学生的完胜落幕。在上述个案中,大学生理性地表达了自身的观点,同时也捍卫了公众的知情权,是当下大学生公民意识训练和实践的典范。
2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环境对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另一方面,多元化思潮充斥下的网络社会,道德与法律的约束作用相对乏力,在某种程度上也扭曲和弱化着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2.1缺乏有力的舆论引导,主流的意识形态遭到冲击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多元性和资源共享性的特点,使大学生更容易接触到多元化的价值观、文化和政治体制。多元化的社会舆论及其背后所反映出的迥异的价值观念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文化习惯。部分大学生对这种多元文化间的碰撞缺乏全面认识和理性思辨,加之互联网舆论的扩散效应和境外势力的推波助澜,致使一部分缺乏判断力的大学生对西方国家的价值观、政治制度盲目崇拜,而社会主义价值观、政治制度等主流意识形态则受到冲击。
2.2缺乏完善的法制约束,网民责权意识淡漠
新媒体网络所具有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为公众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一个更为平等与自由的空间,这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的约束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相对迟滞。对于价值观、道德观正处于形成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在网络这个法律和道德约束力相对薄弱的虚拟环境中,仅靠个人的道德自律难以持久地约束自身行为。新媒体平台互动开放的特点,决定了普通网民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传播者。面对新媒体平台上汇聚的海量信息,其中的感性信息比理性信息更容易得到受众的注意和转发。这使得一部分新媒体使用者对感性信息呈追逐态势,为了博取眼球,甚至不惜以臆测代替事实进行传播。2014年5月,呼和浩特市一名大学生卢某在微博上散布关于“40余名暴徒抵达呼和浩特”的信息,后经当地公安机关查证,该消息为造谣。而卢某散布这条网络谣言的目的,只是为了提升微博的关注度和转发量。这个案例中,大学生盲目地追逐注意力崇拜,展现的是其非理性的一面和其社会责任的缺失。而广大网民在转发和扩散这条不实消息时,缺乏对消息本身真实性的甄别与考量,甚至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参与其中,成为网络不实信息的传播者,这样的现象也暴露了新媒体环境下法律与道德约束力缺失的短板。
2.3缺乏理性思辨精神,滋生偏激的批判意识
受限于主观认识层次的差异,人对于事物的认知往往容易出现偏差,进行片面地放大或过度解读。在传统传播媒介中,由于传播速度较慢,类似的误判造成的影响会小很多,而在新媒体环境中则不然。2009年3月两名女子因穿和服在武大樱花园拍照,引发学生的反感并遭到了驱逐。这一事件很快在网络上形成热议,网友对当事的两名女子群起而攻之,并且事件发展愈演愈烈,不断地向偏激的方向发展。更有甚者对两名女子展开“人肉搜索”,将其信息公开置于网上供网友批判。而根据事后媒体的采访,其中一位涉事女子表示,穿和服拍照只是觉得好看,没有任何其他意图。当事人的无心之举却为自己招来大祸,我们对网民这种偏激的行为方式需要反思。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独立意识相对薄弱和盲目从众的心理使他们容易发表非理性的言论,缺乏理性思辨精神导致了大学生轻率盲目地参与网络事件,而忘却了作为公民所应坚持的道德与法律底线,成了浮躁与从众的一分子。类似的网络事件也在无形中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正确的公民意识构成了障碍。
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路径选择
实现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与新媒体环境有效对接,不仅要着力克服网络公共参与过程中的弊端和负面效应,也要将公民意识教育与新媒体的特征紧密结合起来,探寻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新路径。
3.1提高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认知和使用能力
新媒体时代公众在网络上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传统的信息受众群体逐渐参与到新媒体中来,拥有了生产、收集和传播信息的自主权。在这一背景下了解信息传播的一般规律,培养甄别与评判信息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通过媒体认知事物的过程中,传播媒介所展示给我们的并不是对现实环境的真实再现,而是对相关的信息或事件进行筛选和加工后的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会存在某种有意或无意的偏差。[3]这一规律不仅适用于传统媒体,也同样适用于新媒体,了解这一规律有助于大学生对新媒体信息做出正确的解读与评判,提高他们对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认识能力。
除了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解读能力以外,理性表达见解也是使用网络新媒体过程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新媒体网络为公民广泛而深入地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提供了一个便捷、高效的平台,各种思想与观点得以在这一虚拟的领域内彼此借鉴、自由辩论,并最终以达成理性共识的方式,形成促进合理决策的舆论力量。面对复杂的环境与问题,大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尚不成熟,因此,大学生想要通过新媒体平台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开展公民意识实践,则必须不断提升自己对新媒体的认知和使用能力。
3.2充分利用公共网络资源,激发大学生开展公民意识实践
作为一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群体,大学生更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更为热衷于关注和参与社会热点话题。因此,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必须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来进行,从思想的角度引导大学生学会以公民的身份来正确看待社会问题。新媒体网络的出现,则为大学生开展公民意识实践搭建了良好的互动平台。借助网络的力量,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对公民意识的内涵形成更为直观的认识。
3.3大力加强网络空间管理,强化公民意识教育环境保障
一方面,要规范网络舆论引导。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主流新闻网站,能够在新闻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发布准确的、权威的报道,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网络媒体同样可以借鉴传统媒体的经验,对一些影响重大的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挖掘报道,在确保公众知情权的同时,也消除了一些虚假信息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同样也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传播争取到了新的阵地,借助新媒体网络受众的广泛性,可以使人们更为准确和全面地了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涵。另一方面,要不断健全和完善新媒体社交行为的法律法规,大力推进网络实名制。要使网络社交行为与真实社交行为趋同,推行网络实名制势在必行,只有让网络活跃的个体在虚拟社交中感受到“法治”的严肃性与合理性,并为之承担法律风险,才能杜绝网络暴力等负面行为的出现。
总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之一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在新媒体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背景下,要求教育者必须不断探索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新思路、新方式。将公民意识教育与新媒体环境相结合,不仅是整合放大新媒体在公民意识教育中的优势,也是为了我国逐步实现人的现代化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郭改玲.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3(22):44-47.
[2]高丙中,袁瑞军.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熊力.媒介道德激励功能及其实践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CIVIC AWARE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
ZHANG Bin
(SchoolofMarxism,HenanUniversityofTechnology,Zhengzhou450001,China)
Abstract: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ivic awareness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 universities.The arrival of new media era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people′s lives,while university students have incomparable advantages over other groups in the use of the new media,which determines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discussion on educating college students′ civic aware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The paper deal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college students′ civic awareness education,analyzes the challenges that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ivic awareness is faced with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and it then puts forward approaches to college students′ civic awareness education on this basis.
Key Words:new media;college student;civic awareness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51(2015)04-0133-04
作者简介:张宾(1987- ),男,河南郑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3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3BKS008)
收稿日期:201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