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内涵、外延、路径与展望

2015-03-16刘彦军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31期
关键词:外延建设路径内涵

刘彦军

摘 要 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是为适应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与其他普通本科高校并行和等值,以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的应用为导向进行办学,为社会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高等学校。与欧洲各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将职业性学校合并升格为应用技术大学不同,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主要是通过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进行的。地方本科高校、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关键词 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内涵;外延;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1-0020-06

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下同)战略改革已成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高等教育结构优化调整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目前,虽然有学者对应用技术大学进行了深入研究,教育界也进行了广泛讨论,政府和教育部门文件对应用技术大学的地位、类型、人才培养等也有一定的阐述,但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全貌仍不够清晰。笔者通过对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提出和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以及国内外有关应用技术大学的研究进行梳理,试图找到应用技术大学的本质特征,进而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对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并对其建设路径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和展望。

一、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对我国经济发展进行了重大的战略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转变,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对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等若干重大问题的改革进行了部署,拉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我国目前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深度改革,急需能够在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运用自己的技术和技能进行实际操作、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1]。但是,由于“重学轻术”、“重理论轻应用”的传统思想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政策的缺失,本应作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坚力量的地方本科高校,却长期沿着研究型高校的思路办学,造成人才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堪忧[2]。为适应和满足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经过酝酿和探索,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的综合改革思路逐渐明朗。

(一)酝酿阶段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发布,提出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释放出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信息,“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为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分类管理”为地方本科高校科学定位和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的提出提供了制度保障。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这实际阐述了地方本科高校的工作重心:以促进就业为办学导向。

(二)探索阶段

2013年1月,教育部启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和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工作,探索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问题,全国有13个省(市、自治区)的33所地方本科院校和多个科研院所参与项目研究工作。在此次研究工作中,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方向逐渐明确,以转型发展为战略切入点,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发展蓝图也逐渐明确。

2013年6月,为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促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高校分类管理,35所以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高校成立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至此,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由自发走向自觉,由零散走向组织化。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公报指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两条重要途径: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

(三)明朗阶段

2014年2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上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建设转型”。4月,由教育部领导倡议,由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主办的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驻马店市召开。会议以产教融合发展为主题,探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和“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之路。6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强调:“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随后,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下文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的地位:“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普通本科学校具有平等地位。”《规划》指出,要“鼓励举办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将其建设成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为重点,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至此,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大方向最终以政府和教育部门文件的形式确定,并将应用技术大学定位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并兼有普通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职能的新型大学。

二、应用技术大学的起源、发展与本质特征

(一)应用技术大学的起源与发展

1. 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产生和发展

应用技术大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欧洲。20世纪60年代初,战后的德国进入经济恢复发展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和服务业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故此,从1968年开始,德国对原有的师范学校、工程师学校、技术中专等进行改造,很快建立了70多所应用技术大学(Fachhochschulen,FH),以培养工作在第一线的高级技术技能人员。1976年,德国颁布《高等教育总纲法》,明确了应用技术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法定地位。1998年,为消除国际社会对应用技术大学的误解,德国文化部长联席会议通过决议,将应用技术大学的英文名称统一为应用科学大学(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其后,奥地利、荷兰、瑞士和芬兰陆续使用这个英文国际名称。2013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注册在校生共82.8万人,约占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3[3]。

为满足劳动者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荷兰议会于1968年通过了《中等教育法》,将高等职业教育确定为独立的教育类别。然而,因规定过于详细,严格限制了应用技术大学的进一步发展。1986年,荷兰政府出台《高等职业教育法》,使应用技术大学摆脱了《中等教育法》的限制,正式进入高等教育领域,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1993年又出台《高等教育和研究法》,规定荷兰应用技术大学的目的是为特定职业提供理论教学及实践技能[4]。2011年荷兰应用技术大学在校生人数达 41.4万人,占全国高校在校生人数的63.6%[5]。

之后,欧洲其他国家也陆续设立应用技术类型大学,以满足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如20世纪90年代,奥地利联邦通过《应用技术大学修业法》,陆续设立了9所应用技术大学,2010年应用技术大学的数量达20所[6];1995年,瑞士政府颁布《应用科技大学联邦法》,明确提出建立应用科技大学,1998年,瑞士将60多所高级职业技术学院按地区合并成7所应用技术大学,2012年发展到9所[7];2012年,芬兰共有27所应用技术大学,在校生达到近14万人[8]。

2.其他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应用技术大学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7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的产业逐步由劳动密集型转为技术密集型工业,为应对经济发展需求,于1974年成立台湾工业技术学院,开始进行四年制技术本科教育。1997年,台湾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将5所技术学院改制升格为科技大学。到2011年,台湾科技大学已达到49所[9]。

20世纪70年代,为满足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对于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日本于1976年创办了以培养具有实践性、指导性、创造性能力的技术人才为目标的丰桥技术科学大学和长冈技术科学大学[10]。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俄罗斯处在新一轮的社会经济发展转折时期。在此背景下,俄罗斯联邦政府于2009年颁布《关于在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开展应用型学士试验》的命令,决定在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应用型学士培养实验,以培养掌握现代生产技术及新的劳动组织形式和方法的高技能人才。2012年,俄罗斯共有49所学校实施应用型学士培养计划,包括16所大学,33所中等和初等职业学校[11]。

(二)应用技术大学的本质特征

虽然各个国家和地区应用技术大学的创立时间、创立方式、发展历程等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存在三个共同的本质特征。

1. 应用技术大学是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

各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产生,均是处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投资驱动向依靠技术进步转变的时期。教育为适应这种变化,就必须调整内部结构、提高培养水平,应用技术大学也就顺势而生。

2.应用技术大学以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为办学目标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受威廉·冯·洪堡的人文主义办学理念影响,致力于“纯科学、无功利的研究和教学”。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将应用学科和专业教育排斥在大学之外的办学思想的弊端也暴露无遗[12]。应用技术大学的产生填补了传统大学的空位,将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放在第一位,培养在掌握足够专业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能够胜任高技术要求的专门人才。学生毕业时一般要求达到三个目标:解决来自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完成新的科研与技术开发项目;引进、优化和监控新方法和新工艺的使用[13]。为此,应用科技大学十分重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其学制设置、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毕业考核以及师资配备、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都紧扣这一目的。

3.与传统大学具有同等地位

事实表明,应用技术大学与传统大学仅仅是社会分工不同,除此之外,在社会价值、实际作用和社会认可等方面,均与传统大学具有同等地位。而且,部分国家还用法律的形式,明确这种平等地位。据统计,德国当今社会中几乎全部的社会工作者和社会教育工作者、2/3的工程师及近半数的企业经济师和信息技术人才都是由应用科技大学培养的,毕业生进入企业最高层的也越来越多,学生、家长、企业界对应用技术大学都很认可[14]。

三、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的内涵与外延

(一)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的内涵

1.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概念的界定

应用技术大学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对“应用技术大学”尚没有比较一致的定义,对“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部分机构和研究者根据自己研究的具体问题,给出了一些描述性的定义。如1981年,德国科学评议委员会指出,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和其他大学类高校是“不同类型但等值”的高等学校[15]。奥地利官方机构对应用技术大学的定义为“旨在提供大学层次且具备科学理论与实务技术的职业教育与训练,以符合奥地利境内各行各业人才需求,并提供可相互转换衔接的教育体系”[16]。张翠琴认为,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体,以培养大中型企业技术骨干或小型企业管理者及技术骨干为目标”[17]。孙诚将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定义为“一种与普通大学并行、以专业教育为主导、教育类型更加面向工作生活的高校”[18]。顾金良认为“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在内涵和本质上是一种面向实际、面向应用的高等工程技术教育,在性质上区别于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与我国倡导的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相似”[19]。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实际,笔者将“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定义为:一类为适应和满足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与其他普通本科高校并行和等值,以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的应用为导向进行办学,为社会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高等学校。

2.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的内涵解读

对“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内涵的理解,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是一个将来时态或进行时态的概念,即更多反映的是我们将要达到或即将达到的目标,而非现在时态的概念。就目前来说,内涵中“与其他普通本科高校并行和等值”尚远未达到,“以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的应用为导向进行办学”也参差不齐,“为社会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尚需进一步努力。

其次,“与其他普通本科高校并行和等值”包含三方面含义:双轨、平等和等值。”双轨“是指应用技术大学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教育体系形成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格局;“平等”是指应用技术大学与传统大学在法律、政策、舆论等方面具有平等地位;“等值”是指应用技术大学与传统大学在人才培养质量、社会作用、社会认可等方面具有同等价值。

第三,“以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的应用为导向进行办学”是全面而深入的。应用技术大学从办学思路、师资队伍、专业建设、培养模式、教学教法、条件建设,一直到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文化建设、合作交流、质量保障等各个方面,均需坚持应用导向,坚持特色发展。

第四,“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包含两方面含义:人才类型和质量层次。应用技术大学作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其人才培养类型与高职高专相同,为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其人才培养层次高于高职高专5B,属于国际高等教育分类中的5A2型。笔者将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规格初定为:毕业生能够胜任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技术管理和技术开发等工作。

(二)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的外延与建设路径

与欧洲等其他国家和地区将职业性学校合并升格为应用技术大学不同,我国的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主要是通过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实现的。因此,“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就是“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的外延,“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就是“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路径。而这些,正是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中国特色”的表现。

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中虽然也有一些是由高等职业院校、工科高专合并或升格而来,具有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基础和经验,但更多的地方本科高校是由师专或承担师资培养任务的教育学院、电大,以及培养预备型学术人才的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或升格的,不具备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基础和经验[20]。而且,很多地方本科高校从“升本”的那一刻开始,就开始沿着传统大学的办学思路发展。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高校从办学理念、领导能力、师资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办学条件、社会服务、科学研究、质量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造,才能真正转变为应用技术大学。

四、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的未来展望

在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过程中,本科高校对转型的态度、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改革的决心和水平,以及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模式和生命周期等问题尤其需要我们关注。

(一)地方本科高校愿不愿意转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及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自2013年启动以来,有些学校在坚决转型,有些学校在徘徊犹豫,有些学校在观望等待[21]。部分高校转型不积极不主动的原因可能有四:一是惯性思维严重、办学理念落后,对“职业教育”抵触,对转型发展不知道、不理解、不清楚;二是有些高校自认为办学情况较好,怕转型会影响发展,怕折腾;三是有些高校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信心不足,怕烂尾,等待政策落地;四是不排除少数高校存在投机心理,不给钱不给政策不转、给了钱给了政策乱转。

然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地方本科高校粗放发展的春天已经过去,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是必然趋势。

(二)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法律、政策及随后的管理是否到位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改革的决心和水平是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成败的关键。除需从法律上明确应用技术大学与传统大学的平等地位外,还需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出台分类指导、分类管理的具体政策,并认真落实。同时,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企业、高校、媒体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就目前来看,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改革的决心不可小觑,至于改革的水平,高与低、稳定与不稳定,主要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实际表现和“度”的拿捏。

(三)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路径

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体系初步建成后,还会怎么发展?我们可以从英国原多科技术学院的建立与二次转型中管中窥豹。

1966年,英国教育与科学部正式颁布《关于多科技术学院与其他学院的计划》,开启了高等教育“二元制时代”。1969 年到1973 年,英国迅速成立了30 所多科技术学院,学生人数也增长迅速,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大众化发挥了很大作用。然而,由于受到传统的影响,多科技术学院在确保其自身固有职业特色不变的情况下,逐渐提供了与大学相同的学位课程、人文社会学科等一般性课程,出现了学科综合化现象。20世纪80至90年代初,由于受经济危机、政治变动、适龄人口下降、教育政策出现新动向等因素影响,多科技术学院在竞争中科研能力加强、规模扩张,而传统大学因竞争也呈现出了“职业化”的特征,传统大学和多科技术学院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同时,由于政府对多科技术学院办学自主权钳制过多,以及多重管理体制使得中央政府无法实施有效调控、地方政府相对缺乏办学眼光和能力、高校与地方政府关系微妙等,妨碍了多科技术学院的发展,多科技术学院要求升格为大学的呼声也就越来越高[22]。鉴于此,1992年颁布的《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法》同意多科技术学院改为大学。不久,多科技术学院全部改为大学,英国高等教育的“二元”融合为“一元”[23]。

相较于传统大学,应用技术大学与经济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其发展更易受到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如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人口因素等的影响。因此,可以谨慎地预见: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可能会像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那样,经过20~30年的并行发展,一方面使自己变得更像传统大学,另一方面促使传统大学变得更“职业化”、“应用化”,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并最终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方政军,厉无畏.加快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转型[EB/OL].[2014-05-30].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4-05/30/c_1110936871_2.htm.

[2]刘芳.企业不需要半成品人才[N].中国青年报,2005-10-18.

[3]冯理政.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办学特色的分析与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4]杜云英.荷兰应用技术大学:国家竞争力的助推器[J].大学:学术版,2013(9):39-46.

[5]王云儿.荷兰应用科技大学发展特征探析[J].江苏高教,2014(1):150-152.

[6]张智.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研究[J].大学:学术版,2013(9):47-53.

[7]赵晶晶.瑞士应用技术大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研究[J]. 大学:学术版,2013(9):54-59.

[8]李建忠.芬兰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特色与经验[J].大学:学术版,2014(2):65-73,58.

[9]周军光.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发展及其启示[D].湘潭:湘潭大学,2012.

[10]叶磊.日本技术科学大学的办学特色及其经验启示[J]. 职教论坛,2014(16):84-87.

[11]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国别研究报告[R].2013-12-10.

[12]刘宝存. 洪堡大学理念述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70-77.

[13]张有龙,赵爱荣.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特色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5):58-89.

[14]夏建国.技术本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15]胡蕾蕾. 德国应用科技型大学的制度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0.

[16]Federal Ministry for Education. The Arts and Culture in Cooperation with Federal Ministry for Science and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Austria 2004-2007[EB/OL].[2013-08-29].http://www.bmukk.gv.at/medienpool/17147/develop_edu_04_07.pdf.

[17]张翠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18]孙诚.欧洲应用技术大学七大经验[J].瞭望,2014(23).

[19]顾金良.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研究摭谈——兼论其对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方向的启示[J].职教通讯,2011(7):50-52.

[20]姚加惠,潘懋元.新建本科院校的现状分析与准确定位[J].龙岩学院学报,2006(4):113-117.

[21]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陈锋在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闭幕式上的致词[Z].驻马店·2014.

[22]杨晓波.英国多科技术学院政策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7(4):73-78.

[23]李学隆.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发展历程研究(1965-1992) [D].保定:河北大学,2009.

猜你喜欢

外延建设路径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硅外延片过渡区控制研究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入坑
关于国际法渊源内涵和外延的重新审视
重视科学概念教学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木木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