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表决机制对权力运行制约的分析
2015-03-16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夏世进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 夏世进
投票表决机制对权力运行制约的分析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 夏世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而权力运行就体现在一次次的决策过程中。随着现代治理理论对民主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决策是以集体决策的方式作出的。投票表决作为一种古老而常见的集体决策方法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政治领域更被视作是民主社会的象征。
理论研究认为,不存在最优的投票表决方式,每一种投票表决规则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与不足。实践证明,投票程序普遍存在可操纵性,因此选择合适的投票规则,有效制定投票策略,对保障权力正确行使至关重要。
一、常见的投票表决分类
1.记名投票和无记名投票
从对投票人是否保密看,可分为记名投票和无记名投票。无记名投票是广泛采用的一种表决方式,投票人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但是无记名投票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如投票者不署名,无法接受监督,也无需承担任何责任,可能会出现盲目投票、随意投票的现象。记名投票则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会接受相应的监督,所以投票更为谨慎。一般在设计投票机制时,对“事”记名、对“人”不记名,因为记名与否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对人事进行表决时,无记名投票可以保护投票人免受人际关系的干扰,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投票,如基层党委换届选举、职代会对领导人员测评等;而在对事务进行表决时,记名投票让投票人接受监督,从而提升投票人的责任感,如“三重一大”决策等。
2.一致原则和多数原则
从投票决策规则看,可分为一致原则和多数原则。所谓一致原则是指参加决策的所有人都选择一致时决策才生效,该方式的决策成本一般都很高,需要开展大量的谈判和协调工作,并且由于每个决策人的价值判断不同,很难达成一致意见,一般只有特别重大问题采用此种方式,如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坚持的“五国一致”原则。
多数原则就是少数服从多数,以多数人的选择作为整个集体的选择,一般会忽略少数人的不同意见。对于多数判定可采用相对多数,也可采用绝对多数,如票数超过50%或2/3,比例越高,通过决策的成本越高。
3.计票制和计分制
从计票规则看,可分为计票制和计分制。计票制是按照一人一票,只能选择“是”或“否”,如董事会决议。采用计分制时评委的自由裁量权较大,设置“0~10分”或“0~100分”评分标准,评委个人会对投票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为消除这种影响,一般采用取平均分、中间分,或去掉相应的最高分、最低分后再取平均分等方式。不同规则会产生不同的投票结果,通过一定的纠偏设计能尽量减低评委个人对结果的控制。
4.一次投票和分步投票
从投票程序看,分为一次投票和分步投票。一次投票就是通过一次决策就获得了结果,分步投票则设置了2次或以上的投票决策,相当于建立起筛选淘汰机制,使最终投票的针对性更为明确。一般对于复杂的决策项目可采用分步决策,不同阶段也可采用不同的投票方式。在一些大型国际卫星项目招投标中,通过设置长名单、短名单等机制逐渐缩小选择范围;在复杂项目评标时,一般先评审技术方案再评审商务方案;在党组织换届选举时,先由基层员工选出党代表再由党代表选举委员。
二、相关案例分析
1.项目评标的投票表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评标委员会根据招标文件确定的评标标准和方法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与比较。某项目有3家单位投标,5个评委根据评标材料给出各自的评分(见表1)。如果招标文件确定以“一人一票”计票规则,评委A、B、C、D均推荐乙中标,则乙共得4票中标。若招标文件确定以“评委专家的评分总和”作为中标原则,则因评委E对甲的评分较高,导致甲的评分总和(429分)超过乙(428分),最终结果是甲中标。
表1 不同计票规则下的决策结果(满分100分)
可以看出,不同的投票规则会对结果造成较大的影响。采用计分总和法,个别人对投票结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投票更容易被操纵。但计分总和法也有其自身的优势,能够定量表现所评价对象的差距。想要用好这种方式,还需进行适当的修正,如先去掉最低分、最高分,再取平均分。在领导干部岗位竞聘时通常采取此方式,通过制度设计降低了人为舞弊的可能性。
2.课题评选的投票表决
现在有10个课题请5位专家进行独立评审。专家对不同的课题给出自己的推荐顺序,第一位得分为10分,推荐顺序位与得分依次递减,最末推荐的课题得分为1分。若采用一次性投票,则课题3获得最高分数42分,应推荐为第一名(见表2)。
若采用多次投票法,可以先从以上10个名单中筛选出排序前5位的课题,并在专家保持对以上5个课题推荐顺序不变的情况下,仍按照第一位推荐得分为10分并依次递减的规则计算出相应的得分(见表3),表中数字加黑是对顺序位进行重新赋值而得,其它数字未发生变化。新计算结果表明,课题1获得的分数最高,应推荐为第一名。
表2 10个课题的专家推荐排序及得分情况
可以看出,在投票人倾向不变的情况下,投票轮次不同也会影响最终投票结果。对于重大项目,特别是项目方案差别较大时,由于专业不同、对方案的理解不同使评委之间存在较大分歧时,需要通过多轮投票逐步淘汰,不断缩小选择范围,有利于最终获得最优投票结果。
三、投票决策中相关问题分析
1.投票决策规则不明确
好的投票规则有助于控制自由裁量权,并获得最优决策结果。实践中很难实现所有人都同意的决策,因此对不同意见的处理就显得尤为关键。目前,党组织换届、领导干部聘任、“三重一大”决策等具有明确的票决制度,而一些技术层面的决策还缺乏明确的决策程序要求,还要根据决策事项的重要程度选择不同的决策方式。对影响特别重大的项目,应采用一致性通过的方式;而对不确定性较大、所获信息有限的项目,为提高决策效率,可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决策。
2.投票主体身份不规范
随着现代企业治理方式在国有企业中的逐步应用,投票决策应用也逐渐增多。但从国有企业“三重一大”决策实践看,决策层中出现反对意见的情形并不多,这说明投票主体存在高度的一致性,缺少不同利益群体间的相互牵制;有些决策规则未严格限定决策人员范围,存在投票决策人员不符合相关要求的情况;在一些项目评审中,评审人员自身的独立性、代表性、胜任能力等还需要增强,在信息不对称及时间精力等限制下,难以作出充分独立的投票意见。
3.投票过程记录不完善
权力与义务对等,投票人要为自己的决策负责。实际操作中对记名投票的应用还比较少,并且对投票过程的记录一般都较为模糊,缺少对投票人相关意见的记录,更难以开展责任追究。目前,组织部门已经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实行“初始提名责任制”,要求详细记录过程,相当于要求决策者“记名投票”,以便后续追责“倒查”;在“三重一大”决策制定中也明确要求记录参与决策人员的意见和表态,从而在后续的责任追究中区分不同责任。但在目前的项目评标等投票决策中还缺乏对过程记录以及对不同意见的跟踪评价,对投票责任的追究力度不足。
表3 第二步计算的得分情况(专家推荐顺序位不变)
4.投票决策自身存在局限性
投票表决是集体决策的一种方式,通过集思广益来弥补个人决策的不足,但它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投票表决会选择多数人认可的结果,忽略了少数人的利益诉求,再加上集体决策对个人责任的减弱,使得决策结果可能更加保守或者更加冒险。理论研究表明,投票表决自身也会存在悖论,如通过投票选出的结果可能并不是最优,不同的投票顺序也会造成结果的差异。
邓小平同志在20多年前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要构建“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的反腐败工作机制,扎紧制度“篱笆”。投票制度作为制度设计的一部分,对其决策规则的了解和应用以及自由裁量空间的分析控制,对防止“权力滥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企业治理在航天企业的逐步开展,无论是高层经营决策,还是普通项目投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越来越常见,投票表决作为一种民主决策的方式,还将以各种形式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