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对上海渔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2015-03-15林香红

中国科技论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渔业劳动力

张 晨,林香红,高 健

(1. 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1306;2.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 201403)

1 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上海有一定的渔业生产历史,因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发达的商业经济,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水产品流通和交易中心。如今,上海渔业产品出口占全市农业产品出口总额的80%以上,成为农业创汇的核心支柱;而以特种水产品繁育、工厂化养殖、水产品流通加工等为代表的现代渔业生产技术,亦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1]。根据上海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 年末,渔业总产值仅占全市生产总值(GDP)的0.28%,然而在单位养殖面积劳动力人数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单位劳动产值较2000 年却提高了1.84 倍,由此可以认为上海渔业正在经历发展,而非简单的增长。库兹涅茨指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能力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2]。

和农业技术进步概念相仿,渔业技术进步是指固定数量的要素投入(劳动力、水域、资本等)能生产出更多水产品的过程,反映了渔业生产中科技突破和获得应用的程度,既包括自然科学的进步,也包括社会科学的进步[3-4]。随着对全要素生产率认识的加深,以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数据包络分析(DEA)等参数或非参数方法逐渐运用到有关技术进步测算的研究中,并产生了一定的争鸣。比如认为参数方法符合经济学的理论设定,对问题能做出准确的解释,但存在可能因函数误设而引起估计偏差的缺点;非参数方法依靠数据驱动无需预设函数形式,能分离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等,但存在稳定性较差、无法进行统计检验等不足[5]。诸多研究者采用上述方法对我国及部分省市农业技术进步的情况进行估测,较为全面地论证了技术进步在农业发展中的贡献和地位,并且对不同方法的运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比较及优化[6-10]。部分学者在渔业技术进步方面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加快了与农业领域同类研究的对接[11-14]。然而也有学者指出,全要素生产率的思想过于宽泛,认为它还包括了制度等除技术进步以外的元素,同时部分研究存在对技术进步简单界定,以及估测结果存在差异的现象,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拓展研究思路。

依据经济发展的实质,以及渔业相对种植业所表现出劳动密集的特点,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考察技术进步的现象是有意义的,不妨推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社会的技术进步可能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另外,如库兹涅茨所指出技术与制度能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这就有必要运用新方法把两者从经济发展的脉络中加以区分,以更好地衡量技术和制度的作用效果。鉴于此,本文不囿于对渔业技术进步率及其贡献率的测算,而是试图以上海市为研究区域,以劳动生产率为着眼,将技术和制度因素对渔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行分离和评判,进而探讨上海渔业发展过程中技术进步的地位和定位,以期勾勒出当前和今后上海渔业技术进步及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

2 技术与制度的偏离—份额分析

2.1 模型构建

传统的偏离—份额分析方法一般会忽视人口和劳动力结构因素,然而一个区域就业情况的变化与该区域各行业采用的生产技术整体水平有密切关联,因此衡量产出增长和生产力变化在就业上的综合效应,是修正偏离—份额模型的方向之一[15]。Haynes 和Dinc 引入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分离了劳动对生产力的贡献,扩展了传统的偏离—份额模型[16]。Timmer 和Peneder 则进一步将制度因素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中分离出来,提高了模型的解释力[17-18]。

本文采用改进的偏离—份额模型对上海渔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进行分解,令经济体的总劳动生产率为LPt,渔业劳动生产率为LPft,渔业劳动力占比为Sft,其中t =0 表示基期,t =t 表示当期。依据Timmer 等人的方法,渔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可分解为三部分:

式(1)SSE 是“静态偏离效应”,衡量劳动力从生产率较低的行业向生产率较高的行业流动所引起的劳动生产率提升,本文用以度量渔业劳动力转移对渔业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程度。式(2)DSE 是“动态偏离效应”,衡量劳动力从生产率增长较慢的行业向生产率增长较快的行业流动所引起的劳动生产率提升,本文用以度量渔业劳动力转移速度对渔业劳动生产率变动速率的影响程度。“静态偏离效应”和“动态偏离效应”能反映制度变迁引起的要素配置对渔业发展的作用,亦可统称为“制度效应”。式(3)WSE 是“内部偏离效应”,衡量产业内部技术因素导致的劳动生产率提升,本文用以度量技术进步对渔业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程度[19]。

2.2 计算结果分析

以1978 年为基期,2012 年为当期,采用方程(1)、(2)和(3)计算上海改革开放以来渔业发展的三项效应,并附上渔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值(见表1)。总劳动生产率LPt是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与社会全行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值;渔业劳动生产率LPft 是当年渔业总产值与渔业从业人数的比值;渔业劳动力占比Sft 是渔业从业人员数占全行业从业人员数的比值。

计算结果显示,上海渔业的静态和动态偏离效应均为微小的负值,表明劳动力存在从本部门转移至其他产业的现象,但由于渔业生产对劳动力有较高要求,且生计型渔业生产在上海沿江沿海地区具有一定地位,其劳动力的转移与全市农业整体劳动力转移的程度相比并不显著。进而可以认为,负值的静态和动态偏离效应代表了制度变迁的负向激励作用(劳动力流出),即人力资源的要素配置发生改变,但这种改变对上海渔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显著(两者的绝对值之和较小)。内部偏离效应大于静态和动态偏离效应绝对值之和,表明渔业生产中劳动力份额每下降1%,劳动生产率增长将大于1%,即技术进步对渔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效率大于制度变迁的作用。另外,35年间渔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为12.64,由此可以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技术进步对上海渔业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

表1 上海渔业发展的偏离效应(1978—2012 年)

2.3 偏离效应的趋势分解

为进一步考察在不同时期上海渔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本文按时间段分解测定其偏离效应。时间段分解主要参考相关研究中对中国经济周期性变化趋势的年代划分,并结合第一产业出现的若干重大事实,分解为6 个时间段,采用相同的测算方法计算了上海渔业发展偏离效应的变化趋势(见表2)[20-21]。

表2 上海渔业发展偏离效应的趋势变化

1978—1984 年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 行使农业生产的活力从计划经济的体制藩篱中释放出来,家庭生产的积极性激发了对先进农业生产力的需求。1985—1991 年间,沿黄浦江的水产品贸易货栈和交易市场相继开放,活跃了水产品市场经营。渔业生产方式上,八十年代上海着力进行渔业结构调整, “从海洋捕捞转向淡水养殖,近海渔业向远洋发展,郊县拖网向桁拖网转移,淡水养殖从常规品种向名特优品种发展(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渔业志》)。”在这两个阶段,静态和动态偏离效应增加幅度较小,而内部偏离效应、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增加幅度较大。表明改革开放引发的一系列制度变革对渔民投身养殖和捕捞作业有一定的正向激励作用 (劳动力流入),但上海渔业发展主要依靠技术进步。

1992—1996 年间,浦东开发开放成为国家战略,同时社会通胀压力增大,出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重返农业、固守农地的现象(上海农业劳动力1992 年约77.4 万人,1996 年约102.52 万人,渔业劳动力1992 年约4.6 万人,1996 年约3.6 万人)。与此同时,受“下海”等市场化思想浪潮的影响,渔业自身所包含的一二三产业(养殖捕捞、渔船渔具生产、水产品加工流通)逐渐分离并形成专业化、产业化的生产格局,在传统渔业劳动力的数量减少的同时,水产品冷链保鲜和远洋捕捞技术得以创新[22-23]。在此期间,静态和动态偏离效应由正转负,内部偏离效应及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则达到峰值,显示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均促进了上海渔业的发展,且技术进步的效果更为显著。

1997—2000 年及2001—2003 年间,静态、动态偏离效应呈“僵滞”状态,而内部偏离效应和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则连续下降,说明制度和技术没有出现重大的变革和创新,两者对上海渔业发展的“红利”出现消退迹象。在这两个阶段,我国先后经历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加入世贸组织这两个重要历史事件,社会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期,上海渔业亦受此影响。

2004—2012 年间,中央一号文件始终关注“三农”,新农村建设、取消农业税、鼓励发展专业合作社、探索新型农业经济体制等重大政策相继出台,开启农业的新一轮发展;另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等现代社会治理理念也逐渐融入相关政策设计中。渔业生产中,工厂化规模养殖、水产健康养殖与安全追溯、近海网箱繁育、增殖放流等新技术新方法逐步攻克和推广,有力支撑了上海渔业的转型升级。在该时期,静态、动态偏离效应再次转向负值,显示制度作用下上海渔业劳动力加速转移;内部偏离效应和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反弹明显,技术进步对新时期上海渔业发展的作用大于制度变迁的作用。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渔业经历了“发展—调整—发展”的螺旋式上升过程,部分时期依靠技术进步,部分时期段有赖于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的共同作用,但总体上技术进步是促进上海渔业发展的核心因素。

3 渔业技术进步的地位与定位

偏离—份额分析基本描绘了上海渔业发展过程中技术和制度因素对提高渔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贡献及它们的变化脉络,并确定了技术进步的主导地位。然而在大农业中,上海渔业的技术进步处于怎样的地位,它应以何种形式参与到第一产业结构的演化中,这是偏离- 份额分析所不能予以解答的。施莫克勒- 格里克斯假说认为生产一种商品新技术的可得性是该商品市场需求的函数[24]。然而,除本地供给外,农产品市场需求的满足还能通过跨区流通和国际贸易的方式予以保障,因此这不是分析上海渔业技术进步地位和定位的最佳手段。基于此,本文借鉴比较优势理论,提出“相对生产优势”的观点,以某一时期渔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在上海第一产业总产值中的占比,计算其与同期全国对应指标之间的比值,来反映上海该领域在全国竞争力的强弱,进而思考渔业技术进步的地位和定位。

图1 显示了上海不同时期渔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相对生产优势的测算结果,由此可见三个事实:①渔业始终是最具有相对生产优势的领域;②相对生产优势发生了从动物营养获取向植物营养获取转移的过程;③林业相对生产优势的提升幅度最大。根据这些基本事实,可以推断出上海第一产业技术进步的演进方向,并对渔业技术进步在今后一段时期的定位做出如下判断:

第一,现阶段,渔业和种植业具有明显的相对生产优势,表明种源技术是上海渔业技术进步的重点领域。相比林业和畜牧业,渔业和种植业具有用苗(种)数量多、生长和上市周期短的特点,这些特点有助于促进传统品种提纯复壮、新品种选育等种源技术的优化和开发。因此,渔业技术进步应以推进种源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为根本,进而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

图1 上海第一产业相对生产优势的变动

第二,种植业和林业的技术进步力度不断加强,且这种进步是以提高单位耕地面积产出率为目标的,即形成了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的演进方向,主要体现在设施栽培技术和生化技术两方面。由于渔业和畜牧业具有动物种群繁殖受生态最大承载量制约的特点,单位土地生产率的提高必然要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方式来实现,这就要求现代渔业生产必须大力探索工厂化养殖、水体集约利用、分层混养等技术的创新和推广。

第三,林业相对生产优势的提升反映出社会对农业生态功能的认识在不断提高,进而促使技术进步从单一的经济效益型向经济效益与生态友好并重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趋势下,渔业发展应更加注重生态友好和生态融合,在养殖和捕捞作业中更加注重生态型技术的运用,使渔业与环境之间形成双向促进的紧密联系。

4 对策建议

第一,强化渔业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导向。充分运用科技和市场手段引导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分散向集约、数量向质量、生产向生态、产品向服务的转变。积极开展新型职业渔民培训,推进渔业生产的组织化建设和龙头企业辐射示范的带动能力,通过强渔惠渔政策的实施进一步释放制度活力,提高渔业生产的技术水平。

第二,加快种源渔业能力建设。充分利用上海的科技优势,加强中华绒螯蟹、南美白对虾等优势水产品种的繁育能力,积极开展对本土特色水产品种苗资源的保护开发和提纯复壮,强化渔业产学研结合,提高渔业生产的良种覆盖率。

第三,注重生态建设,提高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树立生态渔业发展理念,探索新型保水型养殖模式,加快近海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的修复,促使渔业发展和水域生态环境保育有机结合,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第四,加强渔业全产业链体系建设。积极推进融渔业养殖和捕捞生产、水产品冷链运输和市场流通、水产品精深加工、质量检测和全程追溯、企业品牌培育和市场开发于一体的渔业全产业链体系建设,提高区域渔业的综合竞争力。

第五,保护和利用本土渔业文化,提升产业附加值。发掘、保护和利用传统渔区、渔村的生产及民俗文化,通过科普教育、特色旅游、休闲垂钓、餐饮开发等手段和经营方式加快渔业与现代服务业的结合,提升产业附加值,通过多元途径实现渔民增收致富。

[1]邵林初. 加快渔业创新转型助推都市农业发展[J].上海农村经济,2012,(10):7 -10.

[2]库兹涅茨. 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3]张少兵,王雅鹏. 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现状分析与制度创新[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3):194 -198.

[4]赵芝俊,张社梅. 近20 年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变动趋势[J].中国农村经济,2006,(3):4 -12.

[5]袁开智,赵芝俊,张社梅. 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回顾与评析[J].技术经济,2008,27(2):64 -69.

[6]蒋和平,苏基才.1995—1999 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定与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1,(5):12 -17.

[7]陈卫平. 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与效率变化:1990—2003 年[J].中国农村观察,2006,(1):18 -23.

[8]黄振华. 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与中国农业发展——1985—2005 年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率的实证与比较[J].财经问题研究,2008,(3):124 -129.

[9]匡远凤. 技术效率、技术进步、要素积累与中国农业经济增长——基于SFA 的经验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1):3 -18.

[10]张莉侠,张睿,林建永.1990—2009 年三大都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及比较[J]. 中国科技论坛,2012,(11):104 -109.

[11]颜云榕,邓志远. 广东省渔业技术经济发展分析研究[J].渔业经济研究,2006,(2):10 -14.

[12]冯波,陈文河. 基于DEA 的广东省渔业技术经济发展有效性评价[J].甘肃科技纵横,2006,35(1):64 -65.

[13]席利卿,彭可茂. 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与中国渔业增长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0,(3):124 -128.

[14]张欣. 自然禀赋、技术进步与沿海地区渔业经济增长[J].科技管理研究,2012,(19):73 -77.

[15]Rigby DL,Anderson WP. Employment Change,Growth and Productivity in Canadian Manufacturing:an Extension and Application of Shift-share Analysis[J].Canadian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93,XVI(1):69 -88.

[16]Haynes KE,Dinc M. Productivity Change in Manufacturing Regions:a Multifactor Shift Share Approach[J].Growth and Change,1997,(28):201 -221.

[17]Timmer P. M,Szirmai A. Productivity Growth in Asian Manufacturing:the Structural Bonus Hypothesis Examined[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0,(11):371 -392.

[18]Peneder Michae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Aggregate Growth[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3,(14):427 -448.

[19]刘伟,张辉.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08,(11):4 -15.

[20]李谷成. 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J].经济评论,2009,(1):60 -68.

[21]周端明. 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与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基于DEA 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2):70 -82.

[22]杨正勇,葛光华. 渔业产业化过程中技术进步的制度经济学思考[J].农业技术经济,2000,(3):29 -31.

[23]杨宁生. 科技创新与渔业发展[J].中国渔业经济,2006,(3):8 -11.

[24]林毅夫. 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59.

猜你喜欢

劳动生产率渔业劳动力
湖南省2021年渔业经济形势
2022第十六届上海国际渔业博览会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一图看懂贵州生态渔业发展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
中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研究
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