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跨组织集成化社会服务网络的运行模式研究

2015-03-15菅利荣于菡子金怀玉

中国科技论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服务网络集成化研究院

菅利荣,于菡子,金怀玉,张 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6)

高校是国家知识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技术创新的一支主力军,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是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关键环节,也是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核心[1-2]。近10 来国际上兴起的高校跨组织集成化社会服务机构,集创新、资本、创业孵化与科技中介服务等于一体,优于传统的线型社会服务模式。例如,乔治亚理工大学的ATDC (Advance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enter)[3],日本的TAMA (Technology Advanced Metropolitan Area)[4],剑桥- 麻省理工大学 (Cambridge-MIT Institute)联合建立的KIC (Knowledge Integration Community)[5]等。

近年来,中国一些省市开始学习和借鉴国际著名集成化社会服务机构的建设经验,建设了一批大学主导型的产业技术研究院。这些产业技术研究院实质上承担了跨组织集成化社会服务网络的角色。根据本课题组的实际调研,多数产业技术研究院尚处于初创阶段,对自身的发展定位、管理模式及运作机制等不够清晰,有的类似于大学科技园,有的类似于孵化器,有的类似于工程技术中心,难以发挥其比较优势,有效地解决“科技”与“经济”之间的脱节问题。

1 大学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跨组织集成化社会服务网络模式设计

1.1 大学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内涵界定

大学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高校跨组织集成化社会服务的典型模式,在中国仍处于探索阶段[6-7],尚没有明确的定义。一些典型的大学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现状,如表1 所示。

表1 典型大学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现状

依据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实践,结合本课题组对国内外跨组织知识集成机构的研究,将大学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内涵界定为:主要依托研究型高校、研究院所,以关键技术、产业共性技术及其技术基础为核心任务,以推进先进技术产业化、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进行研发、成果转化、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从而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集创新、资本、创业孵化与科技中介服务等于一体的高校跨组织集成化社会服务机构。

1.2 跨组织集成化社会服务网络的构建

大学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通常以一所或多所实力雄厚的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为核心,通过其他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参与,重点围绕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开展工程化研发、企业孵化和成果产业化活动,以应用为牵引进行基础、应用研究,目标是产生突破性科学成果,又可以迅速进入产业化过程,使研究成果和商业价值合二为一,同时,提供复合型人才培养、公共服务和研发服务。

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间的知识流动网络关系对于促进复杂技术的高级别创新及知识溢出至关重要[8]。本文构建的高校集成化社会服务网络旨在通过大学、研究院所主导下的政、产、学、研不同类型创新主体的跨组织知识集成,克服创新过程中组织边界的障碍因素,从而降低各类创新主体间复杂知识流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促进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增值流动,实现复杂技术的创新与转化。

1.3 跨组织集成化社会服务网络的主要特征

(1)依托研究型大学、研究院所。研究型大学、研究院所通常拥有实力很强的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这些学科、专业与特定行业和领域的共性技术、行业关键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利于研究型大学、研究院所与企业围绕这些技术进行广泛的合作及彼此有益的知识交流,促进知识转移且加强知识网络的有效性。

(2)技术的引领性及支撑性。大学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先进技术产业化及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科技创新及转化能力,实现区域科技经济可持续发展。从技术扩散角度来看,传统模式下孵化企业、技术转移等侧重于某项成果的市场化,大学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项目成果可扩散到许多领域,能够广泛应用于很多企业,实现产业化,带动传统技术转移项目所无法比拟的区域经济效应。

(3)学科的交叉性和综合性。跨组织集成化社会服务网络对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转化使得知识之间相互渗透、融合,推动着传统学科向新兴交叉学科的演化,高层次跨组织团队的集聚,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实验室成果向工程化技术转变,知本与资本有效结合等。

因此,针对村民法律知识少、法制观念弱、法律信仰低的现状,这就需要把乡村治理纳入法治轨道,使农村上上下下知法懂法、信法敬法,干部依法管理,村民依法办事,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

(4)社会服务的集成性。跨组织集成化社会服务网络,一方面根据自身优势,为科技成果的转化、知识产权管理、企业技术咨询、企业孵化等提供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可以为区域创新创业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其公共研发平台,开展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发,为区域内的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并根据政府的产业规划,开展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关键性的技术研发,培育新兴产业。

(5)科技资源的集成性。跨组织集成化社会服务网络既聚集了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部门的内生创新资源,也聚集了包括政策、资本、科技中介等外生创新资源,形成集成化的创新平台,该平台集研发、转化及技术扩散于一体,既可以实现产学研的无缝衔接,同时还可以为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支撑条件。

(6)通过企业孵化改善区域创新环境。在科技成果产出以后,依托跨组织集成化社会服务网络孵化的新型创业企业,与一般企业相比,跨组织集成化社会服务网络孵化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通常继续保持与大学、科研院所的研发合作或者运用大学、科研院所的人才、实验设备等资源,并逐渐融入区域的相关产业链中。在合作过程中,区域逐渐形成以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核心的磁场效应,吸引科技中介、风险资本、社会资本等的聚集,在集聚效应的作用下该区域的创新环境也因此得到提升。

(7)既可以定位为非营利性组织,也可以定位为营利性组织。如果跨组织集成化社会服务网络主要是依托大学、研究院所进行前瞻性技术、共性技术的基础研究及公共社会服务,研究经费主要来自政府和一些仅用于维持自身设备、人员、实验室运转的合同收入,那么大学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可定位为非营利性组织;如果跨组织集成化社会服务网络的主要业务是依托大学、研究院所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企业,并且获益较多时,也可以定位为营利性组织。

2 大学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跨组织集成化社会服务网络运行机制

大学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跨组织集成化社会服务网络所从事的科研活动通常以项目的形式开展,主要包括项目选择与研发、经费的筹集与运作、科研成果的产出与公共社会服务、技术成果的转化与扩散等。

2.1 项目的选择与研发

大学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研发项目选择主要以产业为导向,同时考虑当地所能调动的研发资源,主要针对以下两类技术:面向产业应用基础共性技术、前瞻性技术的研究;面向企业关键技术的研究。

第一类面向产业应用基础共性技术、前瞻性技术的研发项目,主要是在政府专项资金支持下进行的,一般是长期的前沿技术研究,尤其是共性技术的研究。例如,江苏省内的大学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核心研发内容均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结合当地特色资源、产业优势选择的。这些技术的研发工作有助于开拓新的市场,制定和发展新的技术标准,对学术界和产业界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2.2 资金的筹措与运作

在大学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跨组织集成化社会服务网络建设初期,影响力有限,企业投入研发资本的热情也不会太高,并且由于未形成研究成果或研究成果未能产业化,不能获得经济效益,此时的高校跨组织集成化社会服务网络运行及研发经费只能依靠政府。来自政府充足而稳定的资金,被用于支持前瞻性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工作,以确保其科研活动顺利进行。政府下拨的资金主要用于基础建设、购买设备、雇佣研究人员,研究团队可以通过课题项目向政府申请经费,保证研究所进行前瞻性、基础性的研究。

随着跨组织集成化社会服务网络的发展,如果运转良好,其影响力将会越来越大,对创新资源会形成强大的集聚力,通过为企业提供服务、入股新型创业公司、签订研发合同获得收入,以及企业参与的研发投入、知识产权转让、教育培训、咨询服务等获得的收入将会成为大学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主要资金来源。这些来自产业界的资金,被用于开展直接面向市场的研究,由于大学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公共服务性,收入除去必要的设备折旧、人员开支和管理成本,再重新投入到高校跨组织集成化社会服务网络的后续研发中,不断循环。

此外,随着跨组织集成化社会服务网络的发展成熟,还会吸引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等金融资本的进入,这些类型金融资本的投资者通常熟悉资本运作管理与风险控制,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帮助初创企业[9]解决技术纠纷、进行技术风险评估等,也因此带来了附加的隐性知识,政府的经费支出可逐渐减少或取消。政府可采取税收优惠、资金担保、财政补贴等措施引导资金流动,调动投资者从事风险投资;适时推动孵化成功的高科技企业上市,通过市场实现融资。

2.3 科研成果的产出与公共社会服务

大学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科研成果包括学术成果及公共社会服务。

(1)学术成果的产出。大学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最主要的活动是技术研发,学术成果主要指围绕项目研究发表的学术论文、技术成果、申请与授权的专利等,学术论文对隐性知识的转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评估这些学术成果时,除了传统的考查技术数、专利数、论文发表数等数量指标外,还需增加技术、专利的转移率,有效专利的数量,论文引用的频率、咨询报告的采纳情况等指标,以便体现学术成果的质量。

(2)公共社会服务。根据地区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运用大学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科技资源为企业提供服务,例如协助企业组织商业展会、设计和开发产品;推出多层次、多渠道的技术教育培训及人才培养项目,例如高级研修班、论坛讲座、企业短期培训等;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高校、企业间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技术研发人员向企业转移,也鼓励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促进学术界与产业界间的知识交流与转移。利用大学主导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场所、设备、实验室等资源吸引企业、高校就特定研究主题与研究院进行合作研究,拉长产学研合作的纵深程度,不断提升研究院研发团队的科研水平。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项目和基地建设等项目实施,为各类高新技术和产业技术创新要素提供聚集场所,实现各类创新、创业人才的聚集,风投、创投、产业基金等金融要素的聚集,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前瞻性产业技术的聚集,由此架起沟通科技界和产业界的桥梁。

2.4 技术成果的转化与扩散

大学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技术成果转化与扩散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1)技术转移。针对企业委托的研发技术,根据与所委托企业签订的合同,在技术研发成功后将技术转移给委托企业,企业将其运用在生产中,从而实现技术的扩散,该种方式的技术转移效率较高,且技术的应用几乎无滞后性,但是扩散范围较窄。协议关系可产生两种收益:获取最终溢出效益的知识;增强创新主体的技能。协议研究可以增强公司“吸收”某种R&D 专业知识,及教师、学生带来的其他相关知识,较适合大型企业。

(2)专利授权许可。专利授权许可传统上是大学技术转移最普遍的模式,大学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研发出新的技术以后,可以申请专利,并通过授权许可给一个已成立的公司,这种模式代表了编码知识的转移,且已被证明几乎不包含隐性知识的转移[10],在研发水平和经济发达水平较高的地区中,通过技术许可转移技术的效率是高的。专利授权许可较适合企业较集聚,已建立起联系且在授权许可中已积累了经验的地区。

(3)孵化新型创业公司。孵化新型创业公司是指依赖于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成立的新型公司,通过建立新型创业公司可以把新技术快速带入产业。新型创业公司采用的技术一般均是突破性的新技术,所生产的是关键产品,既可以创造需求,又提供投资机会,从而带动地区产业的发展。孵化新型创业公司是大学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主要形式。通过技术转移创立新型创业公司,便于在实践中进行学习,有助于隐性知识的转移,这种模式对于创业环境较弱、可与之进行技术签约的下游企业较少的地区是非常重要的。

3 建议

(1)重视顶层设计、宏观调控及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构筑大学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良性发展环境。政府应立足于宏观战略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围绕国家亟需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性、前瞻性和公益性研究进行系统规划,并对不同类型知识集成机构的战略定位、功能、层次和标准等进行统筹考虑和清晰界定,促使公共产业技术研发机构成为各种创新要素的知识集成、技术转移及科技中介服务中心,发挥其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协同创新作用。

(2)建立“开放式”、 “多元化”和“流动性”的发展机制,注重与学术界、产业界研究的错位发展,发挥对产业的带动、支撑与引领作用。“开放式”、 “多元化”和“流动性”是大学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主要特征,基础研究主要由学术界来承担,生产技术及配套销售尽量由产业界完成,大学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应结合内外环境和政府政策,主要围绕国家亟需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瞻性、共性应用技术及关键技术,聚集学术界、产业界等众多创新主体协同研发,解决从实验室技术到产业化推广之间的连接瓶颈问题,形成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

(3)通过政策引导和相关的财政措施,逐步形成公共财政扶持和社会资本相结合的多渠道投资、融资机制。孵化新型创业公司是大学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主要功能之一,企业孵化一般需要经过萌芽期、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四个阶段,在研发的人财物投入上日本索尼电气公司有一条很宝贵的经验,如果发明创造需要的是“一”,那么中试就需要“十”,而真正达到正式生产和使用则需要“一百”。这种具有一定风险的投资,企业不愿承担,学校也难以提供。大学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初期,政府需要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随着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建立、完善科技创新与转化的多渠道投资、融资体系及风险投资机制,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风险投资、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参与的资金筹措与运作体系。

(4)建立柔性的人才培养、流动与使用机制,吸收一定数量的高校学生参与大学主导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科研活动,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及隐性知识的转移。大学作为提供知识和人才的公共机构,是决定大学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潜力的关键,在高校集成化社会服务过程中,隐性知识转移是一个核心问题,非正式的人员流动关系有助于隐性知识的交流与转移。通过合聘、借聘、学术研究等的合作,保持科研人员一定比例的流动性,以便能够保持项目研发队伍的活力。例如,在组建研究团队时,注意吸收一部分发展潜力大、研究能力强的高年级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作为团队的研究成员,直接参与大学主导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研究活动,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及隐性知识的转移。通过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激励高校教师、学生将大学里有潜在市场应用前景的研究成果拿到大学主导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孵化、转化,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作为中介的作用,不断地解决产业、企业的技术难题,改善区域的创新环境。

[1]Einar R. Government Instruments to Support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University Research:Lessons from Canada[J].Technovation,2008,(28):42 -49.

[2]魏守华,吴贵生. 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兼评我国创新能力的地区差距[J].中国软科学,2010,(9):19 -24.

[3]Youtie J,Shapira P. Building an Innovation Hub:A Case Stud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University Roles in Regional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Research Policy,2008,37:1188 -1204.

[4]Kodama T. The Role of Intermediation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in Facilitating University-industry Linkages an Empirical Study[J].Research Policy,2008,(37):1224 -1240.

[5]Acworth E B. University-industry Engagement:the Formation of the Knowledge Integration Community(KIC)Model at the Cambridge-MIT Institute[J].Research Policy,2008,(37):1241 -1254.

[6]刘林青,甘苦锋. 建设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初步思考[J].中国科技产业,2014,(2):38 -41.

[7]丁云龙,孙冬柏. 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创建及意义[J].中国高校科技,2012,(1):46 -48.

[8]Jensen M R,Johnson B,Lorenz E,et al. Forms of Knowledge and Modes of Innovatin[J].Research Policy,2007,(36):680 -693.

[9]Aoki M. Types of Relational Financing and the Value of Tacit Knowledge[M]. MIT 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2001,158 -162.

[10]Siegel D S,Waldman D,Link A.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mercial Knowledge Transfers form Universities to Firms[J].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03,(14):111 -133.

猜你喜欢

服务网络集成化研究院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不是我!是他捣乱!
博格华纳向集成化转型
浅谈新形势下县级图书馆如何做好阅读推广工作
构建江门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模式的思考
服务网络协作模式下中小物流企业间利益分配研究
基于电子商务的计算机软件系统集成化维护思路探索
高速公路收费车道机集成化和小型化应用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