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国际视角讲好“中国故事”军事篇
——浅谈中国军队涉外新闻的报道策略
2015-03-15□文/雷鸣
□ 文/雷 鸣
用国际视角讲好“中国故事”军事篇
——浅谈中国军队涉外新闻的报道策略
□ 文/雷 鸣
2015年5月26日,中国政府发表首部专门阐述军事战略的专题型国防白皮书《中国的军事战略》。系统阐述了新的历史时期军队担负的八项战略任务,其中明确了中国军队有维护海外利益、参加地区和国际安全合作,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战略任务。这些年,随着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国际护航和救灾行动、中外联演联训的增多,这支军队更加开放和自信,在世界各地肩负起更多的国际担当。然而,国外媒体对我军的涉外行动一直存在曲解,造成误读。基于此,本文分析当前中国军队涉外新闻在传播中面临的挑战,提出使用国际视角展开中国军队涉外行动的新闻报道策略,实现掌握国际舆论的主动权。
中国军队 涉外新闻 新闻故事 国际视角
一、中国军队涉外新闻传播现实需求及类型
从1990年4月中国首次向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派出5名军事观察员,拉开了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序幕至今,25年间,中国军队涉外行动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突破:2002年,中国军队首次向阿富汗提供国际人道主义物资救援,首次与吉尔吉斯坦举行联合反恐军事演习; 2008年,中国海军首次亚丁湾护航; 2011年,中国空军、海军首次赴利比亚撤侨。近两年,从向南苏丹派出维和步兵营到向西非派出医疗队抗击埃博拉、从对马航失联客机展开立体大搜救到撤离被困也门的中外人员,中国军队的涉外行动频频见诸媒体。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军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国际安全合作,急需对中国军队涉外报道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在国际话语环境下讲好“中国故事”军事篇,打好国际环境和网络空间舆论战。
中国军队涉外报道可以按报道内容划分为两大类:
(1)对外军事交流合作。走向开放的中国军队正以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军事外交姿态亮相世界,增进了中国同世界各国军队的相互了解和信任,这类报道涵盖了军舰环球航行友好访问、八一飞行表演队亮相国际航展、双边多边联演联训等广受中外关注的热点内容。
(2)履行国际责任和义务。在白皮书中明确,中国军队将加大参加国际维和、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等行动的力量,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根据近年来中国军队的涉外行动,这类报道涵盖了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国际灾难救援和人道主义救援、提供救援物资与医疗救助、亚丁湾海域护航等内容。
二、中国军队涉外新闻传播面临的挑战
中国军队涉外新闻一直以来都是国际舆论场的“热点”“焦点”,在互联网时代,西方媒体不仅向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受众传播这些观点,还纷纷开办了中文网站、中文微博,影响华人的思想意识,致使我军海外形象与真实形象之间产生背离、存在误差。总体看,当前中国军队涉外新闻传播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如何进一步系统性提升新形势下国际传播能力。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
1.传播主体方面
传播主体要解决的是“谁来说”的问题,也就是传播者是谁的问题。目前,我国已建立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制度,并设有专职新闻发言人,在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7个大单位设有兼职新闻发言人,对于提升我军新闻发布的权威性具有重要意义,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执行备受国际关注的涉外军事行动时,没有设置兼职或临时的新闻发言人,以通过发布信息、接受和引导媒体采访,获得国内外受众的理解和拥护。
2.传播内容方面
西方针对中国涉外军事行动的负面舆论总体来说特点较为明显,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极力渲染所谓的“中国军事威胁论”,强调中国对外军事行动增加是中国国力增强的必然表现,是“中国威胁论”在军事方面的延伸。二是极力渲染所谓的“中国军力落后论”,强调中国军队数量虽多但并不强大,不堪一击,战法战术不能适应新军事变革等。三是极力渲染中国军队信息开放透明度低,特别是在军费支出、军事行动、国防建设等方面。如何有效化解这三方面的误解,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是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
▲图1 本文作者雷鸣(左二)与同事拍摄部队官兵到深山沟中的彝族村寨扶贫帮困,本图是作者在村寨中最高寿的马朝文老人家与老人合影。
▲ 图2 雷鸣在通信装备演练现场。
3.传播渠道方面
当前,作为主导力量传播中国军队声音的渠道主要包括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宣传中心、《解放军报》、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等媒体机构。目前,这些媒体积极与新媒体融合,纷纷建立了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传播平台,但这些新渠道主要针对国内宣传,中国军队的声音要想在海外传播中“落地”,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蓬勃发展,新媒体依托庞大且黏性强的用户群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舆论影响力大,一场没有硝烟的舆论战争已经在互联网和移动端打响,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4.传播方式方法
由于文化背景差异化程度较大,因此国际传播在方式方法方面与国内传播有很大的不同。要针对传播对象和受众的不同及其文化背景,采用不同的传播方式和语境体系,使国外受众愿意听、听得懂。
三、用国际视角讲好中国军队涉外新闻的对策
在报道中国军队涉外新闻时,应在报道方式、报道思维、报道平台上更为国际化,才能为有效履行我军新时期新阶段历史使命营造有利的国际舆论氛围。
1.主动用“外国眼”平衡报道中国军队,讲述外国人接触中国军队后的所见所感。
平衡报道源自西方,是西方新闻界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1729 年,本杰明·富兰克林接办《宾夕法尼亚报》时提出,“当人们各持异议的时候,双方均应享用平等的机会让公众听到自己的意见”①,这可以看做是关于“平衡报道”原则首次被明确表述。
以美联社、路透社、《纽约时报》《泰晤士报》对中国海军护航报道为例,四家新闻媒体关于中国海军护航报道的最主要新闻来源分为以下几类:1.中国政府;2.中国军方;3.中国官方媒体;4.记者采写;5.他国官员。②由于引述的消息来源、评论意见除来自中国官方,还有其他消息源,因此在新闻中呈现出一种正、负交织的舆论力量。
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官方的、权威的、正面的声音,让正面声音占据主导,赢得主动,特别是面对一些不实报道的情况下,更要及时权威主动发声,获得正面的舆论力量,消除受众潜在的误读。
另一方面,国内媒体在对外传播时,也应改变过去自说自话的报道模式,主动用“外国眼”平衡报道中国军队,讲述外国人接触中国军队后的所见所感。以中国海军也门撤侨中的对外电视报道为例,CCTVNEWS主要面对国外受众,播出了《日本游客随中国舰船撤离也门》(Japanese national thanks china’s help)、《中国海军协助225名外国公民安全撤离》(Chinese navy takes 225 foreign nationals to safe)、《中国救援了来自15个国家的279名外国公民》(China rescues 279 citizens from 15 countries),CCTV-4的《中国新闻》主要面对海外华人,播出了《波兰感谢中国协助撤离四名公民》《巴基斯坦民众撤离也门回国 感谢中方帮助》等新闻。这些新闻通过采访外国公民,讲述外国人在中国军舰上的故事,向世界传递出中国军队“和平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形象,彰显出中国海军的实力,体现出中国的大国担当。不仅如此,在中国海军也门撤侨报道中,新华社、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也纷纷采访了外国公民,打出一套漂亮的“组合拳”,对外传播出中国军队的好声音。
这些报道与国外受众具有相关性,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同胞,因此中国媒体传播出的声音,在国际舆论场得到扩大,中国军队得到外媒高度赞誉。BBC发表《也门危机:中国帮本国及外国公民撤离亚丁》《巴基斯坦先驱报》发表《巴基斯坦欢迎中国帮助安全撤侨》《爱尔兰时报》发表《爱尔兰公民登上中国军舰撤离也门》等报道,评论解放军帮助他国展示出善意力量,显示了中巴两国友谊“患难见真情”,解放军也门撤侨展现国际担当。
2.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报道中国军人富有人情味的新闻故事。
“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是新一代革命军人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中国军人的样子,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根据荷兰比较文化学家霍夫斯泰德(Hofstede)的研究,不同社会的人在面临相同的问题时,会因为文化的不同而做出迥然不同的抉择。③虽然中外受众有着“文化差异”,但存在着相通的人性,从这个角度去报道,可以赢得中外受众的共鸣。
在中国军队涉外报道中,应融有展现中国军人“人性美”的情感故事。今年上半年,中国军队支援尼泊尔抗震救灾、我军援非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疫情的报道中,都有体现中国军人的侠骨柔情。以一则新闻故事为例,一个名叫雅尤马的9岁女孩,她刚刚失去母亲又被埃博拉疫情推到死亡线上,幸运的是,她得到了中国女军医黄顺的精心治疗、呵护,使她重获新生。中国对内、对外主流传播媒体都对这个故事给予了报道,新华社刊发了《中国军人的母爱与“埃博拉孤儿”的重生》《解放军报》刊发了《跨越种族的爱:“埃博拉孤儿”和她的中国妈妈》、央视《军事报道》播出了《身边的故事:塞拉利昂孤儿和“中国妈妈”》,这些报道从母爱的角度出发,跨越了国界,直达心灵深处的柔软。
从中国首次向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派出5名军事观察员到现在的25年间,中国军人走进战乱未息的异国他乡守望和平,走进炮火硝烟的冲突战场人道救援,走进危机四伏的死亡地带排爆扫雷,走进疾病肆虐的丛林部落救死扶伤。恐惧与退缩是人性的弱点,中国军人每一次维和任务都是危险与挑战并存,通过在报道中多书写一些中国军人直面人性弱点,不畏艰险、战胜自我的故事,阐释人性大爱和中国军人的可爱。有了情感支撑的报道,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获得受众的认可和好评。
3.建立国际化新媒体平台,让中国军事专家引领舆论,提升中国军队涉外行动的国际话语权。
(1)发展多语言平台。作为主导力量传播中国军队声音的部门和媒体应建立多语言网络发布平台。以国防部网站为例,2009年8月20日,我国防部网站上线试运行,这个有着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内容的网站,在刚开通时,最高日点击量就已突破1.3亿次,其中就有一部分是境外网民在浏览国防部网站的英文版。据国防部网站负责英文版的副总编辑杨立明接受《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采访时的介绍:“从近几天的点击率来看,除了军事新闻,国外读者对一些专题资料如《国防白皮书》和中国军事法规异常关注。”④
(2)打造海外社交媒体。让中国军事专家、军队新闻发言人在社交媒体海外版上介绍中国军队、阐述我方观点。目前,腾讯公司的微信海外版Wechat已经覆盖了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英语、俄语、韩语等 16种外语版本,达2亿多海外用户。中国军队的涉外行动一直是海外媒体、受众关心的焦点,以中国军队参加红场阅兵为例,身姿挺拔,士气高昂的中国军人,让全世界各国网民纷纷点赞,但仍有外媒罔顾中国军队参加红场阅兵,是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事实,戴着有色眼镜进行报道。中国军事媒体、军事专家可以在微信海外版上开设公众号,就中国军队参加红场阅兵、中俄“海上联合——2015”军事演习等热点事件主动设置议题,深度解读,在与各国网民互动间,通过他们的指尖评论、转发,让更多的受众改变对我军的刻板印象,提升中国军队涉外行动的国际话语权。
在2014年5月上海举行的亚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在发言中强调: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旧时代里,停留在老框框内。如今,时代已经将我们带入一个内外贯通全球化了的舆论场,及时研究中国军队涉外新闻的报道策略,运用国际视角、国际平台讲述中国军队、中国军人,让外国受众通过一个个故事、一个个观点,了解你、认同你、支持你,提升中国军队的国际形象。
(作者单位:中央电视台驻二炮记者站)
①黄 煜,郑 越.CCTV—NEWS与平衡报道[J].电视研究;2010(09):18-19.
②刘开骅.西方主流媒体“他塑”的中国军队形象——以美联社等四家媒体对中国海军护航报道为分析样本[J].国际新闻界;2010(08):50-56.
③钱立勇.美国舆论中的新中国军队形象流变与成因探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08):38-52.
④郭红斌 易绍杰.如何利用新媒体加强军事外宣[J].对外传播[J];2011(08):16-17.
编 辑 文璐 wenlu@xinhu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