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公益培训开展实效的优化策略——以杭州图书馆“市民学堂”为例
2015-03-14杭州图书馆杭州310016
●叶 丹(杭州图书馆,杭州 310016)
公共图书馆公益培训开展实效的优化策略——以杭州图书馆“市民学堂”为例
●叶丹(杭州图书馆,杭州310016)
[关键词]公益培训;开展要素;优化策略;杭州图书馆
[摘要]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服务机构,开展针对市民的公益培训乃是一项顺应市民需求的服务方式,但因为是新兴产物,因此,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进而影响培训实效。本文以杭州图书馆的公益培训——“市民学堂”2013年的数据为基础,分析影响公益培训实效的相关要素,提出一些优化策略,希望对公共图书馆公益培训的开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杭州图书馆2010年启动的面向全体市民的免费公益培训——“市民学堂”一经推出,便受到市民朋友的认可,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但公益培训以公共图书馆为平台的开展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尚无成熟经验可循,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碰到了形形色色的问题,影响了培训实效,降低了社会美誉度。本文试以杭州图书馆公益培训——“市民学堂”2013年的公益培训数据为基础,分析影响公益培训实效的相关要素,提出一些优化策略,以供公共图书馆开展此类公益培训活动借鉴。
1“市民学堂”的办学背景和发展现状
“市民学堂”是杭州图书馆为建设“第三文化空间”而推出的一项特色服务,该理念是在借鉴了美国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提出的“三个空间”理论,即家庭空间、工作空间和除此之外的第三空间之后提出的。[1]图书馆联合社会机构及爱心人士,为全市市民提供类型多样、免费的公益培训课程,努力将杭州图书馆打造成市民免费终身教育实践基地。
自2010年度开办起,每期课程种类、参与人数增幅明显,2013年“市民学堂”短期和长期的课程项目达到26个,班级数达到75个,全年培训人数1500人,培训人次达数千。与此同时,“市民学堂”也遭遇了几大尴尬问题,优秀公益老师的招聘、管理和持续发展问题;公益学员的到课率难以保证、监管难度大的问题;公益成本谁来开支买单等问题。
2影响公益培训开展实效的相关要素
“市民学堂”发展的短短两年间,从原先单一课程发展到丰富多样,从一开始学员寥寥无几到招生名额供不应求。以下试从几组数据比较分析,发现有四大要素在培训开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要素一:课程时间
课程时间的合理制定是培训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根据培训受众群体的不同,安排其相对空闲有精力参加的时间段来开设课程,学员才有前来报名并持续学习下去的可能性。以杭州图书馆“市民学堂”为例(见表1),大部分培训时间集中在工作日上、下午,少量安排在周末和周五晚间,学员数的差距非常明显。周五晚间、周末的10个班级有班额未报满的情况,加起来学员总数不过166人,而平时周一至周五的课程时间学员参与度则大,个别班还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形。
表1以课程时间为因子的班级、学员数量统计
分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两极分化的参与度,一是和该时间段开设的课程品种的多少有关系,晚间和周末一共才开设5个种类10个班级的培训课程,学员的选择范围相对小,而周一至周五则有更多样化的选择,二是和“市民学堂”的服务定位人群有关。众所周知,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0周岁以上已经有1.4亿多人,占全国人口的11%,年龄在80周岁以上的老人也有1800多万人。[2]随着老年人的增多,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接踵而来,整个社会和家庭如何善待、赡养老年人以及老年人晚景是否安乐、充实等新课题摆在我们面前。退休在家的中老年人有时间、有精力、有激情,他们特别需要一个平台,能帮助自己重新找回“有事可干、有天可谈”的精神状态,还有部分学员以前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获得学习机会,现在也渴望有一个组织能够提供一些多元化的课程,让他们重入课堂去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陶冶情操、强身健体,丰富退休生活,而周一至周五的课程时间正是顺应了他们的需求。晚间培训和周末则对于中老年人出行有些不便,与家人团聚、来回路上的安全问题都是制约他们在这些时间段报名学习的原因。
2.2要素二:讲师
有实力的师资是培训顺利开展的关键要素。有了优秀的教师,才有了真正的课程吸引力,才能有效保证学员的到课率,让培训服务落到实处。以杭州图书馆“市民学堂”为例(见表2),具有教师身份的讲师,其学员保有率明显高于非教师身份的讲师。作为个人志愿者来义务讲课的学员保有率则和与合作机构派遣讲师的学员保有率相差无几。
表2以讲师身份为因子的学员保有率统计
分析:很显然,有专业教师资格的讲师在讲课技巧、吸引学员方面远比非教师身份的讲师要有优势。目前,“市民学堂”中具有教师身份的讲师占到了绝大多数,这大大保证了学员持续学习的可能性,有效避免了学员流失。未来以个人志愿者身份到馆服务的老师可能会成为公益教师的主流。另一组数据则显示,机构派遣的老师按照我们的习惯思维肯定是认为比个人志愿者更能保证教学质量,但从学员保有率来看,个人志愿者对学员的吸引力更大。作为个人志愿者来加入公益培训教师队伍的,并没有影响教师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教学质量也并没有因此而减分。
2.3要素三: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丰富多样性是培训顺利开展的保障。就像一桌丰盛的菜肴一样,丰富的课程为读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以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人群的培训需要。以杭州图书馆“市民学堂”为例(见表3),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养生健身类课程占了相当的比重,最受学员欢迎(包括踢踏舞、排舞、民舞、养生功法),全年开设的班级数占到了全年班级总数的34.7%,学员数是全年学员数的43.3%。其次是书法绘画、声乐器乐,这两类课程的开设班级数和学员参加数相差无几,分别占到了全年班级总数的18% 和16%,手工摄影、戏曲话剧也占了一席之地。其他如家长课堂、理财、创业辅导等也有一定的参与量。
表3以课程内容为因子的班级、学员数统计
分析:“市民学堂”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种类多样化的同时,也有较为明显的侧重。如前文所述,“市民学堂”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中老年人,其占到了培训总人数的84%,因此,选择中老年人感兴趣的课程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有意识地开设他们学习意愿相对大的课程如国画、书法、摄影、太极、舞蹈、养生、葫芦丝等,从报名学习的火爆场面以及持续学习的热情来看,都达到了预期的良好效果。其他类型的如戏剧、手工等课程的设置则丰富了其他类型人群的需要。
2.4要素四:培训信息获取途径
畅通而多渠道的培训信息获取途径是培训顺利开展的前提。培训信息的知晓途径越多,越有效,则有可能带来更多前来报名的学员和潜在学员。以杭州图书馆“市民学堂”为例(见表4),学员主要是通过以下四种途径获悉公益培训的相关信息,其中,以馆内宣传(包括图书馆长廊的固定宣传板7块、图书馆大厅活动信息滚动屏)而获取培训相关信息的人数最多,占到全年培训总人数的36.7%,与之相当的是通过朋友推荐,也占到了培训总人数的30%,其次是报纸、电视等媒体,人数最少的是通过网络(包括杭州图书馆网站、市民学堂qq群)获取培训信息的,仅占到培训总人数的9%。
表4以信息获取途径为因子的学员数统计
分析:之所以有这样的分布情况,和学员的年龄有直接关系。据统计,“市民学堂”全年41~60岁的学员占到了总培训人数的64%,达960人,60岁以上的学员占到了总人数的20%,达300人,也就是说,中老年人是这支参加公益培训的主力军。他们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获取信息方面并不擅长,有些甚至是一窍不通,因此,相对传统的、直观的宣传方式比如馆内宣传和报纸、电视更能受到他们的青睐,同时,朋友圈中互通消息、口碑相传也是一条重要的获取外部信息的方式。网络获取信息则稍逊一筹。
3优化策略
3.1找准定位是优化公益培训实效的前提
市民学堂开办之初,我们通过对社会同类培训机构如老年大学以及社区文化公益培训开展的情况调查走访,进行了大量的关于读者文化生活需求方面的问卷调查,对培训的开展做到了心中有底,心中有数,并据此定下了课程时间、课程内容、招聘相应课程的讲师、选择有效的宣传途径,在文化需求和供应对称的情况下,培训的开展才会事半功倍。
因此,公共图书馆的公益培训开展之初,开展必要的需求调研,方能保证培训四要素的合理化安排,方能保证培训实效。
3.2组建一支有实力有持久力的教师队伍是优化公益培训实效的关键,且是一项长期工程
公共图书馆公益培训开展是否有实效,实效有多大、多久的关键性因素是教师。杭州图书馆“市民学堂”能够在短时间内茁壮成长起来,与一群乐于奉献、水平过硬、敬业爱岗的公益志愿者教师队伍密不可分。目前,我们的教师来自社会各界,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来自专业机构的志愿者;二是来自民间的有一技之长的达人和专业教师;还有一部分来自培训班培养出来的学员。不论来自哪里,他们都表现出高度的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
但是公益教师的流动性、不稳定性也十分明显,这一点,从每个学期都有一定量的公益教师因各种原因而离开“市民学堂”的讲台可见一斑,坚持公益事业义务教授课程的教师一年半以上的据统计只有13人,占历年来公益教师总人数的29.5%。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公益教师在“市民学堂”免费教课差不多一年,有的甚至一个学期即三个月就昙花一现。这样不够稳定的师资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课程内容的连续性、课程难度的层次递进性较差,学员不得不被动地接受一轮又一轮新的教师的登台,适应新教师的上课风格和形式。教师也难以对某项课程有整体性的规划,对学员前期水平缺乏充分地了解和熟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实效。
要改变这种现状,从根本上来说,要从制度着手,让更多的志愿者老师在组织关怀下、制度保障下较长时间地参与志愿服务。经过这几年的培训实践,我们不断听取志愿者教师提供的建议和意见,及时进行了志愿者报名表、协议、志愿服务手册的修订和完善。目前已经基本上实现规范化和流程化管理,志愿者服务从预约登记、报到、工作到服务结束的跟踪反馈,以及最后的登记汇总,对志愿者教师进行全程管理,以签订协议的方式进行长期的志愿者服务合作。推行文化志愿者教师时间储蓄制,登记教师每次的服务时间和次数,完善《杭州图书馆优秀志愿者表彰奖励办法》,切合实际地对年度优秀志愿者进行表彰,鼓励志愿者教师的积极性,对每年新进志愿者教师组织集中培训,介绍市民学堂的基本情况、志愿者服务内容。平时注重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
3.3微时代,让公共图书馆的公益培训也时尚起来,是优化公益培训实效的一条新途径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 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截至2013 年5月6日,新浪微博网站用户名称包括有“图书馆”的“认证用户”微博达到368个,其中,公共图书馆微博117个。微博这一新型的互联网信息交互方式以其快速增长的庞大用户数量冲击着传统的传播和推广方式,也越来越多地被图书馆所重视和利用。[3]在此情势下,公共图书馆的公益培训推广如果能借助微博、微信等微信息工具,将影像、声音、图片与文字进行综合利用,提供更为全面、更为直观的课程推荐、讲师招募、学员展示等,必将吸引到更多的、更年轻化的群体也能受惠于公益培训活动,培训的影响力及社会效益也将进一步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祝康,王兆辉.微博营销策略应用于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3 (9):34-35.
[2]朱丽萍.公共图书馆公益服务的障碍与可持续性[J].科技创新导报,2011(30):228-229.
[3]吴建中.战略思考—图书馆发展十大热门话题[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3.
[作者信息]叶丹(1981-),女,杭州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阅读推广。
[收稿日期]2015-03-22[责任编辑]杨蕾
[文章编号]1005-8214(2015)12-0015-03
[文献标志码]B
[中图分类号]G252.1;G2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