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下通中运法治疗隐匿性肝性脑病30 例※>
2015-03-13张金付陈翠玲田荣茂李海鸥叶敏贞刘淑明
张金付 陈翠玲 田荣茂 李海鸥 唐 红 叶敏贞 刘淑明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肝病科,三明365001)
肝性脑病是一种由于急、慢性肝功能严重障碍或各种门静脉一体循环分流异常所致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轻重程度不同的神经精神异常综合征[1]。国际上通过West-Haven分级标准将肝性脑病分为0~4级,其中0级没有能察觉的人格或行为异常,而1级肝性脑病患者仅仅表现为欣快、抑郁、注意时间缩短等征象[2]。轻微型肝性脑病(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MHE)(即0级肝性脑病) 表现为无行为、性格异常,只有心理测试和智力测试才有轻微异常[3]。由于临床中1级患者难以被识别,2011年国际肝性脑病和氨代谢协会(ISHEN) 发布SONIC分级标准,将轻微型肝性脑病和West-Haven分级1级的肝性脑病归为“隐匿性肝性脑病(covert hepatic encephalopathy,CHE)”,其定义为有神经心理学和(或) 神经生理学异常但无定向力障碍、无扑翼样震颤的肝硬化患者[4]。而在临床中这部分患者,患者有注意力减低、操作能力低下、反应迟钝等问题,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生命质量下降,如患者从事有危险性的精细操作,如高空作业、驾驶、机械操作,因其操作水平及应激能力降低,意外的发生率将高于正常人[5-7]。因隐匿性肝性脑病症状难于及时发现,故增加了其诊断和治疗难度,提高了病死率[8]。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们用上清下通中运方治疗隐匿性肝性脑病30例, 取得良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60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30例,年龄27~65岁,平均54.5岁;病程0. 6~7年,平均2.5年。对照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4~64岁,平均52.2岁;病程0.5~7.6年,平均3.1年。
1.2 诊断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有引起肝性脑病的基础肝脏疾病;②无明显神经精神症状及体征,但学习、理解、注意力、应急和操作能力有缺陷,神经心理智能测试至少有2 项异常(本研究采用NCT-A 与DST 进行检测)。
1.2.2 排除标准 (1) 诊断不符合隐匿性肝性脑病者;(2) 既往使用苯二氮卓类等催眠药已成瘾依赖者;(3) 有酒精、咖啡因、苯丙胺等精神活性物质滥用依赖者;(4) 有精神心理或神经方面疾病;(5) 近4 周内服用镇静剂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6) 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者;(7) 严重心肺、脑疾病以及糖尿病并发症或低血糖反应;(8) 年龄小于18 岁或大于65 岁;(9) 文盲、半文盲和不愿合作者;(10)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用基础治疗,均予门冬氨酸鸟氨酸降血氨治疗;有抗病毒指征患者予抗病毒药物;药物性肝病患者停用中毒药物;酒精性肝病患者中止饮酒;有腹水者予利尿,血清白蛋白低者予补充人血白蛋白,转氨酶升高者予复方甘草酸苷改善肝功能,有感染者抗感染;同时积极防治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治疗组加上清下通中运方(石菖蒲15 g,大黄6 g,厚朴9 g,清半夏12 g,陈皮9 g,胆南星6 g,茯苓30 g,甘草6 g,茵陈18 g,黄芩9 g,远志15 g,瓜蒌15 g,葛根12 g,白术12 g,黄芪9 g) 治疗隐匿性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时间为1周。
1.4 疗效判断 (1) 心理智能测验:NCT-A 和DST 测验。(2) 生化指标:血氨、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 组间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NCT-A、DST比较 经统计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分析,NCT-A、DST比较两组无显著差别(P值>0.05)。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NCT-A与DST的P值均<0.01,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CT-A、DST比较 (±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CT-A、DST比较 (±s)
注:表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治疗组或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0.05
NCT-A(秒)治疗前 治疗后DST(分)治疗前 治疗后组别 例数治疗组 30 17.72±3.91 40.17±5.34*△92.59±9.53 46.25±6.32*△对照组 30 18.27±4.52 30.69±4.28*91.53±8.97 52.82±7.10*
2.2 两组治疗前后ALT、TB、ALB、血氨比较 经统计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分析,ALT、TB、ALB、血氨比较两组无显著差别(P值>0.05)。对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后血氨进行比较:P值<0.01,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ALT、ALB、TB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肝性脑病是急慢性严重肝脏疾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肝脏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隐匿性肝性脑病基本处于0级、1级,症状不明显,慢性肝病病人及家属常容易忽视,仅有极少部分人选择针对其相关治疗并了解其预后[9]。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工作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住院肝硬化患者中,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发生率为39.9%[5],而隐匿性肝性脑病则必然占更大比例。有报道指出,慢性肝病患者中一旦诊断为轻微型HE,50%以上的患者在30个月内会发展为显性HE[10],这将大大增加患者死亡率[11-12]。因此现主张对肝性脑病患者早期诊断及治疗,治疗方法须依经验采用门冬氨酸-鸟氨酸、利福昔明、益生菌等药物并结合休息、戒酒等综合疗法[13]。虽然西医治疗肝性脑病治疗有效,但存在治疗时间久、治疗费用高、容易反复的特点。而应用中医中药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手段。
隐匿性肝性脑病在中医学中无此病名记载,在临床中这部分患者疾病仅仅表现为头昏沉、智力减退、操作能力下降、反应迟钝、便秘等。 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当属中医学的“神昏”“眩晕”“郁冒”“痴呆”“便秘”等范畴。对于肝性脑病病机,敬小华[14]提出其病位在脑(心),与肝、脾关系密切,其病机以痰热瘀血蒙窍,神明失用为主;毛德文等[15]将肝性脑病的基本病机可概括为,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肝气郁而木不疏土,致脾失健运升清,胃失受纳降浊,水湿、痰浊、瘀血停滞,壅滞肠胃而成阳明腑实之证,水湿、痰浊、瘀血与阳明燥屎胶结,郁而化热,毒瘀痰上行于脑及心包,而见神昏谵语或呼之不应者;齐贺彬[16]认为其病机多为肝肾衰竭,痰阻血瘀,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肝风内动,上蒙心窍,实证轻则为湿热郁结,重则为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虚则为气血阴阳衰败,神明不用。认为肝性脑病病机应动态分析,早期以痰湿蒙蔽清窍、腑气不通为主,病情进展出现痰、湿、热、瘀、毒聚集及肝阴亏虚、肝风内动,最后出现神明失用或神无所依,救治不利可致脱证而亡。长期处于肝病的患者,或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或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损伤脾胃,均可导致湿邪内阻,湿邪化痰,痰湿阻滞,痰湿化热,腑气不通的早期(隐匿性) 肝性脑病病机。痰湿蒙蔽心神故表现为头昏沉、智力减退、操作能力下降、反应迟钝;湿邪化热阻滞肠胃、腑气不通故可见便秘;湿热化火扰心则欣快、焦虑。以上清下通中运法治疗隐匿性肝性脑病。通过中医的上清下通中运法在肝性脑病的早期(隐匿性肝性脑病) 就予介入,运用上清下通即上清脑窍、下通腑实从而改变其痰湿阻滞、腑气不通的病理状况,并因为“中运”即运化中焦使得湿邪无法产生、瘀血不再停留、腑气得以通畅,使得隐匿性肝性脑病得以逆转。上清下通中运方,方中石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宁神益志清上为君;茯苓、清半夏、厚朴、白术健脾运湿化痰运中为臣,大黄、厚朴、瓜蒌通便以通下;远志、胆南星、瓜蒌祛痰;茵陈、黄芩祛湿热;葛根、黄芪升清;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上清脑窍、下通腑实治其标,中焦健脾运湿治其本,标本同治,达到祛痰化湿通便安神之效果,从而改善隐匿性肝性脑病症状。本研究提示:无论治疗组还是对照组其NCT-A、DST、ALT、ALB、TB治疗前后均有改善。治疗组治疗后NCT-A、DST、ALT、ALB、TB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说明上清下通中运法治疗隐匿性肝性脑病疗效好,优于单用门冬氨酸鸟氨酸。在改善肝性脑病的症状的同时,我们发现患者肝功能比较对照组亦有了明显的改善,可能是改善了肝病患者痰湿阻滞、腑气不通的病理状况从而达到了治疗肝病的效果。
表2 两组治疗前后ALT、TB、ALB、血氨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ALT、TB、ALB、血氨比较 (±s)
注:表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治疗组或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0.05
ALT(U/L)治疗前 治疗后组别 例数治疗组 30 96.09±13.95 33.69±9.68*△对照组 30 91.05±14.66 55.90±9.68*TBIL(umol/L)治疗前 治疗后71.44±8.70 69.26±9.15 32.92±7.37*△45.53±8.09*ALB(g/L)治疗前 治疗后血氨(umol/L)治疗前 治疗后29.41±4.13 36.02±3.53*△ 93.44±17.65 42.87±12.47*△28.09±3.95 33.73±2.82* 91.01±17.03 59.02±13.10*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国肝性脑病诊治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13,33(9):581-592.
[2]Blei AT,Cbrdoba J.Hepatic encephalopathy.Am J Gastroenteroj,2001,96:1968-1976.
[3]肝性脑病诊断治疗专家委员会.肝性脑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09,1(2):46-55.
[4]Bajaj JS,Cordoba J,Mullen KD,et a1.Review article:the design of clinical trials in hepatic encephalopathy-an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Hepatic Encephalopal hy and Nitrogen Metabolism (ISHEN)consensus statement.Aliment Pharmacol Ther,2011,33(7):739-747.
[5]Wang JY,Zhang NP,Chi BR,et a1.Prevalence of minimalhepatic encephalopathy and quality of life evaluations in hospitalized cirrhotic patients in China.World J Gastroenterol,2013,19:4984-4991.
[6]Bajaj JS.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 matters in daily fife.World J Gastroenterol,2008,14(23):3609-3615.
[7]甘大楠,叶永安,江锋.对中医药治疗轻微型肝性脑病疗效优势点的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4,9(4):504-509.
[8]陈海东,韦良宏.综合性治疗措施对肝性脑病的干预效果探讨[J].吉林医学,2013,2(12):216-217.
[9]Montagness S,Amato E,Schiff S,et al. A patients and caregivers perspective on hepatic encephalopathy[J].Metab Brain Dis,2012,27(4):567-572.
[10]Mullen KD,Prakash RK.Management of covert hepatic encephalopathy[J].Clin Liver Dis,2012,16(1):91-93.
[11]Poordad F F.Review article:the burden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 [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7,25 Suppl 1:3-9.
[12]Dhiman RK,Kurmi R,Thumburu KK,et a1.Diagnosis and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of liver[J].Dig Dis Sci,2010,55:2381-2390.
[13]赵凯,张跃新.轻微肝性脑病的治疗现状[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3,30(10):1094-1096.
[14]敬小华.中药灌肠联合醒脑静治疗肝性脑病26 例[J].陕西中医,2010,31(2):179-180.
[15]毛德文,武建华,邱华,等.“通腑开窍”法治疗肝性脑病的理论探讨[J].四川中医,2008,26(10):22-24.
[16]齐贺彬.肝性脑病的中医诊治[J].中国临床医生,2008,36(11):812-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