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法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肝炎顽固性黄疸60 例
2015-03-13田冀虹刘红燕牛建海
田冀虹 刘红燕 牛建海
(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医院脾胃病科,保定071000)
慢性肝炎黄疸经常规护肝、降酶、退黄治疗3个月,症状改善,黄疸下降,但停留于一定数值再治疗效果不理想,可称之为顽固性黄疸[1],又称难治性黄疸。我们于2013年1月—2015年1月采用活血化瘀法联合口服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肝炎难治性黄疸6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来源均为2013年1月—2015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患者。将118例病人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60例,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18~65岁,平均(42.6±12.2) 岁。对照组58例,男性38例,女性20例;年龄20~67岁,平均(43.3±12.5) 岁。两组性别、年龄及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病例选择标准 全部病例均符合2011年第十五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由于顽固性黄疸目前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我们参考既往研究拟定如下:①黄疸病程3个月以上。②血清总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值以上,常规保肝退黄治疗应答欠佳者。③除外肝外梗阻及肿瘤、结石、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肝内梗阻性黄疸。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250 mg,每日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以活血化瘀法为基础治则,选用桃红四物汤为底方组方如下:赤芍30 g,白芍30 g,丹参30 g,当归15 g,川芎15 g,桃仁10 g,红花10 g,三七10 g;并据中医辨证分型随症加减,其中湿热内蕴,阳黄热重于湿者合茵陈蒿汤加减,阳黄湿重于热者合茵陈四苓汤加减,阴黄者合茵陈术附汤加减;水煎服,每日一剂,150 ml/次,2次/日温服。两组均以4周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肝功能变化。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指数≥70%,肝功能检查 (ALT、TBIL) 较治疗前改善≥50%以上;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中医证候疗效指数≥30%,肝功能检查 (ALT、TBIL)较治疗前改善30%以上;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中医证候疗效指数<30%,肝功能指标(ALT、TBIL) 改善达不到有效标准或进行性加重者。
注:中医证候疗效指数= [(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 ×100%。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25例,好转2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显效20例,好转26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76.7%。经Ridit分析,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在慢性肝炎的临床治疗工作中,顽固性黄疸并不少见,常规保肝降酶、退黄应答欠佳,迁延难愈,是肝病治疗的难点之一。现代研究认为,顽固性黄疸病人黄疸之所以持久不退,退黄效果差,与胆汁淤积因子的产生、血栓素TXB2和PGFla含量增加、肝脏炎症及肝内微循环障碍、胆红素代谢障碍等因素有关。本病患者如不能及时退黄,则血中胆红素长期升高,肝脏负担过重,可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和结节形成,纤维组织增生,使肝微细结构改变,压迫肝内血管而致肝内循环障碍,发生肝硬化机率明显增加,也会发生广泛性肝内泥沙样结石,甚至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肝衰竭而死亡。因此迅速消退黄疸是控制病情、改善预后的关键,也是现代医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本病属中医“黄疸”范畴,是以目黄、皮肤熏黄、小溲黄赤为特征的疾患。正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所云:“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其基本病机缘于湿浊阻滞。由于湿阻中焦,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影响肝胆的疏泄,以致胆液不循常道,渗入血液,溢于肌肤,而发生黄疸。历代医家对血瘀与黄疸的关系论述甚多。《诸病源候论》云:“血瘀在内,则时时体热而发黄。”“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张氏医通》指出:“诸黄虽多湿热,经脉久病,不无瘀血阻滞也”。关幼波曾说:“治黄先治血,血行黄易却”。这些理论奠定了活血化瘀法治疗黄疸的中医理论基础。
本研究治疗组方药以活血化瘀法为基本治则,方中赤芍味苦,性微寒,归肝经,有行瘀、止痛、凉血、消肿诸功。白芍味苦,性酸、微寒,归肝、脾经,可养血、养肝阴、调肝气。《神农本草经》云:“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利小便,益气”, 《本草备要》 谓赤芍能“泻肝火,散恶血”,《本草纲目》称“赤芍药散邪, 能行血中之滞”。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有活血、凉血之效。川芎入血分理血中之气;桃仁、红花入血分而逐瘀行血;当归活血、养血;三七既有活血之功,又有补气之效。诸药合用,既能活血散瘀,又可养血柔肝。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赤芍、丹参活血化瘀,有疏通肝脏血脉、减轻肝内炎症、通便利尿、降低血栓素E2、扩张胆管以及加强胆红素结合与排泄作用,有利于黄疸消退和肝脏病病变的修复[2],丹参抑制成纤维细胞,激活胶原酶,促进胶原蛋白降解[3],促进肝细胞再生。有学者认为,活血化瘀药用于肝病的原理为减少红细胞聚集,改善肝脏微循环,恢复肝细胞的正常代谢和血液供应,目前西医治疗本病,通常也在保肝退黄降酶的基础上投以654-2、肝素钠等改善微循环药物,其机理与中医的活血化瘀法相一致。
熊去氧胆酸(UDCA) 系亲水性胆汁酸,表面活性弱,不易通过细胞膜。其作用机制主要有三方面:(1) 保护胆管细胞免受疏水性胆汁酸的细胞毒性作用,降低胆汁中胆汁酸的细胞毒性,降低胆管中疏水性胆汁酸的浓度。 (2) 促进肝胆管的分泌。促进肝细胞膜上转运器的携带、转运功能。 (3) 保护肝细胞拮抗胆汁酸所诱导的细胞凋亡。抑制线粒体膜的转运通透性,增加其主动转运的能力。服用后通过减少小肠吸收内源性胆汁酸、肠肝循环胆汁酸池中亲水性胆汁酸与线粒体膜结合等,在利胆、降低胆汁酸毒、保护细胞、免疫调节、抑制细胞凋亡等方面有积极作用[4]。
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活血化瘀法配合熊去氧胆酸治疗顽固性黄疸疗效肯定,为治疗该病提供了新思路。
[1]王玉忠,于培龙.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炎顽固性黄疸临床观察[J].临床荟萃,2005,20(10):578-579.
[2]江平,汪承柏.中医药对重症瘀疸型肝炎的退黄效果[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8,8(1):33-34.
[3]马学惠,赵文昌.丹参对肝纤维化的重吸收[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8(3):33-34.
[4]许鸿,李晋文.熊去氧胆酸的作用机制及在慢性肝病中的应用[J].职业与健康,2005,21(10):1635-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