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苏轼贬谪词中的品格教育

2015-03-12王惠梅

文学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品格教育苏轼

内容摘要:品格教育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品格为核心目标,以培养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如果没有品格,教育只完成了一半。本文从中学语文教材中贬谪文学的角度,选取人品和文品都堪称一流的大家苏轼的《定风波》词,来和伟大的灵魂对话,感受其品质、品位和品德的熏陶,以期提升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审美情操,实现品格的熏染。

关键词:苏轼 贬谪文学 品格教育

贬谪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园地中一朵夺目的奇葩异卉。苏轼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一流大家,其一生宦海浮沉,屡被贬谪,其石破天惊的杰作往往更是其贬谪期间心血所化,这些作品都体现了其在穷途困厄之中对自我品格的砥砺,对自我人格节操的完善,这无疑是品格教育的极好素材和资源。

苏轼的贬谪文学中,诗词文赋名篇佳作不胜枚举。而词作为自由抒写情性的园地,更能看出其伟大的人格和真我的性情,在词中,他谱写了自己的报国心志,坎坷遭际,以及被贬谪后乐观豁达、随遇而安的心胸气魄,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

如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的《定风波》,即让后人咀嚼千年仍深受其人格魅力的感召: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马丁路德·金恩博士说:“人,如果只有智能是不够的,智能加上品格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国的教育,一直处于独重智育的不平衡状态中,学校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分数。结果是素质教育成为一句空话,高分低能成为社会关注的又一话题,其实,在重视智力教育的同时,美好的品格也可以由教育和学习来养成。”[1]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赋予了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德育功能,包括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即《语文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品格陶冶与塑造,而苏轼此词细腻幽微的心曲中折射出来的品质、品位和品德,无疑是一个历经千年仍然鲜活的生动实例。其中,面对人生宦海的风雨,乐观豁达、随遇而安的胸次,胸有丘壑、情趣高雅,以及系念国家黎民的爱国情怀与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对中学生的品格具有极大的榜样导引作用。

一.品质

1.何妨吟啸且徐行——豁达、诗意

从这首小词中,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东坡的豁达乐观,在突如其来的疾风骤雨中,他不仅没有惊慌失措,反而安之若素,甚至有些以苦为乐,逍遥快活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想象一下东坡手拄竹杖,脚穿草鞋,吟啸徐行的样子,难怪林语堂要说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2]。

而豁达、乐观,对于中学生来说,应该是他们最需要的一种品格,现在的很多孩子,是被百般呵护的娇嫩的花朵,没有经历过风吹雨打,一旦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便不能以积极的心态,乐观豁达地面对。

比如常有一些极端的真实案例,是我们不愿却又不得不面对的,比如,不久前一位重点中学的初中生,从四楼决绝地纵身跃下,生命之花骤然凋零,当我们探寻原因的时候却不无惋惜地发现,这个孩子平常学习很优秀,在班级前几名,只是最近一次考试失利,便成了他无法跨越的滑铁卢。同样,不久前,有一位高中生也用这种方式结束了含苞待放的生命,据调查只是为情所困,而这个孩子同样成绩优异。

当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让我们扼腕叹息的时候,我们不断地反思和拷问:“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事实证明,一些品格的缺失,是生命无法承受之痛。而豁达、乐观的品质,良好的心态,对于拨正人生航船的方向,不断乘风破浪,与知识相比,也许更加举足轻重。

试想,《定风波》这首贬谪词,苏轼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即其因“乌台诗案”,被罗织罪名,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京官外放,政治抱负与才能无法施展,对于常人来说,都会经历一段时间的苦闷期,但苏轼却能够“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不怨天,不尤人,面对外界的风雨,在即将被淋成落汤鸡之际,能够做到“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能屏蔽困难,甚至能够“吟啸”,面对政治上的风雨,同样通达豁然,这是一位多么浪漫的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的诗人和哲人啊,我们中学生如果能学习这位屡遭不幸却又不曾倒下的勇者的气度,汲取其身上的正能量,积极阳光地面对人生旅程中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的沟沟坎坎。那么,还有什么过不去的风雨呢?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勇敢、无畏

竹杖芒鞋,何其简陋,然而在这个勇敢无畏的诗人面前,它又是如此轻快,甚至胜过了高头大马,他以苦为乐,从此人生并不苦闷,并不寂寥。

“漫漫人生路,坎坷说不尽”,每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历各种意想不到的风风雨雨,坎坷挫折,一句“谁怕”就是豪迈人生的战斗宣言,苏轼也正是靠着这一人生哲学,在他崎岖的贬谪之路上从黄州走向惠州,再走向政敌欲置之死地的孤岛“儋州”(“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最后还奇迹般地熬到“放还”。历史证明政治斗争的残酷,然而,政治斗争也考验着人钢铁般的意志,大浪淘沙,披沙拣金,苏轼在历史的长河中,就是那块熠熠生辉的金子。

现实生活中,很多中学生,就是缺失了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一次成绩不理想,便一蹶不振,同学间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便消沉萎靡,才艺方面不如别人就自暴自弃,完全无视“每个人都是一座金矿”,有着无限的潜能和奇迹,只要勇敢面对人生,面对自我,无畏地搏击风雨,定能雨过天晴,看到绚丽的彩虹。

所以,中学生如果能从此词中学习到勇敢、无畏的挑战人生的精神,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和耐挫能力,正确面对困难挫折,人生将斗志昂扬,凯歌不远。

3.一蓑烟雨任平生——坦然、沉着

苏轼元丰三年到黄州,自云:“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答李之仪书》),混迹于渔夫樵民之中,被人推搡漫骂,没有人知道他是个官员,他却深为可喜,可见其被贬之后心态何等坦然从容,他于这个世界,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入世时守道义,能担当,出世时又能看清个人力量的微小,放下身段,不懊恼不纠结,坦然淡然活出真实的自我。所以面对人生的阴晴不定和风风雨雨,“一蓑烟雨任平生”,“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苏轼《留侯论》)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坦然沉着,这是何等过硬的心理素质,他是一个柔弱的文人,也是一个刚强的斗士,对生活淡定从容,以柔克刚的斗士。中学生应当把他作为精神的楷模,汲取力量,坦然沉着地面对人生的一次次风雨和一道道关口。

二.品位

从这首词中,我们不难看出,苏轼是个有品位的人,在疾风骤雨中尚能吟啸徐行者,心中自有一番丘壑与天地,而且,淋了一场雨,他马上就笔墨挥洒,一挥而就,留下了这首启迪千年的小词,让后人咀嚼回味。我们姑且不论苏轼诗词书画无不兼擅,单论其以文字为友,这就是一个雅趣,虽然封建时代的文人人人都能舞文弄墨,不足为奇,但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培养和保持一个兴趣爱好,进而修身养性,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也是必要的。同样,现代教育条件的不断发展和优越,琴棋书画都可以选择,从而提高自身的艺术才情和修养。正如苏轼《于潜僧绿筠轩》中所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可见,有了高雅的精神追求,品格也自然而然会得到熏陶,而且还会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丰满充盈。

三.品德

孔子曰:“有才无德,小人也;有德无才,君子也;然德才皆具者,圣人也。”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需要德才兼备,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苏轼在逆境中也没有忘记对自己品德的砥砺和对百姓的责任,他身系黎民百姓,施行惠政于一方,每到一地,很快能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造福黎民,深受百姓拥戴。

当代社会,是一个文化生态多元化的环境,“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人们不能准确的评判和选择恰当的价值观。如果一个社会没有核心价值,社会主流文化混乱,社会道德水平就会整体下降,违法犯罪,社会动乱等影响社会稳定、和平及安全的事件就会层出不穷。”[3]而苏轼的贬谪词是其高尚道德精神的凝炼,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积淀,是学校教育情境中品格教育的极好资源,德国教育之父洪堡说:“教育要去唤醒学生的内在的能力,主动性。”[4]苏轼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正好最适合在润物细无声中去唤醒、熏陶和内化中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使品格教育在学生实现其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得到不仅仅是仅供一饭之惠的“鱼”,而是能受益终生的“渔”,让他们在面临多元价值取向时能保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注 释

[1]丁锦宏:《品格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林语堂:《苏东坡传》,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3]赵海霞:《浅析道德教育的模式之一:品格教育》,《教育时空》,2010年02期

[4]王会玲:《青少年品格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德育教材的分析》,2012 年第12期

(作者介绍:王惠梅,苏州大学在读博士生,苏州市第四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品格教育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21世纪美国品格教育改革再出发:走向课程为本
小班幼儿品格教育的渗透方法
基于美德伦理的品格教育思考
发掘生活活动教育价值对幼儿进行行为品格教育的实践研究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