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语文教育的几点思考
2015-03-12叶莎
叶莎
内容摘要: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一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可以说,成绩与问题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新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对矛盾。对于成绩,必须给予肯定;对于问题,也必须给予正视。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对于语文课程标准的把握不准确,对于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恰当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语文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
在教育改革已经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的语文教育是否真的就完美了?以下是我对语文教育的几点思考:
第一、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没能真正落实到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的性质是这样定义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然而放眼当前的语文教育,语文老师的课堂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讲解课文上,而课堂提问也大多数流于形式,只是让学生回答教师提前设置好的问题,在课堂上很少有能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养的。而语文课本上的口语交际教学,教师也不能引起高度重视,而是敷衍了事,流于形式。语文课上教师不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因而学生的主体性很难真正的发挥,学生个体的价值也得不到很好的体现。语文课堂关注的大多数是整体的课堂氛围如何如何,而非每个人真正学到了哪些东西。有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甚至是抱着厌恶的心理,很排斥语文的学习。我认为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中,只需要带领学生找到他自己感兴趣的一块儿,然后他自然会在这块属于他自己的领土上发挥他的价值,就不会有排斥语文的情况发生。当学生领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便自然地去接受它、欣赏它。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会有更好的效果。而目前语文教育中,往往培养出不会正常与人交流的孩子,这也是一种语文教育失当的体现。
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让学生说,让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树立平等的学生观,在课堂上尽量兼顾到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口语交际课也应该真正的落到实处,带领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让学生能在课堂上自如的流利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倘若有一天,中国的大多数学生能够上台演讲脱稿,并且声情并茂。而不是事先准备好稿子,那么就是语文教育的一大进步了。
第二,语文教学中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和传统教学手段运用的不平衡性。
随着当前科技的日益更新,多媒体技术更是广泛的运用到教学的各个领域,在语文教学中也毫不例外。过去的语文教学都是以黑板、粉笔来教学,而现在的大多数教师都取而代之以多媒体技术。多媒体的高效、便捷取代了粉笔字的低效、繁杂。很多教师一堂课下来,没有一点板书,学生虽然能从音乐、图画、视频等多方面来感受理解课文,但是文字的魅力同时也在多媒体的冲刷中渐渐逝去。试想,如果一位语文老师写上几个潇洒的粉笔字在黑板上,那么学生的敬仰之情是不是油然而生,进而可以升华成对语文这门课的热爱。教师板书更有利于让学生体会到中国汉字的美感,体会到汉字的艺术。如果真像有的人所说电脑将取代教师,多媒体将取代粉笔字,那么,教师和粉笔制造商岂不是都要失业了。
对于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在于,培养教师树立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粉笔字的板书是必不可少的。不能一味的盲目追求“复古”,但是也不能一味的追求破旧立新。当然对于那些粉笔字写的不太好的老师,建议不要写太多的文字,但是也不能不写,在课文讲解的关键处要辅之以粉笔板书。
第三,语文中是否应该存在标准答案。语文考试中经常出现参考答案是什么云云,然而细想之后,语文是否真的存在标准答案或者参考答案呢。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很多问题的答案主观性较强,经历不同,感受也不同。比如语文考试中的主观题,往往都是按点给分,答对一个点给几分。但是我想如果学生说的和标准答案不一样,那么又言之有理,我们能简单的将其判断为错的吗?
我认为语文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教师应当灵活的对待每一个问题,对每一个学生的回答和答案不一样的都作出思考;教师应该树立教学相长的意识,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也更新自身的知识库;教师更应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在遇到问题时能有独到的见解,才能更好的判断学生的答案是否恰当。
语文是一门充满智慧和美感的学科,语文的学习也同样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而作为一名即将成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也应该本着研究创新的精神去发现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只有知道问题所在,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