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营银行发展与利率市场化互动机制探析

2015-03-11姚迪克张晖

会计之友 2015年4期
关键词:民营银行市场竞争利率市场化

姚迪克 张晖

【摘 要】 民营银行是金融改革深化的结果。在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民营银行的设立与发展不仅是市场的必然选择,而且民营银行本身对推动利率的市场化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对民营银行的理论研究已经十分深入,有些从资本结构、经营、监管效率等各个方面探讨民营银行的发生发展,有些从设立与发展的可能性或必然性角度分析,等等。文章从市场竞争这一微观层面分析民营银行市场竞争的优势,它在市场的贴合度、风险的控制力方面存在显著优势,对市场利率的形成、资金的有效供给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可以说,民营银行既是金融深化的产物,也可以有效地推进利率市场化。它的设立与发展和利率市场化具有一定的互动性。

【关键词】 民营银行; 市场竞争; 利率市场化; 互动性

中图分类号:F820.1;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04-0025-04

一、文献综述

经济学家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金农(1973)认为,金融抑制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所谓金融抑制,是指一国的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市场扭曲、资本利用效率低下,金融市场机制未充分发挥作用,经济生活中存在过多金融管制措施,导致受到压制的金融反过来阻碍经济的发展。而改变这一格局的有效措施就是金融深化,即取消不恰当的利率限制,放松汇率管制,放松对金融业务过多的限制,允许金融机构之间展开竞争,大力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增加金融工具,改善金融生态等。正是基于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的理论,有学者提出金融压制催生了民间融资。

信贷配给理论的代表人物霍齐曼(1960)从微观层面分析认为,非正规金融具备许多正规金融机构不具备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信息、担保和成本优势等方面。斯蒂格利茨和韦斯(1981)的研究促进了信贷配给对宏观经济层面影响的研究。后来伯南克、布林德,吉特勒等的研究表明货币政策会通过影响银行资金的供给和企业财务状况进而影响企业的信贷可获性,最终影响经济增长。

从市场需求角度分析,国内学者史晋川(1997)提出民间金融的兴起是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各种经济成分以及社会大众相互博弈的结果,是市场需求的客观反应。有些学者从金融史角度分析了民间融资产生的原因,有些学者则从民间融资监管效率角度探讨了民营银行的发展等。

此外,有学者也对民营银行的定义进行了分析,是银行资本来源于民营资本,或者资金投向为民营企业,或者是经营管理者为民营企业(张吉关、郭凌凌,2002)等。各种界定各有理论或实践依据,也存在不足或缺陷。

相比较而言,从市场竞争、市场需求的迫切性、经营的效率等微观层面分析,民营银行的市场价值或实践意义可能更强一些。尤其是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民营银行发展的时机更加成熟,民营银行发展与利率市场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动性。

二、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和我国的利率市场化

(一)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

1.美国的利率市场化

美国商业银行的利率市场化被认为是比较完善的。不过,其在实行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同样也引发了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市场存款账户与证券公司的货币市场信托基金之间激烈的利率大战。到1987年,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利率的整体水平有了一定的上升。一些金额高、相对稳定的资金利率上升快并且幅度大,而一些流动性差、金额小的资金利率没有大的变化。实践证明,利率的高低不仅与银行的大小、经营实力有关,同时,银行的网点设置、经营稳健性、服务优劣、与客户关系等则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利率。

而在贷款方面,利率市场化进一步细分了贷款对象、信用风险、交易额度等条件。如个人信贷中,无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利率较高,约为17%~19%;有担保的大额住房贷款利率较低,约为7%~10%左右。在企业信贷中,小企业信贷利率明显高于规模较大企业的信贷利率,两者平均差幅达5%左右,即使加大对创新小企业的支持,两者差幅仍达3%左右。

2.日本的利率市场化

日本的利率市场化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目的是为了刺激需求,摆脱经济低迷的状况。在整个进程中,商业银行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驱使管理者逐步放松利率管制。从国债利率市场化开始,逐步向短期资金市场发展,继而扩展到银行间市场、中长期债券市场,最后将市场利率从大额交易扩展到小额交易。到1994年10月,日本取消除活期存款外的所有存款的利率管制,实现了利率完全市场化。

(二)我国的利率市场化

我国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已经全面展开(如表1)。它的进程和日本有点类似,而它的表现又与美国有些接近。这是因为,我国也采取了渐进式的市场化步伐,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同样承担起了主导作用。

在我国,银行业虽然并不是垄断性企业,然而人们的感觉却是我国银行业的垄断现象严重,竞争不充分和竞争动力不足。这是因为银行业整体的创新动力不足,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民营银行的发展将结合利率市场化,充分运用利率定价机制,有效推进更多的资金流向风险较高的新兴行业,流向规模更小的发展中企业,流向集中度更差的经济发展区域。而不同的市场利率也将在各个信贷市场上同时存在,继而将利率的市场空间有效打开。人们对一些较高利率不再视为异象,而是市场资金价格的合理显现。

实践中,一些资金投向小企业集中的银行,它们的利率定价就明显比资金投向规模以上企业的银行要充分。同时,银行的管理创新压力就会增加,传统的高成本将无法为继,取而代之的将是“精兵增效”,优化管理流程,提升银行后台系统能力,制度管理、系统管理将成为管理的有效手段。

三、民营银行对利率市场化的宏观分析

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以多元化为特色,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竞争共存。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但与民营企业相对应的民营银行却凤毛麟角。换言之,金融组织体系中依然是国有银行一统天下、持续保持着垄断地位。整个银行体系由国有银行控制,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存在着资源浪费或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现象。因而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与银行组织体系结构的大一统存在着严重不对称的局面。

从理论视角看,银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可竞争性行业。但在我国,金融行业发展滞后于实体经济的市场化进程,更滞后于中小企业发展,银行业的发展还是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至少,民间资本在银行业中的发展还比较缓慢。而另一个方面,市场对于资金的需求十分旺盛。尤其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三农”在发展过程中,既有对资金的极大需求,又很难获得大银行的信用安排。往往只能借助于民间信贷甚至高利贷维持生产与销售。这种资本的供给与资金需求的割裂,既阻碍了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和“三农”的发展,也阻碍了金融业本身的发展。

因此,发展民营银行将优化现行金融体系下的信用机制,金融服务的现状亦将得到改善。民营银行的出现还可以抑制地下金融活动、部分减少一些企业的非法集资,减轻高利贷等民间非法融资对经济的危害。

另外,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也将打破银行业的垄断格局,民营银行引入了银行业的竞争机制,使大银行与中小银行、国有银行与民营银行竞争共存,从而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同时,这种竞争亦有利于利率市场化的深化,从本质上促使国有银行的改革,改变现有国有金融机构体制僵化、效率低下的局面。

四、民营银行对利率市场化的微观分析

(一)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基础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是典型的市场行为。资金的利率直接关系到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的经济利益,利率市场化是资金价格的确定和价值的实现过程,是资金供求双方之间的竞争过程,双方为了争取更多的利益就必然引起竞争。因此,简单地说,利率市场化实际是市场经济竞争行为的必然。

从宏观层面分析,利率市场化有助于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推动市场体制的完善,继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即利率是引导资金合理配置,促进结构调整最有效、最直接、最实在的金融变量。

而从微观层面讲,首先,利率的市场化有助于企业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由简单地增加盈利能力,转向改善管理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发展。其次,利率市场化本身就是一种淘汰机制,将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逐出市场,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有生命力的新兴企业,或者是在竞争中使优秀的企业更充分地表现,继而实现对一般性企业的收购兼并,迅速壮大自己的目标。

(二)民营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中的作用

利率市场化推动了市场竞争。既然是竞争,就有可能存在恶性竞争的可能,即在吸引资金方面,利率表现出单边上涨。在资金供给方面,利率表现为单边下跌,从而增加了金融中介,即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甚至是流动性风险。对于这种恶性竞争,从理论上分析,市场均衡本身是在充分竞争后实现的,没有充分竞争,就没有所谓均衡。另一方面,竞争的确可能存在过度,但对这种过度,市场本身也会作出反应,予以纠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金融市场上资金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但供给从数量上看,处于不足状态;从结构上看,处于失衡状态。整个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如图1所示。

S、D分别是信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S和D交叉处E0对应着均衡的利率i0以及均衡的供求量Q0。此时如果Q无法满足市场发展对资金的实际需求,或者i被认为过高,影响经济发展,那么就有两种措施。一是减少需求,D左移至D',形成新的均衡点E1,结果是降低了利率,但资金供给进一步降低为Q1。二是增加供给,即S右移至S',形成新的均衡点E2,这样就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降低利率到i1。第一种模式由于抑制需求会减缓经济增长,在我国并不适用,因而更多地采用第二种模式,即我国长期使用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市场没有充分就业的情况下,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确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当市场逐渐趋于充分就业时,过度的量化宽松也许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相反会引发物价上升,导致通胀的发生。

那么如何实现在稳健的货币政策前提下新的均衡?仔细研究我国市场的资金特征,不难发现,我国是“企业缺资金,资本缺出路”。如果能够让部分民营资本有效集中、正确引导,就可以实现在资金总量不变情况下的资源有效配置,即达到市场资金供给有效增加,实现新的均衡。这也正是民营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中的微观效应。

(三)民营银行在风险控制上的有效性

银行信贷首先面临的就是信用风险。当前银行控制信用风险的主要措施就是更多地运用担保贷款,对信用贷款十分谨慎。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2012年的数据显示,上海地区金融机构信用贷款余额占全部信贷余额的2.41%。这一数据虽然很低,但要与2010年前后0.5%的占比相比,已是有了十足的进步。而事实上,担保贷款方式并不是控制信用风险的最有效手段,因为担保毕竟是第二还款来源,而且增加了银行风险控制的成本。

斯蒂格利茨和韦斯在《不完全资讯市场中的信贷配给》一文中指出,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最重要原因。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严重,也就更容易受到银行信贷配给的约束。

民营银行在风险控制上具备减少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原因之一是民营银行具有本乡本土的特征,对当地企业、个人相对比较熟悉;其次,民营银行在风险控制手段上,更多地运用风险补偿机制,即用高利率对待高风险,继而提升了银行风险损失的容忍度。这也是为什么小贷公司、典当行能够生存发展的原因。而对于资金需求者而言,民营银行基于规模效应,其贷款利率相比小贷公司、典当行来说要低很多,且融资产品丰富。而相比国有银行或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业务对象主要针对大中型企业,对中小企业的风险定价不够灵活,因此民营银行更具合作优势。

(四)市场的贴合度

所谓市场的贴合度是指资本运作过程中,资金供求双方完全依据市场条件,充分考量效益与风险,促进资金利用达到最优化的状态。民营银行的资本通常来源于民营企业,或者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民营企业,因而与民营经济有更强的贴合度是理所当然的。民营银行在资金投向上不仅偏好于民营经济,而且对民营经济的发展趋势有很强的敏感性。哪些民营企业的发展潜力好,哪些企业经营暂时困难,哪些将逐步被市场淘汰,银行作为市场参与者有更准确的判断力,即可以弥补银行作为资金供给者与企业资金需求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资金的流向将更集中于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进而充分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其实从市场角度讲,小企业、民营资本之所以更偏好于民营银行,是因为与规模企业相比,它们处于弱势地位,在国有银行或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不能得到很好的重视。而在民营银行,客户群体都是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只要企业经营状况好,就可以得到银行的重视与优质服务。这也是在我国农村地区,农信社、农村商业银行面临国有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的新竞争对手,仍然保持着绝对市场占有率的原因所在。

五、结论

民营银行的发展是我国金融深化的必然选择。近期市场传言,有几十家甚至更多家民营银行等待设立。无论消息真假,至少反映了市场发展民营银行的需求客观存在。至于人们所担心的民营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市场竞争的科学性是否会导致像以往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那样,虽然有民营银行的性质,但还是走了传统银行之路等担心,这些可能性的确也是客观存在的。但这些担心或矛盾,或许能通过更合理的制度安排,更有效的市场监管来完成。毕竟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已经迈开,而利率市场化与民营银行发展之间存在着互动性,两者必将有机结合,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龙骐.金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06-513.

[2] 赵国忻,王希圆.我国在民间融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规范对策[J].学术交流,2013(8):127-130.

[3] 黄建锋.商业银行利率定价与价格策略[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86-196.

[4] 王国刚.改变银行业卖方优势格局[J].中国金融,2012 (18):36-38.

[5] 王硕平,蓝波,丘海民.存量改革:民营银行准入的现实选择[J].南方金融,2013(1):18-21.

猜你喜欢

民营银行市场竞争利率市场化
最低工资制度的反竞争性
关于板材连锁企业竞争态势及战略选择的思考
我国民营银行混业经营发展趋势分析
浅析我国民营银行的缺陷及可持续发展
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风险及防范研究
中小企业营销现状分析
商业银行受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分析
从联想集团的发展谈企业产品多元化
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转型分析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