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2015-03-11董华伟山西省太原市太钢总医院急诊科030008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23期
关键词:暗带纤溶溶栓

董华伟 山西省太原市太钢总医院急诊科 030008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董华伟山西省太原市太钢总医院急诊科030008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早期静脉溶栓的效果。方法:本次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均为我院急诊科及神经内科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随机分组,就拜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n=40)与rt-PA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C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改善,观察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急性脑梗死采用rt-PA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可使临床疗效提高,降低神经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保障患者生存质量意义重大。

关键词rt-PA早期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急性脑梗死为神经内科常见重症,起病急骤,致残及致死率均居较高水平,即便患者经积极救治存活,神经功能恢复过程较为缓慢,严重影响生存质量。针对此种病理特征,临床通常采用溶栓手段治疗,以使闭塞的脑动脉再通,恢复梗死区血液供应,对缺血组织不可逆的损伤起到防范效果。多项研究认为,溶栓药物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是确保预后的关键[1]。本次选取急性脑梗死病例,随机分组,就拜阿司匹林治疗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效果展开对比,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男45例,女35例,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65.2±2.4)岁,均与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在1995年通过的诊断标准符合。且发病在6h内,脑CT排除颅内出血,且早期无脑梗死大面积影像学改变。依据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评定平均为(23.2±2.9)分。排除既往有颅内出血者,颅脑部近3个月有创伤史者等。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组间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应用rt-PA,0.8mg/kg,1min内先静注10%,后连续对其余剂量静滴,在60min内完成。若患者在用药过程中有恶心、呕吐、血压急性增高、严重头痛,溶栓需停止,行颅脑CT复查,对脑出血进行防范。溶栓治疗24h内阿司匹林和抗凝药不应用,如有脑出血出现,需对凝血功能和血小板立即复查,取IU血小板或新鲜血浆输入。对照组:口服拜阿司匹林,300mg/次,1次/d。

1.3指标观察(1)CSS:分值越低,效果越好。(2)Barthel指数: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评定,≥95为接近完全恢复;75~95轻度依赖;50~74中度依赖;<50严重致残;死亡。

1.4效果评定基本痊愈:病残程度0级,CSS评分减少91%~100%;显著有效:病残程度1~3级,CSS评分减少46%~90%;有效:CSS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CSS增减均<17%或无变化;恶化:CSS评分增加>18%;死亡。

2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C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改善,观察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相关指标比较见表1、2。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两组临床指标治疗前、后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组织周边有半暗带存在,为现代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基础,若使半暗带的血流迅速在短时间内恢复,使组织代谢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此区分布的脑组织的功能具有一定可逆性,促使神经元存活,功能得以恢复[2]。缺血半暗带和中心区在病理生理进展上,为动态过程,中心坏死区随缺血时间延长和缺血程度加重,呈逐渐扩大显示,对半暗带观察,渐趋缩小。故对缺血半暗带血供尽早恢复,是降低脑卒中致残率的关键,但上述措施需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即治疗时间窗,通常认为,此为病发后3~4h,需<6h[3]。

多项研究证实,闭塞的血管经溶栓治疗,可尽早开通,脑血流得以尽快恢复,对处于可逆状态下的于半暗带分布的脑细胞起到挽救效果,使脑梗死面积最大限度缩小[4]。多个临床实验对rt-PA参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安全性和疗效进行了评价,病发后3h或3.0~4.5h均为其治疗时间窗。NIDDS研究表明,3h内实施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3个月内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或接近恢复者人数明显高于使用安慰剂的对照组,组间病死率无明显差异。也有研究示,病发后3.0~4.5h,取rt-PA静脉应用,仍可取得一定成效。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指出,针对3h内和3.0~4.5h内发病的缺血性脑卒中,需依据适应证对患者严格筛选,取rt-PA尽快静脉溶栓。静脉溶栓引发的不良事件为使症状性颅内、外出血的风险增加,采用溶栓治疗后的出血状态与溶栓药物剂量、时间窗、合并用药、患者年龄、心脏病史、高血压等多因素相关。分析可能引发出现的机制:血管壁在缺血后损伤;缺血后凝血障碍或继发性纤溶;血-脑脊液屏障在缺血后通透性增加,引发再灌注后出现出血状况;血压在治疗时未得到理想控制。

治疗时间窗虽国际公认为病发3h内,但充分的侧支循环对缺血组织挽救的治疗时间窗有决定性作用,个体不同,潜在的对溶栓治疗有效的时间窗也有差异。国际上近年来公认的半暗带可有CT或MRI全脑灌注成像异常代表,通过弥散加权成像/灌注加权成像的不匹配,对是否存在可挽救的潜在的半暗带进行确定。研究示,卒中后6h,约70%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有半暗带存在。结合本文结果示,相较对照组,观察组溶栓治疗后CSS评分明显降低,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升高,表明急性缺血性卒中采用rt-PA治疗,可使神经功能缺损减少,患者预后改善,对独立生活的能力有增强作用,且观察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综上,急性脑梗死采用rt-PA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可使临床疗效提高,降低神经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保障患者生存质量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李淑兰.急诊静脉溶栓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z1):15.

[2]罗伟良,李梅,王立志.80岁及以上急性脑梗死患者小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2,31(6):522-524.

[3]于群涛,梁辉.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管理和实施〔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7):781-782.

[4]刘新峰.急性脑梗死的静脉溶栓与血管内再通治疗:路在何方〔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3,46(11):721-724.

(编辑雅文)

收稿日期2015-04-17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85(2015)23-3202-02

猜你喜欢

暗带纤溶溶栓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诊断创伤半暗带的研究进展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寻找卒中半暗带的思想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一块石头
骨折患者术前凝血及纤溶功能对术后血栓栓塞症的风险预测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纤溶系统标志物在脑动静脉中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