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地流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

2015-03-11单杨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农地流转

单杨

摘 要:如今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数量在逐渐增多,而户籍管制已经非常放松,需从农地流转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农地流转通过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效率,降低其转移成本和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来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农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的实证分析可知农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针对该结论提出若干政策建议,来推进农村劳动力的永久性迁移。

关键词:农地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永久性迁移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3-0036-02

一、引言及文献回顾

2012年中国有2.36亿流动人口,未来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内,中国还将有3亿多农村户籍人口转移至城镇。近些年来,制度对农村劳动力产生的深远影响已经得到了各经济学者的重视,尤其是户籍制度和农地制度。然而现在的户籍管制已经非常放松,应该从其他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来着手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从而使中国的城镇化质量得到不断提高,使中国的剩余农村劳动力成为真正的市民。目前国家正在积极促成农地流转,而农地流转也在农村中悄然兴起。可是农地流转能否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产生影响;如果能够影响,它的效应又是多少?这样的实证研究还是不多的。

大部分学者是从农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两者之间相互牵制的关系来研究的。陈琳琳(2006)认为由于农地产权的不明晰,农村劳动力在农地流转中不能获得应得的收益,这使得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成本增加 [1]。邱长生(2008)发现农地流转市场不健全,会使得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难度系数变大[2]。孙玉娜(2012)指出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并没有使农地流转形成规模化[3]。孟令国(2014)指出农地不能自由流转会阻碍农村劳动力的释放,使中国不能获得更多的人口红利[4]。也有一些学者借用产权理论来阐述农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刘晓宇(2008)用土地调整频率和规模等描述农地产权稳定性,认为土地产权稳定性的提高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生产效率的提高[5]。王学龙(2012)通过拓展托达罗模型,实证分析了当前的农地流转制度降低了农民定居城市的意愿,制约了城镇化发展进程[6]。但是到目前为止,农地流转制度相关的数据较难获取,使得通过农地流转制度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不多。因此,笔者希望从农地流转机制的一个因素来阐述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的深化。

二、农地流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机理分析

(1)农地流转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促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地中释放出来,使得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概率变大。进行农地流转可以使得小规模化的农地集中起来,从而形成规模化土地,促成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当农民对农地进行规模化经营时,就可以减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从而使得这部分多余的农村劳动力可以进入城镇并有机会永久性迁移城镇。(2)农地流转可以通过获得农地流转收入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降低,从而使农村劳动力在迁移中降低了机会成本。如果农地租赁市场是健全的,农村劳动力可以通过农地流转市场获得农地流转的租金,一方面降低了因从事非农产业而损失的农业收入,另一方面可以用这部分租金来承担进入城市寻找工作的生活成本。在农地不能合理流转前,多数农民只能选择抛荒或低价转让给亲戚朋友代为耕种,这不仅使得农地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还使得迁移劳动力不能将耕地的未来收益变现,从而使得转移成本变大而不能彻底向城镇迁移,他们往返于城镇与农村之间,在耕种季节返回农村从事耕种,在非农忙季节进入城市务工,在城镇与农村间循环转移。(3)农地流转可以进一步弱化土地的保障功能,使农民对农地的依赖程度降低,从而得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永久性迁移。在中国农村,土地只需要付出少量的劳动就可以为农民养老,因此当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工作到退休年纪后,大部分农民工会选择回家耕地,从而形成非永久性迁移。如果农地流转机制健全,农民在达到退休年纪后可以选择出租自己的土地进行流转来获得一笔可观的租金养老。这样就降低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可以以增加农村劳动力定居城镇的需求。因此,通过以上阐述,农地流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机理(如图1所示)。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说明

本研究选取2000—2012年中国农地流转面积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的具体数据,其中2000—2005年农地流转面积是通过2000—2005年统计局调查40个村的数据整理计算所得;2006年农地流转面积数据来自于《中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汇编》;2007—2012年的农地流转面积数据来自于农业部陈晓华的讲话。2000—2012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的计算是采用陆学艺的计算方法得出的,即从业人数减去城镇职工人数与农业就业人数这两者就得到农村中进入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数量,即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总量[7]。

(二)模型设定

借鉴相关文献,农地流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关系可建立如下模型:

L=β0+β1S+μ

其中L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数量,S是农地流转的面积,μ是随机干扰项,其均值为0。

(三)回归分析

运用Eviews6.0计算可知,回归方程式如下:

L=255 000 000+0.47688S

R2=0.71413 F=27.47908 DW=0.33271

从该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其拟合优度为71.4%,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上述方程通过了F检验和T检验。

对该模型用LM检验可知该模型存在自相关性,即说明该模型的参数估计值不是最优的。为解决自相关问题,选用Cochrane-Orcutt迭代法进行消除后得到的回归方程为:

L=343 000 000+0.02594S

R2=0.991714 F=279.2571 DW=1.83127

通过对模型的自相关修正,可知农地流转面积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正效应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1万亩农地流转面积,农村劳动力将会有259人进行转移。说明进行农地流转的面积越大,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人数就越多。

四、研究结论和建议

目前农地流转机制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已成为两个研究热点。但在现实中当前的农地流转制度不健全,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本文通过已经流转的农地面积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的关系,得出农地流转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近年来,国家正在不断探索和创新农地流转机制,给农民更多的财产权,让农民毫无后顾之忧的进城。因此,为了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永久性迁移,提高城镇化质量,必须不断探索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农地流转机制。首先,完善农地流转市场,让农民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与之相关的农地流转信息。这样既可以减少外出农民的抛荒行为,也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其次,要逐步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让外出农民能安心在城市就业,不会担心年老时没有经济来源。大部分外出农民不愿将农地流转出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土地是他们生活的最后保障。因此要促进农地流转,必须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这样从事非农行业的农民才会愿意进行土地流转,才会安心在城镇生活。第三,要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之能在城镇有从事非农业的一技之长,可以在城镇找到有稳定收入的工作。只有农民自身素质提升,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彻底迁移。

参考文献:

[1] 陈琳琳.浅析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J].甘肃农业,2006,(2).

[2] 邱长生,张成君,沈忠明,刘定祥.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关系的理论分析[J].农村经济,2008,(12).

[3] 孙玉娜,李录堂,薛继亮.农村劳动力流动、农业发展和中国土地流转[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1).

[4] 孟令国,余水燕.土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基于人口红利的视角[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4,(2).

[5] 刘晓宇,张林秀.农村土地产权稳定性与劳动力转移关系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2).

[6] 王学龙,于潇,白雪秋.破除城乡差距之困:基于劳动力流转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2,(8).

[7]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责任编辑 刘娇娇]

猜你喜欢

农地流转
土地信托与农地“三权分置”改革
“三权分置”背景下农地流转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
国外农地制度与农地流转的经验与借鉴
襄阳市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地确权、农地流转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陕西省农地流转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地流转“非粮化”及对粮食安全影响研究述评
基于实例分析集体土地确权对农村土地流转效应的影响
不同兼业程度下农户的农地流转愿意与“插花地”的形成
广东省农户农地流转状况与经营意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