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探析
2015-03-11王磊
王磊
摘 要:作为世界无产阶级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产生,除了当时历史境遇之下固然的客观条件之外,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具备的多方面的主观条件也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所以,于此,探析他们所具备的诸些主观因素,势必会有助于更加科学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及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产生;主观条件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3-0003-03
把探析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作为科学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及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的思维基点,会是一种新颖且有效的路径。故此,本文将选择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的基本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主观条件以及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的基本特性三个层面着重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进行厘析,以期从中探得有关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方面的些许秘密。
一、探析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的基本理论前提:概念的叩问与明晰
若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进行探析,毋庸置疑,首先就要对与此相关的概念进行叩问审视。以此就是为了能够明晰概念所指,进而为下一步的深入探析奠定基本理论前提。于此就是,何为马克思主义?何为主观条件?即唯有先对“马克思主义”和“主观条件”的概念进行厘定明晰,此时我们才可以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进行深度剖析。
那么何为马克思主义?由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于此问题,当前学界一直存在着诸多不同的观点。但此中有一种声音,就是马克思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1]于此语境之下的马克思主义就正是言指此种狭义的马克思主义。但若如此简单地去理解,也许还会不够确切。因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或说产生的标志是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出版发行。由此以来,1848年这个原本很平常的年份由此定格为历史时间轴上的一个关键节点。在此,之所以去强调1848年这个时间点,就是想着重说明,在1848年及其此年之前的岁月里,被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就早已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笔下得以阐发。终于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公然问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由此正式开始。进入“历史”以后,即从1848年以至1895年恩格斯去世的这段时间内,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均依然在不断阐发当时社会环境下有关无产阶级革命等的诸多方面的理论。另一方面,他们也在总结整理1848年及此年之前已阐发过的一些杂散理论。显然,这些理论,尤其是“历史”后即1848年以后所阐发的一些新内容,这毫无疑问也属于马克思主义的范畴视域。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新阐发内容已然不是1848年“马克思主义产生”时的那个马克思主义,而是1848年马克思主义产生后的马克思主义,亦即属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二人自身所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严格地来说,我们探析语境之中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指1848年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产生标志的马克思主义。
那么何为主观条件?所谓主观条件就是指与主体相关的条件,亦即主体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些条件。在此语境中,就是指马克思主义这种理论背后的承载主体即马克思和恩格斯自身具备的诸多相关条件。这种具备,在此主要是言指他们在后天的人生历程中通过学习和实践所获备的一些非天赋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立足五维向度的概述
通过以上对概念的叩问,现已明晰了“主观条件”以及此探析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内涵。所以,承此基础,下文将立足五维向度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进行相关探析概述。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具备勤奋刻苦的宝贵品质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勤奋好学可谓功不可没。可以说,这是他们使马克思主义得以产生的良好个人品质。马克思的勤奋刻苦,仅从其所作的“巴黎笔记”即可窥见一斑。在1843年10月至1845年2月的巴黎期间,就在此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内,马克思认真研读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多位经济学者的大量著作,由此写下了七本内容含及政治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史以及关乎现实经济问题的读书笔记。而这些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的手稿笔记无疑都在凝结着马克思的辛勤汗水。与马克思一样,恩格斯也是勤奋刻苦学习的典范。由于工厂主父亲的一再要求,初中还尚未毕业的恩格斯只能无奈地离开学校开始学习经商。但为寻求真理,恩格斯只能刻苦勤奋学习。在忙于商务间隙,他自学了历史、哲学、文学和语言学等学科内容。为此,我们可以不无夸张地盛赞恩格斯为知识渊博之人。总之,仅是透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精彩人生的一个细小片段,其实我们就足以观探他们勤奋刻苦的内在品性。就是这种良好的秉性势必会是马克思主义得以产生的一个重要主观条件。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拥有坚韧意志和执着精神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岁月里,马克思经历了众多“炼狱”般的磨难。一是由于他经常通过《前进报》宣传革命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在1845年初,他遭到法国反动政府的驱逐。迫于无奈,马克思和妻子只能带着年幼待哺的孩子流离移居。二是物质的贫困使马克思本来就不稳定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他和家人几乎每天都要忍饥挨饿。仅能靠微薄稿费和恩格斯的接济才能勉强度日。三是整天劳碌的生活使马克思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刚至中年,他就已患有气喘、肝病等多种疾病。这些疾病长期折磨着他,严重时他不得不停止工作。就如他在给恩格斯的信中写道的那样:“我为肝病所苦,以致这星期既不能思考问题,也不能读书写文章。”[2] 然而病情刚有所好转,他就又开始忘我地投入工作。
与马克思相似,在那段岁月中,恩格斯也历经坎坷与波折。17岁时,他便在工场主父亲的一再坚持下辍学经商。显然,这并非他个人真实意愿所向,读书学习才是他灵魂的归宿。为此,他竭力去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闲时间去饱览群书。很庆幸,恩格斯没有辜负勤勉的自己,他可以通晓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学科领域的庞博知识。进而他便把所学的这些知识凝结成理论去捍卫广大劳苦工人的切身利益,同时这些理论也恰为日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丰实基础。
由上言之,我们知道,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这段岁月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均经历了人生的波折与磨难。但他们都以坚韧的意志力与执着的精神度过了难关。当然,毋庸置疑,也正是这种坚韧意志力以及执着精神,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践行理论宣传和社会实践,并注意把二者紧密结合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除了深入进行理论宣传,同时还进行社会革命实践。此可谓是将理论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光辉典范。:1842年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刊发了《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与《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两篇文章,把矛头直指普鲁士专制政府的相关不合理律令,旗帜鲜明地去捍卫“政治上和社会上受压迫的贫苦群众的利益” [3]。由此可以说,《莱茵报》不仅为马克思进行理论宣传提供了舆论导向域场,还为他深入接触现实社会并进行社会实践提供了广阔平台。这就使他有机会能躬身走入劳动人民中去,从而对资本主义专制统治下的劳苦大众的生活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恩格斯刚到巴门做商务实习生时,就开始经常出入工厂、作坊,去观察劳苦人民的实际生活。通过一段时间的详察,恩格斯深刻体触到了工人们的悲惨遭遇,也看到了工厂主的贪婪和虚伪。这使他从内心里更加痛恨罪恶的资本主义专制制度。至此,他们对专制政府以及资本家和工厂主已不再抱有幻想,而是逐渐地将改变社会现实的希望寄托于理论宣传与社会革命实践。此后,他们一方面进行理论宣传,另一方面还亲自参与并指导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实践。除此之外,他们还注意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这就为此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宣传和社会革命实践的坚实基础。
(四)马克思和恩格斯善于学习借鉴、批判继承和独立思考
“科学学说的创立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是在汲取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1]但这种汲取不是机械被动的,而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力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可以毫不讳言地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那个时代的智者,在此并这不是言说他们的天赋才能,而是指他们善于学习借鉴、批判继承和独立思考的可贵品格。他们在学习借鉴、批判继承和汲取“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独立思考和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科学总结工人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基础上”[1],使马克思主义得以诞生。
(五)马克思和恩格斯拥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人格
在中学时代,马克思就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3],这种崇高理想犹如明灯一样,照耀着马克思未来的人生之路。1841年马克思大学毕业以后就投入到为人类谋取幸福的工作中去。虽然这项工作异常艰难,但他始终不忘初心,铭记理想和担当。他和挚友恩格斯深入社会底层,真切感受到了广大穷苦工人群众的疾苦生活。同时,他们也亲眼目睹了工厂主和资本家利用剩余价值严酷剥削和压榨广大劳苦工人的罪恶情形。这让马克思和恩格斯愤然填膺,对于广大贫苦工人群众顿生怜悯同情之心,继而担负起拯救身处水深火热中的工人群众的社会使命。他们这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人类使命感以及怜悯同情社会底层贫苦大众的高尚人格,不由得让我们肃然起敬。同时,这也正是他们使马克思主义得以产生的内在无形的强大力量。
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的基本特性:基于三重视角的透视
于上文所述,我们已知道,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是综合多元的。那么这些主观条件有哪些基本特性呢?为此,下文将以三重视角对这些主观条件进行透视,以探得这些主观条件所具备的基本特性。并相信这些基本特性会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及其产生的必然性。
(一)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包含有多个方面,其中有一方面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均注重理论宣传和社会革命实践。在马克思的视野中,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马克思在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强调作为理论形态的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就如那句铭刻于他墓碑上的呐喊,“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此处的改造世界其实就是言指社会实践。然而对于社会实践马克思并不只是呐喊,他和恩格斯均以身躬行。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过程中,他们的实践活动从三个层面得到了很好的彰显。首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断进行理论宣传,他们用理论的武器去鞭挞资本主义的贪婪、虚伪与罪恶。其次是他们还经常躬身深入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中去,去亲身体悟广大穷苦人民的疾苦生活。最后是他们还积极参加并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活动,“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阶级斗争”[1]。从以上三个层面观之,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有一个很明显的特性便是它的实践性。从这种实践性,我们可以感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改造世界的决然魄力。也能感觉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方面的实践必然性的涌动。
(二)人文性
纵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整个历程,我们会从中明显地感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浓重的人文关怀情愫。马克思和恩格斯具有高尚的人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极度同情、怜悯广大悲惨无助的工人民众。因此,他们把毕生心血和精力都倾注于为整个人类,尤其是为广大劳苦大众谋取福利的崇高事业上。他们为此,经常出入社会底层的“牢笼”,去倾听来自底层穷苦人民的无奈心声。于此,尤要提到恩格斯,他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直接深刻地揭露了资本家对广大工人群众的残酷剥削,同时也挚情表达了对于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深切同情,他告诉工人们:“我愿意在你们的住宅中看到你们,观察你们的日常生活,同你们谈谈你们的状况和你们的疾苦,亲眼看看你们为反抗你们的压迫者的社会的和政治的统治而进行的斗争。”[4]由点窥面,可以郑重地说,他们的所思所行每时每刻都与改变社会底层民众的悲惨命运密切相关 。至此,透过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的人文关怀性,不仅可以碰触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生而为人的高贵灵魂和人格品性,同时也强烈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必然产生背后人文正能量的支撑。
(三)综合性
通过上文概述,我们已经知道,对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在此文境域下,笔者主要提及了五维向度的主观因素。当然,除此之外,还会有其他层面的一些主观因素笔者尚未谈及。但撇开于此,现在已经可以充分说明一个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绝非是单一孤立的,而是综合多元的。对于这些综合多样化的主观条件,在此还需要特别强调一点,就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这些主观条件绝不是分散、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它们作为水乳交融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形成集体协作的合力去发挥强有力的作用。总之,通过透视这种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的综合性,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会是多重主观条件凝成合力后的一种历史必然。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9.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459.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382.
Analysis of the Subjective Condition of Marxist Emerging
WANG Lei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4,China)
Abstract:At that time the objective condition under the historical environment is one reason why the scientific theory of the worlds proletarian thats Marxism was able to emerge.Except this,the subjective conditions in many aspects that Marx and Engels have are also important factors that cannot be ignored.So,here,analyzing many subjective factors they have,presumably,will help us understand the doctrine of Marx and its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emerging scientifically and deeply.
Key words:Marxism;emerging;the subjective condition
[责任编辑 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