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外显攻击性的关系研究
——兼论提升自我情绪调控能力对减少外显攻击性的作用

2015-03-10赖运成叶一舵

关键词:攻击性人际总分

赖运成 叶一舵

(1.龙岩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福建龙岩 364012;2.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福建福州 350117)

·教育与心理·

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外显攻击性的关系研究
——兼论提升自我情绪调控能力对减少外显攻击性的作用

赖运成1叶一舵2

(1.龙岩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福建龙岩 364012;2.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福建福州 350117)

本文采用中学生人际敏感性问卷、情绪智力量表(修订版)和攻击性问卷(修订版)对2107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基于调查探讨了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外显攻击性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外显攻击性呈正相关;高人际敏感性中学生比低人际敏感性中学生有更强的外显攻击性;人际敏感性能正向预测中学生的外显攻击性;人际敏感性对中学生外显攻击性的影响,部分通过自我情绪调控能力的中介作用来实现。

人际敏感性;外显攻击性;自我情绪调控能力;中学生

一、问题的提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个体攻击性的相关新闻报道,当分析个体攻击性的可能原因时往往会涉及到人格因素,而在人格分析时常涉及到敏感、多疑等方面,似乎表示敏感、多疑的个体攻击性要强。而迄今心理学界对人际情境的敏感性(人际敏感性)及其与攻击性关系的实证研究明显不够。人际敏感性(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是一种“对他人行为、情感的过分觉知和敏感”人格[1-3]。人际敏感性的特征包括:多疑、自卑、社交不自在感、回避社交;对他人反应、社会反馈的敏感和警觉;对批评、拒绝的过分敏感和恐惧;行为会随着他人的期望而改变,以最小化他人的批评或拒绝等[4]。人际敏感性是抑郁、焦虑的易感因素,对个体的人际关系、学业成绩可能产生消极影响[1][4][5]。

攻击性(aggression)在心理学领域主要有两种研究取向:(1)把攻击性作为行为变量(即攻击性行为)进行研究;(2)把攻击性作为人格变量进行研究。从人格角度看,攻击性较典型的定义由Buss和Perry等人提出,他们认为攻击性是个体表现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持有敌意认知、体验和表达愤怒情绪的倾向性[6]。本研究从外显层面对攻击性人格进行研究。Buss和Perry编制的攻击性问卷被广泛应用于测量个体的外显攻击性,不同的研究者会使用不同的翻译、修订版本[4]。Buss-Perry攻击性问卷包括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四个维度,其中前两个维度代表外显攻击性的行为成分,后两个维度分别代表外显攻击性的情感成分、认知成分。

迄今为止,从实证角度对人际敏感性与外显攻击性的关系研究甚少。Cummings-robeau和Lopez的一项实证研究稍有涉及,他们用IIP-PD(Inventory of Interpersonal Problems-Personality Disorder scales)中的两个分量表分别评估个体的人际敏感性和外显攻击性,结果显示两者呈中等程度显著正相关,但作者并未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7]。因此,对两者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有研究显示,情绪管理能力与外显攻击性呈显著负相关,情绪管理能力高的个体更少与他人发生冲突[8]。结合已有研究,提出以下假设:高人际敏感性者之所以出现高外显攻击性,可能与其自我情绪调控能力低有关,即自我情绪调控能力可能在人际敏感性与外显攻击性之间起着中介作用。考虑到未成年人人际敏感性方面的研究明显不足,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外显攻击性的关系及提升自我情绪调控能力对减少外显攻击性的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按班级整群抽样的原则在漳州市一所完全中学(每年级2个班)、泉州市一所完全中学(每年级1个班)、福州市两所中学(初中一所、高中一所,每校每年级2个班)、江西赣州市某县城三所中学(完全中学一所、初中一所、高中一所,每校每年级2个班)抽取样本,共获有效样本2107人。其中,男1058人,女1049人;独生子女756人,非独生子女1351人;初一至高三分别为:323、370、379、355、369、311人。

(二)研究工具

1.中学生人际敏感性问卷。问卷由41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1到4表示从很不符合到很符合),包含脆弱性、认同需要、警戒性、分离焦虑、自卑性、疑人性、内倾性七个维度,问卷得分越高表示人际敏感性越强。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χ2/df=4.722,RMSEA=0.044,SRMR=0.037,GFI=0.918,AGFI=0.907,CFI=0.962,NNFI=0.959),总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和折半信度都为0.893,各维度的α系数为0.599~0.861,折半信度为0.663~0.847[4]。

2.攻击性问卷(修订版)。由Buss 和Perry编制、 张东宁[9]翻译的攻击性问卷修订而成,由20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1到5表示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包括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四个维度,问卷得分越高表示外显攻击性越强。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χ2/df=5.15,RMSEA=0.047,SRMR=0.039,GFI=0.959,AGFI=0.947,CFI=0.954,NNFI=0.946),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 =0.799)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4]。

3.情绪智力量表(修订版)。由Schutte等人编制、王才康[10]翻译的情绪智力量表(EIS)修订而成,修订的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信度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本研究采用修订量表的自我情绪调控因子来测查中学生的自我情绪调控能力,该因子有4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1到5表示为很不符合到很符合),因子分越高表示被试的自我情绪调控能力越强[4]。本研究中该因子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599。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使用的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信度分析、相关分析、t检验和回归分析。

三、结果

(一)人际敏感性与外显攻击性、自我情绪调控的相关分析

对人际敏感性与外显攻击性及其维度、自我情绪调控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结果(表1)显示,人际敏感性与外显攻击性呈显著正相关,它们的维度之间亦基本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人际敏感性总分及其维度分与外显攻击性的敌意、愤怒维度相关度较大(r分别为0.569、0.322)。自我情绪调控与人际敏感性、外显攻击性呈显著负相关。

(二)高人际敏感性组与低人际敏感性组的外显攻击性、自我情绪调控差异比较

对高人际敏感性组(n=587)与低人际敏感性组(n=605;高低人际敏感性组的分法是计算每个被试的人际敏感性问卷总分,然后将总分按高低顺序排列,找到高低分组上下27%处的分数作为临界值,将被试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在外显攻击性及其维度分和自我情绪调控得分进行独立样本组间均值差异比较,发现高人际敏感性组的外显攻击性总分及其维度分均显著高于低人际敏感性组,自我情绪调控得分显著低于低人际敏感性组(p<0.001,见表2)。

表1 人际敏感性与外显攻击性、自我情绪调控的相关分析

注:*p<0.05,**p<0.01,***p<0.001。下同。

表2 高、低人际敏感性组在外显攻击性及其维度和自我情绪调控得分上的差异比较

(三)人际敏感性对外显攻击性的回归分析

首先笔者将被试性别、是否独生、年级变量作为类别变量,将其转化为虚拟变量。然后以被试性别、是否独生、年级变量作为控制变量,以人际敏感性为自变量,分别以外显攻击性总分、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Enter法)。结果(见表3)显示,人际敏感性可解释个体外显攻击性16.7%的变异、身体攻击3%的变异、言语攻击1.5%的变异、愤怒9.6%的变异、敌意32.4%的变异。

表3 人际敏感性对外显攻击性的回归分析

注:所有回归分析都以虚拟化后的被试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年级因素为控制变量。

(四)自我情绪调控在人际敏感性与外显攻击性之间中介作用检验

根据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对自我情绪调控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结果(表4)显示,自我情绪调控在人际敏感性与外显攻击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7.8%。

表4 自我情绪调控在人际敏感性与外显攻击性之间中介作用检验

注:所有回归分析都以虚拟化后的被试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年级因素为控制变量;回归分析前,人际敏感性总分、自我情绪调控得分、外显攻击性总分已中心化处理。

四、讨论

(一)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外显攻击性的关系

人际敏感性总分及其维度分与外显攻击性总分及其维度分之间绝大部分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中学生人际敏感性越高,外显攻击性越强。这与Cummings-robeau等人[7]的研究结果一致。这点可从人际敏感性的疑人性、脆弱性、警戒性成分中得到解释。多疑、脆弱、内倾、戒备心过强的个性特点使高人际敏感性者在人际交往中适应性差,从而容易出现敌意认知、愤怒情绪和攻击行为。此外,人际敏感性本身包含社交焦虑的成分,人际敏感性亦是抑郁、焦虑的易感素质,而社交焦虑和抑郁易使个体表现出攻击性[1][4][11][12]。值得注意的是,自卑性、分离焦虑、认同需要维度亦与外显攻击性呈显著正相关,说明个体过低的自我评价、过于依赖他人、过强的认同需要易导致个体出现外显攻击性,尤其是愤怒情绪和敌对认知。而中学生的分离焦虑、认同需要心理又较明显[4],因此,预防中学生的外显攻击性,应注意对其分离焦虑、过强的认同需要心理进行预防和干预,注意提升中学生的自信。

人际敏感性总分及其维度分与外显攻击性的敌意、愤怒维度相关度比其与身体攻击、言语攻击的相关度更大,表示高人际敏感性者的攻击性倾向更多地表现为情绪层面的愤怒和认知层面的敌意,这与他们很在乎他人的看法,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害怕失去朋友的心理特点相吻合。我们对高人际敏感性组与低人际敏感性组在外显攻击性总分及其维度分进行比较时,发现高人际敏感性组的外显攻击性总分及其维度分均显著高于低人际敏感性组,说明与低人际敏感性学生相比,高人际敏感性学生在攻击行为、敌意认知和愤怒情绪方面显著偏多。从人际敏感性对外显攻击性的回归分析来看,人际敏感性均可显著解释外显攻击性总分及其维度分的变异,提示中学生人际敏感性越高往往会导致其出现越多的外显攻击性(尤其是敌意认知和愤怒情绪)。

(二)中学生人际敏感性对外显攻击性的作用机制:自我情绪调控能力中介效应分析

自我情绪调控因子反映个体调节和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这种能力尤其体现在遇到挫折时。高人际敏感性者在人际交往中易出现焦虑、不自在感、分离焦虑突出及情绪易抑郁,反映出高人际敏感性者的自我情绪调控能力可能较差。本研究证实了这一点。研究结果显示,人际敏感性与自我情绪调控呈显著负相关,高人际敏感性学生的自我情绪调控得分显著低于低人际敏感性学生,说明高人际敏感性中学生存在自我情绪调控能力不高的特点,当遭遇挫折时不善于调控自我情绪。

有研究显示,自我控制能力可有效抑制个体的外显攻击性,可在自尊与外显攻击性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13-15]。因此,我们设想,作为自我控制能力的一个重要成分,自我情绪调控能力可能在人际敏感性与外显攻击性之间起中介作用。本研究证实,自我情绪调控在人际敏感性与外显攻击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说明中学生人际敏感性既可直接作用于外显攻击性,又可通过自我情绪调控能力的中介效应作用于外显攻击性。例如,高人际敏感性会导致个体负性情绪的增加,负性情绪得不到较好调控往往易使个体出现攻击性行为。因此,预防中学生的高外显攻击性,既可从培育中学生自信、坚强、开朗、独立性、人际信任等方面着手,预防其高人际敏感性的形成,也可从提升中学生自我情绪调控能力着手,自我情绪调控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减少中学生的外显攻击性,而且有助于使其更少出现负性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本研究的结果启示我们有必要创设条件开发中学生的良好个性(如自信、坚强、开朗、独立性、人际信任等),同时折射出对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和研究的重要意义[16-17]。

结论

通过前面的结果分析和讨论,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中学生人际敏感性与外显攻击性呈正相关;高人际敏感性中学生比低人际敏感性中学生有更强的外显攻击性;人际敏感性能正向预测中学生的外显攻击性;人际敏感性对中学生外显攻击性的影响,部分通过自我情绪调控能力的中介作用来实现。

[1] BoycePhilip, Parker Gordon. Development of a scale to measure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J].AustralianandNewZealandJournalofPsychiatry, 1989(3):341-351.

[2] Rizzo C. J., Daley S. E., Gunderson B H..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romantic stress, and the prediction of depression:A study of inner-city, minority adolescent girls[J].JournalofYouthandAdolescence, 2006(3):469-478.

[3] Otani K., Suzuki A., Ishii G., et al. Relationship of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with dimensions of the temperament and character inventory in healthy subjects[J].ComprehensivePsychiatry, 2008(2):184-187.

[4] 赖运成. 中学生人际敏感性的结构、特点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3.

[5] Chow P. I., Berenbaum H., Flores L. E.. The Role of Perceived Utility of Emotion in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and Depression[J].JournalofSocialandClinicalPsychology, 2013(8):859-877.

[6] Denny K. G., Siemer M.. Trait aggression is related to anger-modulated deficits in response inhibition[J].JournalofResearchinPersonality, 2012(4):450-454.

[7] Cumming-robeau T. L., Lopez F. G.. Attachment-related predi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problems with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and aggression[J].JournalofSocialandClinicalPsychology, 2009(3):364-391.

[8] 南晓薇,余毅震,杨奕,等. 中学生攻击性与移情情绪管理能力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 2014(3):339-342, 345.

[9] 张东宁. 攻击性的内隐社会认知实验研究——IAT测验在攻击性研究中的应用[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10] 王才康. 少年犯情绪智力及其与有关个性因素的相关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8):565-567.

[11] Al-Ali M. M., Singh A. P., Smekal V.. Social anxiety in relation to social skills, aggression, and stress among male and female commercial institute students[J].Education, 2011(2):351-361.

[12] Marshall A. D., Sippel L. M., Belleau E. L.. Negatively biased emotion perception in depression as a contributing factor to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perpetration:A preliminary study[J].TheJournalofPsychology, 2011(6):521-535.

[13] 戴春林,应贤慧,刘玉玲. 中学生自我控制对内隐和外显攻击性的影响[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8(9):839 -840.

[14] Hamama L., Ronen-Shenhav A.. Self-control, social support, and aggression among adolescents in divorced and two-parent families[J].ChildrenandYouthServicesReview, 2012(5):1042-1049.

[15] 黄曼,史滋福,刘妹. 未成年犯自尊与攻击性的关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4):602-604.

[16] 旷平昌,代吉成,唐长久. 人的个性开发与现代德育[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3):83-86.

[17] 孟冉,高杨,万颖莹,等. 中学生自我管理量表的编制与常模制定[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3):123-128.

[责任编辑 肖 晗]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and Explicit Aggression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mproving Ability of Managing Self-relevant Emotions May Reduce Explicit Aggression

LAI Yun-cheng1YE Yi-duo2

(1.SchoolofEducationScience,LongyanUniversity,Longyan,Fujian, 364012,China;2.SchoolofEducation,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117,China)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and explicit aggression and its action mechanism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 paper investigated 2107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rough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Questionnair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cale(Revised edition) and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Revised edition). The following are results about the research: (1)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is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explicit aggression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2)Compared with the students with lower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the students with higher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has stronger aggression; (3)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could positively predict explicit aggress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4)The effect of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on middle students is partly achieved by self emotion regulation.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explicit aggression; ability of emotional self-regulati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2014-11-02

赖运成(1982—),男,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G444;B841.7

A

1672-8505(2015)03-0109-05

猜你喜欢

攻击性人际总分
微信聊天自我表扬的人际和谐管理研究
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搞好人际『弱』关系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人际特质与人际信任的关系:一般他人评价的中介作用
留守高职生的控制欲、攻击性和焦虑、抑郁的关系调查研究
“爱”的另类表达,婴儿的攻击性行为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