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英语教师中存在的语言磨蚀现象及对策研究

2015-02-20王艳蓉

关键词:外语技能英语教学

孙 峻 王艳蓉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人文系 江苏南通 226007)

·外语研究·

高校英语教师中存在的语言磨蚀现象及对策研究

孙 峻 王艳蓉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人文系 江苏南通 226007)

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高校英语教师的语言磨蚀问题。调查发现,53.5%的英语教师存在语言磨蚀现象,它具有过程的隐匿性、个体的差异性和受蚀技能的选择性等特点,且受任教课程、任教层次、语言习惯和语言水平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针对高校教师存在的语言磨蚀问题及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文章提出了参加语言培训项目、加强学术英语学习、强化语言运用意识、改革大学英语教学以及开展语言社会服务等五项改进措施。

语言磨蚀;高校英语教师;语言能力;对策研究

语言磨蚀(language attrition,简称语蚀,也有的译作语言耗损[1])是语言习得的逆过程,指双语或多语使用者由于某种语言使用的减少或停止,其运用语言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退[2]。语言磨蚀的概念最早由Lambert引入语言学研究领域[3],由于它对语言习得,尤其是外语习得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学者们的研究大多涉及到语言磨蚀的理论以及语言磨蚀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其主要关注对象是外语学习者,而对外语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语言磨蚀现象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鉴于此,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我国高校英语教师的语言磨蚀问题,并就此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一、英语教师语言磨蚀现象调查

(一)英语教师与语言磨蚀

有人会问,语言磨蚀会发生在英语教师身上吗?答案是肯定的。

(1)我国绝大多数英语教师母语为汉语,与母语为英语的人士相比,其使用英语的机会及环境是有限的。而环境因素对语言耗损有重要影响[4][5]。钟书能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汉语环境下,存在着多种加速第二语言耗损的因素[6]。不少英语教师在海外访学或研修数月后英语听说水平上升很快,但回国一段时间后缺乏语言环境练习感觉听说水平又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英语在我国是一门外语,这就决定了我国英语老师是“教育工作者和语言习得者”的双重身份。而语言磨蚀是语言习得的逆过程,磨蚀与习得是相伴存在的[1],也就是说,语言磨蚀不一定只发生在语言学习停止之后,当学习的频度或强度不足时,便会出现语言磨蚀[7]。

(3)根据倪传斌的研究,语言磨蚀的根本原因是语言使用的减少[8]。英语老师虽然从事英语教学工作,但他们使用英语的机会仍然多局限于课堂这个人为的环境。而且,由于任教课程的不同,所使用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具有不均衡性,一些使用频度不高的知识和技能也会由于使用的减少而出现磨蚀。

因此,英语教师的语言磨蚀现象也是或多或少存在的。基于此,有必要对英语教师的语言磨蚀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二)英语教师语言磨蚀的调查

一般认为,人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9],这是就某种语言本身而言的。对于外语学习者或外语教育工作者而言,还应加上“译”的能力,因为外语学习的目的之一是习得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能力,并在社会生产、生活或工作中加以运用。由于翻译(口、笔译)能力涉及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因而被认为是一种最高层次的语言能力。英语教师由于教学工作的需要,使用英语的机会比一般学习者多,但是其中有一些是重复性的讲解用语,并非是真实语境下的语言运用。为了了解英语教师的语言磨蚀情况,有必要调查他们在课堂教学之外的英语使用情况,包括日常生活、学习及服务社会过程中的英语运用。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对来自江苏省17所本、专科院校的380名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的英语语言运用及语言能力变化情况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和访谈,其中本科院校6所,高职高专院校11所,共发放问卷380份,回收有效问卷327份。结果发现,53.5%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听说读写译某一或某几方面的能力与大学毕业时或某一历史最高水平相比出现下滑现象。这说明英语教师存在一定的语言磨蚀现象,这点也可从他们日常生活或服务社会过程中的英语使用情况得到印证。根据调查,62.7%的英语教师平时阅读英语报刊文章或收听、收看英语节目的频率为每周2次,仅有12.5%的教师每周为3~5次。73.4%的教师“有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入与社会热点有关的英文媒体文章或视听材料,另有26.6%的英语教师“很少”或“从不”在课堂上引入有关材料。93.6%的英语教师平均每年为社会提供英汉、汉英类翻译服务(含口译或笔译)的次数在3~5次或以下,即平均每4个月左右才有一次。

这些数据表明,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的实际英语运用频率仍然较低。在这种情况下,英语教师的语言磨蚀问题也就不可避免了。在访谈中一些英语教师感叹:纯粹的英语教学容易使老师退化成一个只懂得教学的“教书匠”。

二、英语教师语言磨蚀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一)英语教师语言磨蚀的特点

英语教师作为语言磨蚀的受蚀者(受蚀个体),其受蚀的语言技能因人而异。与一般学习者的语言磨蚀一样,英语教师的语言磨蚀也具有受蚀个体的独立性、受蚀对象的选择性、磨蚀过程的回归性,以及表现形式的隐匿性等特点[8]。我们认为,英语教师的语言磨蚀有下面一些特点值得引起人们的关注:

1.过程的隐匿性。从事英语教育工作的教师,他们运用英语的机会多于一般的英语学习者,因此,他们的语言磨蚀往往不为人们所注意。如果不是接受某个翻译任务,观看某个英文节目,或者偶尔翻看自己以前的笔记、作文或翻译习作,往往不会意识到自身某些语言能力的下降问题。

2.个体的差异性。不同的英语教师,由于所任教课程的不同,所使用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具有不均衡性,因此,语言磨蚀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调查发现,虽然有53.5%的教师出现语言磨蚀现象,但仍有31.2%的教师在从教过程中有效地克服了语言磨蚀,并在整体语言能力或语言技能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长进。而其余老师则表示,他们的语言能力基本没有变化。这说明各受蚀个体是相互独立的。

3.受蚀技能的选择性。在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中,听、读属于接受性语言能力,而说、写、译属于产出性语言能力。通过访谈发现,英语教师的磨蚀主要表现在听、写、译等技能方面,但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其中翻译能力磨蚀主要表现在汉译英能力,下文将另作分析。一般认为,产出性能力比接受性能力更容易受到磨蚀[10]。但英语教师的情况各自有所不同。虽然“听”属于接受性能力,但英语教师说的机会比听的机会多,因此听力的磨蚀反而快些。这也进一步说明外语磨蚀的根本原因是使用的减少[8]。对于翻译能力的磨蚀也不难理解,根据“雅克布逊回归理论(Jakobson’s Regression Theory)”,语言成分的磨蚀顺序与掌握的顺序相反:最先习得的技能最后磨蚀[8]。翻译(口、笔译)能力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是最高层次的语言能力,它的掌握通常在语言学习的高级阶段,因而磨蚀较早。

从语言体系构成的不同层面来看,词汇的磨蚀最明显,其次是语法(词法和句法),语音的磨蚀最慢[10]。在同一层面内,具有低功能负荷、低使用频度和高标记度的语言成分更容易受到磨蚀[11]。在访谈中,不少英语教师反映,在英文写作和汉英翻译过程中,词汇的选择和搭配能力有所下降,表现在词汇的丰富性、用词的准确性和表达的地道性等方面达不到自己满意的水平。而这些词汇知识的磨蚀直接影响了写和译的能力。

(二)引发英语教师语言磨蚀的原因

调查发现,英语教师的语言磨蚀程度及受蚀对象存在着个体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任教课程。从语言技能角度来看,与任教课程关系不大的技能更容易受到磨蚀,例如,以阅读教学为主的老师在听力、写作、翻译能力上更容易受到磨蚀,而从事听力、写作、翻译等课程教学的老师,其相应技能的磨蚀不明显,不少老师甚至能克服磨蚀现象而表现出相关能力的提高。从教学内容上来看,与社会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要比与实际关系较小的教学内容更耐磨蚀。调查中发现,48.2%的英语教师认为自己所教的课程内容与社会对英语人才的实际需求联系不大,即存在脱节现象,这一比例与发生语言磨蚀的比例接近。因此,所任教的课程或所选教材的实用性对授课教师的语言磨蚀有一定影响。

2.任教层次。从事本科或英语专业类教学工作的老师比从事本科以下或非英语专业类课程教学的老师语言能力更耐磨蚀。(1)教学内容的难度不同,经常从事难度较大的语言教学对于相应语言能力的保持有帮助。(2)学生的语言水平也影响着老师的语言磨蚀。一些老师反映,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班级,原本打算在讲课中进行英文paraphrase,但由于学生听不懂,有时不得不放弃使用高级英语词汇及表达方式,甚至有时直接使用汉语进行教学,这无疑是导致英语词汇及表达能力发生磨蚀的原因之一。

3.语言习惯。英语教师除教学工作外,日常使用英语的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语言的磨蚀。在我国这个汉语环境下,如果不有意识地收听、收看英语节目或阅读英文报刊、网络文章,那么英语能力的磨蚀是不可避免的。调查发现,平时经常(每周3~5次)进行英语阅读或收听、收看英语节目的老师比例仅为12.5%。除日常生活外,老师在课堂上是否用英语授课,也会对语言磨蚀有影响。

4.语言水平。根据Kennedy的研究,磨蚀前的英语水平是影响语言磨蚀的重要因素[12]。高水平的语言学习者保持该语言的能力越强,磨蚀程度也越小。调查发现,具有人事部二级或教育部中级以上翻译资格证书的英语教师比例仅25%(多数教师没有参加考试)。由于目前多数翻译公司需要译员具有中高级以上翻译资格证书,并具有一定的行业技术背景,这使得没有相关证书的英语教师运用英语服务社会的机会减少,从而使语言磨蚀更容易发生。

总之,引发英语教师语言磨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这些原因常常相互联系,在语言磨蚀中表现出集群效应(cluster effect)[13]。但是不管怎样,语言磨蚀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相关语言技能使用的减少。倪传斌指出,外语磨蚀的最原始或前提性原因可以归结为外语接触的减少或停止,这是语言磨蚀的归一性特点[8]。笔者认为这一说法需要正确理解。这是因为,对英语教师来讲,他们的英语接触量并没有减少,但是某些技能使用的不均衡性同样会带来有关英语技能的磨蚀。因此,对语言磨蚀的归一性特点应理解为,外语磨蚀的诱发因素是外语接触的减少,它既可能是整体语言接触的减少,也可能是某一具体技能项使用的减少。

三、高校英语教师语言磨蚀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影响

语言能力是教师教学、科研、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基础,语言磨蚀的发生对教师的职业能力发展无疑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一)教学质量的下降

根据贾爱武[14],英语教师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熟练程度是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丰富多样的词汇、准确得体的语言表达对学生是一种良好的示范作用,可以让学生学到纯正、地道的英语。而教师语言磨蚀带来的词汇及表达方式的单调,往往导致课堂上照本宣科的现象,这无疑会使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师科研能力的下降

英语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科研过程中必须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及地道的语言表达方式,而英语教师的语言磨蚀对教师阅读英文文献资料、运用英语进行论文写作等活动均有不利的影响。根据Flowerdew对26名香港学者的调查,他们在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方面存在英语表达句式有限、耗时长、词汇不丰富、难以用适当语气表达、易受母语影响等问题[15]。江晓丽指出,英语非母语的国家或地区的学者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要比英语为母语的同行困难,这已是不争的事实[16]。中国大多数英语教师存在着英语非母语这一问题,再加上语言的磨蚀,他们要在国际学术领域发表论文将会比较困难。

(三)教师服务社会能力的下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增强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其中高校教师利用知识、技术、能力专长为社会生产、贸易提供服务就是一个方面。作为高校英语教师,除了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外,还应利用自己的英语专长为社会提供可能的口笔译服务或外贸业务服务等。但语言能力的磨蚀会使他们逐渐无法适应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要求,从而加重社会上合格英语人才(尤其是翻译人才)的短缺局面。

总之,英语教师的语言磨蚀对教学、科研以及服务社会均有不利的影响。为了实现《纲要》明确提出的“两个提高”,即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英语教师应加强语言能力继续教育,克服语言磨蚀。

四、克服语言磨蚀的方法

一般说来,高校外语教师继续教育包括科学研究、教学方法和语言技能三个方面。由于职称评定的要求,高校英语教师普遍对科研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比较重视,而对纯语言能力的提高重视程度不够。贾爱武[14]指出,国外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多为本族语者(native speakers),他们的英语水平和熟练程度不构成影响教学的问题。但中国的英语教师则不同,他们是在母语环境下从事外语教学,教师本身的语言技能存在着磨蚀现象。为了防止语言磨蚀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笔者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

(一)参加语言培训项目

为了减少语言的磨蚀就必须增加语言学习和使用的机会,如参加国内外的语言培训。其中一类是各类高级翻译技能培训班,包括笔译强化、交互式传译、同声传译训练等,均有助于提升英语教师的高端翻译能力,减少语言磨蚀。另一类是海外培训项目,如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或各省教育厅组织的国外访问学者、高级研究人员、双语师资培训等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更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听说能力,因此,对英语教师来讲是很好的语言培训机会。各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努力创造条件,让英语教师不定期到国内外接受必要的语言培训。

(二)加强学术英语学习

中国多数英语教师不具备除英语之外的专业或行业背景,而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杨惠中[17]指出,大学阶段要加强学术英语(EAP)的教学,其目的是培养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以适应当今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厅[2004]21号文件)中规定,本科院校的双语课程要达到10%以上。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其组织起草的相关文件中指出,高职高专英语教师要研究与行业有关的教学内容,增强“双师”型素质,提高行业英语教学能力[18]。由此可见,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高专学校,对学术英语的需求将会明显增加。

在双语教学或行业英语教学方面,英语教师和其它专业课教师各自具有语言和专业方面的优势。英语教师要想成为合格的双语或行业英语教师,应该加强学术英语尤其是专业知识的学习。由于高校通常有多个学科门类,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着重学习一到两门其它专业课程的英语。高校管理部门应建立起有利于语言教师和行业教师互相学习的管理机制,如为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之间互相听课提供方便,鼓励他们合作进行科研或专业课英语教学等等。通过合作,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强化语言运用意识

作为英语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意识。(1)应利用从事英语教育的有利条件养成使用英语的习惯,如,书写英语教学札记,收听、收看英语节目,阅读报刊、网络英语文章等。(2)创建语言运用互动平台。通过学校已有的网络学习系统或博客等,每天或每周上传一定量的与社会热点有关的英语学习资料,如音频、视频或文章等,供学生学习、交流、讨论。为了保证平台的常态化运行,需要英语教师的辛勤付出,因此,学校应建立相关机制,安排英语教师轮流维护、管理。其中英语教师的任务是大量接触反映社会热点的英语报道材料,精选学习内容,并补充有关的词汇及表达方式,设计问题供学生在线上或线下(课堂)进行讨论、交流,同时提供教师的在线答疑或互动。这样可以营造一个师生共同运用英语的良好氛围,促进语言运用,同时又增强英语教学的时效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所选材料还可以形成一个动态的英语教学校本教材,以弥补现有教材时代性、实用性不强的缺点。

(四)改革大学英语教学

一直以来中国的英语教育由于耗时长、投入多、收效低而颇受诟病,被讥为“哑巴英语”。英语教师的语言磨蚀本身也说明了大学英语教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杨惠中指出,要提倡“有效教学”,彻底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抵制各种以“1A、2B、3C、4D”为特征的模拟试题进入课堂,因为这些模拟试题的信度、效度都未经过严格的检验[17]。把宝贵时间浪费在做这些题目上,常常是事倍功半,英语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张鸰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培养学生在国际职场中运用英语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并提出大学英语创新教育的思路[19]。余樟亚指出,从EGP(纯通用英语)向ESP(专门用途英语)过渡将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20]。总之,在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英语人才的培养应坚持能力素质与职业需求的接轨[21]。

综合学者们的研究,笔者认为,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在课程设置上,明确英语教学的工具地位,根据各校实际和学生专业特点逐步减少公共英语课程比重,增加行业英语比重。(2)在教学内容上,要贴近社会实际需要,突出英语与专业的联系,加强学术英语教学,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3)在教学方法上,要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供相关词汇及表达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并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加强语言运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教有所得,学生学有所用,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五)开展语言社会服务

英语教师在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实践技能,因而服务社会的过程也是语言能力的再教育过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英语教师还可以将最前沿的资讯吸收进课堂,从而更好地辅助教学[22。英语教师参与社会服务有多种形式,如给企事业单位员工提供行业英语培训,为企事业单位进行资料翻译、外贸业务联络或外事陪同接待等。

高校英语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也对英语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曹如军指出,高校教师高水平的服务社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教师具有相应的通用能力、可迁移能力、信息捕捉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形成既需要在社会上营造有利于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发展的氛围,也需要在高校内部协调好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等职能的关系[23]。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作为英语教师,可通过参加有关的行业资格认证考试来提升语言运用水平,如翻译资格证书、国际商务英语等级证书等,以取得在某一行业领域服务社会的“敲门砖”。在此基础上,高校应该协调有关部门成立由外语教师组成的语言服务机构,让教师能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到翻译任务或参与企事业单位的涉外联络等,以增强自身的语言技能。

结语

本文在定性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高校英语教师的语言能力磨蚀问题,分析了英语教师语言磨蚀的特点和引发原因。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升英语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加强英语教师的语言能力继续教育势在必行。由于实际语言磨蚀测量的复杂性,对英语教师受蚀语言技能、受蚀的程度等还缺少详细的考察,这些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

[1] 秦杰,刘东萍. 语言耗损研究对我国学英语教育政策的指导意义[J]. 外语学刊,2009(5):152-156.

[2] Kǒpke, B.. Neurolinguistic aspects of attrition [J].JournalofNeurolinguistics,2004(17):3-30.

[3] Lambert, R. & B. Freed.TheLossofLanguageSkills[C]. MA.:Newbury House. 1982.

[4] 蔡寒松,周榕.语言耗损研究评述[J]. 心理科学,2004(4):924-926.

[5] 李萍,郑树棠. 外语损耗与保持[J]. 山东外语教学,2004(5):9-11.

[6] 钟书能.语言流损研究对我国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启示[J]. 外语教学,2003(1):66-70.

[7] 王建梅. 改革“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减少外语磨蚀[J].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9(2):1-7.

[8] 倪传斌. 外语磨蚀的本质属性[J]. 外国语,2007(1):42-51.

[9] 蔡冰. “语言能力”是什么?[J]. 语言科学,2013(6):612-617.

[10] Tomiyama, M.. The first stage of 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a case study of a Japanese returnee [C]//L. Hansen.SecondLanguageAttritioninJapaneseContext.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59-79.

[11] Andersen, R.. Determining the linguistic attributes of language attrition [C]//R. Lambert & B. Freed Rowley.TheLossofLanguageSkills. Mass:Newbury House, 1982:83-118.

[12] Kennedy, L.. The Retention of Certain Latin Syntactical Principles by First and Second Year Latin Students after Various Time Intervals [J].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1932(23):132-146.

[13] 钟守满,孙崇飞. 跨学科的语言磨蚀研究——从语言磨蚀的定义谈起[J]. 外语教学,2012(2):8-12.

[14] 贾爱武. 外语教师的专业地位及其专业发展内涵[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4):57-59.

[15] Flowerdew, J. Writing for Scholarly Publication in English:The Case of Hong Kong[J].JournalofSecondLanguageWriting, 1999, 8 (2) :123-145.

[16] 江晓丽. 人文社科青年学者国际发文的困难与应对策略[J]. 外国语文,2014(2):101-106.

[17] 杨惠中.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2):293-297.

[18] 刘黛琳,卢丽虹. 论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师发展[J]. 外语界,2012(4):23-29.

[19] 张鸰. 基于国际职场和卓越导向的大学英语教育创新思路[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95-99.

[20] 余樟亚. 行业英语需求状况调查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 外语界,2012(5):88-96.

[21] 姜红梅. 国际服务外包业发展与外语人才的能力素质相关性研究——以中德工业服务区为例[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92-100.

[22] 赵伟宁. 谈高职院校外语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J]. 辽宁高职学报, 2012(2):82-83.

[23] 曹如军. 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内涵与生成逻辑 [J]. 江苏高教,2013(2):80-82.

[责任编辑 肖 晗]

Language Attri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and Countermeasures

SUN Jun WANG Yan-rong

(DepartmentofHumanities,NantongScienceandTechnologyCollege,Nantong,Jiangsu, 226007,China)

Based on a 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phenomenon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language attrition. The investigation reveals that about 53.5%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suffer from language attrition. Being a hidden process and varying among individuals as well as in attrited skills, English teachers’ language attrition is affected by multi-factors such as the subjects and level of students they teach, habits of language use and their own English level.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adverse impacts of language attrition on English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ies, the writer proposes five countermeasures to enhance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language abilities, including joining language training programs, strengthening academic English learning, increasing the awareness of language use, carrying out reform 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providing language services for the society.

language attrition;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language abilities; countermeasures

2014-12-03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3SJD880098)的研究成果之一。

孙峻(1970—),男,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二语习得。

H319

A

1672-8505(2015)03-0092-05

猜你喜欢

外语技能英语教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劳动技能up up!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