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护理实训中心建设实践
2015-03-10陈宜刚等
陈宜刚等
摘 要 实训中心建设不仅包括设备购置等硬件建设,还包括教学团队和管理机制等内涵建设。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实训中心建设过程中,采取学校与医院合作建设模式,其建设经验可归纳为三点:一流的实训设施是实训中心建设与运行的基础,双师素质教学团队是实训中心建设与运行的灵魂,开放化的管理是实训中心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 职业能力;实训中心;管理机制;护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5-0068-03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包括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社会与交流能力以及个性能力等方面的内容,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物质化表现[1]。职业教育要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建设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训中心是关键。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实训中心建设项目2009年经省教育厅推荐,遴选为中央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2010年通过验收。回顾护理实训中心项目建设过程,总结经验和教训,对今后护理实训中心的完善以及其他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一、护理实训中心考察与建设思路
项目实施前,项目组考察了省内2所本科院校、省内外4所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和省内5所卫生学校的护理实训中心。这些学校护理专业实训中心布局、设施与管理,归纳起来大体有两种模式:一是服务于课程,即按课程建实训室,包括护理技术实训室、无菌操作室、健康评估实训室等,分散设置;二是模拟病房,即将课程实训室置于病房环境中。这两种模式均存在以下弊端:建设主体为学校,医院参与少,实训环境缺乏职场气氛,实训实施与工作过程关联小;管理封闭,实训室由教师单方面管理,学生不参与,课后不向学生开放,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不适应现代护理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对此,学校形成了护理专业实训中心建设思路:学校-医院合作制定建设方案,基于护理职业能力、生命周期和工作过程,适应现代护理发展趋势,建成信息化、职场化、开放化的国内先进的护理实训中心。
二、实训中心建设过程
(一)校企合作制定建设方案
项目组由学校教师、医院专家共同组成。项目组先期研究医院护理设施、护理程序、工作过程、运行过程、行业标准,再总结同类学校的经验和教训,制定建设方案。
(二)实训设施建设
实训室建设体现依据年龄划分护理模块的现代护理基本内涵,兼顾信息化管理、技能鉴定、设备的先进性。建成后的护理实训中心包括五个部分:
护理实训中心1。为护理实训中心管理平台,能进行全中心监控,记录师生技能操作过程和回放点评;是校企教学合作平台,实训中心与教室连结,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与医院连结,能实时将医院护理工作实况传输到实训中心,实现远程见习;是卫生信息技术培训中心,针对医院迅速发展的信息管理要求设置,可使学生获取相关技能;是学校与市卫生局共建的护理通用技能鉴定中心,承担健康评估技能鉴定工作等。
护理实训中心2和护理实训中心3。为模拟病房,环境职场化,是学生掌握护理常用技术的训练基地。依生命周期设儿童、成人、老年病房,体现疾病分类,符合现代护理要求。共设80张床位,每张床位配挪威LAERDAL护理模型人一套,该模型能实施测血压、静脉注射等操作,学生能根据不同年龄生理差异实施相应护理。
护理实训中心4。为专科护理模块,包括手术期护理和分娩护理。实训实施按工作过程设计,如分娩护理分为待产护理、分娩过程护理、产后与新生儿沐浴护理等。
护理实训中心5。为急救护理模块,培养学生对危急重病人的一般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能力。按照工作过程分院前急救(即现场急救)和院内急救,ICU配有4套挪威LAERDALSIMMAN综合模型人。
(三)职场环境建设
既往实训基地建设较重视设备建设,忽视环境建设。护理实训中心模拟医院环境,地面为静音地板革,过道设有病人扶手,墙壁设计美化愉悦心情,病人模型高度、体重接近常人。学生进入这样的环境,自觉地做到了走路轻、说话轻、做事轻。
三、护理实训中心的运行与管理
护理实训中心有效运行的关键在于有一支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开放化管理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
(一)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
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之一是拥有职业素质、熟练的岗位技能、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
1.学校-医院双教学团队
实训中心建成运行中,学校采取在深度合作医院建立护理教研室,联合构建学校-医院双教学团队,班级教学由学校教师和医院教师共同担任,双方教师相互观摩,学校教师向医院教师学习护理技能,医院教师向学校教师学习教学技能等。
2.顶岗培训
适合于青年教师或缺乏护理一线工作经历的教师。以3~5年为培养期,教学工作以辅助教学为主,主要在医院顶岗工作,从基础护理工作做起,参与全程护理,经医院分段考核成长为技能高手。
3.引进护理一线专家担任骨干教师
学校从知名医院引进2名护士长担任校内专业负责人,其工作经验丰富,护理临床思维能力强,实践技能熟练,对于学校加强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4.校内教师与医院护师轮岗制
保持校内教学团队中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教师的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先进性,是实训基地建设的重大课题。学校采取校内教师与医院护师轮岗的措施,即校内教师定期与医院护师换岗,校内教师离开教学岗位到医院专职从事护理工作,医院护师到学校专职从事教学工作。
(二)运行保障机制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要重视实训设施硬件和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同时还要重视运行管理机制的建设,这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力保障。学校实训基地实行开放化的管理。开放化的管理是指实训基地向学生提供利用课外时间继续强化、熟练技能的管理机制。学校采取以下两个制度与机制,较好地实现了开放化的管理,解决了管理人员和辅导教师不足的问题。
一是以学生志愿者管理为主,以电子监控系统管理为辅。在护理专业学生中选拔品学兼优的志愿者,组建管理队伍,负责资产、环境、实训管理。电子监控系统大大减轻了管理强度,便于分析管理过程,总结管理经验,发现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及时纠正。以学生志愿者管理为主,减轻教师负担,使开放化的管理成为切实可行的机制,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即护士职业的关键能力之一。
二是以“电子老师”辅导为主,以校内教师定期答疑指导为辅。护理实训中心建有触模显示屏人机互动答疑教学系统,能实现理论答疑、实训示教、操作指导等,承担了辅导教师的角色,解决了辅导教师数量不足的难题。校内专任教师仅定期答疑和指导,解决“电子老师”不能解决的问题。
四、建设成效与反思
护理实训中心建设项目的实施,有力推动了护理专业建设与改革,护理专业已建设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学校护理实训中心建成使用以来,学生评价较好,有效提升了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实习医院评价显示,顶岗实习学生所学所能与医院护理一线无缝衔接。反思护理实训中心建设过程,有三点体会:
一是坚持学校实训基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三要素。从实训中心的建设与运行中,学校认识到学校实训基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三要素,即一流的实训设施是护理实训中心建设与运行的基础,双师素质教学团队是护理实训中心建设与运行的灵魂,开放化的管理是护理实训中心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保障机制。
二是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值得推广和坚持。以往校内实训中心建设以校内教师为主体,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行业专家将行业标准引入实训中心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学校护理实训中心职场环境建设,是由行业专家主导完成,其对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作用受到充分肯定。
三是内函建设是根本。实训基地建设是综合的系统建设,实训设备的购置和实验室的建立只是具备实践教学基本条件,要真正发挥教学作用,内涵建设是关键因素[2],如教学团队、实训指导书和开放化管理等同样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
反思护理实训中心建设过程,目前护理实训中心能培养学生护理操作技能和基本的职业能力,但难以训练学生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观察能力,而提高学生护理临床思维能力,也是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因此要作为今后实训中心建设进一步探索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吴霏,徐朔.职业能力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7):24-27.
[2]谢华永,陈芷,王立中.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5):22-25.
Abstract Training center construction is not only the“hardware”construction such as the equipment purchase, but also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team and administrative mechanism. Looking back o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of the nursing training center, it is valuable to explore any other training bases. The mode of school-hospital construction is a basis to build and run the training center based vocational ability. The teaching team of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s is the soul. Open management is guarantee mechanism of cultivating studentsvocational ability.
Keywords vocational ability; practice training center; management mechanism; nursing special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