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研究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对接及资源整合——以中华石鼓园文化创意产业为例
2015-03-08李剑清
李剑清
(宝鸡文理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国学研究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对接及资源整合
——以中华石鼓园文化创意产业为例
李剑清
(宝鸡文理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陕西宝鸡 721013)
摘要:在信息革命为内核的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国学研究与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不期而遇。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要向纵深发展,就应该与国学研究进行积极对接,协同创新。从传播方式、存在形态以及受众需求等三方面看,国学研究与文化创意产业都有深度对接的可能性。文化创意产业的发挥行业优势,以按照竞争体系积极整合国学研究资源,同时,以国学文化为原点,布局创意产业群,发挥集群优势。在深度融合、协同创新过程中,应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价值取向,切实发挥文化产业的文化服务功能。
关键词:国学;国学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对接与融合
所谓“国学”,是指中国固有之学术文化。传统时代并无“国学”一说,“国学”是在“西学”这个巨大的“他者”镜像的映照下出现的。随着20世纪早期“西学”思想体系源源不断的输入,国学研究如火如荼。因此说,国学研究是在中西文化论争的话语逻辑中而展开。文化创意产业是后工业时代的产物,是20世纪中叶美国出现的、并迅速席卷全球的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实体产业*20世纪40年代,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西奥多·阿多诺和马克斯·霍克海默躲避法西斯的迫害,移居美国,首次提出“文化工业”这一概念,对美国大众文化商品以及生产标准等,(如好莱坞等)进行批判。。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第三产业兴起的社会变革过程中逐步发展壮大的。
一、国学研究与文化创意产业是否有对接的可能
众所周知,国学研究是20世纪思想意识形态
领域里的知识生产,而文化创意产业是“生产力发展到较高程度和消费结构达到较高层次的产物,它们以创新和创造为核心,强调知识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注重提高产品的文化和精神内涵,是知识、智慧与灵感的特定产业或行业中的物化表现”[1]728。二者分属于不同领域,它们之间是否有对接的可能?我们从学理层面上分析,这种可能性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从传播方式上看,20世纪的国学研究往往通过师徒授受和图书出版等方式传播。尤其在传媒发达的现代社会,国学研究主要靠图书出版方式来传播。如今的图书出版业经过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大支柱*2005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拐点,许多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法规等均发布于2005年,参见陈汉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瞻》一文,载于《经济地理》2008年第5期。。因此,无论从国学研究出于昌明国学、满足知识界的阅读需求,还是图书报刊音像业考虑出版销量与经济效益等角度看,都存在着对接的可能性。
(二)从存在形态上看,作为“中国固有之学术文化”的国学,尽管内容驳杂,门类繁多,但其存在形态有两类:一是实物性的,如出土、存世的文物类;另一类是精神性的,以书籍等物化方式存在。第一类大致等同于王国维所云的“出土之文献”,而第二类大致等同于王氏所云的“传世之文献”。对具有实物性的国学,如出土文物等,可以通过建立大型博物馆,举办大型主题展览,建立主题性文化公园等,运用文字与实物相结合的方式展示现代国学研究成果。众所周知,宝鸡被誉为“青铜器之乡”,也是“中华第一古物”石鼓的出土地。2009年,宝鸡市委、市政府在“中华第一古物”石鼓的出土地——石鼓山上投资3.7亿多元建成的“中华石鼓园”。“中华石鼓园”是融“遗址保护、青铜器展览、石鼓文化展示、园林观光、考古研究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化生态公园。其中,气势恢宏的高台门阙、青铜原土的建筑符号寓意“青铜器破土而出”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和内五外九的层级的、高耸入云的石鼓阁,成为“中华石鼓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地标性建筑。矗立在石鼓山巅之上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其建筑造型将石鼓与铜镜巧妙结合——以石鼓为基座,以铜镜为顶面,饰以典型的西周凤鸟纹,其用意旨在突出周秦之风、金石之韵。 “青铜铸文明”是博物院内的陈列主题,分为“青铜器之乡” “周礼之邦” “帝国之路” “智慧之光”四个序列,展出了宝鸡地区出土的1500多件珍贵青铜器等文物。同时,并结合考古研究成果、历史文献为依据,揭示其历史文化价值。仿秦汉建筑风格的石鼓阁内,分层次展出北京故宫珍藏的石鼓复制品及石鼓史料、石鼓知识介绍、石鼓研究成果、珍贵字画、宝鸡历史名人事迹等。
对精神性的、以书籍等物化方式存的国学,可以借助艺术表演团体进行艺术演出或建成雕塑等形态。比如中华石鼓园中,将儒家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五德建成“五德园”,形象地阐释了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主要特征和历史渊源;通过横贯石鼓阁东西的汉文字长廊,全面反映了汉文字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记载了周秦时期对汉文字发展所做的重大贡献。再比如,今秋上演的话剧《伏生》,通过话剧人物塑造,讲述了焚书之后,伏生如何用生命保存文化经典《尚书》。通过文化创意产业,使国学和国学研究从学术象牙塔走向民众生活之中。再比如,2004年,汤显祖的《牡丹亭》在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下,被打造成了“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世界巡演时赢得场场爆满,给这门古老的艺术以青春的喜悦和生命。十年后,在国内多地巡回演出,依然不失为一场精神盛宴。除此之外,电脑软件制作公司和出版社联手,继续将图书等物化形式保存的图书,制作成电子书籍,方便传播,惠及后学。“20世纪90年代,国内一些电脑制作公司与有关出版社联手,将国学经典著作制作成光盘,如《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四部丛刊》《二十五史》《资治通鉴》等,都以光盘形式在市场发行,这极大地满足了学者们的藏书之需”[2]20。
(三)从受众层面上看,目前国学研究的阅读群体主要是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等以及高校文科大学生、硕博研究生。作为精英专业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充分的理论准备,有能力阅读纸质媒介的专业著作。虽然这个知识群体的人数随着高等教育以及硕博培养体系的大力发展而日渐壮大,但与整个民众相比,毕竟是少数群体。昔日从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广大民众,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闲暇时间日益增多,精神文化需求也大幅度提高。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国学热”的社会潮流的带动下,广大普通民众对国学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因此,国学研究界应该思考如何让“旧时王谢堂前燕”的学术研究“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就必须借文化创意产业的“东风”,利用新媒介直观形象地展示国学文化。另外,从文化经济学角度讲,人民群众的多样而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背后,存在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应该看到潜力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有效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二、文化创意产业如何资源整合国学研究
前面我们分析了国学研究与文化创意产业对接的可能性,那么,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角度看,如何对丰富的国学研究进行资源整合呢?
首先,结合相关文化创意产业的行业部门,积极高效地整合国学研究资源。文化创意产业“具体包括出版、音乐、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广播、软件、网络、广告、建筑、设计、艺术品、手工艺品以及时装设计在内的13种行业”[1]728。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绝大多数行业都有整合国学研究的可能性。
其整合方式有二:一是完整展示国学研究成果。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出版、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广播、艺术品等相关行业,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完整展示国学研究成果。具体来说,图书音像出版业应该积极策划,组织出版国学研究的相关成果;而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广播等行业,应该挖掘好的剧本或国学研究题材,发挥制作人员的聪明才智,制作国学研究的视听影像。比如凤凰卫视制作的《文化大观园·探访石鼓山》,利用电视媒体,采访相关考古学者,揭密石鼓山古墓的青铜密码,给大众提供了解国学文物考古的便利。二是汲取国学和国学研究的元素。另一些行业,比如网络、广告、建筑、设计、手工艺品以及时装设计等行业,可以吸收糅合国学元素符号,将文化产品的设计变成“有意味的形式”,并借助相关国学研究做简要阐释。
其次,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指标体系,大力挖掘国学研究资源。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相关指标体系有以下六个方面:文化实力、公共文化消费、市场收益、文化产出、文化资源与设施、人才与文化创新,每一项指标中又包括二级指标三级指标[3](图1):
图1 文化创新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
注:各项指标除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外均采用该地区人均值
从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活动实体看,文化创意产业既包括图书报刊音像业、广播电视业、图书馆、文化文艺表演业、文化市场等,还包括文化人才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文化设施,比如艺术表演团体、艺术表演场馆、艺术表演场所数、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基本设施的建设。其次是深度挖掘文化资源,既包括国学及国学研究领域的知识,还包括整合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科研机构,探索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途径。最后,根据三级指标的具体要求,文化创意产业的各行业实现文化产出的大发展、大繁荣。图书报刊音像业应该有关国学研究的图书出版数量、报纸刊发介绍国学和国学研究的文章数量、期刊出版中刊发国学研究的论文数量、国学与国学研究的电子出版物以及录像制品出版数量,等等。
再其次,文化创意产业与高校、研究所等学术研究机构横向联合,实现产、学、研的深度合作,成立国学文化协同创新中心。高校、科研院所中的专家学者拥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而文化创意产业的行业或部门拥有资金、设备、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产、学、研的横向联合,目的是要打破行业壁垒,“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语)。
最后,政府应该以国学文化资源相对集中区为原点,周边合理布局相应的文化创意产业群,发挥集群优势。宝鸡中华石鼓园及其文化产业园区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在策划论证阶段,有学者主张以“炎帝故里”或“青铜器之乡”为文化资源,建设文化生态园和文化产业区,随后被一一否定。因为“炎帝故里”之争,就有湖北随州、山西高平,以及湖南株洲炎陵县和会同县之说。另外,虽然宝鸡被誉为“青铜器之乡”,但全国的青铜器出土地除此之外,还有河南安阳殷墟,湖南长沙宁乡炭河里遗址等地。有学者提出挖掘“陈仓石鼓”这一文化资源,得到充分肯定。因为“陈仓石鼓”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毫无争议的。而且“陈仓石鼓”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影响力极大。“陈仓石鼓”是全国性重要的国学文物,故而将其定名为“中华石鼓园”,并诚请著名的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题词。同时,考虑到宝鸡作为“青铜器之乡”,故而将原有的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迁址到石鼓山上,更名为“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与石鼓阁遥相呼应,造成集群效应。之后,2014年10月,投资6亿元建成的精品古玩街、文化艺术品市场和旅游文化产业园已经竣工。中华石鼓园一带,商铺林立,异常热闹。
三、国学研究与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的价值取向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明白了国学研究与文化创意产业能过顺利对接以及如何进行资源整合。那么,国学研究与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过程中应坚持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呢?
首先,我们看20世纪的国学研究的基本价值取向。国学研究的价值取向与它的研究场域和立场方法有关。国学研究是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里的知识生产。其生产场域主要集中在高校以及科研院所*雒江生《论国学与国学研究》一文,梳理了民国时期国学研究的研究中心:一是章黄学派,二最北京大学,三是清华大学,四是前国立中央研究院,载于《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以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为中心国学研究的基本路径是“倾向于刨根究底地挖掘史料以说明国学产生、发展、流变的过程,并试图诠释或构建出一些理论规律来”[3]3。同时,20世纪的国学研究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经史学术视野之中,而具有广阔的国际学术视野,这意味着20世纪的国学研究是在西方学术文化思想这个巨大“他者”的镜子下映照出来的。其价值立场或意义在于“建立对国家(是文化意义上的国家,而不是政治意义上的政府)的认识,过去的传统在一个需要建立历史和形塑现在的国度,他提供记忆、凝聚共识、确立认同”[4] 291—292。因此,国学研究是在纯粹的思想文化层面上,对作为“文化共同体”的“中国”进行文化认同。
其次,我们看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取向。发源于美国并迅速席卷全球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完成了从理论建构到现实实践的转变,成为后工业时代最主要的经济力量。尽管西方理论界对文化创意产业缺乏明确而统一的界定,但按照文化经济理论家凯夫斯的理解,创意产业提供了宽泛地与文化的、艺术的或仅仅是娱乐的价值相联系的产品和服务。它们包括书刊出版、视觉艺术(绘画与雕刻),表演艺术(戏剧、歌剧、音乐会、舞蹈)、录音制品、电影电视,甚至时尚,玩具和游戏。从本质上讲,文化创意产业是现代资本主义时代的一大征候——一切物品都变成了商品,都成了消费的对象,连文化领域的知识、观念、思想等都成为消费性的商品。正如有学者所说的,“长期以来,文化和经济是两个领域,但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物品都变成商品,文化也通过产业化的形式进行生产。20世纪初期,随着电影、表演艺术等文化形式与资本主义工业的结合。文化丧失了独立性,被资本化了,变成了一种产业”[5]503—504。然而在西方文化经济学家的大力鼓吹下,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国际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因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人数。
国学研究与文化创意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创新过程中遵循的价值取向是社会效益第一,同时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10月15日,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他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明确提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虽然,文化创意产业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这一性质就决定就不能不考虑经济效益。同时,文化创意产业也要提供文化服务,这就要求遵循社会效益。如前所述,国学研究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为“文化共同体”的“中国”,提供记忆、凝聚共识、确立认同。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学研究与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凝聚共识,为“中国梦”提供记忆,确立认同。文化创意产业整合国学研究资源,提高相关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汉欣.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瞻[J]. 经济地理,2008(5):728-733.
[2]夏汉宁.数字时代与国学研究新气象[J].江西社会科学, 2007(8):19-22.
[3]李卫强.北京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3):90-96.
[4]谢金良.关于国学研究的若干思考[C]//中国的前沿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2006年度)青年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M].北京:中华书局,2011.
[6]赵继敏,刘卫东.文化创意产业的地理学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 2009(7):503-510.
【责任编辑卢春艳】
The Jointing and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on Researches on Sinology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of Culture
——Taking the Cultural Creativity Industries of
Chinese Stone Drums’Park as an Example
LI Jian-qi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Baoji,Shanxi 721013, China)
Abstract: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centered around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the traditional researches on sinology encouter the emergent creative industries of culture. If the Chinese creative industries of culture wants to develop in depth, they should actively joint with researches in sinology, so as to carry on the innovation. This paper argues there will be a deep jointed possibility in researches in sinology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of culture according to dissemination way, existence shape, and numerous demands.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of culture desires to play industry advantages, so they should actively integrate resources of researches on sinolog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mpetition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taking sinology culture as the origin, they also lay out creative industries group and play the advantages of colony. In the process of deep 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hey should insist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in social benefit and economic benefit ,and effectively play cultural services function of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Key words:sinology; researches in sinology; creative industries of culture; joint and fusion
作者简介:李剑清(1977—),男,陕西大荔县人,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古文学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13JK0262)
收稿日期:2014-10-20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5.02.014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5)02-007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