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的反思和策略
——基于新HSK留学生调查问卷的分析
2015-03-07姜礼立郭笑
姜礼立郭笑
(1.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1;2.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的反思和策略
——基于新HSK留学生调查问卷的分析
姜礼立1郭笑2
(1.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2.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听力理解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它直接关系到留学生新HSK考试的通过率,更关系到留学生的交际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留学生对新HSK听力理解考试的态度、困难以及对听力教学的期望和要求,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为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和留学生备考新HSK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对外汉语听力教学;新HSK考试;调查问卷;教学策略
HSK,又称汉语水平考试,是由北京语言大学设计研制的一个标准化考试,测试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水平。新HSK是一项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重点考查汉语非第一语言的考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新HSK分笔试和口试两部分,笔试和口试是相互独立的。笔试包括HSK(一级)、HSK(二级)、HSK(三级)、HSK(四级)、HSK(五级)和HSK(六级)。在这六个等级中,听力自始至终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学习语言四要素——听、说、读、写中排位最前的一部分。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听力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听力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留学生HSK的通过率,更关系到留学生的交际和语言能力的培养。
本文拟通过留学生对新HSK考试听力理解部分的调查问卷,深入地了解留学生在新HSK听力理解考试过程中的困难和学习过程对听力教学的期待和要求,进而及时地在听力教学中进行调整,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主要调查对象是在长沙市部分高校中进行汉语学习的留学生,他们在国别、年龄、学习目的、学习时长上均有不同。这就保证了样本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使调查结果更加科学、准确。
我们发放130份调查问卷,回收102份,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达60%。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调查对象的汉语基本情况为:43.6%的人是中级水平,26.9%的人是高级水平。这些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情况为:47.4%的人,汉语学习时间在一年以下;21.8%的人,汉语学习时间在一年到三年间;11.5%的人,汉语学习时间在三年到五年之间。在HSK考试前留学生也选择了不同的备考方式,有44.9%的留学生选择了自己复习;有38.5%的留学生更愿意去参加辅导课的复习。关于备考HSK考试的时间,留学生中有28.2%的人选择了需要用一个月的时间去复习和准备;有35.9%的人选择了需要两个月的时间去复习;另外还有29.5%的人选择了用两个月以上的时间进行复习和准备。在上课次数方面,有32. 1%的学生认为每天上一次辅导课比较合适;有39.7%的学生觉得每周上一次课比较合适;5.1%的留学生选择了每个月上两次课;7.7%的留学生认为每个月上一次课比较合适。对于上课时间的安排,7.1%的学生认为一次上一个小时就好;65. 4%的学生觉得每次上两个小时的课比较合适;还有11.5%的学生认为每次上课时间要达到三个小时。对于汉语的学习以及参加HSK的考试,留学生们也各有自己不同的求学目的,在这其中,有27.4%的学生报考的目的是为了升学,有23.3%的学生报考是为了单纯的测试水平,有32.9%的学生的报考目的是提高水平,有12.3%的学生的报考目的是工作需要,另外还有4.1%的学生选择的报考目的为无目的。
从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调查对象总体都有一定汉语学习经历,对汉语有一定了解。并且多数学生的学习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和测试自身的水平,以及升学等。在HSK考试前他们也都会抽出较多的时间来做充分的准备,并且有近一半的学生希望通过辅导课的有规律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汉语成绩。
二、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我们设计的留学生对新HSK考试听力理解部分的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留学生HSK听力理解考试的障碍调查;第二部分是留学生对HSK听力理解教学的期待和要求的调查。
(一)留学生HSK听力理解考试的障碍调查。
1.听力理解考试中学生面临的困难分别是:图片看不懂;读得太快;不认识词汇;来不及看题等四个选项。留学生的选择比例见下表1。
表1 留学生对“听力理解考试中学生面临的困难”一题的选择情况
我们可以看出,在HSK听力理解考试中,留学生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词汇障碍,选择“不认识词汇”的学生比例占32%,选择“来不及看题”的学生比例也占到29.4%,究其原因,还是对词汇的掌握不够熟悉,导致做题速度下降。
2.在具体的做题中,学生可能对不同题目的障碍性有所区别,因此设计了这个题目,请留学生选出觉得最难的题型是什么。具体的数据情况,如下图1。
图1 留学生选出的觉得最难的题型分布图
根据图1,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HSK听力理解试题中“判断对错”“根据问句选回答”和“选词填空”三种题型感到比较困难,比例分别为:27%、25%和23%。因此我们就可以根据调查的数据对学生感到比较困难的题目进行着重辅导。
(二)留学生对HSK听力理解教学的期待和要求的调查。
1.留学生希望老师用什么方法来训练他们的听力?其中有38.4%的留学生选择希望老师通过讲解做题技巧来训练自己的听力;有23%的留学生选择让老师通过讲解听力练习题来训练自己的听力;选择让老师讲解录音文本来训练听力的留学生有6.4%。
2.针对听力训练的材料,留学生希望老师选用哪一种?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学生还是更倾向于做HSK的模拟题来训练听力,有47.4%的学生选择了这样的方式;仍然还有23%的留学生选择了看中文电影、10.2%的留学生选择了听中文广播的方式来训练听力。
3.针对听力选择图片的出题方式,提出了“看不懂图片时,哪种方法最有帮助”的题目,留学生的选择情况如下图2所示:
图2 留学生对“看不懂图片,哪种方法最有帮助”
一题的选择情况
4.如何帮助学生练习听力当中的生词、难词:占比例最大的是留学生希望老师对常考词汇进行总结,比例高达43. 6%,另有26.9%的留学生选择让老师加大词汇量的讲解;选择对重点生词进行反复训练的学生占24.4%。
5.人名、称谓等词语听不懂时,留学生希望得到的帮助为:留学生希望教师在辅导中扩充学生对此类词语的积累的占到30.8%;另外有28.2%的留学生认为可以忽略这些词语,只重点训练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还有19.2%的留学生希望老师总结这一类词语的特点,提高自己对此类词语的敏感度。
6.数字与时间题也是听力常考的题型,当学生遇到此类障碍时,希望得到的帮助为:29.5%的留学生选择了加大对时间、数字等词语的听力训练量,多听这类词语,用这个方法来提高做题效率;20.5%的留学生选择请老师总结出这类题目的出题规律,并在辅导时利用能够让学生掌握规律,从而利用出题规律来帮助学生快速找出答案;只有7.7%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加大对时间名词或数词的讲解。
三、教学反思和教学策略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对于HSK考试中的听力试题留学生有着不同程度地困难。其中词汇的困难障碍最大,并且还有很多学生由于词汇的掌握量不是很好,造成题目也无法正常理解。在具体的题型中,许多留学生对于词汇选择,判断对错、以及数字,场合,称谓等词语的辨识中常常会感到迷惑。在调查问卷中,学生不仅选出了他们感到比较困扰的问题,并且也根据我们的调查报告相应地提出了希望老师能够为解决他们的困扰所采取的措施。
根据我们对留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需求和困扰有针对性的来安排教学。在辅导中应该有意识的突出重难点词汇、高频词汇、以及类型性的词汇(例如:数字、时间、称谓、场合、态度等类别词语)的教学,给学生进行规律性的总结,并且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这些词语,以达到应考的针对性。如此,才能有效的提高留学生的听力水平,再加上对应考规律的讲解,才是真正的起到了听力训练的作用。下面我们将从五个方面来具体地讲解一下针对HSK听力理解考试的训练方法。
(一)联想猜测训练。本次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不少留学生在做听力题时都有词汇理解障碍的问题,会出现词汇听不懂,词语看不懂的现象。词汇学习是由少到多的一个渐进过程,平时必须有量的积累。一些有经验的答题者听到不熟悉的词语,会根据上下文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意义的推测和判断。听力教学希望通过教师一定质与量的训练、启迪、诱导,使学生的联想猜测能力能充分发挥,以提高理解言语信号的质量。例如,“固始自汉代设县距今已有1900年的历史,它名胜众多,风景优美”,问上句中的“固始”是什么。本题出题者的目的是想让留学生了解“设县”一词的含义,以及如何根据“设县”来推断地方的名称;另外他还想让留学生明白“名胜众多、风景优美”这样的句子一般是用来形容什么的。如果留学生明白了“设县”和“名胜众多,风景优美”的含义和用处,就能很快地选出正确的答案。因此,教师可以结合乡土情况,使用类似以上的词语向留学生介绍当地的历史风景文物古迹,以便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二)固定表达法的类推训练。汉语中有许多固定表达法,虽然这些表达的形式没有词语稳定,但是大多数都作为一种搭配固定的表达某一种意义。留学生在考试中常常会遇到因固定表达法积累不够而产生偏误的情况,因此要重视类推训练。听懂训练材料是训练的目的,但是如果学习能够学会听懂同类的表达格式、提取重要信息,这样才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
(1)我今天非要去找李明把话说清楚。
问:我到底想不想去找李明?
A.想去找李明B.不想去找李明
C.题干中没有提到D.不知道
面对这一类题目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义的句式,许多留学生受到前期学习过的汉语否定句表达法负迁移的影响,大部分都选择了B项。经过我们对“非”的含义和用法的讲解以及与否定词“不”的对比分析,再辅助于同类题型的大量训练,如“她非要今天去超市买东西”,要求推测她要不要去超市买东西时,留学生就会很轻松地选出正确的答案。
(三)听力训练要与口语训练相结合。根据听力作为获取信息的方式,我们可以将听力活动分为“注意”和“重建”两个部分。语音是一瞬即逝的,因此,单纯的听话过程,留学生不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便老师深刻的讲解,留学生也只能“就题论题”,熟悉老师讲解的题目,不能得到准确的反馈信息,进而举一反三。而在听力教学的课堂上,教师更多采用的“教师传授——学生学习”的单一授课模式,缺少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因此,学生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只顾埋头做笔记,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讲解的知识点上去,对老师所讲内容也就一知半解,长此以往,留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就得不到提升。所以教师在听力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地增加同留学生之间的口语互动。“听后模仿”就是一种很好的基于“教师——学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解完听力课程后,让学生针对此课或者与此课相关的HSK听力理解部分试题的重难点进行模仿造句。这样就可以帮助留学生培养一种把感觉记忆转入短时记忆的能力,通过不断的听后模仿训练,留学生就可以熟练地掌握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转化过程。例如:
(2)他经常旷课迟到,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谈话对他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问:说话人是什么意思?
A.他会做饭B.他和老师在办公室吃饭
C.他因为吃饭迟到了D.他经常被老师叫去谈话
尽管此题出现了“家常便饭”这样的熟语,但因为语境提供得充分,所以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来说也是可以选出正确答案的。通过具体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其基本义以及适用的句型,为了加深学生对熟语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并造句,结果就可能出现了“他家常便饭地去打球。”“小鸟家常便饭的飞过来。”这样不恰当的句子。这就说明学生并未真正的掌握词语的意思和使用方法,因此必须结合口语的训练。如果教师在备课中就注意到了这些问题,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设置相关情境,可以更为迅速地引导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这也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听力训练要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在新HSK听力理解考试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有关中国的民俗风情、地域特色的词语,比如“单位”“分房”“半斤对八两”“二百五”“拜年”“伴娘”“伴郎”“养儿防老”等。留学生如果不了解这些词语背后的文化背景,就可能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也可能会在公共场合因误解该词而造成交际障碍。实际上,加强听力中的文化教学有助于语言教学的效率。例如:
(3)你们怎么半夜三更喝什么酒。
问:这句话体现了说话者什么样的语气?
A.责备的语气B.无所谓的语气
C.开心的语气D.赞成的语气
很多留学生,特别的是来自欧美等国的留学生对答案选择A项,很不理解。因为在他们国家晚上去酒吧喝酒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所以他们就体会不出这就话中包含的责备之意。但是当他们了解了中国一般没有半夜喝酒的文化习俗之后,他就很容易选出正确的答案。
(五)语音训练要加强。听力训练中,语音训练是不可忽视的一项。留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应该注意纠正自己的读音,分辨同音字、词。在连串的语段中能够清晰准确的分辨各种语音形式,正确的理解词意、句意。只有这样,在考试的时候才不会因为自己的错误发音与听力材料的不匹配而影响听力测试的效果。如:
(4)我骑车回家比你坐汽车都快,还是我先到家。问:这句话的意思是?
A.他坐汽车比我先到
B.我们两个都骑车,我先到
C.我骑车比他坐车快,我先到
学生只有在准确区分语音差别的情况下才能准确的做出选择,否则很容易因为语音识别度不高而出现错误。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也要多注意纠正学生的汉语发音,并且对于此类的同音或近似读音的词语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编撰一些语音训练方面的材料,打破听力和口语之间的界限,拓宽视野,从大众媒体以及小说、谚语等多方面寻找这方面的语料。
对于听力应试训练教学,教师必须要有讲解、有分析、有说明。这就需要教师做充分的备课工作,根据学生的阶段水平去选择相应难度的听力题目,反复分析听力材料中可能出错的地方,挑出教学的重难点,听力训练前做好针对性的“预听”。训练结束后针对易错点、重难点进行大量的同类相关题目强化训练。与此同时,试卷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答卷,询问选择错误答案的原因,真正弄清楚学生错误的症结何在。也要善于鼓励学生,对学生每一次成绩的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汉语听力能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我们通过统计分析留学生对新HSK考试听力理解部分的调查问卷,更深入地了解到留学生对新HSK听力理解考试的态度、困难以及对听力教学的期望和要求,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反思和教学策略,希望能够给当前的对外汉语听力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也希望对留学生备考新HSK提供一些帮助。
[责任编辑靳开宇]
中图分类号:C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0438(2015)06- 0126- 04
收稿日期:2015-03-14
作者简介:姜礼立(1988-),男,河南信阳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助教,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汉语语法学;郭笑(1988-),女,河南洛阳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汉语词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