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情态助动词跨科较比及搭配探析
——基于硕士论文摘要语料库的研究
2015-03-07赵轶哲
赵轶哲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认知情态助动词跨科较比及搭配探析
——基于硕士论文摘要语料库的研究
赵轶哲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认知情态助动词是模糊语言形态层面的语言原型,有着独特的语义特征和语篇功能。以母语为英语的硕士生论文摘要为语料库,首先探讨了硕士生论文摘要中的认知情态助动词在各个学科分布特点,得出情态助动词与各个学科研究方法和特点没有必然联系的结论。然后进一步探析和归纳了九个认知情态助动词的模糊性及搭配特征,由此揭示出认知情态助动词在调和学术语言的委婉语气和精准程度中的作用。
认知情态助动词;语料库;搭配特征;论文摘要
一、 引言
学术论文写作强调客观、真实、准确,论文的写作通常要求作者淡化主观感受。不少人想当然的认为论文写作的客观性依赖于对事实简单客观的语言陈述,理应排除作者的主观感受。Swales(1990;丁展平 2002)认为,学术论文并非对研究的简单客观陈述,而是一个远距离的复杂重建的过程,需要预期来自学术界的反应并予以回应。论文写作本质上是作者和读者的交互,作者在陈述自己观点的同时,采取恰当的认知情态(epistemic modality),避免过分绝对化的陈述,从而使自己的观点更容易被受众认可。本文将以自建语料库为基础,探讨母语为英语的硕士生论文摘要中的认知情态助动词,旨在为国内作者撰写英语学术论文摘要提供借鉴。
二、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模糊限制语中的认知情态助动词(can, could, may, might, must, shall, should, will, would)是认知情态在形态层面的语言原型(Huddleston 1984;Gabrielatos & McEnery 2005)。通过认知情态助动词的使用,作者将命题作为观点陈述,而非是局限于描述单纯的事实。国内外很多学者对认知情态助动词的模糊性,推测性及主观性进行了探讨(Lakoff 1973;Palmer 2014;胡益军 2012;余盛明 2014等)。同时,国内外学者也对各类文体中认知情态的使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Hyland 1994; Fu & Hyland 2014;蒋婷 2006;蒋跃,寇英 2011等),但研究对象多为单一学科内部的探讨,对不同性质的学科中认知情态助动词使用是否存在规律性仍继续需要实证性探讨,同时对论文摘要中认知情态助动词搭配特征的探讨仍然欠缺。本文基于语料库对论文摘要中认知情态助动词进行分析,将着重探讨两个问题:
(1) 不同学科中认知情态助动词的使用与各个学科研究方法和特点是否存在必然联系?
(2) 认知情态助动词在论文摘要中具有什么样的搭配特征和模糊作用?
三、 语料及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基于自建小型语料库,语料均从网站http://pqdt.calis.edu.cn/中搜集而来。语料收录了文学、心理、历史、机械、工程、数学六大学科从2008年到2013年360篇英语硕士论文摘要,论文作者均以英语为本族语,采取了随机抽样的方式,各个学科每年各选取10篇。为了方便检索,建库时根据学科名和年份对每个摘要进行编号(例:心理学2012年第一篇文章的文件名为“201201PSYCHOLOGY”)。通过运用Antconc 3.2.1,对六大学科中的九个认知情态助动词进行检索,分析对比其使用频率特征,讨论它们在学术英语中的模糊性特征和功能。然后用BFSU Collocator 1.0检索认知情态助动词的显著搭配词并进行讨论。
四、 统计数据及分析
首先使用Antconc 3.2.1从语料库的提取九个认知情态助动词在六大学科中的观察频数,然后将观察频数除以各学科形符数(文学3303个形符,心理2837个形符,历史2228个形符,物理3284个形符,工程3793个形符,数学2129个形符),同时将九大认知情态助动词各自总频数除以语料库总形符数(10328个形符),并按照每一千次出现的频率进行标准化,得到以标准化频率,如表1所示。
表1 认知情态助动词频数和标准化频率
Hyland(1999)指出认知情态词频率和学科性质具有显著关联性,以心理、语言学、社会学等为代表的软学科中认知情态词出现频率远高于科学工程类等硬学科。但是通过观察表1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学科物理、工程、数学的认知情态助动词使用频率远高于社会学科文学、心理和历史。前者没有因为采取侧重数理演绎与实验的方法而减少认知情态助动词的使用,同样后者侧重内省和思辨的研究方法并没有导致认知情态助动词使用频率的提高,这说明认知情态助动词的使用与学科研究方法和特点没有必然联系。为了更直观地观察数据,本文将三个语料库中九个模糊限制语的词频和频率由大到小,进行重新排序,得到数据如表2所示。
根据表2数据显示,9个认知情态助动词中使用频率最多是can和will,几乎占了所有情态动词使用频率的一半。May的使用频率也较高,其中在心理,物理,工程和数学论文摘要中频率较高。Would、could和should使用频率居中,在物理,文学中使用较多。Must,might,shall的使用较少,在历史类摘要中没有出现,shall的使用仅出现了一次。下面我们依次对九个认知情态动词使用和搭配特点进行分析。
表2 认知情态助动词标准化频率(降序排列)
1. Can & Could
Can的模糊情态意义表示作者对命题肯定确切的态度,说话人对命题的自信程度较强,准备承担命题真实度的责任。下面我们利用BFSU Collocator 1.0研究can的搭配特征,左右跨距设定为5,计算其搭配词的频次和互信息值3(MI3)。结果显示,频次最高的词为be,其频数为78次,互信息值3为16.5016。
Hunston(2002;梁茂成 2010: 96)提出互信息值大于3的搭配词视为强搭配词。可见,can与be动词搭配使用频率高,can用于被动语态的次数占其使用频率的一半还多。被动语态是学术英语写作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方式,其效果是将施动者隐性化,使文章更简洁,突出重点(马静,王双芷 2013)。其中“can be used+介词”类联接方式来表示目的,用途和适用领域范围的占20次。
Could可以表达可能性、许可或者能力等意义。但从本质上讲,could是认知情态的,能够减轻命题语气的绝对化(Coates 1983: 167)。Could的使用使作者对命题可能性评估的模糊性增强,扩大作者与命题之间的距离(Hyland 1996)。
值得注意的是“can+be+V-ed”类联接形式占can出现频率的51.3%,而“could+be+V-ed”类联接形式占could出现频率的78.9%。Could与be的搭配出现的频率高于can与be的搭配,这表明前者搭配使用更为常见。Could与can相比而言(例句如下),语气更为委婉,could与be搭配使用进一步说明作者试探性态度,增强了语气的模糊性。
201109ENGINEERING.txt...methylation or histone modifications that can be passed on from one...
201309ENGINEERING.txt...More accurate correlations could be obtained by using additional correlating parameter...
2. Will & Would
Will的认知情态意义涉及作者根据当前表达对未来事件的预测,通常包含作者对命题的信心,同时也暗示作者有充足的证据来证明命题的合理性。通过BFSU Collocator1.0检索will的搭配词,左右跨距分别为5。Will的搭配词中be出现了35次,互信息值3为13.1055,位居第一位,与can和could相似。在强搭配词中,我们发现we出现了27次,互信息值3为12.2515,I出现了11次,互信息值3为9.3407。可见人称代词we和I与will搭配使用率较高。人称代词we和I与will的搭配凸显了作者在命题中作用,明确作者的观点。“I will”与“we will”之间有着细微差别,“I”的所指对象是作者本身,而“we”的所指对象较为复杂,可以指作者、作者在内的相关研究者,或包括作者在内的大众(张曼 2008)。语料统计表明we的使用频率远高于I,用“we will”不但可以使作者参与到命题中来,而且还可以使作者所负有的责任降低。
Would表达认知情态意义主要由两种形式,一种是条件句“if..., you will...”中表不真实的假设,这种情况在语料库中仅出现了两次。Would另一种情态意义是表示命题的预测性,但语气上没有will强烈。would用法使陈述的命题留有余地,避免把自己的推理或观点强加于人而导致批评或指责。作者适当使用would来表达程度较强的模糊语气,同时使用will的频率较高,来表示研究的可信度,以引导读者认可作者的研究成果。
3. May & Might
May的模糊情态意义表示可能的判断,不十分肯定的估计或推测,表示说话人对命题的自信程度较弱,没有把握。May作为认知情态助动词可以修饰作者的命题,暗示作者陈述的不确定性,涉及的通常是有关可能性和判断的评估,实则反映了作者研究的真实状态,从而使论断更为可信和准确(Skelton 1988;丁展平 2002)。
通过BFSU Collocator 1.0计算出may的搭配词,may与be的搭配频率最高,频次为27次,互信息值3为17.0086,类联接“may be+名词”出现了7次,“may be+动词”出现了7次,“may be+形容词”出现了13次。另外may not的搭配也非常显著,其频次为8,互信息值为8.7553。
虽然might和may都表达可能性的意义,很多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但是might的语气更加具有不确定性。通过表2的频率统计我们可以看出,认知情态模糊词might出现的频率非常低,该词在表达可能性、肯定性上语气最弱,当作者想表达自己对观点的自信或者陈述具备说服力时,might使用过多会造成作者对自己的研究或观点信心过低的印象。
4. Shall & Should
使用频率最低的是shall,其语义随人称搭配词而变化。在第一人称中,shall表示对未来事件的预测或意图,力度和确定性强,精确性高。而在二、三人称搭配使用,表示允诺、义务、警告等。在学术摘要中很少使用shall,避免造成个人观点强加于人的印象。
Should的认知情态意义表示预测,暗含劝告或建议的意思,其强调的可能性较大,但语气比shall委婉,在语料库中的使用频率远超于shall。通过BFSU Collocator 1.0的计算,be同样为should的强搭配词,其出现次数为12次,互信息值3为10.8382。
5. Must
Must在传达认识情态意义时,表示命题很可能发生或符合逻辑,说话者受认知动力和障碍驱动,对命题的真值做出推论(张清竹 2011)。梁茂成(2008)在探讨情态序列与情态语义类型的对应关系中指出当must在认知情态意义时与句式“must+完成体”、“must+进行体”和“must+静态动词”具有典型搭配关系。
通过BFSU Collocator 1.0的统计结果,我们发现“must+be”搭配出现了6次,互信息值3为9.1135。Must be的使用可以弱化施动者的角色,但推测性依然较强,作者对命题的态度比较肯定。同时,“must+have”搭配出现了2次,互信息值3为5.0785。Must have同样表示结论性推断,其主语为无灵动词,从而扩大了作者与命题真实度的距离,从微观方面实现了对认知情态的调控。值得注意的是,must常用于与一般现在时搭配,而“must+完成体”和“must+进行体”的搭配在语料库中没有出现。究其原因,论文写作常常对现在事件真实性的进行肯定推测,而非对过去或进行事件推测。
五、 结语
本文基于自建语料库自建小型语料库,对九个认知情态助动词在六个学科的使用频率和搭配特征进行了探讨。认知情态语的使用与科研方法的客观性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其使用频率的差别是基于作者对命题的真实性模糊度的调控,将其单纯归因于学科文化差别的做法是不科学的。本文通过研究认知情态助动词的搭配词,发现be动词与认知情态助动词存在强搭配关系。使用被动语态可以凸显命题内容的客观性,弱化信息的直接来源。另外,人称代词和认知情态主动词的搭配也值得注意,作者希望通过强调自己在语篇中的声音来增强研究的可靠性并促使读者与自己达成一致(吴格奇 2013)。
认知情态助动词不仅仅是防止陈述言过其实,可以使作者保持适当的谦虚和谨慎,与同行和受众之间保持适当的协商余地。认知情态在学术英语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有助于增强学术英语语言的科学性精确性和可信度。
Coates, J. (1983).TheSemanticsoftheModalAuxiliaries[M]. London and Canberra: Croom Helm.
Fu, X & Hyland, K. (2014). Interaction in Two Journalistic Genres: A Study of Interactional Metadiscourse [J].EnglishTextConstruction(7).
Gabrielatos, C. & McEnery, T. (2005). Epistemic Modality in MA Dissertations [J].LingüísticayFilología(61).
Hyland, K. (1994). Hedging in Academic Writing and EAF Textbooks [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3).
Hyland, K. (1996). Writing Without Conviction? Hedging in Science Research Articles [J].AppliedLinguistics(4).
Hyland, K. (1999). Disciplinary Discourses: Writer Stance in Research Articles [J].Writing:Texts,ProcessesandPractices.
Huddleston, R. (1984).IntroductiontotheGrammarofEnglis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unston, S. (2002).CorporainAppliedLinguist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koff, G. (1973). 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 [J].JournalofPhilosophicalLogic(2).
Palmer, F. R. (2014).ModalityandtheEnglishModals[M]. New York: Routledge.
Skelton, J. (1988). Care and Maintenance of Hedges [J].ELTJournal(42).
Swales, J. (1990).GenreAnalysis:EnglishinAcademicandResearchSetting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丁展平(2002). 英语学术论文中的循言研究 [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6)。
胡益军(2012). 英语情态动词的距离性范畴 [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
蒋婷(2006). 论学术英语中的情态模糊限制语——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J]. 外语电化教学(110)。
蒋跃, 寇英(2011). 模糊限制语使用的历时对比——以1990-1994年与2005-2009年英语医学论文中模糊限制语使用为例 [J]. 外语教学(6)。
梁茂成(2008). 中国大学生英语笔语中的情态序列研究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文双月刊(1)。
梁茂成, 李文中, 许家金(2010). 语料库应用教程 [M]. 北京: 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马静, 王双芷(2013). 学术论文引言中认知情态型模糊限制语的人际功能——以纺织类学术论文为例 [J]. 东华大学学报(4)。
吴格奇(2013). 学术论文作者自称与身份建构——一项基于语料库的英汉对比研究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3)。
余盛明(2014). 英语心智谓词的模糊性及其语际语用发展研究 [J]. 外语教学与研究(1)。
张曼(2008). 中外摘要中第一人称代词用法的对比研究 [J]. 上海翻译(2)。
张清竹(2011). 情态动词 must的情态意义研究 [J]. 考试周刊(47)。
2015-03-04
赵轶哲(1990-),女,汉族,山东济宁人,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料库语言学、词汇学、语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