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外体育工程学前沿与热点分析
2015-03-07王磊磊
王磊磊
近期国内、外体育工程学前沿与热点分析
王磊磊
在对近2届国际和国内体育工程学术会议论文进行梳理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阐述了2012—2014年国内、外体育工程学的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初步给出了体育工程学科的定义,并对如何构建体育工程学研究的体系框架进行了研究。同时,提出了我国体育工程学发展的对策、建议和设想。
体育工程学;运动接触面;运动数据;采集与分析;运动装备
1 引言
体育运动表现受制于“人自身”和“外在物”的共同影响。我国现有的体育科学研究体系的主要对象是“人自身”的因素,已发展成具有众多学科支撑的体育学,但鲜见针对“外在物”的研究,其缺少学科提供支撑,相应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数量和前者相比也是相差甚远。这对于体育运动实践的发展和相关体育产业的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因此,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这种不平衡现象亟待解决,针对体育运动实践中“外在物”研究的体育工程学的创建和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在国际上,针对体育工程学领域的研究发展非常迅速,这主要得益于国际体育工程协会(International Sports Engineering Association,ISEA)的发展与推动。ISEA是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Haake教授的倡导下,于1996年在英国的谢菲尔德成立。ISEA的目标是促进体育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的开展,同时,作为体育工程学研究人员和相关体育产业主体的联系纽带,每2年举办1次专业研讨会,促进产学研用的合作与共赢。ISEA还创建了《Sports Engineering》杂志,这本季刊目前已成为体育工程学领域的权威期刊。
在ISEA的带动下,国际上已有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长期广泛地从事体育工程学的研究和开展体育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在英国已有20多所高校开展了体育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比如谢菲尔德哈莱姆大学、伯明翰大学、利物浦大学等。每2年1次的国际体育工程学术会议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参与。至今,ISEA已组织召开了10次国际体育工程学术会议(表1)。
表 1 国际体育工程协会学术会议概览一览表
在我国,针对体育工程学领域的研究逐渐受到了体育界人士和工程界人士的共同关注和参与。近年来,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仪器器材分会的引领和推动下,我国体育工程学领域的研究有了较快地发展,研究人员和科研成果的数量明显增多。但是,与我国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其他学科领域相比,体育工程学在研究人员的数量和科研成果的数量上仍是相差甚远。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体育工程学在我国的学科体系中尚未获得相应的学科认可和学科地位。然而,体育运动实践的发展和相关体育产业的发展对体育工程学的需求日益增强,这也说明我国体育工程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与空间。
早在1981年,我国体育界的一些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向原国家体委科教司提出,应当组织专门的机构和人员,针对运动队训练和科研中的测试测量以及分析的技术手段的需求,进行相应的学术研究。经过一系列的筹备活动,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1981年11月,体育仪器器材分会成立,是隶属于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的二级分会。该分会成立30多年来,在国内、外组织了30余次的各类学术活动。由该分会主办的第6届中国体育工程学术会议于2014年4月在山东聊城召开。
我国高校培养体育工程专业人才始于2005年,是由沈阳工业大学试办的体育装备工程专业。2008年全国又新增了2所试办体育装备工程专业的高校,它们是聊城大学和武汉体育学院。
2 国际体育工程的研究前沿与热点分析
第9届国际体育工程学术会议于2012年7月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召开,论文集共收录156篇学术论文(表2)。
第10届国际体育工程学术会议于2014年7月在英国谢菲尔德召开,论文集共收录162篇学术论文(表3)。
由以上2届会议论文主题分布情况可见,体育工程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宽泛,也似乎很难界定清楚什么是体育工程学。截止目前,有专家或学者各自发表了对于体育工程学科的定义的观点。在此,研究者通过对相关研究课题的梳理和分析,对于体育工程学的定义发表见解。体育工程学领域的研究是以“运动中的人与物”为出发点,主要是围绕体育运动中的“外在物”展开的。在对工程学科总体进行了考察与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体育工程研究的特殊性,遵循逻辑学中对内涵定义的方法,尝试初步给出体育工程学的定义,即体育工程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中的人造物质和系统的制造、工作原理以及运动中的人与外在物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与技术。
牛顿力学告诉我们,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人类创造的体育运动实践亦如此,运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展现着内力与外力的相互作用。人体自身的运动是由神经系统主导控制,并由肌肉和骨骼系统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体育运动过程中的人的运动不是孤立存在着的,任何体育项目中人的运动形式都是通过“人自身”与“外在物”的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发生并进行的。本研究把这类与“人自身”直接发生相互作用的“外在物”统一命名为“运动接触面”,它们包括天然或人造的草皮、塑胶跑道、运动地板、滑雪场地、空气、水、运动鞋、滑雪板、各种球拍等等。
如上所述,任何运动项目都是在“人与物”的互动过程中发生和进行的。因此,对“运动接触面”展开的力学研究是根本所在,体育工程学研究的链条由此展开,从获取人与物的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与评价、并逐步延伸到运动计时与评分系统的研发与设计、运动装备的研发与设计、运动材料的选择与应用等。
研究者对国内、外体育工程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结合体育运动实践的需求,对体育工程学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归纳与抽象,研究得出体育工程学的研究框架(表4)。
表 4 本研究体育工程学研究的框架一览表
这些研究主题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之间的边界模糊,互相渗透,互有兼容,但为了廓清体育工程学科的完整图像,为后续的规范分类提供一个框架。研究者依据这4个方向对国际体育工程协会的近2届的学术论文的研究成果做一梳理,并借此展现体育工程学科的内秉特征。
2.1 针对“运动接触面”展开的力学研究
对人体的空气动力学或流体力学的研究。Annick[29]等人为了优化速度滑冰运动员阻力系数的降低,对速度滑冰运动员风洞阻力测量的动作影响进行了研究。Katsuya[40]等人对使用风洞对径赛跑步运动员进行精确气动测量进行了研究。风洞实验是这类研究最有效的方法。研究表明,尤其是双人跑,最佳纵排形状中跟跑者在领跑者后受到了最小空气阻力。
对投射物的空气动力性能研究。这类投射物包括标枪、铁饼、棒球、垒球、羽毛球、网球、足球、高尔夫等,它们共同的运动特征是在空中飞行,其受空气动力学的影响显著。Firoz[33]等人对棒球和垒球的气动进行了研究,测量一系列棒球和垒球的气动阻力。结果表明,棒球和垒球的阻力系数在复杂接缝及其方位的平滑范围内并不产生明显阻力危机。Firoz[34]等人还对美式足球的气动阻力测量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美式足球的阻力系数近似于其他椭圆形球,如英式橄榄球和澳大利亚足球。阻力系数在侧风情况下几乎比平常高出4倍。Takeshi[54]等人用风洞试验对现代足球的空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论认为,与8板块足球气动阻力系数相比,新的32板块足球的气动阻力系数与高尔夫球气动阻力系数更接近。Victor[56]等人对橄榄球气动(空气动力)进行了比较研究。对光滑表面和颗粒表面橄榄球进行计算气动属性研究,并对比其研究数据。Victor[57]等人研究了接缝和表面材料对网球空气动力情况的影响,调查市面生产的网球的接缝和表面材料的影响。分析和比较其阻力系数。Reno[51]等人对基于风洞测试数据的飞盘的计算机模拟进行了研究,用风洞测量了飞盘的三轴力和作用力的力矩。为了证明模拟结果的有效性,作者利用动作捕捉系统做实验,获取了真实的飞盘运动学参数。Jason[39]等人利用多普勒雷达测量球类阻力,探讨自转、接缝高度和速度对阻力产生的影响,并将结果趋势与实验室无风投射球的阻力测量进行对比。Kenichi[43]等人对高雷诺数旋转羽毛球的气动特性和流动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粒子图像测速(PIV)辅助了解风洞测试中球边缘相邻场的流场。得出羽毛球的高气动阻力是由球身裙围的间隔导致的结论。Alan[28]等对棒球的非旋转球的轨迹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与普遍看法正好相反,非旋转球路径和普通投掷的轨迹一样平稳流畅。Kazuya[41]等人对铁饼的气动特性进行了研究,利用风洞的全尺寸模型,测量了作用于铁饼旋转水平轴的气动力,和“非旋转”铁饼水平轴的气动力。得出铁饼旋转与否,气动系数几乎无差别的结论。
对运动器材的空气动力性能研究。Nathan[50]等人研究了侧风和车轮的对自行车运动员空气动力学的影响。Timothy[55]等人进行了腿部位置对自行车运动员空气阻力效果的准静态调查。
对冰雪项目的摩擦力学和空气动力学研究。这类运动项目包括滑雪、单板等。Len[44]等人进行了某品牌运动服对于长距离速度滑冰成绩影响的证据的研究。Luca[46]等人进行了越野滑雪比赛中高技术面料的透气性和阻力危机的研究。
水上项目的流体力学研究。这类运动项目包括各种泳姿的竞速项目、多种形式的赛艇竞速项目等。Motomu[49]等人对自由泳运动中水下机器手臂周围的气泡对推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Yoann[58]等人对赛艇中的流体力学——桨叶周围的流体力学进行了研究。Angus[30]等人在针对游泳装阻力对自由泳运动的时间影响进行了研究。
围绕“运动接触面”展开的力学研究是体育工程学领域研究的焦点,包含人与运动表面的相互作用、人与空气或水的相互作用、物与空气或水的相互作用、物与物的相互作用等,研究这类问题主要运用空气动力学和流体力学的知识及理论,研究的主要手段是实验研究(风洞或水槽实验)和计算流体力学。体育运动中的人体需要不断地通过自身或使用的器械与外力对抗,克服各种阻力进行运动,可以说流体力学现象在运动实践中几乎无处不在。竞技体育追求的目标是“更快、更高、更强”,其内在本质是各种力量及速度的比拼,要想获得更快的动作或速度,就要设法增加人自身的体能和优化相应的技术动作,并设法减少人体和器材在运动过程中的各种不必要的阻力。
2.2 针对“运动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展开的研究
Robert[52]等人利用数字图像技术测量直线跑时运动员动态足背表面形态和变形,利用多个同步高速摄影机捕捉步态周期的起步位相,据此测量足部表面形态和变形情况。Samuel[53]等人对模拟足球脚背踢球时脚对球交互作用的末端效应器的研发,检验人体足部与足球交互时利用踝关节模拟足部的跖屈变形机制的可行性。Henry[37]等人对使用视频标记分析了解足球运球运动的方法,数据被用于量化踢球和其他情况,使医学研究人员更好的了解头球时头颅的加速情况。Kazuya[41]等人对铁饼惯性力矩和释放状态的最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考虑了13个控制变量,其中12个与投掷技术有关。结果表明,并发优化的飞行距离较单独优化技术会更远。Aimée[27]等人对专业高尔夫教练对高尔夫挥杆动作关键技术参数的认知进行了研究,结合顶级水平的高尔夫挥杆,确定关键技术参数,并利用结果指导未来高尔夫生物力学研究和教练指导的技术。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获取运动中相关人与物的各种数据是体育工程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在体育实践中,依赖现代科技的各种传感器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可以获得更多客观量化的相关数据和信息。一方面,这些信息使得我们对运动员的动作技术进行量化分析,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优化方案。另一方面,所有的运动项目都需要更加客观的裁判标准,电子计时或评分系统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使得比赛的结果显得更加的客观与公平,与此同时,电视传媒等现代媒体也需要获得更多高清和准确的比赛现场信息。
2.3 针对“运动装备的研发与设计”展开的研究
Monique[48]等人对轮椅篮球运动的新型轮椅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降低车架重量,降低滚动阻力,增加推进效率。通过测试评估新型轮椅,新型轮椅不仅提高了技术性能,还提高了运动员表现。Heather[36]等人针对旋转运动中鞋外底设计对旋转中心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收集和分析了高速视频信息和测力板数据,获取运动鞋运动学和动力学结果。Hkitso[38]等人对一种提高速度世界记录的人力驱动自行车的设计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一种斜靠式自行车的研发。自行车的几何结构也要达到低速稳定性和控制输入的最优化。
运动装备的研发与设计包括各种运动训练和比赛使用的必备和辅助的器材和设备,比如篮球架、起跑器、跳高架、运动鞋、自由力量训练器材、组合力量训练器材等。这类研究侧重于物质装备的设计与结构组装,目标在于改进现有的物质装备或创造出新的物质装备。
2.4 针对“体育材料的性能与应用”展开的研究
Bardal[32]等人对高山滑雪比赛服的面料进行了研究,面料测试表明,根据平均比赛速度,不同高山比赛项目应有差异性的需求。Arnoud[31]等人对利用表面处理技术使赛艇速度加快进行了试验研究。关注于开发、特性确定和测试阻力减小的表面,如纳结构表面和微结构表面的疏水和亲水特性。Linda[45]等人对复合材料的冰球守门员球杆减震器的使用进行了研究,研究设计了减震器消除复合材料守门员球杆不必要的振频,以改善守门员握杆感觉。Motomu[49]等人对运动面料气动特性与压缩效应进行了研究,得出面料的表面质地在不同拉伸水平下发生变化,表面质地的变化对气动阻力有显著影响。Mike[47]等人对滑雪板的新型激光烧结材料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得出该材料不仅可以应用于滑雪板,还可被应用于包括鞋类或个人护具体育用品产业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材料的应用已成为推动体育运动实践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不同的体育实践中对物质材料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异,材料性能与应用研究已成为体育工程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是针对人工草坪材料、运动鞋服用料、运动防护用品的材料等开展的多种实验性研究。
3 国内体育工程的研究前沿与热点分析
第5届中国体育工程学术会议于2012年9月在山东聊城召开。论文集共收录了97篇学术论文,其中,和体育工程学研究领域直接相关的有51篇(表5)。
第6届中国体育工程学术会议于2014年2月在山东聊城召开。论文集共收录了36篇学术论文,其中,和体育工程学研究领域直接相关的有29篇(表6)。
通过比较以上国内、外学术论文主题的分布情况可以发现,国内对体育工程学的研究领域和国际相比略有差异,研究的主题相对较窄,对“运动接触面”展开的力学研究并不多见,可能是因为对该类问题的研究被归属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范畴所致。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体育系统软件的研发、运动数据的获取与分析、体育装备的研发与设计、体育材料的性能与应用研究等方面。研究者依据这几个研究方向对近2届国内的学术会议论文做一梳理,并借此展示近年来国内体育工程学科的研究现状。
表 6 第6届中国体育工程学术会议主题及其描述一览表
3.1 针对“体育系统软件研发”展开的研究
崔海亭[1]对WEB3d技术环境下太极拳学习系统的研究中,开发了基于互联网WEB3d技术的太极拳学习系统,三维模拟仿真的逼真效果,带给用户更多交互和视觉冲击,促进了运动技术的数字化,虚拟化继承和传播。李岩[10]等人在基于ios移动平台的太极拳虚拟仿真教学软件设计研究中,构建了ios平台下的大学体育数字化仿真教学环境,在数字体育教学手段上做了重大突破。设计的是一个太极拳专业性的互动系统,可在具有触摸技术的平板电脑上使用研究。王科飞[18]等人在“大学生运动处方咨询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研究中,采用神经网络聚类分析方法与案例推理相结合的方式,设计了大学生的运动处方咨询系统,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和健身需求,便捷的从系统中得到合理有效地运动处方。王永胜[19]对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软件的开发研究中,实现了体育课测试成绩的一体化、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使得体育教学和管理信息资源高速共享,提高管理的效益和质量。
3.2 针对“运动数据的获取与分析”展开的研究
胡璞[5]等人在对速滑分段式无线计时测速系统的研究中,设计了一套速滑分段式无线计时测速系统,完成了不同阶段时速的获取、无线信号传输、成绩换算与图形显示功能。黄希发[6]等人对运动面层冲击吸收测试方法的综述研究中,对各种测试方法的特点和差异进行了探讨,对我国运动面层测试方法标准修订、运动面层冲击吸收测试仪的研制和体育场地设施监测提出了建议。卢朝霞[8]在基于体域网的人体生理指标监控系统模型研究中,针对特殊人群生理指标监控需求,设计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人体生理指标动态监控系统。李祥臣[9]等人对无线惯导式人体运动捕捉系统being motion studio的设计与研发,通过对国内、外各种人体运动捕捉系统的对比分析,最后实现了无线惯导式人体运动捕捉系统的集成。李尚滨[12]等人应用无线定位技术在排球运动信息采集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定位技术的排球运动信息实时采集系统设计方案。刘建国[13]等人在“基于MEMS传感器遥控三维数字投掷器材的研制与科技服务”中,详细介绍和探讨了数字铅球、铁饼的结构设计、测力原理及相关的试验情况,两套系统应用于铅球和铁饼运动员的实际训练和在接近真实训练比赛环境下对运动员进行技术诊断。田原[16]在“体育视频全局运动分析技术研究”中,对使用特征匹配方法进行体育视频的全景图生成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综述,重点讨论了特征提取和特征匹配这两个关键问题。于岱峰[21]等人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在人体肌肉力量数据分析中的应用”研究中,通过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人体握力肌肉力量测试参数的分析,发现测试数据隐藏的信息资源,并探讨人体握力肌肉力量参数的结构特征、相互关系和数据可视化。
3.3 针对“体育装备的研发与设计”展开的研究
胡璞[7]等人研发一款篮球运球计时器,利用红外对射型传感器感应人体、记录开始运球的时刻,利用红外漫反射型传感器感应篮球、判断有效的投篮进筐次数、记录结束运球的时刻。林森[14]等人发明了一款具有保护功能的排球教学与训练防护服装,减小了运动员因为训练而受伤的几率,提高了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易红玲[22]等人在康复训练器材桨叶振动片的试制与评价研究中,建立了材料—器材参数—运动效果之间的关联,形成了桨叶振动片制备和评价的基本方法,为器材的优化提供了借鉴。吴翠娥[23]等人介绍了一种自主研发的环形弹力带,并对生产的产品进行弹性系数和拉伸强度的检验,采用表面肌电对产品的应用效果检验。种道玉[24]等人在“论工业设计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的文章中,从体育产品创新和体育品牌树立两个角度论述了工业设计的重要作用。张传星[25]等人在一款智能哑铃研制中,采用加速度传感器检测锻炼者手持哑铃运动的加速度,经过数据分析后,转化成锻炼者对哑铃施加的力,最终实现了锻炼时力量和加速度的波形化显示图形信息。
3.4 针对“体育材料的性能与应用”展开的研究
韩景龙[4]在高新材料在体育工程中的应用研究中,综述了当前应用较多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纳米材料和智能材料在体育器材、体育场馆和配套设施、体育服装等领域的优势及应用。李晓辉[11]等人在运动场地板涂层材料应用性能的研究中,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制备了苯丙聚合物乳液,研究了不同乳化剂含量得到不同粒径乳液的性能、不同搅拌速度得到不同粒径乳液的性能。于岱峰[21]等人通过连续生产工艺制备了不同原料配比的LDPE/EVA发泡材料,该材料在运动防护产品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宋丹丹[15]等人在对反红外材料在人造草丝体系中的降温效果研究中,研究得出,在人造草丝体系中添加反红外粉体可以起到降温效果,且并不改变原人造草丝体系的色度。
4 国内、外体育工程学研究的对比分析
从研究的选题来看,国际上对体育工程学领域的研究非常宽泛,几乎涉及到体育运动实践的方方面面,包括从“运动接触面”展开的力学研究到运动数据的获取与分析研究,再到体育器材装备的设计与研发等。国内对体育工程学的研究主题相对具体,从体育运动实践的需求出发,聚焦在运动装备的研发与设计、运动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体育材料的性能与应用等几个方面。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在学科发展的初期,宽泛的研究选题是被学界允许和认可的,但是,随着学科的逐渐发展成熟,就需要明确学科发展的理论框架体系,这样,才有利于确立学科的身份与定位,才能促进学科更好更快地发展。
从研究方法与层次来看,目前,国际上主要以实验研究与场地测试为主,这类研究属于体育工程学科的基础研究。这主要是因为,国际上从事体育工程研究的人员多数具备工科背景,同时,他们开展实验研究所需的软、硬件(风洞、水槽、测力台、高速摄像、运动捕捉系统等)配备较为齐全,并具有在体育工程领域持续多年的研究积累。国内的研究以综述性和应用性研究为主,很多研究侧重在现有器材装备的应用开发研究,基础研究相对较弱。这可能是由于我国从事体育工程学研究人员的专业背景多数来自于体育界,开展体育工程学科研究中所需的知识背景和实验条件不足。在我国的现有体育学科框架和工程学科框架之下,体育工程学还没有获得相应的学科身份与地位,这也是导致体育工程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外部发展空间受限的因素。
5 我国体育工程学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体育工程学的产生与发展是体育运动实践发展的需要。这一交叉学科需要众多的工程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知识与技术来支撑,这就需要体育界、工程界和相关自然科学界人士的共同参与。现实中的情况经常是,懂体育的科研人员不懂工程技术,从事工程技术研究的人员也不了解体育的需求,这种情况导致体育运动实践中遇到的工程学的问题经常无法深入开展研究。虽然我国已有3所高校开展了体育装备工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但主要限于体育和工程学科教学人员的配置不足,教学和实验的方法尚在探索和建立之中。
对于我国体育工程学的创建和发展,研究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加强体育工程学术组织的学术交流。搭建我国体育工程学科领域研究的国家级平台,召集体育界和相关工程界的专家学者组成学术共同体,加强交流与合作,统筹规划体育工程学的发展。针对体育运动实践中遇到的工程领域的核心问题进行联合攻关,积累体育工程学的理论与实践成果,逐步确立体育工程学的正式的学科身份与地位。
2.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展体育工程学的研究与人才培养。应在管理体制和机制上进行创新,给予足够的人、财、物的配备,保障体育工程学发展与生长的足够空间。从体育运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着手开展研究,积累体育工程学的理论与实践。在学科发展的初级阶段,体育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考虑先招收博士研究生,再招收硕士研究生,先期开展探索性研究。待学科发展积累完善后,再招收本科专业学生进行系统培养。注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成果转化的相互促进。
3.确立体育工程学的学科层次与地位。经过对相关学科体系框架的比较与分析,建议把体育工程学定位为二级学科来发展,其隶属为一级学科的体育学框架体系之下。体育工程学的研究方向初步归纳为运动接触面的力学研究、运动数据的获取与分析研究、体育装备的研发与设计研究、体育材料的性能与应用研究4个方面。
[1]崔海亭.web3d 技术环境下太极拳学习系统研究[C].第6届中国体育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M].聊城:2014:109-114.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工程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5.
[3]国际体育工程协会官网[EB/OL].http://www.sportsengineering.co.uk/.
[4]韩景龙.高新材料在体育工程中的应用[C].第5届中国体育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M].聊城:2012:228-231.
[5]胡璞,刘斌魁,刘会峰,等.速滑分段式无线计时测速系统的研制与应用[C].第6届中国体育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M].聊城:2014:100-108.
[6]黄希发,张建文,郑应韵,等.运动面层冲击吸收测试方法综述[C].第6届中国体育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M].聊城:2014:42-51.
[7]胡璞,郑伟涛.篮球运球计时器的研制[C].第5届中国体育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M].聊城:2012:19-24.
[8]卢朝霞.基于体域网的人体生理指标监控系统模型研究[C].第5届中国体育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M].聊城:2012:209-213.
[9]李祥臣,黄天羽,刘星,等.无线惯导式人体运动捕捉系统being motion studio的设计[C].第5届中国体育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M].聊城:2012:1-5.
[10]李岩,李娜,种道玉.基于iOS移动平台的太极拳虚拟仿真教学软件设计研究[C].第5届中国体育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M].聊城:2012:24-28.
[11]李晓辉,王鸿,郑柏存,等.运动场地板涂层材料应用性能的研究[C].第6届中国体育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M].聊城:2014:17-29.
[12]李尚滨,赵培禹,刘英爽.无线定位技术在排球运动信息采集系统中的应用[C].第6届中国体育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M].聊城:2014:125-133.
[13]刘建国,赵毅博,王金选.基于MEMS传感器遥控三维数字投掷器械的研制与体育科技服务[C].第5届中国体育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M].聊城:2012:55-61.
[14]林森,李维国.排球训练防护服[C].第5届中国体育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M].聊城:2012:53-54.
[15]宋丹丹,魏婷,郑柏存.反红外材料在人造草丝体系中的降温效果研究[C].第6届中国体育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M].聊城:2014:3-9.
[16]田原.体育视频全局运动分析技术研究[C].第5届中国体育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M].聊城:2012:29-31.
[17]体育仪器器材分会简史[EB/OL].http://www.csss.cn/cn/xuezu_i_9_p_0.html.
[18]王科飞,王和平.大学生运动处方咨询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C].第5届中国体育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M].聊城:2012:158-161.
[19]王永胜.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软件的开发[C].第5届中国体育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M].聊城:2012:358-366.
[20]王威,公维光,郑柏存,等.高回弹化学交联聚乙烯泡沫材料的制备[C].第5届中国体育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M].聊城:2012:43-50.
[21]于岱峰,于亚光.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在人体肌肉力量数据分析中的应用[C].第5届中国体育工程学术会议[M].聊城:2012:114-123.
[22]易红玲,王锡麟,林珩,等.康复训练器材桨叶振动片的试制与评价[C].第5届中国体育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M].聊城:2012:251-254.
[23]吴翠娥,盛蕾,袁鹏,等.环形弹力带的研发和应用[C].第5届中国体育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M].聊城:2012:32-37.
[24]种道玉,李岩,侯华.论工业设计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C].第5届中国体育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M].聊城:2012:16-18.
[25]张传星,胡璞,陈志奇.基于三轴加速度传感器的智能哑铃的研制[C].第5届中国体育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M].聊城:2012:38-42.
[26]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编.2008-2011体育工程学科发展报告[M].2008-2011体育科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北京,2011:320-325.
[27]AIMÉE S,JONATHAN R,ERIC W,etal.Professional golf coaches’ perceptions of the key technical parameters in the golf swing[C].Procedia Engineering[M].Amsterdam:2012:224-229.
[28]ALAN M,NATHAN.Analysis of knuckleball trajectories[C].Procedia Engineering[M].Amsterdam:2012:116-121.
[29]ANNICK D,GUY L L,STEVE J Z.The effect of motion on wind tunnel drag measurement for athletes[C].Procedia Engineering[M].Amsterdam:2012:62-67.
[30]ANGUS W,TAUNTON D J,HUDSON D A,etal.The Effect of Swimsuit Resistance on Freestyle Swimming Race Time[C].Procedia Engineering[M].Amsterdam:2014:709-714.
[31]ARNOUD G,RENE D,JERRY W.Rowing faster by surface treatment[C].Procedia Engineering[M].Amsterdam:2012:361-366.
[32]BARDAL L M,REID R.Testing of fabrics for use in alpine ski competition suits[C].Procedia Engineering[M].Amsterdam:2012:44-49.
[33]FIROZ A,HUY H,LLOYD S,etal.A study of baseball and softball aerodynamics[C].Procedia Engineering[M].Amsterdam:2012:86-91.
[34]FIROZ A,SEAN S,HARUN C,etal.Aerodynamic drag measurement of American footballs[C].Procedia Engineering[M].Amsterdam:2012:98-103.
[35]HAZIM M,FIROZ A,HARUN C,etal.The compression effect on aerodynamic properties of sports fabrics[C].Procedia Engineering[M].Amsterdam:2012:56-61.
[36]HEATHER D,BOB K,HARALD K,etal.Influence of outsole design on centre of rotation during turning movements[C].Procedia Engineering[M].Amsterdam:2012:301-306.
[37]HENRY H,ANDY H,CHRIS H,etal.Method for understanding football ball motions using video based notational analysis[C].Procedia Engineering[M].Amsterdam:2012:164-169.
[38]HKITSO E,BRAND S V D,WOUTER G,etal.Bicycle Design:A different approach to improving on the world human powered speed records[C].Procedia Engineering[M].Amsterdam:2012:313-318.
[39]JASON M,LLOYD V S,JEFFERY R K.Drag on sports balls using Doppler radar[C].Procedia Engineering[M].Amsterdam:2012:134-139.
[40]KATSUYA H,TAKAFUMI O,TAKAHIRO T,etal.Precise aerodynamics measurements of a track runner using a wind-tunnel moving-belt system[C].Procedia Engineering[M].Amsterdam:2012:32-37.
[41]KAZUYA S,KOJI S,KEN O,etal.Aerodynamic behavior of a discus[C].Procedia Engineering[M].Amsterdam:2012:92-97.
[42]KAZUYA S,KOJI S,KEN O,etal.Optimization of the moment of inertia and the release conditions of a discus[C].Procedia Engineering[M].Amsterdam:2012:170-175.
[43]KENICHI N,HIROAKI H,MASAHIDE M,etal.Aerodynamic Properties and Flow Behavior for a Badminton Shuttlecock with Spin at High Reynolds Numbers[C].Procedia Engineering[M].Amsterdam:2012:104-109.
[44]LEN W B,CHESTER R K.Evidence that skin suits affect long track speed skating performance[C].Procedia Engineering[M].Amsterdam:2012:26-31.
[45]LINDA H,ISAAC G.Implementation of a vibration absorber for composite hockey goalie sticks[C].Procedia Engineering[M].Amsterdam:2012:349-354.
[46]LUCA O,SAETRAN L R,BARDAL L M,etal.Air permeability and drag crisis on high tech fabrics for cross country ski competitions[C].Procedia Engineering[M].Amsterdam:2012:15-19.
[47]MIKE V,JOHN C,NEIL H,etal.Developing new laser sintering materials for snowboarding applications[C].Procedia Engineering[M].Amsterdam:2012:325-330.
[48]MONIQUE B,MARIEKE V N,MARTIJN V D E,etal.Development of a new wheelchair for wheelchair basketball players in the Netherlands[C].Procedia Engineering[M].Amsterdam:2012:331-336.
[49]MOTOMU N,YUKIHISA K.Effect of Bubbles Around an Underwater Robot Arm on Thrust During the Crawl Stroke Motion[C].Procedia Engineering[M].Amsterdam:2014:715-719.
[50]NATHAN B,DAVID B,TIMOTHY C,etal.Effect of crosswinds and wheel selection on the aerodynamic behavior of a cyclist[C].Procedia Engineering[M].Amsterdam:2012:20-25.
[51]RENO K,KAZUYA S,KEN O,etal.A computer simulation of the flying disc based on the wind tunnel test data[C].Procedia Engineering[M].Amsterdam:2012:80-85.
[52]ROBERT B,ANDY H,DAN P,etal.A Method to Measure Dynamic Dorsal Foot Surface Shape and Deformation During Linear Running Using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C].Procedia Engineering[M].Amsterdam:2012:266-271.
[53]SAMUEL F,ANDY H,PATRICK D,etal.Development of an end-effector to simulate the foot to ball interaction of an instep kick in soccer[C].Procedia Engineering[M].Amsterdam:2012:284-289.
[54]TAKESHI A,SHINICHIRO I,KAZUYA S,etal.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soccer balls[C].Procedia Engineering[M].Amsterdam:2012:122-127.
[55]TIMOTHY C,JOHN S,DAVID B,etal.A quasi-static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 of leg position on cyclist aerodynamic drag[C].Procedia Engineering[M].Amsterdam:2012:3-8.
[56]VICTOR D,PASCAL R,HARUN C,etal.A comparative study of rugby ball aerodynamics[C].Procedia Engineering[M].Amsterdam:2012:74-79.
[57]VICTOR D,JOHN P,HARUN C,etal.Effects of seam and surface texture on tennis balls aerodynamics[C].Procedia Engineering[M].Amsterdam:2012:140-145.
[58]YOANN R,ALBAN L,SOPHIE B,etal.Fluid Mechanics in Rowing:The Case of the Flow Around the Blades[C].Procedia Engineering[M].Amsterdam:2014:744-749.
Frontier and Hot Topic Analysis of Sports Engineering in China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WANG Lei-lei
Based on analysis and study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ports engineering academic conference papers in recent two year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search frontiers and hot issues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ports engineering in 2012—2014.A preliminary definition of sports engineering is given,and how to bulid sports engineering system are studied.At the same time,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Chins spors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are put forward.
sportsengineering;sportscontactsurface;sportsdata;acquisitionandanalysis;sportsequipment
1002-9826(2015)03-0131-08
10.16470/j.csst.201503019
2014-12-05;
2015-01-22
王磊磊(1983-),男,江苏滨海人,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工程、体育产业,Tel:(010)62969366,E-mail:wangleileibj2008@163.com。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G80-0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