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静脉输注抗菌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分析
2015-03-06刘燕佳
刘燕佳
广东省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广东广州511457
门诊静脉输注抗菌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分析
刘燕佳
广东省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广东广州511457
目的总结分析该院门诊静脉输注抗菌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资料,探讨可能原因及防范措施,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该院2014年12月—2015年4月门诊因静脉输注抗菌药物出现的13例不良反应记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例不良反应记录中,女性与男性比例为1.17:1,多发于26~40岁,集中于β-内酰胺类与喹诺酮类抗生素,其中心血管反应5例(38.46%),皮肤及其附件4例(30.77%),12例经门诊救治后缓解,1例留院观察。结论及时总结分析抗菌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有利于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和细节管理,提高门诊的整体医疗水平。
门诊;静脉输注;抗菌药物;不良反应
静脉输注抗菌药物是门诊常见的抗感染治疗方法。对于感染患者,此法能使药物浓集于感染部位,较快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有利于抵抗病原菌侵袭。然而,静脉输注抗菌药物属于有创性给药方式,且直接进入循环系统,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也相应增加[1]。为此,该研究对该院2014年12月—2015年4月门诊静脉输注抗菌药物出现的13例不良反应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讨论可能导致的原因及防范措施,以供临床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该院2014年12月—2015年4月门诊因静脉输注抗菌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记录共计13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7例,比例为1:1.17,年龄范围在26~70岁之间。患者在接受抗感染治疗前,均未表明对所使用抗菌药物类别有不良反应既往史或家族史。将上述资料按患者年龄、性别、使用药物种类、不良反应类型、原患疾病及不良反应转归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和干预措施。
2 结果
2.1 门诊输注抗菌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与患者年龄、性别的关系
该研究收集的资料显示,门诊输注抗菌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多见于中青年(26~40岁),构成比为69.23%;部分发生于51~70岁人群,构成比为30.77%,提示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与患者年龄相关。总体而言,男女比例接近,为1:1.17。详见表1。
2.2 门诊输注抗菌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与使用药物种类的关系
如表2所示,门诊输注抗菌药物所致不良反应集中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喹诺酮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分别是头孢唑林和左氧氟沙星。其中1例为上述两种抗生素联用导致,出现的具体诱因未明。
表1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年龄、性别分布表(13例)
表2 使用药物种类与不良反应发生的关系
2.3 门诊输注抗菌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种类分布及主要表现情况
门诊输注抗菌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种类以心血管反应、皮肤及其附件呈现过敏反应多见,构成比分别为38.46%和30.77%,其中1例患者因输注左氧氟沙星出现静脉炎症状。其次为消化系统,构成比为15.39%,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见表3。
表3 不良反应种类分布表
2.4 门诊输注抗菌药物所致不良反应转归情况
在13例门诊输注抗菌药物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事件中,因呼吸道感染就医的7例,因外伤进行抗感染治疗的2例,泌尿系统感染2例,皮肤及附件感染1例,术后抗感染治疗1例。在发生不良反应事件后,医护人员及时发现,采取停药并对症处理措施,除1名患者留院观察外,其余经门诊处理后均缓解并好转,生命体征平稳。
3 讨论
3.1 门诊输注抗菌药物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原因分析
从结果可知,不良反应的发生集中于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这两类药物抗菌效果强,应用广泛,具有一定代表性。特别是β-内酰胺类药物,基于其化学结构和制备工艺[2],可能由于患者体质的个体差异,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从资料提供的不良反应发生人群来看,男女比例相差不大,大多集中于中青年(26~40岁),提示可能与本地区的人口分布有关。部分病例发生于51~70岁人群,其中2例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头孢唑林钠、头孢地嗪),2例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提示年龄可能与不良反应的发生相关。老年患者特别是高龄患者由于机体衰退,多有一定程度的肝肾功能下降,对抗菌药物的代谢与排泄减慢,也可能由于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引起血药浓度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因而应慎重选用,并根据实际情况降低药物使用剂量,必要时应给予相应的临床用药监护[3]。此外,在该研究选取的13例不良反应中,1例患者原有尿毒症,因上感发热就诊,在注射左氧氟沙星(0.3 g)时出现呕吐恶心,停止输液后仍未好转,后留院观察。提示原有慢性病的患者,特别是肝肾功能受损者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应根据病情权衡利弊选药,相应减少药物治疗量。在输液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情况,以便及时救治。
通过分析处方发现,大多不良反应所使用药物的剂量偏高,提示剂量可能与不良反应的发生相关。例如,有4例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0.6 g,qd,分别出现心悸、胸闷、静脉炎反应;1例静脉滴注头孢地嗪钠2 g,qd,出现荨麻疹反应。此外,有2例头孢唑林钠给予静脉滴注,用法为3 g,qd,并给予口服头孢类抗生素维持抑菌浓度;患者在静脉注射时分别出现头晕头痛伴恶心,以及面部皮疹反应。由于β-内酰胺类属于时间依赖型抗生素,杀菌效果取决于血药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4],故应一日多次给药,以维持血药浓度。处方医师考虑到门诊患者的实际情况,后续给予口服抗生素维持治疗量,但可能由于单次剂量处于较高范围,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从并用药品来看,有3例患者在联合用药过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2例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者先后使用复方氨林巴比妥针和左氧氟沙星针,并在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时出现心悸、出冷汗症状,医护人员立即停药并给予补液,后诉症状好转,生命体征平稳。另有1例泌尿系重度感染患者联用左氧氟沙星针0.5 g和头孢唑林针3 g,出现恶心症状。
从不良反应类型来看,抗菌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以心血管系统和皮肤及其附件多见。其中静脉输注左氧氟沙星出现3例心悸、胸闷反应,1例静脉炎反应。后者可能由于滴速过快引起静脉刺激导致,应注意滴注时间为每100 mL至少60 min[5],并嘱患者不能自行调整滴速。此外,头孢唑林有2例发生皮疹反应,头孢地嗪1例发生荨麻疹反应。
3.2 防范抗菌药物输注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
使用抗菌药物前,应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病原菌种类及细菌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治疗;并根据药物的药效学和人体药代动力学特点,判断合理的给药剂量和给药次数,在有明确指征下联合用药。在用药之前,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须皮试的药物应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皮试,过敏者应慎用或禁用。用药后一旦出现可疑药疹或皮肤瘙痒,应立即停药,及时抢救或进行对症治疗,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在输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嘱患者不能自行调整滴速,避免出现短时间内血药浓度过高的情况,减轻药物对局部血管的刺激性。同时,护士应加强观察巡视,对于儿童、老年患者、原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晕针患者等易发生不良反应的人群应特别注意,必要时可告知陪护人员及患者本人注意事项,安排在易于观察或接近治疗室的地方[6]。一旦发现异常,可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对症处理或实施抢救。患者输液结束后,应嘱患者留观15~30 min后再行离开。对于左氧氟沙星针等光不稳定的药物,进行遮光处理,另嘱患者在用药期间避免高强度的阳光照射,注意增加水分摄入,防止后续不良反应的发生。
4 结语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门诊输注导致不良反应出现的几率也相应增加。及时总结分析已发生的不良事件,讨论可能发生的原因,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在药物使用过程中进行流程化的细节管理,有利于及时发现不良事件并积极处理,从而有效避免严重不良后果的发生,减轻患者的负担,有利于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
[1]陈莉华,宋文霞,莫柱冰.130例抗菌药物ADR报告分析[J].中外医疗,2011,30(8):54-55.
[2]谢丽明,邱芝青,谢晓明.593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及ADR相关因素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8,11(4):226-227.
[3]彭评志,蒙光义,庞家莲,等.206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2015,24(8):82-84.
[4]王小花.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调查报告[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3):93-94.
[5]鉏瑛,杨阳.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不良反应12例报告分析及安全性评价[J].淮海医药,2015,33(3):240-241.
[6]王义华.门诊输液患者不良反应分析及对策[J].临床医学, 2012,25(2):408.
Analysis of Adverse Reaction of Antibacterial Drug Administrated by Intravenous Injection
LIU Yanjia
Department of Pharmacy,Nansha Hospital,Guangzhou First People’s Hospital,Guangzhou,Guangdong Province,511457 China
ObjectiveTo summarize the adverse drug reaction of antibacterial drug administrated by intravenous injection in our hospital’s department of outpatient,investigate the probable reason and the preventive methods,and promote the rational use of drugs.MethodsCollect 13 cas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data of antibacterial drug in our hospital’s department of outpatient from Dec.2014 to April.2015 and analyze it statistically.ResultsOf all the adverse drug reaction,the ratio of men to women is 1:1.17,mainly occurred from 26 to 40 years,and often resulted by beta-lactams and quinolones antibacterial drugs.In the 13 cases of adverse reaction,5 cases are cardiovascular system reaction(38.46%),4 cases are skin reaction(30.77%),12 cases relieved after rescue and treatment,and 1 case had to be in hospital.ConclusionTimely summary analysis of antimicrobial drug-induced adverse reactions,will help strengthen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the details of management,improve the overall level of medical clinics.
Department of outpatient;Intravenous injection;Antibacterial drug;Adverse drug reaction
R969.3
A
1672-5654(2015)06(b)-0133-03
2015-05-10)
刘燕佳(1981.4-),女,山东蓬莱人,本科,主管药师,研究方向: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