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中有虑深于海——周大新《曲终人在》的忧患意识

2015-03-02石长平

许昌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省长欧阳官员

石长平

(许昌学院文学院,河南 许昌461000)

《曲终人在》是作家周大新先生的一部新作。关注社会现实状况、把握时世动态一直就是他的书写方向,这部作品也依然保持了这一向度,它以一个省长的一生为主线,讲述其从基层到省部级官员的履历,描述了他居官居家的生存环境以及面对现实的困惑和突围,直面了我们这个时代重大的社会问题和紧迫的精神问题。

与之前通过描写底层细民和小胥小吏,进而对传统文化反思来批判时代弊病的表达策略不同,作家改变了此前的叙述视角,把笔触指向了上层官场。在1998年出版的中篇小说《向上的台阶》里,周大新塑造了不择手段向上爬的廖怀宝,这是作家第一次涉及官场想象,但这仅仅是个小人物,其写作指向也是基于对复杂人性的洞视和温情批判。而这一次在他的新作中,他把视野投向了省部级官员的生态环境,以更宏阔高举的写作姿态俯瞰官员的生活状态和心理世界。在写作风格上,作家依然保持了他固有的现实主义内核和底色,但却迥异于以往的含蓄迂回,明显地从温情的批判现实主义转向了严峻的现实批判。更为重要的是,在强化批判精神的同时,文本中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可以说,这是一部饱含批判与期盼的时代忧思录。

概括来讲,文本的忧患意识主要表现在对官场生态和执政党的忧患、对国家安全的忧患、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忧患以及对高等教育的忧患等几个方面。

一、对官场生态和执政党的忧患

小说的写作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塑造一个有政治信念和道德操守,有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的官员。作品采用了拟纪实的结构方式,讲述了一个官员从乡镇干部逐步变成省级领导过程中,特别是当了清河省省长之后所面临的种种压力和所经受的种种考验。描写这样的人物和他的不平凡经历,小说不可能回避当下错综复杂的官场情状,它正面地展现了中国官场的立体图景,展现了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官场和官员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多方位展现了官员在这样的变化中理想追求、思想观念、工作作风以及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这实际上就是一幅官场生态图。这个图画是令人震惊的——就像我们所知道的反腐新闻所报道的那样,这是一个被富商和金钱包围,时刻都充满诱惑时刻也都充满危险的雷区,也是一个被个人情欲、亲情友情以及上峰权贵交错影响的名利场。在文本中,通过欧阳万彤身边人的叙述,对此进行了深刻细致的描写。欧阳万彤前任妻子林蔷薇在土地局长的位置上因受贿罪入狱,尽管这源于一场阴谋,但林蔷薇本人的所作所为和工作生活上的遭际,正是当下绝大多数科局级官员真实的生存环境。开发商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不惜代价地拉拢引诱,从给美容卡到为她孩子出国送钱送房子等,使得林蔷薇在不知觉中已经陷入他们罗织的网络之中。一旦进入这个圈套,思想行动即为他人所绑架,然后任由他们的摆布,顺者昌逆者亡。欧阳万彤在做了市长和省长之后,以开发商简谦延为代表的黑恶势力与欧阳万彤的政治对手(秦副书记)联合起来隐身幕后,使得欧阳万彤始终处在危机四伏之中。他既收到过简谦延所送的几十公斤重的黄金礼物,也收到过他的金灿灿的恐吓子弹;在人事任命和工业项目整治上,他既受到同僚们的挤兑,也要承受上峰官员的施压;在土地规划使用和高速公路等重大建设项目上,他还要接受来自京城“公子党”的不正当要求,得罪他们,就等于得罪了上层重要领导,轻则仕途停顿,重则丢官丢命。其中的险恶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

文本并没有只关注地方政府这一领域,作为军人,作家还把眼光投向了军队高层。文本以谷俊山为原型描述了一个叫魏昌山的高级军官。魏昌山出身贫苦,上大学的时候,因为同乡学长欧阳万彤的帮助,他和北京部队高官的女儿武姿恋爱,结婚后进入军队,从总参谋部干事做到将军。从穷小子到将军,一帆风顺的巨大成功激活了他人性中贪婪虚荣的一面:占土地建豪宅、专机出行、特供酒食,极尽人间奢华,贪污受贿百亿之多,锒铛入狱后尚无悔疚之心。身为军队高级将领,贪腐如此,一旦与外国起了战事,我们的军队还能无往而不胜吗?作家的忧虑是焦灼的,也沉重得让人窒息。

在文本中作家也没有局限在一两个官员身上,而是从整体层面直接表达了对执政党的忧患:“执政党的腐败若继续蔓延,会招致大麻烦。官员腐败己到了怎样惊人的程度,如今,人的考评、提升、调动,物的估价、使用、流动,建设项目的确立、批准、实施,有哪一项是不送钱能解决得了的?老百姓已对这种情况怨声载道。现在如果抓紧扼制,百姓的怨气还可能会慢慢消去,倘若任其发展,百姓的愤怒必会越积越多,最终定要寻找突破口爆发出来,那就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破坏。”[1]67

在创作座谈会上,作家坦言:写这样的作品,源于自己对官场生态环境的长期观察,但最终促使他动笔写这部作品是谷俊山案件。“靠这样的人物来治理国家和军队,可怎么得了?这样的渣滓是怎样变成精英人物登上了高位的?他们的生成机制是怎样的?这让我生出了深深的忧虑。”这种忧虑正是基于这种险恶的生态环境而发出的。在小说中,借欧阳万彤省长之口,他说:“我们这些走上仕途的人,在任乡、县级官员的时候,把为官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遇事为个人、为家庭考虑得多一点,还勉强可以理解;在任地、厅、司、局、市一级的官员时,把为官作为一种光宗耀祖、个人成功的标志,还多少可以容忍;如果在任省、部一级官员时,仍然脱不开个人和家庭的束缚,仍然在想着为个人和家庭谋名谋利,想不到国家和民族,那就是一个罪人。”[1]199这是全书的精警之语,是作家真诚热切的肺腑之言,是一个有历史使命感的人振聋发聩的呼吁,是一个有思想有良知的人发自内心深处的沉重忧思。

在谈及本书写作时,作家还讲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正处在一个紧要时期,能不能使国力和国威继续上升成为全世界都敬重的对象,能不能使百姓的生活更富裕幸福指数更高成为全人类羡慕的对象,既要看全民在物质和精神财富上的创造状况,也要看我们社会的高层管理人员也就是高官们的素质和管理状况。在这部分精英人群里,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非常优秀的,要不然,我们的国家不会也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程度,我们的民族在世界上也不会有今天的地位。但从反腐败揭露出的问题来看,又确实有一批人虽然身为省、部、军级高官,却还是只想着自己、家庭和家族的利益,贪婪不已,根本没把国家、民族的利益和百姓的福祉及社会的安宁放在心上。这就令人非常痛心,全国的省、部、军级的在位高官,加在一起,也就几千名,这部分人是经过层层选拔和推荐出来的,如果连这部分人也不为国家和民族利益操心,那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不是太可悲了吗?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不是堪忧了吗?[2]“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作家的对官场生态和执政党未来的忧患意识表现得多么深沉强烈。

应当说,周大新为反腐新闻补充深层细节,以文学文本的形式反映社会现实、呈现几近真实的官场生态状况,这是需要胆略和勇气的,其严峻的批判现实主义倾向是相当显明的。但严峻并不冷峻,因为周大新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表达了理想主义的情怀。作家对于官场生态是充满希冀和期盼的,塑造欧阳万彤这一形象本身就是一种热切的希望。他说:他想用欧阳万彤的作为和命运,呈现目前的官场生态,让人们看到当前要做一个好官是如何的艰难。但艰难并不等于不可为,不等于做不到,只要我们的精英集团都能像欧阳省长一样,在无声的风暴中坚守为人为官的道德底线,保持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责任,克己奉公,为国为民。加之以改革体制、完善法纪,去除相关弊端,政治生态环境就会大有改观并更加清明,我们的执政党就会走出危机,在人民的衷心拥戴下引导国家走向民主富强。因此,在欧阳万彤这个人民公仆身上,寄托了他对政界的全部理想:“呼唤有更多的高级官员能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着想,成为令人尊敬的政治家、社会管理者,而不是一个政客,或者是一个匆匆的历史过客。”[3]值得注意的是,周大新并没有完全停留在官场生态表面的叙写上,他同时也把思虑指涉到深层的传统文化,对欧阳省长“家世”的叙述就体现了这样一种指向。欧阳万彤从小接受爷爷的“精英”教育——一定要做官。做官了不受欺负。这个来自祖辈的教训影响甚至奠定了欧阳万彤的人生理想和价值体系。它不仅是儒家兼济天下的入世思想,同时更联系着中国乡村中古老的民间生存哲学。官员的精神素质会直接影响到百姓的生活,反过来,官员又来自民间,民间的精神取向其实也会影响到官员的素养和追求。在此意义上,作家的忧患意识不仅是对当下官场现状的,也思虑到如何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改造的深层问题上。

二、对国家安全的忧患

除了为官场生态提供深入的反思,表达严峻的现实主义批判和政治理想主义情怀外,周大新的忡忡忧心,还体现在国家安全上。这主要表现在军事安全、粮食安全、金融安全等多个方面。

文本借魏昌山的回忆谈到欧阳省长对军队建设的看法。他认为至少得重视三件事,头一件事是用人,一定要把那些经常思谋打仗、有指挥才能的人用到关键岗位上去;第二件事尽快更新武器装备,把军费的大部分切实用到购买和研制先进武器上,不能用到豪华宴会和豪华建筑上,争取使我们的武器装备水平能和美国大致持平。对于新式武器的研发装备,欧阳省长超出自己正常的工作范围,向魏昌山推荐了清河省理工大学的一名教授,他在该校调研时发现这位教授的研究项目可以民用,还可以军用,而且一旦被军方使用,很可能造出一种世界上从没有过的新武器。在他的坚持下,那位教授后来被总参聘进了他们的一个研究所,在不长的时间内造出了一种新的威力超乎人们想象的武器。[1]165第三件是抓紧训练。训练时不要玩花架子,不要练给领导看,练给电视台拍,要练出打仗的真本领。[1]150在第二部分的第4章,文本通过欧阳与任一鸣教授的谈话又一次谈及军事。认为必须首先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同周边国家的疆土纠纷上,要小心日本对我们动手。日本等国试图要把中国分裂成七个或更多的国家,让汉人的力量削弱,使其战略回旋余地变小,我们对此要保持高度警惕。[1]69从农村走出来的作家这些年来的许多作品都围绕“三农问题”。历经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饥荒,使他对粮食安全一直特别关切。文本对农业问题和粮食安全多次涉及。在第17章里面,借助原常务副省长段德源的讲述彰显了主人公欧阳省长对农业的重视:“农业生产是我们必须固守的阵地……粮食不够吃,全省马上会乱。”[1]201要通过政策把一部分农民吸引在土地上,要生产出绿色粮食等等。这是一个省长的治省理念,也正是作家本人的理想诉求。在第21章里,以一篇《中国的食物危机——论公险》的文章公开了一位农业科学家的深重担忧,文章指出,中国目前面临的危机可能是很多,但食物的危机是个例外。中国粮食自给率只有80%,另外的都需要进口;食用油的80%都是用进口原料加工的。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预测,中国到2030年将出现比较严重的粮食短缺。不光是粮食,种子问题也可堪忧虑——目前我们国家的种业一半以上都控制在外资手里。更重要的是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没了,老老实实种粮不但发不了财,连生存都很困难。而且,由于河水污染,目前中国约有405万公顷土地在用污水灌溉,这也会对作物产量和粮食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这里,既有战略意义上的粮食安全,也有日常的质量安全,其蕴藏的危机都是十分紧迫的、可怕的。[1]235

关于金融安全,文本把它作为可能引发中国大乱的大问题之一来看待。小说通过任一鸣教授的见解指出:金融管理若出现了问题,金融难灾蔓延的速度极快且会造成全民恐慌,一旦老百姓听说自己多年的积蓄可能要出安全问题,在几个小时内,各地各家银行前就会聚满成千上万要提款的人,而如果兑现不成,愤怒情绪就会席卷人群,闹事就会开始,大混乱就可能发生。[1]67不仅要重视国内金融危机,在金融外交上也需要更加审慎。比如购买和持有大量美国国债就潜藏着巨大的隐患。在作者看来,这是美国在变着法子掏空我们,其中隐藏深远的算计,我们必须心里有数。当他们举债度日的日子走到头的时候,就会出现多种赖账的可能,比如美国可以跟中国作这样交易:我把台湾交给你,你免掉我的全部债务;或者美国怂恿日本为钓鱼岛跟中国交战,然后逼中国免除债务。这当然属于文学想象,但却也存在着可能,远虑才能无有近忧。以文学的方式提醒政府,这是一个作家所能做到的。[1]149还有一个就是GDP的问题,文本认为美国经济学家发明的这个概念容易麻痹我们的神经,好像GDP数字上去了,我们的国家就强大了,说话就有份量了,其实这是两回事。比如1894年,中国的GDP是日本的9倍,却轻松地被日本打败。因此,对这个概念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切不可在这一数字上自高自大,自我陶醉,从而跌入经济陷阱。

在网络安全问题上,因特网的根服务器基本上都在美国,他们是因特网的控制者。这其中安全隐患不可小觑。还有稀土的出口问题,欧美在WTO起诉中国,逼迫我们出口稀土,照前几年的开采出口量,中国绝大部分稀土资源再有十几年就会开采出口完毕。到那时,一方面我们的生态环境会被摧毁,另一方面我们也丧失了制造尖端武器的能力。

对于国内安全,文本还严重地关切到了人员流动问题: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若继续失策,必会出大问题。在目前中国的流动人口有两亿多人,流动着的人群最容易被煽动和鼓动,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的道理,因此国家尽快改变户籍政策,必须让这部分人安定下来。全世界执行户籍政策的只有我们和朝鲜了,为什么我们还在坚持实行?为国家稳定发展,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改革。[1]67

三、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忧患

《曲终人在》的忧患意识还表现在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上。对于自然环境,一是水资源问题。文本通过原民国黄河委员会委员沈儒域与欧阳省长的谈话认为现在我们国家在水资源产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少和脏。干沟干河干塘干井会越来越多,甚至于干江也是可能的,地下水的水位会越来越低,人们取水会越来越难。河水污染已经遍及全国,就如今清河省而言,已经没有一条河是清的了,这是个比治黄、治淮都大的事。[1]178但是治理污染却绝非易事,因为大企业都有一定的背景。欧阳省长在任期间,发现潜龙河沿岸几个县的癌症病例高发,而且新生婴儿的畸形率很高,原因是位于潜龙河上游的海富矿业集团排出的污水大多,不仅污染了河水,两岸不少土地也污染了。他立即指示有关部门强制海富矿业集团不准再排出污水,[1]120但他马上就遭到了上峰的施压。

二是空气污染。文本在第8章设计了一个情节:在伏牛县金坡村,不良商人简谦延办了个朝天化工材料厂,厂子里的烟囱里总冒黑烟,而且散发了一股不好闻到的气味,时间长了,村民们发现村里人者闻到这股气味,人都没了精神,村里女人生下的残疾娃娃也多起来了。乡、县、市三级政府都不能给予解决,农民到省里上访,最后还是在欧阳省长指示下才关停了这个企业。[1]92这一情节真实形象地反映了水和空气污染的现状,也反映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复杂与艰难。

三是生活垃圾和森林覆盖问题。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农村环境除了水和空气,生活垃圾也是非常严重的。文本引用一些数据:全国农村每年生产约1.2亿吨生活垃圾,几乎全部堆放在房前屋后、坑边路旁甚至水源地、泄洪道、村内外池塘里,基本无人负责收集与处理;每年产生2500万吨生活污水,差不多全部直排,使村子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全国固体废物堆存量累积已经近80亿吨,占用和损毁土地200万亩以上。全国农村化肥使用量接近每平方公里40吨,而标准是每平方公里22.5吨。在连年粮食丰收的背后隐藏着令人担忧的环境问题。关于森林覆盖率。对于森林的破坏远没有制止,现在不少地区大量开山采矿,损坏了大面积的树林,使得退耕还林的成绩大打折扣。据统计,全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16.5%,而芬兰是67%,韩国是 64%,美国是 33%,世界平均是22% ,我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64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经济发展至上的观念引领下出现的恶化现象令人担忧,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尚有许多不和谐的地方,文本借人物之间的对话对于社会环境也表现出了深深的忧患意识。

首先是干群关系亦即平民和官员之间的关系问题。干群关系不和谐甚至紧张,是构成社会环境不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政府部门“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依然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些年来,办公大楼越来越豪华,而外国政府的办公场所,建筑都很普通;外国的政府官员,多是自己开车;外国的政府办公室,公民有事可以随时进去咨询;外国的市长,可以不带任何随员去见公民,去处理问题。人们组成社会,选出政府官员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管理社会的公共事务,使社会得以正常运转,使人们的正常生活得以保障,而不是为了选出一个欺压自己的主人老爷,把自己变成奴隶。[1]233官员人数的剧增也是导致民怨的一个因素。文本列举了关于平民与官员人数比例一组数字:西汉时民官比例是7945∶1,唐朝时民官比例是2927∶1,清朝时民官比例是911∶1,现在基本是67∶1。也许这个数字不很准确,但今天的民官比例很大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国外相比,美国纽约人口1800万,正副市长4人,正副议长2人;日本东京人口1300万,正副市长2人,正副议长5人;我们一个人口565万的地级市,市领导总共39名。接着又列举了一组关于行政费用与所占生产总值的比例的数字:印度的比例是 6.3%,美国的比例是3.4%,日本是2.8%,中国则是25.6%。仅公车一项,首尔是74辆,东京纯政务公车是10辆,台北公车20 辆,而北京公车是 70 万辆。[1]60-64官员数量大且享受公车等诸多特殊待遇,这就使得官员与平民处在不平等的位置上,加剧社会环境的恶化。这些忧虑,实际上是作家对前一部分即官场生态环境的拓展或延伸。

其次是一般平民之间的关系。文本忧悒地指出:在当下绝大多数人没有任何信仰,他们唯一崇拜的,就是权力和金钱。社会上已基本形成这样一种评价,认为获取权力和金钱就是生活的一切,就是人生目标,就是人的成功。为了赚钱,很多人放弃道义诚信,没有了道德操守,人与人陷于相互加害的关系之中。在《新启蒙》里面所发表的的文章《全体堕落,彼此加害——论公民》中,列举了多个行业从业人员堕落的事例:医疗卫生、教育、文艺领域,在矿业、粮食和蔬果生产及流通领域等,形成了彼此一起堕落,大家互相加害的可怕局面。[1]234

在沈儒域与欧阳省长论及中国人弱点的时候,说到在社会上做任何事统统要凭关系,有关系好办事,无关系事就难办十倍。[1]182这是社会环境不良的第三种表现。在第21章中,作者用《就业何时能不拼爹——论公平》这篇文章进一步表达了对这一问题的关切:官二代们由于父母的关系,在就业上占尽先机,只有很少一部分好的职业岗位是留给普通人的儿女去竞争的。这和封建的世袭制没有太大的不同。公平没有得以实现。[1]235这在一定程度上封闭了下层人士走向社会高层的路径,不利于人才的流用和精英集团结构的优化。靠关系办事容易产生权利寻租,滋生贪腐;靠关系用人,破坏社会正常秩序,是对公平公正的一种侵害,与我们的社会建设目标不相容。

四、对高等教育的忧患

在作品中,作者设计了欧阳省长与教授任一鸣交往并成为朋友的情节,其目的既有要体现省长对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重视,塑造尊师重教的官员形象,也借此表达了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反思和批判,传达了对教育现状的忧虑。

文本以较多篇幅首先对建国以来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认为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走过很多弯路。如1952年的高校院系大调整;1958年的高等教育大跃进;之后实行的根据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推荐上大学,将教育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合法化;1990年的高校合并风;1999年开始的教育产业化和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等等。回顾历史后,文本重点描述了当下大学里面令人担忧的现状:一是教育官僚化问题。大学的教授、副教授们都争着去当官,因为学校的官员掌握着分房、评职称、分配研究资金的权力,他们都比教授、副教授过得好且受尊重。作家认为,在大学里应该是教授们说了算才对,但现在的情形却恰恰相反,把人们都往当官的路上引,那是制度设计上出了问题。二是博士资格授予问题。有的大学本没有招收博士的资质,其博士授予点靠公关获得,博导是凑的,真本领很少,授予的博士很多也没有真本事。一些官员和权贵都涌进了校园要戴硕士博士的帽子,老板们是给学校交钱,官员们则利用手中的权力给学校提供方便,这样交换出来的博士生对国家有何意义?三是在学术研究领域,论文造假和抄袭现象屡禁不绝。四是自学考试问题。现在的自学考试主办学校多是为了收钱,舞弊现象极其严重。很多地方在考试时由老师统一写出答案,让全体参加考试的人抄。这样发出的文凭有何作用?[1]67-76一个个质疑,正是一个个深切的忧思。

除此之外,文本还专辟一章讲述了一个农民工孩子入学的故事。农民工赖传东的孩子随父母进城,到了年龄却不能就近入学,托人找校长却不予理睬,送钱又送不起,无奈之下拦了省长的车。在欧阳省长的干预下,孩子顺利入学。[1]270这个事件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我们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入学难。也折射出我们现有的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不公平不公正。实际上,多年以来就不断有人指出我们的教育弊病,教育行政部门也不断进行所谓的改革,但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弊病越来越多,这已是公认的事实。教育是树人立德的百年大计,不改革后果很可怕,但怎么改就成了作家的深深忧虑。在小说中,欧阳省长解决了赖传东孩子的上学问题,但他解决不了所有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任一鸣教授提出了改革高等教育的一些合理建议,但这又不是一省之长所能够做到的。这些,正是作家所忧思的。

提高国民素质不仅要靠学校教育,人的教育是终生的,离开学校后就靠个人自学,而读书是自我充实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但中国人的读书量正在飞快降低,文本也给出了一些数据:中国年人均读书不到1本,而韩国人均是7本,日本是40本,以色列是64本。闲暇时间人们在手机上玩游戏、读段子、发短信,很少能看到专心读书的人。作者焦虑地拷问:这种状况让我们国民的智商怎么提高?这样下去中国有可能步入低智商社会,怎么和别的民族竞争?

教育的主体是知识分子,作品中通过欧阳省长对教授任一鸣的交往而终成朋友的情节描写,体现了他对知识分子的尊重,也讲出了欧阳对这一群体的看法:知识分子是我们民族的精英,绝大部分有思想、有知识、有骨气、有才华,是最关心最热爱这个国家的,是最愿为我们民族命运着想的人,是对人类利益操心的人。但遗憾的是,很多年来,我们对知识分子的信任不够,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总体状况不满,这是对的,正是他们的不满促成了官员的清醒。作为知识分子的一员,作家表达了对这一群体的看法,体认了他们除了传承和创新知识外的社会批判功能,以欧阳省长的话语阐述了政府对他们应有的理解。[1]76

结语

《曲终人在》不尽是一部现代版的《官场现形记》,也不唯是对一位省级大员隐秘人生与复杂人性的文本图解,而是一部表达作家忧心如焚的当代忧思录。在《我的忧虑与理想:关于〈曲终人在〉》中,[4]周大新说:“我想通过这部书把我的忧虑写出来,把我的忧虑传达给我的读者,让他们也生出一点忧虑来,从而都来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操一点心。国家和民族是我们生活和相聚的家园,我们自己不操心,难道指望别国别族的人替我们操心吗?”孟繁华先生评论说:“《曲终人在》是一部书写大变革时代人间万象的和世道人心的警世通言。”“这是一部面对今日中国的忧患之作。”[5]这一见解是准确的。如果说文本意蕴的话,毫无疑问,传达作家沉重的忧患意识正是这一文本的深层意蕴。

[1]周大新.曲终人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2]周大新.窥见当下人们的精神世界.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15-05-06/81146.html.

[3]周大新.做一个好官有多难[N].北京青年报,2015-04-17(B01).

[4]周大新.我的忧虑与理想——关于《曲终人在》[N].光明日报,2015-06-02(11).

[5]孟繁华.《曲终人在》:拆解中国官场的奥秘[N].中国青年报,2015-07-10(11).

猜你喜欢

省长欧阳官员
Positive unlabeled named entity recognition with multi-granularity linguistic information①
我家的健忘老妈
防疫关隘,我向省长汇报
依依送别欧阳鹤先生
普贝尔省长的发明
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顺利“首考”
省长骑单车的联想
欧阳丽作品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