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任匮乏氛围中一位可信任的高官——评《曲终人在》的主人公欧阳万彤

2015-03-02胡山林

许昌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欧阳人性官员

胡山林

(河南大学 文学院 ,河南 开封475001)

周大新先生的长篇新作《曲终人在》以别致新颖的叙述方式,匠心独运的艺术结构,源于现实的故事情节,流畅好读的文学语言,集中塑造了一位省级高官(省长)欧阳万彤。其形象令人耳目一新,他给予读者的最大感受是贴近现实,真实可信。请别小看了读者这一感受的意义。因为,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偏激心理,认为清高者不屑于为官从政,不屑于与官为伍;认为官场多龌龊,为官多不廉。”[1]就在人们对官员信任严重匮乏的社会氛围中,《曲终人在》塑造出一位让读者信任的高官,殊为不易。这应该视为作品的一个重大成就,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具有积极意义。

欧阳万彤之所以能够取得读者信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不完美而又近乎完美的人格操守

与以往官场小说的同类人物不同,欧阳万彤既不是通体放光的高、大、全,亦不是一肚子坏水的黑、厚、邪,而是既有缺点弱点,又为官清廉,作风正派,一心为民,一身正气。换句话说,他性格中有瑕疵、不完美的一面,但综观他一生的修为,他又有近乎完美的道德操守,基本符合人们对于官员的人格理想。在读者眼里,他是一位难得的值得信任的清官、好官,一个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直接地气的真人。

欧阳万彤的“不完美”有诸多表现。首先,他最初作官的动机,不是为国为民,而是为了家人不受欺负,为了家庭平安,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境遇。这样的动机,按传统的革命道德标准看是“不纯”的。欧阳万彤来自农村,祖辈都是普通农民,小时候有过自己家有理反被强人欺的不幸遭遇。爷爷临死时交待家人,让孙子长大之后无论如何要当官,要为家里争口气。欧阳理解了、接受了爷爷的嘱托。为了实现爷爷的愿望,他违心接受了长辈的安排,忍痛割舍了与初恋情人的感情,与虽没有感情但对他仕途有利的县长女儿结了婚。

其次,仕途上他也利用过“潜规则”。文革后期,欧阳万彤的仕途遭遇挫折,他不甘心久受冷落,文革结束通过考研究生又踏上了更高的仕途门坎。上学期间,他意识到此生要以作官从政为业了,为了将来仕途顺利,他怂恿并直接帮助同乡伙伴魏昌山追求军队高官之女武姿,目的是攀上高枝埋下伏笔以备将来不时之需。这一招显示他富有远见,心机甚深。结果,他深谋远虑埋下的长线后来果然钓到了他所希望的大鱼——武姿的父亲在欧阳仕途的三个关键时刻都帮了大忙,让他的官位失而复得,让他在与人竞争中优先占位,一步步被提拔到一省之长的高位上。

还有,欧阳万彤的前妻林蔷薇利用他的身份跑官要官,他睁只眼闭只眼没有阻止;后来,前妻利用土地局长的身份和欧阳的影响受贿,安排儿子去美国留学,在美国买房,虽然欧阳不知情,但他毕竟负有对前妻监察约束不严的责任。

以上种种可以说是欧阳为官做人上的瑕疵,说明他不是一个高大完美的圣人。但是,作者笔下的欧阳,又确确实实称得上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清官、好官。

作为官员,因为手中握有重权,掌握着政治、经济等多种资源,所以必然会成为各色人等关注的对象。人们想从他手中获取权、钱等各种利益,这就构成对官员的巨大诱惑。官员可以利用手中权力为他人谋利,也可以搞权力出租,通过权钱、权色交易为自己谋利。换句话说,他可以利用权力搞腐败,也可以利用权力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好官与坏官、清官与贪官的分野,就看他怎样把握手中的权力。

道理谁都明白,谁都知道权力是人民给的,应该为人民服务,可是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就有困难。正如欧阳的妻子常小韫所说:“人当了高官想洁身自好太不容易了”。因为要面临各种各样的考验。如,首先你要面对亲戚朋友同学索取的压力;第二你得满足你的一些上级的索取;第三你得面临同级官员想交换利益的潜规则;第四你得小心一些老板与你的亲密接触;第五你得小心那些跑官要官的下属;第六还得小心班子里意见不合者的算计和挤兑……总之,身居高位,看起来光环照耀,实际上处处有险境,步步有地雷。

面临诸多考验,欧阳万彤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他明确意识到权力对正常人性具有极大的诱惑性和腐蚀性,知道权力既可以给人带来荣耀与物质享受,但又处处充满危险,是披着华丽外衣的女妖,一不小心会被弄得生不如死。对权力特性的透彻认识帮助他经受住了各种考验,即使得罪亲人朋友,得罪上级领导,直至遭受社会黑恶势力的生命威胁也在所不惜。他没有为亲朋好友谋利,没有为自己搞钱色交易,他随时睁大一双警惕的眼睛避开各种诱惑与危险。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无论在哪个位置上都尽全力把工作做好。他作官的一生中,时刻关心普通群众疾苦,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如,帮助农民工子女入学,阻止黑心企业祸害农民,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等等。

综观欧阳万彤为官从政的一生,坚守了官员的基本道德,清廉自律,勤政为民,处事公道,敢于担当。他不完美但近乎完美。不完美,说明他是来自生活的真实的人,而不是理想化的圣人;近乎完美,说明他由不完美走向完美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这需要有强大的自我约束自我克制能力。手握权力的人想做到洁身自好不容易,但不容易的事情欧阳万彤竟然做到了,这就是欧阳万彤形象的价值和意义。他为大大小小的官员树立了标杆,为并不完美的人性提供了榜样。他让人们看到,在现今的社会现实下要做一个好官确实不容易,但是只要坚持最基本的官德,清廉自守,为政能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要总是那么狭隘自私,做一个像欧阳万彤这样的好官是完全可能的。看了《曲终人在》,所有读者都会想,我们的官员要是都像欧阳万彤那样该多好啊!

二、承认心中恶念,却始终坚守善的灵魂底线

欧阳万彤让读者感到可信任的另一原因是,他坦白承认自己心中也有恶念,但却始终坚守善的底线不越轨。他不装假,不掩饰,不骗人,他的内心生活体现了真实的人性,展示了一个高官的灵魂深度。作为一个身居高位的官员,能如此诚实地剖析自己的灵魂,殊为不易,因而让人感到他很可爱,可以信任。

有意识地把欧阳万彤塑造成体现正常人性的典型,有意识地探索人物的灵魂深度,可以说是作品的一大亮点。

关于人性,历来的学术讨论极为复杂,但从基本构成因素看其实也简单。西方文化认为,人性中既有神性又有兽性,即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什么是神性、兽性?西方人认为,人的欲望,以社会文明、伦理道德为准则,可以分为两类:合乎社会文明、伦理道德者即为神性——天使的一面,反之即为兽性——魔鬼的一面。中国文化中没有神性兽性的概念,因而对这两个概念比较陌生,中国人讲人性时的基本概念是善与恶。这样一来,上述人性观置换为中国语言,即人性既有善的一面亦有恶的一面。

每个人的人性中都有善恶两面,那么如何判断某个人是善还是恶呢?难道天下人是一样的吗?当然不是!判断某人的善恶与是非,不是根据他的内心,而是根据他的行为,即看兽性外化与否。换句话说,一个人到底是什么人,离开现实表现和客观事实无法判断。从人性构成及其相互博弈的关系看,人的内心其实是一个善恶激烈搏斗的大战场,惊心动魄。一念之间,善念战胜恶念,那他还是正常人、好人、君子;一念之间恶念战胜善念,立马就变成了犯错误的人、坏人,乃至罪人。

这样的灵魂搏斗在每个人的心里都存在着,作为官员当然也不例外。有所区别的是,官员因为有权,所以势必面临更多诱惑,面临更多更大更激烈的灵魂搏斗。如此激烈的搏斗,对每个官员都是严峻的考验。我们看到,有相当多的官员在这场搏斗中恶念战胜善念,走向贪腐,走向犯错直至犯罪的深渊;但也有相当多的官员虽然心中也有恶念,但却坚守善的道德底线,始终坚持用善念战胜恶念。《曲终人在》中的欧阳万彤就是心中虽有恶念但却始终坚守善的底线的好官。

作品以生动的故事揭示了欧阳万彤在诱惑面前的心灵秘密。官员所遇到的诱惑,最大最经常的无非是钱与色,欧阳万彤毫无例外也遇到了。例如,由于偶然的机缘,他对青年演员殷菁菁有过应有的帮助,殷对此感恩之余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殷年轻漂亮,人见人爱。一次酒醉之后,在理智不清醒的状态下欧阳对她有过超越正常男女关系的亲密举动,不过很快就清醒过来向她表示道歉,请她原谅。不过从此却让殷菁菁陷入对他单相思的痴迷之中。焦虑之中的殷放弃矜持主动向他表达了投怀送报、自荐枕席的愿望,这对暂时还未再婚的欧阳的心灵是一个巨大冲击。他听后的反应是“一声吸气,随后是一阵长长的沉默”。可以想像的是他心里在进行剧烈的思想斗争,之后,他用微微发颤的声音拒绝了她。她问他为什么不想“要”,他诚恳地回答说,想,但是害怕。怕什么?一怕毁了她的一生,那样太沉重,会让他永远有负罪感,所以现在结束最好。“我在世上比你活的时间长,我知道事情的严重性,我必须控制自己”。二怕毁了自己,因为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做。[2]225

色之外再说钱。市场经济下的商人与官员打交道往往离不开钱。商人给官员送钱要么是通过贿赂为自己谋利,要么是你为他办了事他要感谢你。不管哪种情况都违纪违法,都不能收。《曲终人在》中写过欧阳多次拒绝收受礼物的情节。如一个濒危企业被他救活了,老板用一千克纯金打造的鹿感谢他,他让司机原物退回。司机转述他的话:“不是不想要,是不敢要,我家已经有人进了监狱,你不是也想把我送进监狱吧?”[2]267

对女人,想,又怕;对钱财,想要,但不敢要。这种心态让读者感到很真实,因为它揭示了欧阳灵魂深处的秘密——在面临诱惑的时候,善念和恶念在激烈地矛盾、冲突、斗争。在每场激烈战斗中,欧阳都以强大的善战胜了恶,成了诱惑面前的胜利者。欧阳与那么多大大小小贪官的区别,不在于心中没有恶念,而在于心中的善念始终清醒、自觉、稳固、强大,因而总能战胜恶念。否则,善念稍一打盹 ,就会沦为恶念的俘虏,就会违纪违法,犯错犯罪。

“想又怕,想要又不敢要”,说明欧阳心中有一条带电的红线,这就是党纪国法。党纪国法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悬在官员头上,欧阳对此有清醒的意识,非常可贵。这种意识是他战胜恶念的法宝或者说利器。

“想又怕,想要不敢要”,表现已经很不错了,但毕竟让人感到有点消极和被动,是被“红线”所迫。是的,欧阳不贪不变坏,确实有红线所迫的一面,但又不尽然。事实上,他之所以始终没变坏,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有灵魂的“底线”,这就是他有坚定不移的道德理念,有干净纯洁的人格追求。归根结底,是更根本的灵魂原因给了他坚守的力量,让他的坚守出于主动。

我们作这一判断的根据是欧阳自己的剖白。欧阳坚持诚实做人,清白做官,因而得罪了上上下下许多人。妻子劝他,既然世风和官场风气已经这样了,你是不是也学着变通一些,顺着风走。欧阳叹口气说:“也不是不行,可那样我心里同样会很难受,因为对不起自己的良心”。[3]164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在家里说给妻子的私房话,最不需要装假。这样的剖白道出了心灵最深处的底线——良心。良心在他心里的位置至高无上,良心就是他心中的上帝,心中的神。关于“良心”,作品中欧阳远远不止说过这一次。

十八世纪德国哲人康德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时常、愈反复加以思维,它们就给人心灌注了时时在翻新、有加无减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2]199-200康德所说的“内心的道德法则”其实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信仰,一种绝对的道德律令。因为它是一种精神存在而不是一种实体,所以你信它,它就有;你不信它,它就没有,它存在于人的信仰中。人心中有这个信仰和没有这个信仰是大不一样的。有它就有敬畏,灵魂就有根基,没它就随波逐流,甚至肆无忌惮。生活中那么多官员心中没有这个信仰,一遇诱惑立马投降。欧阳万彤心中有这个信仰,信仰就像神一样在冥冥中召唤他,指引他,保护他,照耀他,让他在诱惑面前不迷惑。由此可知,良心——心中的神,绝对的道德律令,对于官员是多么重要。

对欧阳万彤灵魂世界的剖析让我们看到,对于一个官员来说,在制度设计尚不健全的语境下,党纪国法和精神信仰对于官员是多么重要。制度让人“不能贪”,党纪国法是高压“红线”让人“不敢贪”,精神信仰是灵魂“底线”使人自觉自愿“不想贪”。在《曲终人在》里,欧阳万彤既守“红线”,又守“底线”,这才有了让读者信任和敬佩的欧阳省长。

三、真诚实在,不唱高调的做人风格

欧阳万彤让读者感到可信任的另一原因是,作为高官,他为人真诚,说话实在,不唱高调。在高调普遍流行的世风中,不唱高调反而格调自高。

“不唱高调而格调自高”可以用来评价人物(欧阳万彤),也可以用来评价作家和作品。这里主要讨论人物。

由于多种原因,说空话大话唱高调,似乎已经成为中国官场的某种痼疾,唱高调在某些官员那里已经习惯成自然,成为下意识行为。然而通读作品可以发现,欧阳万彤却不说大话空话,不唱高调。无论是做天全市市长还是一路做到省长的时候,他都作风朴实,为人低调,态度谦和,不摆架子,不打官腔,不唱高调。这样的例子在作品中比比皆是,本文只举一例以证之。

欧阳万彤当上省长后,在第一次省长办公会上,面对各位副省长,谈了他对官员从政动机的认识,这可以视为他的仕途观。他说:

“我们这些走上仕途的人,在任乡、县级官员的时候,把为官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遇事为个人为家庭考虑得多一点,还勉强可以理解;在任地、厅、司、局、市一级的官员时,把为官作为一种光宗耀祖、个人成功的标志,还多少可以容忍;如果在任省、部一级官员时,仍然脱不开个人和家庭的束缚,仍然在想着为个人和家庭谋名谋利,想不到国家和民族,那就是一个罪人。……在中国,省级干部应该是以搞政治为终生事业,算政治家了,是政治家就应该有政治家的操守。我们省级干部,住的房子比老百姓大,坐的车比老百姓好,吃的、穿的比老百姓强,我们的个人利益都已经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和保障,在这种情况下,你如果不把主要精力放到工作上,放到为老百姓谋利上,那真是既对不起组织和百姓的信任,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那就只能是一个卑下的政客,一个政界里的过客。”[4]44-47

这段话,朴实无华,诚恳实在,从实际出发,从人性、人心出发,从公共常识出发,没有一句虚言,不唱一句高调。虽在官场却不打官腔,虽是高官却不说一句官话,句句都从心窝子里掏出来。在高调大话充斥的当今官场,这番话显得很另类也很难得,让人无法不感动。你可以对你印象中的官员演说嗤之以鼻,但只要不怀偏见,就不得不承认欧阳这番话的真诚。这就是欧阳的风格——做人的风格,从政的风格。这种风格给人以温暖,让人信服,有真挚的感染力和较强的说服力。

从人性、人心出发,实事求是,不唱高调说话,本来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两千多年前的孔夫子就是这样教导他的学生的。《论语·宪问》载:有一次,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即别人对我很坏,我却用好心和恩德去回报,您老人家觉得怎么样?如果是现在,可能很多人会说,好啊!以德报怨,多么高尚啊!孔子却不以为然。孔子反问:“何以报德?”就是你拿恩德去回报了仇怨,请问又拿什么去回报恩德?你的恩德不是回报仇怨去了吗?或许有人会说,也可以“以德报德”嘛!那好,那我问你,恩德用恩德回报,仇怨也用恩德回报,对于恩德来说,公平吗?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办?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德报德”好理解,“以直报怨”争议较多,易中天先生经过反复辨证,把它翻译为“看着办”,或“该怎么着就怎么着”,即依具体情况而定。孔子的意思是,以德报怨固然好,可是它的境界太高,超出了正常人性的限度,超越了人生常态。因此,个别能做到者可以给以赞扬,但不能作为普遍的道德标准提出来,不能要求大家都这样做。换句话说,道德不能唱高调,道德标准应该考虑大多数人能够接受,能在生活中行得通。否则,行不通又要求实行,结果就会出现伪君子。[5]346

孔子的意见上升到思想方法上即中庸,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常识出发,尊重人性不唱高调。孔子认为能在大多数人中实行的道德,方为大道。正如康有为评价的,孔子之道不远人,因人情之至,顺人理之公,令人人可行而已。[5]346李泽厚先生认为,孔子的这一思想是孔门的重要思想,是儒学不同于“报怨以德”(老子)、“舍身饲虎”(佛经)、“爱敌如友”、“右脸被打,送上左脸”(《圣经》)等教义所在。也正是实用理性的充分表现。易中天认为,孔子的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成熟的人生智慧。

令人遗憾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尊重人性不唱高调的传统慢慢被淡化乃至遗忘,而道德的调子越唱越高,以至于高得离谱,远离了人性人心的实际,致使伪君子不绝如缕,代代相传,直到今日仍不绝迹。现实生活中极左言论屡屡泛起,道德高调充斥于耳,伪君子处处可见就是明证。

可喜的是,在道德高调盛行,伪君子处处可见的语境中,周大新先生的《曲终人在》塑造出一位贴近现实、贴近人性、不唱高调,不完美却接近完美的高官典型,实在难能可贵。这是一个好的信号,说明我们的作家已经从虚空回到现实,回归真实的人性,回归社会常识,开始从真实的现实人生中挖掘正能量,传播正能量。这样的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才是扎扎实实的真效果,正效果。社会需要这样的作品,官场治理需要这样的典型,读者喜欢这样的人物。我们祝贺周大新先生的艺术成就,期待他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推进社会文明服务。

[1]习近平.为官四要.http://politics.gmw.cn/2015-08/04/content_16528871.htm.

[2]周大新.曲终人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3]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60.

[4]易中天.中国智慧[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

[5]李泽厚.论语今读[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欧阳人性官员
Positive unlabeled named entity recognition with multi-granularity linguistic information①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我家的健忘老妈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依依送别欧阳鹤先生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欧阳丽作品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