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构建预习后的数学课堂——以“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为例
2015-03-02庄燕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5)20-046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对预习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自我感觉、理论的层面上,而应该结合教学实践,在探索中提高预习的价值。下面,以“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谈谈我的实践和探索。
“圆的认识”自主学习导学单(课前完成)
学习目标:
(1)知道圆有什么特征;
(2)能按要求画圆。
预习作业:
(1)请你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并思考圆和之前学过的三角形、四边形等平面图形有何不同。
(2)尝试用圆规画一个圆,介绍圆的各部分名称,并用字母表示。
(3)任意画一个圆,把它剪下来,收集并探究有关圆的知识。
可是,预习后的数学课该怎样教呢?这是我课前和课后都在不断思考的问题。
前思:
预习后的数学课,首先,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规则等结论性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直截了当地呈现结论;其次,学生对操作技能已经有了一些基础,所以操作技能的训练不再是教学的重点;再次,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规律的探寻、定义的解读可以快速地从字面过渡到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同时,五年级学生因受年龄的限制,认知水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等有限,所以预习时他们会更多地关注课本“可见”的知识,即教材给出的一些结论,但对于“为什么是这样”等原理不甚明了。所以,这节课应该以学生“知道中的不知道”为课堂上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课前我收集了学生的预习作业,发现前面两题学生都会做,对于第(3)题,学生收集的知识点很多,有对的也有错的,于是我将学生收集的知识点梳理之后逐一呈现并验证。
后思:
在实践之后,我对预习后的课堂怎么教有了一些认识。
1.预习后的数学课,更应重视对数学文本的深入解读
预习之后,学生知道的是课本直接给出的概念或结论,如果课堂上让学生说预习的收获,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读课本上呈现的概念和结论,教师只有追问“你知道为什么吗”“还有哪些呢”时,学生才会有意识地去回忆这些概念或结论得出的过程。但是,对于数学概念或结论中的一些关键、特别之处,学生一般很难在预习中主动进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解读数学文本,以此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真正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例如,预习作业中的第(2)题,学生通过预习能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性表述,但学生对这些概念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概念中的“圆上”“任意一点”等关键词句进行深入地解读,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领悟到“圆的直径有无数条,半径也有无数条”这些课本中“没有”的知识。可见,重视对数学教材的深入解读,是教师对预习后的课堂的一种教学策略。
2.预习后的数学课,更应重视对所收集知识的验证过程
学生对知识点的收集往往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收集之后由于缺少验证的过程,导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产生,所以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完成。例如,在处理预习作业中的第(3)题时,将学生收集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并逐一展示验证,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又使他们对圆的基本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是,这样处理似乎将圆的特征进行了割裂,导致学生对圆的基本特征缺少整体的认识。因此,教学时在梳理好知识点并全部呈现后,可让学生想办法验证结论的正确性,再组织交流,这样可使学生的探究性更强。其实,有些操作,如几次对折的操作,就可以说明圆的几个基本特征成立。这样教学,既有利于学生对圆的基本特征有更完整的认识,又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3.预习后的数学课,更应重视对操作技能与现实意义的沟通联系
技能被视为一个程序化的“动作系统”,只要你明白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并加以一定量的练习,基本上就能学会了。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技能?这个问题对学生预习而言,往往是“屏蔽”的。因此,在教学这样的学习内容时,课堂上除进一步规范操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技能的价值。这样在丰富学生学习体验的同时,彰显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