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亚文化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5-03-01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亚文化本科生研究生

强 舸 左 超

一、青年亚文化的内涵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同时,西方的各种价值观、生活方式、意识形态也逐步传入中国。中国社会文化也由此从单一走向多元,各种“亚文化”先后兴起,它们既给“主流文化”带来了挑战,也为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1.何为青年亚文化?

根据伯明翰学派的观点,在任何复杂的、分层化的社会中,都会有几种文化并存。 其中,在一个社会中占统治或主导地位的文化一般被称为 “主流文化”;而某一群体所持有的足以区别于他者的社会文化或行为特性则被称为“亚文化”[1]。 “主流文化”体现的是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它所代表的是一个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阶级或群体的意志。 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培育和普及主流文化,即用先进的思想教育大学生,让他们接受主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以此为社会和国家服务。

与主流文化不同,亚文化是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的群体的文化表达,它体现的是与社会主导价值观既有所联系更相互区别的文化,是从属、次要与支流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它的存在也是对主流文化的抵制和解构。 青年亚文化就是指在青年群体中存在的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以显著区别于主流文化的风格和样式表现出来[2]。

那么,青年亚文化为何出现?布雷克认为:“亚文化是人们企图解决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各种矛盾时产生的,这些矛盾是人们共同经历的,并能导致集体认同。 ”[3]亚文化是处于下层结构地位的群体对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体系作出的反应并随之发展起来的意识体系、表达方式或生活方式[4]。 青年亚文化则是某些青年群体应对他们所面临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矛盾而采取的解决方案。因而,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形成是青年群体对其面临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矛盾的必然反应。

2.青年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构性冲突

我国当代青年亚文化的特征又是什么呢? 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出发,数千年来我国传统主流文化强调的是对上级、对权威、对家长的服从。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又长期处于单一的集体主义文化体系中,也就是说,从古至今,中国主流文化一直是压抑个性的,强调个体服从整体。 而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和现代化的深入,以及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的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青年就不可避免地会对原有的主流文化产生抵制心理,反对其对个体的压抑,追求个性的张扬和“解放”。 因而,在某种程度上,青年亚文化可以被理解为青年对社会和家庭压力的“抵抗仪式”[5],他们反对权威,反对主流,通过应用怪异的或者说“有个性”的语言、符号和行为来张扬个性,表达自身独特的价值观。对他们来说,世界上没有神圣,也没有权威与偶像;一切都可以戏说、颠覆、亵玩[6]。 “青年亚文化以一种傲然万物的姿态标举着,在休闲、消费等生活领域倡导的理念一举颠覆了我国主流文化的传统,以反叛的形式建立差异化,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 ”[7]简而言之,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核心特征就是“抵抗权威”和“解放个性”,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那么,当前中国的青年亚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意味着什么呢?如前文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服务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的。 这样一来,青年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就难免发生冲突,对大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对抗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青年亚文化张扬个性的体现,它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是,我们并不能就此给青年亚文化下一个绝对负面的判断,而是应该看到,它在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因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一味地否定、压制青年亚文化,而是要理解青年亚文化的本质,分析它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进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青年亚文化的调适性,以高度自觉的态度去适应挑战,化挑战为机遇,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对此问题,当前学界和思政工作者已经有了不少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青年亚文化与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讨论,而探讨青年亚文化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研究则很少。 事实上,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年龄、阅历、知识、思维模式和外在压力方面都有极大的不同,同样,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也有很大不同。因而,专门研究青年亚文化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笔者将结合复旦大学研究生工作经验,在与本科生比较的基础上,具体讨论青年亚文化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二、青年亚文化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许多学者都已经指出,青年亚文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有效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性格、行为、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 在这一基础上,笔者认为,青年亚文化带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青年亚文化对研究生群体思想的塑造程度大

表面看来,青年亚文化在本科生中的表现更为突出,奇装异服、大话恶搞、举止怪异等等行为无时不彰显着本科生群体中的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张力以及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抗拒。而与之相比,由于年龄、阅历、知识等多方面的原因,研究生群体中一般没有如此张扬的亚文化,更多的研究生认同主流文化,在研究生群体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似乎更易于开展。 然而,虽然本科生群体中的亚文化看似张扬,但是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亚文化对本科生的塑造程度就非常大,这一张扬更多的是源自本科生从未成年到成年的转变过程中的不稳定型。 本科生自身仍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得法,就能较好地消解青年亚文化带来的挑战。

与本科生不同,研究生的年龄更大,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度过了未成年到成年的转变期,同样,研究生的阅历和知识也更丰富。一方面,这些因素降低了青年亚文化在研究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和外在表现程度;另一方面,由于年龄、阅历和知识的增长,研究生的思维模式也逐渐定型。因而,对那些仍然接受亚文化,特别是其价值观与主流文化强烈对抗的研究生来说,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的作用很小。也就是说,青年亚文化在研究生群体中的表现或许更低调,但是程度却更强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难度也就更大。

2.研究生青年亚文化更多表现在政治社会领域

青年亚文化的形成是青年群体对面临的社会结构矛盾的必然反应。对本科生而言,他们长期以来主要面临的是学校、家庭的管束和压制,因而他们的亚文化形式更多地表现为强调个体“解放”、张扬个性,通过采取与主流文化差异极大的表现方式(例如奇装异服、个性化语言等等)以追求自我。

与之不同,研究生大多已经度过叛逆的青春期,学校、家庭对他们的管束和压制也大大减小,因此,他们追求个性和个体“解放”的动力并不大,怪异的表达方式在研究生中较为少见。但是,研究生面临着更大的来自社会的压力,并且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长,他们更加关注深层次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关注深层次问题本身是好的,但是很多时候,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也会产生对社会和国家根本性的怀疑, 带着愤世嫉俗的情绪,迷恋某些所谓的西方话语,通过网络空间(乃至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对社会现状和中国传统的不满与挑战。

3.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载体的自身困境

对青年亚文化带来的挑战,现有研究大多强调通过加强思政课程教育、“院系—辅导员—班级”管理等途径来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青年亚文化为大学生成长服务。但是,这些策略主要是建立在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基础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不具有类似条件。首先,研究生的两课课时要远远少于本科生,以复旦大学为例,本科生所修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中国近现代史等课程总计近20 学分,基本覆盖了大学前三年,并且还不算连续两年不计学分的形势与政策课程。而硕士生则只有2 门同类课程,博士生更是只有一门。其次,由于课程体系、科研需要等原因,研究生管理体系较之本科生管理体系更为松散,“院系—辅导员—班级”的管理体系发挥空间有限。 因而,现有研究强调的加强课程教育和日常管理,塑造有益的青年亚文化方式,在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实施空间有限,亟须开拓新的方式和方法。

三、应对策略

青年亚文化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是,应对这一挑战,不能只是强调消灭和压制,而是应在认识到青年亚文化负面作用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它的合理性以及对青年成长的积极作用。因而,在大方向上,面对青年亚文化的挑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应该过于强调消除青年亚文化对研究生的影响,而是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尊重研究生的个性和思维差异,给青年亚文化以适当的发展空间,积极挖掘、吸收、运用青年亚文化的益处和长处,将其引入健康发展的轨道,进而依托青年亚文化积极作用的发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最终实现促进研究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目标。

1.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载体,引导青年亚文化健康发展

传统的研究生思政工作本身就面临着缺乏载体的困境,面对青年亚文化这一新生事物时,就更显得无从下手。 因而,要引导青年亚文化健康发展,研究生思政工作首先要找到合适的载体。我们认为,可以从学术科研和生活管理两个方面入手,构建能够有效影响、引导青年亚文化健康发展的工作载体。

其一,将青年亚文化引入学术科研活动。学术科研是研究生培养的中心工作,但它的有限开展目前面临着两个问题:①学术科研需要挑战、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但研究生在读研前,主要是被动的学习,长期以来中国主流文化也过于强调对权威的服从,因而许多研究生缺乏这些精神。②在就业大导向下,许多研究生过于注重考证和实习,反而轻视本应是其首要任务的科研工作。 传统的研究生培养体制和思政工作方式对这些问题缺少有效的应对方式,而青年亚文化或许能够帮助研究生培养工作走出困境。青年亚文化的核心特征是“抵抗权威”和“解放个性”,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思政宣教,但科研工作恰恰就需要不迷信权威的挑战精神。 因此,如果引导恰当,青年亚文化的“抵抗权威”就有可能转变为科研工作所需要的挑战精神,激发研究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另一方面,如果学术科研活动开展得好,还能将青年亚文化从在休闲、消费等思政工作鞭长莫及的领域引导到学术科研领域。对学生来说,奇装异服是个性的体现。 在整个社会都注重物质,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是能否找到好工作的前提下,青年研究生能够不被外界随意左右,坚持自己的学术追求(即使他的人生规划并不是要走上科学之路),同样也是个性的体现,并且是更深刻、更能带来自我认同的个性体现。

以复旦大学为例,近年来,在多部门的配合下,研工部大力拓展研究生学术展示平台,仅2010~2013年间就资助全校各院系举办了总计125 场校庆学术研讨会、 博士生论坛和博士讲师团等学术活动。 其实,只要认真钻研,研究生一般都能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但这些成果往往还达不到在正规科研平台上发表的水平。 而这类活动则能为研究生提供成果展示的平台,让青年亚文化赋予他们的挑战精神和“表现自我”的个性能得到发挥,进而以此提升研究生群体的学术兴趣。2010 年起,研工部又启动了“学术之星”评选活动,每年评选10 名学术突出的研究生,广泛宣传他们的科研经历和思索感悟,其作用在于,在青年亚文化的影响下,年轻人更渴望受人瞩目。 “学术之星”活动则塑造了学术科研领域的明星,既满足了这些学生“出风头”的需要,又能以他们为榜样吸引更多研究生投身学术。

其二,用青年亚文化促进研究生自我管理。当前高校的研究生生活管理大多采用的是以后勤部门为主导、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研究生与校方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 而在青年亚文化的影响下,研究生对民主和自由有一定的追求,往往不愿意一味服从学校的安排。 这样一来,冲突就不可避免,近年来这类新闻在高校中并不鲜见。 然而,换一个角度看,基于研究生年龄大、自理能力强的特点,如果能将青年亚文化中强调民主的内容与校园管理结合起来,赋予研究生更多自我管理的权利,提供更广泛的沟通渠道,或许就能够缓解研究生与学校在校园管理中的矛盾,将研究生的民主意愿引入正确的轨道,促进研究生在自我管理中全面成长。 同时,还能让校园管理成为研究生思政工作的有效载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专业分散、班级集体活动少等研究生思政工作面临的问题。

以复旦大学为例,复旦北苑学生生活园区(简称“北苑”)是上海市最大的学生园区,目前入住研究生7000 余人。 与以往园区管理主要由后勤部门负责不同,北苑的管理则由以研工部和总务处共同主导的管委会负责。 在管委会的指导下,北苑建成之初的2001 年,就由部分研究生发起成立了“北苑学生生活园区自我管理委员会”(简称“园委会”),下设权益中心、楼宇中心、服务中心等职能部门。近年来,除举办了大量文体活动外,在校园管理上,园委会为研究生创造了大量的参与管理、建言献策的机会。 基于“楼宇—单元—寝室”的组织框架,园委会能及时系统地收集反馈研究生的意见建议,架起了学校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如在寝室热水器拆装、公共浴室修建、体育文艺场地开发等北苑管理的重大事项决策过程中,基于园委会的渠道作用,广大研究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影响甚至改变决策。 而在餐饮、物业等日常事务上,通过定期举办座谈会、听证会和设置学生餐饮监督员等方式,园委会有效地激发了研究生的自我管理热情,加强了服务方与被服务方的交流和沟通,同时也促进了物业和餐饮服务质量的提升。

2.回应社会新变化,促进青年亚文化与主流相结合

只有紧跟社会的新潮流和新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否则,脱离实际的思政说教就必然沦为空谈。 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主动回应作为社会新兴事物的青年亚文化。一方面,青年亚文化是青年的文化负载,在其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主动吸收其中积极、合理的内容。 另一方面,青年亚文化表现形式纷纭众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借鉴这些形式从而让自身变得更丰富多彩、易于被学生接受。 具体来说,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引导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相结合。

首先,在话语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坚持本身的理论和话语的同时,也要主动研究、理解、吸收、使用新的亚文化话语。例如,现今流行的“屌丝”、“高富帅”、“逆袭”、“ 白富美”以及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特有的自嘲等话语并不仅仅是一种恶搞的行为,它实际上反映了学生对社会阶层固化的不满和对个人未来的迷茫。吸收、使用亚文化话语能够拉近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距离,研究、理解亚文化话语则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其次,在形式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坚持传统工作形式的基础上,也要积极吸收青年亚文化提供的新方式。社会文化本身不是固化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今天的亚文化也可能发展成明天的主流文化。20 世纪80 年代,刚刚传入国内的流行歌曲被视为靡靡之音,现今它已经成为音乐领域的主流艺术形式之一。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案例看,几年前,学生对“超女”、“快男”等选秀节目的痴迷往往会被视作是不良现象,而现今类似的活动在高校已经非常普及, 以复旦大学为例,“研究生十大歌手”、“北区十佳寝室大赛”等节目已经成为研究生活动的重要载体。 这些活动一方面为研究生的业余生活提供了乐趣,另一面也被赋予了竞争、合作、梦想等意义。

再次,由于转型时期存在较多的社会问题,青年亚文化表现在研究生群体中的重要特征是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对现实和传统的批判,并极易演变成对政府和社会秩序的攻击。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则是维持社会健康舆论,维护社会稳定。 但是,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依靠“莫谈国事”式的压制,而是应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优势,公开讨论、辩论与青年亚文化有关的问题,对其消极的方面进行理论鞭挞,揭露其危害,提高大学生的是非观和鉴别力;对其合理的、积极的方面要有容纳和吸收的勇气,并主动引导这一潮流,积极讨论“国事”,将研究生对政府和社会的单纯不满转变成恰当的批判和建议,并鼓励他们为消除社会弊端而奋斗。 以复旦大学为例,近年来,从研究生关注的社会问题出发,研工部引导研究生自发组织了青年马克思主义协会、廉政文化研究会等多个学生社团,青年学生在其中积极讨论社会问题,抒发政治热情,并形成一定的建言建议。 这些学生团体较好地引导了研究生青年亚文化的发展,在校园内形成积极向上的、批判性的舆论力量,并塑造着研究生的价值观,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以解决他们曾厌恶的社会问题为己任,而不是口头上表达不满,做起事来又同流合污,让自己成为社会问题的源头。

3.运用新方法,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

青年亚文化的发展也基于新的社会交往方式,网络空间是当前青年亚文化的重要载体,网络论坛、人人网、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在研究生中已经非常普及,当前流行的许多青年亚文化形式,例如“屌丝文化”、“恶搞博士”等等都是在网络空间兴起的。 对这一趋势,如果只是继续坚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既拉远了与学生的距离,也浪费了工作的时机。因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研究生的用网习惯,灵活采用各类传播方式,善于用网络的语言来说网络的事,把有意义的事情说得有意思。

以复旦大学为例,近年来,人人网、微博、微信以及易班等社交工具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研究生思政工作中。 从2007 年起,“复旦研究生”、“复旦北区园委会”、“复旦研究生社会实践”等公共平台相继在人人网、新浪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建立。顺应移动网络兴起的大潮,2014 年,“复旦百晓生”和“复旦研究生”等公共订阅号又登陆微信平台。例如,“复旦研究生”于4 月3 日推出,到7 月6 日其关注人数就达到2841人,超过全校研究生总数的四分之一。这些平台虽然都是在研工部的指导和许可下成立的,但它完全由研究生志愿团队运作,不仅能及时发布官方消息,也能与广大研究生积极互动,将民间的信息整合起来。例如,“复旦百晓生”就是所有研究生都可以贡献智慧的开源平台,它致力于提供奖学金申请、户口签转等校内办事程序信息和空调安装、食堂口味推荐等研究生生活小贴士的服务,而这些信息都是许多研究生不断贡献累积起来的。

同时,符合青年亚文化的网络新形式也可以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依托的党建结合在一起。以复旦大学为例,近年来,针对研究生出国交流多、外出科研实践多等特点,研工部、组织部和各院系积极运用社交工具开展网络党建工作,具体方式包括开设党建信息发布账号,建立党小组和党支部网络讨论群组等,这些措施有效地突破了地域限制,较好地解决了以往思政工作无法覆盖正在校外乃至海外学习实践的研究生党员群体的问题。此外,通过对网络等新工具的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生群体中青年亚文化的发展,同时还在更大的社会范围内,让学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弘扬了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

[1] CHUDACOFF H P. The age of the bachelor:creating an American subculture[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9:12.

[2] 苏文清. 青年亚文化探微[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4):102-105.

[3] 迈克尔·布雷克. 越轨青年文化比较[M]. 岳西,张谦,刘淑敏,译.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7.

[4] 迈克尔·布雷克. 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M]. 刘亚林,等,译.太原:山西太原出版社,1990:12.

[5] 张平功. 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及表现[J]. 青年探索,2007(4):22-25.

[6] 胡疆锋. 恶搞与青年亚文化[J]. 中国青年研究,2008(6):5-12.

[7] 陈殿林. 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制[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63.

猜你喜欢

亚文化本科生研究生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亚文化视角下青年干部懒政现象危害与治理路径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把脉“腐败亚文化”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本科生党支部活动方式的创新研究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