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研究生教育中和谐师生关系及其构建路径

2015-03-01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导师师生关系研究生

施 鹏 张 宇

研究生教育处于国民教育的顶端,是国家创新拔尖人才的主要来源。 师生关系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方面,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始终,直接关系着导师与研究生双方的成长与发展,关系着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关系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之适应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需要,是当前研究生教育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生教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

所谓“关系”,指人与人之间的某种性质的联系[1]。 “关系本身即结合,或者被理解为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这就是共同体的本质。 ”[2]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初创时期,师生关系属于融洽的师徒式学术传承关系,后来研究生开始参与到导师的科学研究中,师生关系逐步由教学领域向科研领域拓展,由以前单向式学业授受关系向双向互动交流模式转型。 21 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研究生规模的扩张、高校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功能的强化以及研究生思想价值观念的日趋多元、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日趋严峻,师生关系已由原来较为纯粹的学业指导关系发展成为集学业、学术、生活、道德、情感、经济等诸多关系于一体的复杂师生关系;加之学生的主体性日益凸显,科学研究活动已成为师生常态,传统意义上的师徒式传承关系已转变为以科研合作为主的师生关系。

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基石是和谐,目标是师生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实质是导师与研究生以学科专业学习为依托,以科学研究活动为基础,以实现师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共同提高为价值追求,在双方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灵默契、良性互动的人际关系。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几种关系:①教学相长的关系。导师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意义的创生,教学过程由“传授—接受”转变为“阐释—理解—建构”[3],师生“秉承着探求真理、奉献自身的价值使命,带着学术的良知与责任,相互激励,教学相长,造就一种充实而自由的学习、研讨和发现的学术氛围”[4],实际上已形成为一种共同分享、共同创造、共同发展的理想关系。 ②科研合作的关系。师生在共同的科学研究活动中,研究生既是学生,又是科研助手,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从基础做起、逐步积累;导师作为课题负责人和科学研究活动的领头羊,与研究生合作研究、共同创造、协同创新,师生双方“不再是现代传授式和控制式逻辑衍生的教学关系,而是一种共同学习,相互影响的互惠式关系”[5],实质上已成为一种荣辱与共的学术共同体。 ③积极的社会道德关系。 在职业伦理层面,导师学高为师,具备良好的教学、科研指导能力和科学的指导方法;身正垂范,从思想、行为、品格上能够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尊重研究生的劳动成果,能够给予学生相应的科研报酬。 研究生则具备完成创造性学习所应有的智能与知识结构、学术素养与发展潜能。在学术伦理层面,导师始终坚守科学道德规范,学风端正、品德高尚,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中,能够以学识与人格吸引学生、教育学生。 研究生则在勇攀高峰、完成学术任务中求真务实、诚信负责、敢于担当,能够承载并完成学生所应担负的学术角色与任务,师生双方成为一种积极的道德主体间的存在。 ④融洽的情感认知关系。 指随着双方平等互动的加强与关系的深入,研究生从最初对导师拥有的知识的崇拜,逐步发展为对导师学术思想的接受、学术行为的模仿、学术文化的认同,最后上升为双方心灵的默契与情感的完全融合,“表现为师生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还有兴趣爱好的趋同以及情感上的融合”[6],双方达到了一种理性平和、理解包容、协同育人的理想状态。

二、研究生教育中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条件与时代价值

(一)研究生教育中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条件

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源于师生双方主体性的认知需要,也是师生共同价值愿景与成才目标的诉求和双方交流互动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1.导师、研究生与制度是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逻辑起点

导师与研究生是教育过程中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两大主体,研究生教育实质是这两大主体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存在。主体间性具有主体双方相互了解、彼此承认具有相同的地位与权利、双方人格与机会平等、默守共同的规则和遵守共同认可的规范等特征[7],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既体现为双方的学识、能力与品格得到对方的充分认可,并在共同参与、共同学习中促进共同进步的一种关系,又体现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和睦相处、民主平等、相互理解与信任、互相关心、相互包容的状态”[8],这是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与先决条件。研究生教育是由导师、研究生以及教育制度三者所形成的一个完整系统,除了导师与研究生两大主体因素外,还得靠研究生教育制度的科学设计与严格执行,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协同创新的导师与研究生培养制度,使师生双方在教育过程中能主动履行自己的职责,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保障。

2.教学、科学研究是双方联系纽带与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主要载体

教学、科学研究是导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载体与平台。 研究生的课堂是一种师生学术交流和交往的课堂存在,导师主要通过课堂学术阅读、课堂学术批评、课堂学术探究等途径,让学生构建起学科知识体系,掌握必备的学术研究方法[9];科学研究则是研究生将课堂所学的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运用于具体的学术实践活动。 正是通过课堂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紧密结合,导师与研究生沟通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学术目标不断趋于一致,教学相长、科研合作、学术传承、道德人格不断得以实现,双方的情感也日趋加深与亲密。可见,课堂教学与科学研究是建立亲密情感、融洽师生关系的主要依托,是维系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根本。

3.学术、学品、职业的共同发展是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内在动力

研究生教育是基于共同的学术追求所确立的一种责任共同体, 其终极目标是要促进师生知识、能力、品格与职业的共同发展。 具体来说,研究生要具备坚实的学科理论基础和精深的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塑造良好的学术品格,具备未来职业发展的素质;导师要通过与研究生平等互动,向学生传递知识、学术与品格,完成科研项目并实现学术人生的目标。 二者的价值诉求与成才目标一致,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提供了强大心理动力与实现可能。 同时,共有的学科文化、共同的学术使命、共同遵守的学术范式、共同向往的发展愿景使师生精神愉悦,并形成共同的学术态度、学术信仰和深厚的师生感情,使双方齐心协办、步调一致,朝着一个目标奋进, 这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基础与精神动力。

(二)研究生教育中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时代价值

与本科教育相比,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双方的教育是生活、学习、学术、道德、品格等全方位的交流与关怀;师生互动交流更加频率,影响更加深远,甚至能够超越时空,成为一种情感与精神的存在,这对于培养高层次创新拔尖人才、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实现国家战略意图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促进高层次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

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高层次创新拔尖人才为最高价值目标,需要众多有利因素共同作用共同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①师生的和谐关系创造了良好的探究氛围,既有利于师生间显性知识的传递,也有利于双方的知识合作与创新开展,更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知识探究与学术创新能力。 ②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导师以其良好的师德之美、人格魅力传递出学术的正能量,有利于研究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术精神的陶冶与养成,激发出主体精神,不断去追求卓越。 ③和谐的师生关系还表现为一种彼此间的道德监督与约束,对师生双方都会形成一种无形的道德约束力量,使师生对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表现出强烈的自觉追求,成为负责任的学术主体。 可见,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形成一种浓厚的人文环境,有利于师生良好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人文素质的培育。

2.推动高校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之路

大学是多种学科组成的共同体,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发展的灵魂。 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孕育一流的导师甚至学术大师提供了基本条件,而这些优秀的导师或学术大师往往就是学科建设的骨干甚至是学科带头人,研究生往往是学科的重要成员,导师通过学科方向的凝聚和学科人才的凝聚,激发出学科成员的创造力,引领学科的发展。导师与研究生是高校两支同等重要的科研生力军,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促使双方为了学术而开展深层次的课堂探究和科学研究,使研究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接受导师的学术思想与学术行为、认同团队的学术文化,共同推进学术的发展。 和谐的师生关系既是教学相长、科研合作关系,又是积极的社会伦理道德关系与融洽的情感心理关系,这种关系往往会进一步扩大到师门、学科之中,甚至上升为学校的一种精神文化,这反过来又会促进本科层次的教育。可见,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带动和引领大学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培养质量的协调发展,推动学校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研究生教育中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现实困境

当前研究生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还缺乏从主体地位确立、载体建设、制度建设、价值目标建立等多维度进行全面、系统、协调式观照。

1.研究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完全确立

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关键是两大主体间平等互惠关系的存在。然而,受我国传统师徒式教学模式影响,导师始终处于主导与支配地位,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研究生则处于从属与客体地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较少有导师与研究生进行平等协商,并根据研究生个体的学术素质、发展潜力、兴趣爱好来科学确定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导师往往把研究生当作科研雇佣者,重使用轻培养,既影响了二者的学术交流、情感共鸣,也影响了研究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发展。

2.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

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当前,有的导师课程教学不注重内容的前沿性,也缺少课堂上的学术批评、学术探究与学术训练等互动环节,使研究生感受不到平等互惠、共创共享的课堂效果,体会不到课程学习的活力与创新性;课程体系没有围绕研究生学术思维与科研创新能力进行系统设计,课程与课程之间、教学与科学研究之间缺乏协同整合,使研究生无法建构起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无法亲历科研创新活动的全过程。有的导师则走向另一个极端,让研究生参与过多的科研项目,甚至以科学研究取代课堂教学,结果是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精深的专业知识作支撑,既不利于教学相长、合作科研与学术传承,也很难让研究生体会到科学研究对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最终使师生的教学、学术与情感得不到和谐统一。

3.学术、品德与职业“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没有实现有机统一

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内在动力在于实现师生双方学术、道德与职业的共同提高。当前,由于受功利主义评价标准的影响,有的导师自己重“学术”轻“品德”,只忙于自己跑项目、做科研、发论文,却忽略自身的思想道德、学术品格与科学精神,满足不了研究生对其学术态度、学术品格、理性精神的要求,也就无法获得学生的认可与尊重。 有的导师注重对学生的学术指导和品格塑造,却忽略了对研究生提供有效的人生指导和职业生涯指导,使研究生对自己的未来产生迷茫,处理不好学习、科研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有的研究生重“就业”而轻“学术”与“品德”,其读研动机是为混文凭而获得更好的就业岗位,他们的科研能力、学术态度、精力投入等无法满足导师的要求,容易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

4.导师制度与研究培养制度没有形成有效合力

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还需要有科学的导师制度与研究生培养制度来作支撑和保障。 由于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还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对研究生培养制度还缺乏系统规划与科学设计,严重制约了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如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师生双方的职责、权益与义务没有得到明确与统一;没有形成双向互选机制,师生关系确定前彼此了解不充分,而关系一旦确定就固定下来,无法改变;没有建立平等沟通交流机制,在一些重要的培养环节,研究生角色缺失;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导师与研究生选拔、评价、激励、约束与权益保障机制来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对师生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约束;导师资助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导师对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分配与署名随意为之,给予的科研津贴与学生实际付出不相匹配等,这都容易造成师生双方交往过程中思想行为的错位和异位,为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埋下了隐患。

四、研究生教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路径

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按照以人为本、共同发展、协同育人的理念,从基础、着力点、动力、制度建设等方面统筹协调、系统规划、全面推动。

1.确立师生双方的主体地位,夯实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基础

要改变传统的“权威—依存”式师生关系,将导师与研究生看作教育过程中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两大主体。 一方面确立导师的主体地位,让导师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与引领作用。 另一方面确立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导师应根据研究生的个性特征、学术潜力、个人志向等因素科学合理制订培养方案,采用不同培养方法和培养要求,做到因材施教”[10],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体作用。三是主体双方的互动交往须遵循四大原则:地位平等原则,即双方在教育过程中都是主体,并且地位是平等的;沟通理解原则,即双方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相互包容与欣赏;双向互动原则,即双方要进行对话,通过交流达成共识;互惠共赢原则,即达到双方的共同发展与提高[11],在平等互动、共创共享、互惠互利的师生交往过程中实现关系的和谐。

2.加强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协同整合,筑牢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着力点

在教学方法上突出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以“研究性”课程教学为主,通过师生课堂知识批评、共同探讨,加强课堂学术训练,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接受科研实践;在课程内容方面强调研究生对知识的“探究”,注重学术前沿性课程、研究方法类课程、实践性课程、学科交叉性课程等课程体系的系统设计,奠定研究生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与创新的知识结构,培养研究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12];另外,要注重教学与科学研究的有机兼容。“当大学首先被理解为探究的场所的时候,科研和教学的活动就不止被看作是互相渗透的,而且具有实质上的兼容性”[13],即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上突出研究生科研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能力培养上加强课程教学与科研实践的协同,保障研究生的创造活力与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的培育,在导师能“导”、导师乐“导”,研究生能“研究”并愿意“研究”的氛围中实现双方在教学、学术和情感领域的和谐统一。

3.实现师生双方学术、品德与职业发展目标的有机统一,为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提供内在动力

导师指导研究生最基本职责是学术指导、品格指导和生涯指导。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要坚持“育人为先”、“德才兼备”的原则,既关注研究生的学术指导,更重视其品德塑造和人格培养,同时加强对研究生的人生指导和职业发展规划指导,三者有机统一,最终实现研究生学术能力、学术品格和职业能力的共同发展。 导师要围绕这一发展愿景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科研能力、指导能力与人格魅力,高质量完成育人的任务,导师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也是实现自身职业发展的过程。 研究生则应在明确自己成才目标的基础上,“认识到在协作行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师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及互惠互利关系,同时也认识到,每个人的行动都会对他人带来影响,师生之间不是互相分离的个体,以此增强研究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14],产生正激励效应,更加积极主动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共同的价值目标推进着师生双方共同努力,不断满足对方的心理期许,从而形成一种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

4. 形成导师制度与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有效合力,为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提供坚强保障

①建立以考生综合素质、发展潜能为主的招生考核方式,突出科研主导原则,将招生指标更多地向人才培养质量高、学术水平突出、师德好的导师或科研团队倾斜,激励导师通过高水平的科研与知识创新为研究生教育提供活水源头,促进研究生培养与科研工作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 ②实行导师与研究生沟通协商机制,包括师生互选、个人培养计划的制订、课程的选择、毕业论文的选题、教学与科研过程中的研讨交流等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平等协商建立双方共同的价值目标,全面达成心理契约,充分发挥主体双方的积极性。 ③实行导师负责制,明确导师对研究生负有指导责任,并在研究生的思想品德、科学伦理等方面负有引导、示范和监督责任,强化导师责任。 ④改革导师评价办法,注重从导师的学术水平、培养质量等方面对导师定期进行遴选,实行导师岗位制,建立导师资格认证和退出机制,实现导师队伍的优胜劣汰。 ⑤优化研究生培养制度, 主要通过提高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能力,建立以科学研究为导向的研究生评价与激励机制等,充分调动师生双方提高培养质量的内在动力。⑥加大对研究生的奖励力度,实行导师资助制,让研究生能够体面生活,安心学习和科研。 总之,要通过构建科学的研究生教育机制,为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提供制度保障,全面优化研究生培养环境,不断夯实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462.

[2] 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林荣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3.

[3] 李方.后现代教学与理念探微[J].教育研究,2004(11):35-40.

[4] 杨连生.大学学术团队的组织文化建设探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6(11):9.

[5] 王坤庆.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价值论视角的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12.

[6] 牟晖,武立勋,徐淑贤.和谐视域下研究生师生关系构建浅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5):72.

[7] 王锐生,等.社会哲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5.

[8] 李春根,夏珺,应丽.构建和谐心理契约,促成导师与研究生和谐共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52.

[9] 朱旭东.论大学课堂学术文化的重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57-63.

[10] 谢晓庆.地方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和谐关系构建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8):133.

[11] 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77-391.

[12] 章丽萍,金玺,顾建民.研究生课程建设:从理念到方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3(7):66-70.

[13] 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1.

[14] 武永江,骆云.论导师与研究生意义共同体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48.

猜你喜欢

导师师生关系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V eraW an g
导师榜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