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研究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之模式探索——以西南财经大学组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服务当地创业经济为例
2015-03-01吴颖洁
吴颖洁 方 萍 鲁 品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加深,应用型与学术型人才并重的培养格局已经初步形成①参见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2013 年7 月10 日在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的讲话《深化改革 提高质量 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应用型人才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也必须具备将所学所长用于服务社会的自觉意识和专业能力,还必须具备全方位、高水平的综合素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多次提出要加强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刘延东在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强化研究生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②同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更是明确提出:要强化研究生实践教育环节,将社会实践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必要环节,做到有计划、有规范、有考核,形成长效机制。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许多社会实践形式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西南财经大学创新性地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社会实践与当地创业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为途径,以社会经济矛盾问题为抓手,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服务地方经济、形成长久的社会效益为目标,构建了一种“多方共赢、持续发展”的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并通过相应举措,切实形成了长效机制。
一、当前研究生社会实践难于形成长效机制的原因分析
1.从实践形式本身分析
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各类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寒暑假假期实习、导师的课题和项目引发的社会实践、研究生社团自己组织的社会实践等。 这些社会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难以形成长效机制,分析各自的原因如下:
(1)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多与校方学业安排相冲突,并且往往不稳定。一是实践单位的实习安排以单位的需求为主导,其时间、内容与研究生的教学计划经常冲突;二是实践单位能接纳多少学生、实践内容是什么,多由实践单位决定,校方不具备操作的主动性;三是双方的合作难以保证长期延续,有的实践基地在建立时轰轰烈烈,运行不久就偃旗息鼓,空有名义。
(2)寒暑假假期实习带有随意性,校方无法掌握实践成效。 寒暑假期的社会实践对研究生学业影响较小,但是其难以形成长效机制的原因在于:一是这类实践多依靠学生个人寻找,可并非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合适的实习岗位;二是即使找到了合适的实践机会,学生也仅在实习单位停留较短的一段时间,且工作内容往往比较单一,甚至与专业无关,难以获得系统的实践经验;三是校方无从掌握学生的实践效果,无法了解学生的实践能力究竟如何。
(3)导师的课题及项目、研究生社团组织的项目等具有个体性和随机性,比较分散。一是这两类实践形式多依靠于导师个人或某个研究生社团的个体能力,参与实践的学生人数有限;二是这类实践项目不是长期固定的,基本上是临时组队,实践时间短,实践场所和主题不固定;三是由于项目众多且分散,校方难以逐一评价实践成效。
2.从其他层面分析
(1)没能与学生所学专业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有机结合。 许多社会实践形式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一般社会实践上,偏重于引导学生走出校门、体验社会、了解国情、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1],这对于本科生而言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对于研究生而言,如果还套用本科阶段的经验和做法来组织,忽视研究生的专业特性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求,就不能发挥研究生的专业特长和研究能力。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教研[2009]1 号文件中尤为强调这一点①[2009] 1 号文件指《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可以说,如果没有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就难以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成功转型[2]。
(2)缺乏固定机制的保障。不少高校还没有把研究生社会实践很好地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没有有效的指导与管理,或者没有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
(3)缺乏资金的支撑。长期、固定、深入的社会实践活动,除了实践项目本身的内涵因素外,必然还需要投入稳定的资金用以建设和维护,接纳学生规模越多的社会实践,投入的资金就越可观,但是学校能提供的实践经费是有限的,而合作单位与企业也不可能长期承担这些费用。
(4)缺乏社会支持。一方面,一般而言,学校组织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从“研究生接受教育”和“学校便于操作”的方面考虑得多,对合作企业的实际需求考虑得少,导致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下降,相应项目逐渐萎缩,不得不寻求新的项目合作;另一方面,实践项目多为校企双方共赢,产生的“普惠”性社会效益不多,或不能长久。
二、西南财经大学组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服务当地创业经济的社会实践模式
2010 年,结合与共青团成都市委员会合作的横向课题“成都青年(大学生)创业企业融资模式研究”对当地创业园区及创业市场的调研②该课题形成的调研报告及所提出的解决方案,获时任成都市委领导批示,其中的解决方案之一即为本文中所介绍的将研究生社会实践与服务地方创业经济相结合的模式原型。,我们发现由于创业团队对财务工作一窍不通且普遍不够重视,即使聘请了代理记账公司,其财务也只能应付报税工作而已,完全没有规范的财务流程与财务记录,整个财税工作一片混乱,成为未来融资道路上不可逾越的障碍。 同时,通过对成都市进行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进行访谈,我们发现金融机构不愿意向创业企业融资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信息不对称,无法掌握创业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二是开展创业企业贷款业务的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高;三是创业企业缺乏固定资产等抵押物,经营也不稳定,融资带给创业企业风险很高。这是市场上长期存在的矛盾,也是制约创业经济发展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西南财经大学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了“财税专员”和“融资及风控专员”两个专业学位研究生社会实践项目。
1.项目内容
(1)为创业企业配备“财税专员”。为成都市创业园区的创业企业配备会计硕士(MPAcc)、税务硕士(MT)、工商管理硕士(MBA)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担任财税人员,每个企业配备2 名学生,全权处理该公司的财税工作以及税收筹划、资金分配、融资决策、商业运营等;并通过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掌握其真实的运行状况,在下一步融资时就能向金融机构提供充分、可信的信息。
(2)为金融机构配备“融资及风控专员”。在具体的融资项目中,组织金融硕士(MF)、资产评估硕士(MV)、审计硕士(MAud)、项目管理硕士(MSPM)等相关学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加入,全程协助金融机构对创业企业进行贷前调查及贷后管理,每个融资项目配备3~4 名学生,降低金融机构的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
(3)开展协同创新课题研究。通过高校的智力支持,联合相关政府部门及金融机构,协同研究不同类别创业企业的财务特点、评价指标及行业风险,开发适合创业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和财税服务体系,为当地创业经济发展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最终上升成为其他地区创业经济发展可参考的政策及经验。 这项协同创新课题是项持久性的研究,需要大量的、持续性的实际案例、数据收集与深入研究,这个过程可以有效发挥研究生的专业研究能力。
2.组织与实施
(1)组织单位与实施单位。项目的牵头单位是学校研究生院与学校团委,参与方是二级学院相关学科的各个专业学位教育中心。 对于西南财经大学而言,由于该项目最先由会计学院发起,因此项目的具体落实由会计学院专业学位教育中心承担,该中心负责项目的整体运行,包括与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对接、学生组织与管理、实践课程设置与开展、实践导师选配、实践方案制定与实施、实践成绩评定与项目成效评判等。 其他参与项目的各专业学位教育中心共同配合开展相关工作。
(2)项目运转机构。由于该项目要面向市场承接真实的经济业务,会产生签订合同、开具发票、资金往来等经济活动,二级学院不具备此条件①按照现行管理体制,一般而言,二级学院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无对公账户,需要成立一个企业性质的机构。,因此学校通过“专业学位硕士联合会”②“专业学位硕士联合会”是由学校各个专业学位教育中心联合成立的、由在校生和历届毕业校友共同组成的组织,面向在校生提供各类实践实习项目、职业规划指导、就业从业帮扶等,面向已毕业校友提供信息资源共享、工作业务对接、跳槽与猎头服务等。平台成立非盈利性的、公益性的财税金融服务机构,负责向创业市场及金融机构承接业务。 该机构的运行与管理均由校方指导,由联合会的负责教师和在校研究生管理团队具体运作③按照真实企业的运营模式,该财税金融服务机构设立总经理、市场拓展、客户维系、行政管理、财务管理、内勤工作等岗位,由在校研究生团队分角色担任,并由学校教师指导开展运营工作,这又衍生出了另一个与本文模式同时进行的研究生社会实践形式,本文不作详细介绍。。
(3)合作及参与机构。一是当地各级相关政府部门,包括共青团委、科学技术局、金融服务办公室、经济信息委员会等,负责为本项目提供经费支持、政策匹配、资源对接等;二是当地相关金融机构,包括银行、投资机构、担保机构等,他们与高校共同承担人才培养责任,负责提供融资来源、实践导师、实践岗位、实践指导等;三是被筛选出的、符合项目实施的创业企业,他们不承担人才培养责任,只是将企业的财税及相关金融业务交由本项目进行统一管理与运作。
3.社会实践过程
(1)学生安排。 每学期开学初期,由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属性、未来择业意向、实践诉求等情况综合考虑后申报,学校筛选具备相应专业素养的研究生(跨专业学生、专业基础差的学生,延后一学期或一学年才能申报),分成“财税专员”和“融资及风控专员”两个组别,其中,前者每名学生的实践期为6 个月,后者每名学生的实践期为2~3 个项目全程。
(2)师资安排。 首先,两个组别均安排专任教师总体指导,负责从宏观层面对学生进行项目实践教学、指导并跟进实践成效;其次,聘请有相关实务工作经验的校友作为“财税专员”的实践导师,安排合作金融机构的业务骨干、业务精英作为“融资及风控专员”的实践导师,负责“一对多”地指导学生开展具体业务,并对业务最终情况进行审核;此外,专任教师与实践导师要共同开展本项目的实践课程教学,并定期研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带领学生开展与之相关的课题研究。
(3)创业企业及金融机构选择。一是由当地共青团委负责筛选经营状况较好、但存在财税金融瓶颈制约的创业企业,这些企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能让实践学生接触企业全面的财税工作流程和持续6 个月的运转情况;同时这些企业有着较为复杂的行业分析、资金分配、融资决策、商业运营等问题,研究生能在真实案例处理过程中锻炼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由校方选择合作的相关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参与合作的目的除了有效提升可靠的小微放贷总额外,更要有意愿与高校联合培养行业“定制人才”,在整个过程中积极参与指导;这些金融机构带领研究生全程参与的小微项目虽融资金额不高,但是具备了金融核心业务项目的所有流程,特别是在贷前调查与贷后风控方面,能够锻炼参与学生的分析能力、研究学习能力与专业判断能力,通过2~3 个项目的全程跟进(这些核心业务是一般实习实践中根本不可能接触到的),能让学生收获集行业环境、项目流程、业务操作、职业判断、问题处理于一体的全面认识。
(4)实践过程。首先,按两个组别划分,设置各自专门的实践专题讲座,由专任教师与实践导师共同讲授,结合实践传授相关专业知识,并系统教导学生相关业务流程;接着,组织学生进入实践项目,处理真实的业务工作,在整个实践环节中始终有相应的实践导师带领并指导;在实践期间,学校定期组织实践讨论课程,让参与学生将自己负责的企业或项目撰写成具体案例,提交并进行讨论,配以课题研究解决实践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实践结束后,由学校、金融机构和创业企业按不同权重共同评定实践成绩,认定实践学分。以上整个实践过程包括专题讲座、实践讨论课程、实践学分设置均被纳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4.取得的成效
(1)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成效。“财税专员”项目从2011 年起实施,至今组织了200 余名学生参与,服务了70 余家创业企业;“融资及风控专员”项目从2012年起实施,至今组织了90 余名学生参与,接手了100余家创业企业的融资及贷后管理工作。 在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并得到学生、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一致好评的情况下,从2015 年起,实践项目将拓展规模,形成涵盖大规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社会实践。
(2)促进创业经济发展的成效。专业学位研究生社会实践项目除了很好地规范了所服务创业企业的财务行为外,还帮助60 余家创业企业取得了融资,总融资额度已逾亿元,并且无一笔融资坏账,还协助一些企业迅速成长,完成了股改并计划冲刺新三板、创业板等。项目得到了众多创业企业的高度认同,每月都有新增创业企业提出服务需求。 项目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已成功申报当地中小企业服务平台项目。此外,项目得到了当地多家金融机构的高度关注,还得到了许多媒体的报道。
三、社会实践模式形成长效机制的优势总结
1.紧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机结合
与传统的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面向职业领域,培养与职业紧密结合的、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专门人才,要求在整个培养环节中更加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西南财经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在下述几个方面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1)提升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实践能力,实现了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的要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这些学生经过大学本科阶段良好的专业课教育和实验室实训,对专业基本理论掌握比较扎实,但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系统接触过专业实务,普遍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模式一方面通过学生直接为企业、金融机构提供专业服务,帮助研究生提高灵活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了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的要求;另一方面通过让市场金融机构(多为未来的用人单位)直接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有助于学校设计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定位与教学内容。
(2)提升学生的责任心、判断能力,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职业品行,锻造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了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性”的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仅具备学术性、精英性、创新性、文化传承与创新等研究生教育的一般性特征,还具有其典型特征即职业导向性”[3]。 也即除了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外,财经类职业还要求从业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判断能力、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以及相应的职业品行和职业素养。 本实践模式中的实务工作不是传统实践教学中的模拟业务,而是真实的经济业务往来,一旦出错就会产生经济后果,这就能训练学生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敏锐的判断能力,如果出现错误,能给学生留下最深刻、最真实的工作教训,对其塑造职业品行有极大的帮助;同时,这些真实的经济业务往来不允许学生应付了事、弄虚作假、拖延怠慢,有助于养成学生诚实守信的职业品质;此外,这些业务工作能够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相关行业的运作模式,让其充分体验市场风险、获取职业经验、认清职业定位。
(3)加强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应对社会的能力,实现了高层次研究生培养目标“领导力”的要求。 财经类高层次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是“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领导者和业务骨干”。领导力是一种全方位的能力塑造。 本实践模式中,学生在参与实践过程中,要与社会上真实的业务部门接触,包括企业、税务机关、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要与社会职业人士洽谈业务、沟通合作,共同完成相关工作; 这个过程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未来的就业与入职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多方共赢,有效突破了社会实践难以形成长效机制的多种桎梏
(1)克服了前述多种社会实践模式的弊端,具备可操作性。 一是创业企业每个月的财税工作量都不大,某一融资项目的时间也不长,不会过多占用专业学习时间,且实践地点就在高校所在地,便于学生的参与,实践不会与学业相冲突;二是由于创业企业的大量存在(即使某一家企业退出了,可以马上筛选另一家企业),使得实践项目是持续的、稳定的,并且可以不断拓展;三是企业数量由校方自由控制,使得参与实践学生的数量可以随意增减;四是实践的总体情况和学生的个人实践效果由校方完全掌握,有利于校方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实践方式。
(2)配套固定机制得到保障。一是通过将本实践模式设置为“专业实践课程”的形式,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与学生的实践学分挂钩,建立了科学的评价机制,既确保了实践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也确保了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训、 实践教学以及职业教育有效融为一体;二是学校指定专门的机构与专人负责实施,保证项目切实“落地”开展。
(3)拥有充足的资金支撑。本项目虽然面向市场承接业务,但是由于项目本身是非营利性、公益性的,因此不对创业企业及合作机构收费,而是通过项目本身为当地创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推动效应,直接由当地政府部门通过相关政策资金、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横向课题经费等予以支持;同时,鉴于给合作金融机构带来的小微信贷额的有效提升与经济收益,金融机构也非常愿意配套相应的经费予以支持。这些经费由高校统一安排,投入该项目的长效机制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4)得到了社会的支持。一是该实践项目设立的出发点除了考虑人才培养需求外,还基于当地创业经济发展的市场需求,最终解决了创业企业面临的困境,同时帮助金融机构解决了小微贷款的困难,因而得到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二是当前创业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创业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都非常重要,该社会实践模式与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高度契合,能有效促进当地创业经济的发展,充分满足了“研究生社会实践也是大学服务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的要求[4]。
[1] 高嵩. 社会实践与研究生素质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50-52.
[2] 文冠华,姜文忠,陈宏量.抓好专业实践环节 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1-4.
[3] 秦发兰,陈新忠,汪华,等.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4):56-60.
[4] 程翠玉. 推进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 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山东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探索及成效[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