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研究动态及其反思

2015-03-01李学书

关键词:质量保障体系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研究动态及其反思

李学书

(上海开放大学 发展研究部,上海200086)

摘要:从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高教质量保障问题的相关学术研究轨迹可以发现:首先发起于质量内涵和理论研究逐步转向保障内容和具体措施研究;从满足于外部需求转向内部质量关注;从单一质量观转向多元化质量理念;从仅关注国内或借鉴别国经验转向兼顾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学习及其支持系统受到重视。鉴于高校是质量保障的主要责任主体,因此,加强内部质量保障是关键,选择小主题、渗透生本理念、对具体环节和要素实施研究是质量保障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内部教学质量

收稿日期:2015-03-25

基金项目:2014年国家社科(教育学)基金重点项目“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研究”(AGA140002);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重点课题“国际比较视野中开放大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研究”(Q1304A-Z)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李学书(1975- ),男,安徽颍上人,上海开放大学发展研究部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和成人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人才竞争加剧以及多元化办学思想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西方发达国家掀起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学者们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问题的研讨也相继展开并丰富起来。也正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国际化进程的深入以及高等教育质量时代的到来,一系列高教外部环境及其运行机制也在不断的渐变中,由政府包办一切的科层管理机制以及完全靠自律自觉的文化机制逐步打破,社会与市场对高等教育质量影响进一步强化,在教育民主化强劲推进下,自主办学正成为发展趋势。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从主题到具体实施策略都在发生着渐进的变化,呈现出一些共同趋向。

一、重视教育质量保障内容和措施研究

从国外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学者们在初期研究中普遍关注“质量”和“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和特征思辨,进而探讨衡量标准及相关理论。例如,有学者认为“质量像自由和正直一样难以描述”[1];也有学者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理解比喻为就像评酒师那样,强调个人感觉作用[1]。但至今对此尚无一个明确的统一认识,可以肯定的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复杂性,因此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及研究者常会基于自身需求和视角的不同而持有不同质量观。英国学者Diana Green对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分专题进行研究,在《什么是高等教育质量?》一书中指出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具有满足社会、群体和个人显性或潜在需求能力的特性总和,通过一套多维的指标体系来衡量一所高校的表现,是社会发展和各种利益相关者所要达成的目标,所要实现的标准和成就等一套绩效指标体系的表现方式和手段[2]。美国学者Ralph Lewis认为质量是一个多维的、不断变化的观念,常常与能满足或超过期望的服务、环境、产品、人员和过程等因素相联系[3]。既然质量具有多维性和动态特征,如何衡量高教质量成为一个问题。有学者指出高校是研究主阵地,学术研究成就理所当然应该成为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有学者坚持认为学生的经济回报率和就业率应该成为标准。还有很多观点如管理效率标准、学生数量的增长,尤其是弱势群体家庭的学生数量的增长指标等。英国学者 John Brennan利用对传统多科技术学院和继续教育机构制订的高等教育学习计划的研究,完成了代表作《高等教育质量和标准》一书,书中系统介绍了什么是高等教育的质量及其标准[4]。质量标准直接关系到社会影响和声誉,虽然至今也没有统一标准,但多元评价成为必然。

随着质量保障运动的推进以及现实需求的多元化,学者们将视角从对高等教育质量内涵与理论的思辨转向影响教育质量的内容和措施改善的研讨,进而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为此学界和官方多次召开有关高等教育质量的国际会议。如1991年在美国召开了“国际高等教育质量评鉴研讨会”,1993年加拿大召开了“世界变革中的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会议”等。布朗教授在其代表作《1992年以来的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历程》中,论述了从1992至2003年间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涉及质量保障组织、评估方法、范围和发展变化等方面。1991年在香港召开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会议上,各国学者和管理者对本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模式和制度等进行系统介绍,深化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问题的认识。这些会议都在关注质量保障的具体要素和主要方法,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受到关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起了一项涉及高等教育机构管理的研究项目,该项目的主题是“质量管理、质量评估和决策过程”,汇集了35个来自16个国家的实例,比较和分析了相关各国质量评估体系的宗旨、举措及其成就与不足,就高等教育机构管理与决策和质量评估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学者Robert Cowen对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描述,并且在其著作《高等教育评估》一书中着重就其中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开始了系统探索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问题。

二、关注内部教学质量保障

在新世纪以前,国外质量保障界及实践领域的一些文献以及官方出台的政策文本显示,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主要研究对象包括政策法规建设、外部质量保障机构性质的界定和高教管理传统特色等内容。在高等教育质量的管理方面,发达国家大多通过教育立法,采取科层机制对高校教育质量实施管理,这样高校成为外部保障机制作用下的自治体。通过教育发展史研究可以发现,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基本沿袭着高校扩招—教育资源相对紧张—质量下降—社会和政府重视—保障机制和体制改革—政府角色变化—高校自主权的扩大或加强问责—全面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等这样一种典型的发展逻辑。这一延续历程明显具有外部特征,试图通过对影响教育质量的外部因素控制与改善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为了使评估、认证、审计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能够持续地开展,一些院校和政府相互妥协,建立了各种相关的保障机制。为了接受社会监督,很多国家把在评估、认证等活动中收集和分析的结果公布于众,这样利益相关者可以利用这些信息作出相应决策。另外一个外部保障具体表现是相关的教育中介组织成为国家开展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的主要力量。各国政府通过对教育中介组织的间接“干预”,利用必要问责,使其发挥着重要的缓冲器作用,公众问责权与办学自主权也因此而得以兼顾。法国的国家评估委员会和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等是典型中介机构。按照评估程序和标准,他们通常接受政府委托,开展各类教育质量评估活动。英国学者尼维(Neave)认为,外部教育质量保障中介机构的保障和评估使集权和分权两种极端管理方式相向而行,使分权国家加强对高等教育的管理,集权国家放松对大学的适当赋权[5]。伴随着高校质量运动的深入,对教育产出重要性认识的逐渐深化,世界教育发达国家开始将质量保障重要环节的评估重心由资源的占有量向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学生的学习结果转移,更加关注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的生成过程以及学生成就。学者们对质量保障研究逐渐由外部支持和派生因素研究转向高校内部质量的关注。从2006年开始,随着我国高校规模扩张的渐缓,学者逐渐将研究的视角和重点从外部教育质量保障转向内部保障体系的建构。对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探讨成为初期研究重点。如李建辉等人探讨我国质量保障体系的程序和运行机制等系列问题[6]。也有学者对我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现状文本内容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已具雏形,但在要素结构和建设内容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7]。

目前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涉及内容很多,如组织体系的目标定位及其功能、内部评价信息的反馈和利用、质量诊断与评估等。当下国内外很多学者试图引入控制论和复杂理论,建立质量保障的闭环系统,加强保障的全面监控。例如,丁政等认为可以将ISO9000质量标准族的方法体系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QM)引入国内高校质量保障系统[8];也有学者将内部质量保障系统视为一个整体,应当基于质量生成过程,寻找质量控制关键点,并通过内外评估相结合等手段有效监控这些关键点,从而确保质量保障目标达成[9]。这些研究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应然设想和理论思辨,甚至是国外经验的总结,现实中是否经得起考验,值得进一步探究。

三、探究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由于教育复杂性、受教育者的个性化,一个比较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应该具有多元化特征,这也是高等教育内外部质量保障工作的主体、方法、标准和影响因素等多样化决定的。这种由一元到多元思维发展是伴随着人们对教育认识和教育实践而逐步产生的。高等教育目前面临的基本现实是政府要转变职能,高校要面向社会和市场,因此政府、社会和高校应该相互支撑,共同维系质量保障体系。高等教育这一复杂的大系统及其利益相关者的多维性和层次性特征,必然要求质量保障应该是输入保障、过程保障和输出保障的结合。就质量保障的评估环节而言,首先是评估主体的多元化。伯顿·克拉克在其著作《高等教育系统》提出了著名的三角理论,学术界、政府与市场是影响高等教育系统的三种主要力量,也构成了评估的三个主体[10]。其次是保障方法和模式的多样性。通过专业评估与内部院校评估相结合以及教学与科研评估相结合等方式,强化量化评估和质性评估手段的结合,确保评估工作的目的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鉴于学生的差异性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评价标准也应该是多元化的。

高等教育机构、教育教学计划、研究与学术成就、管理模式、学习方式和环境等各方面,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均呈现出多样化的取向。世界各国结合本国的传统文化,形成不同分类保障模式。如:民间主导型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和官民结合型模式[11];以英国为代表的院校审核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质量认证模式、以法国为代表的政府评估模式[12]。因此西方各国在维系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基本框架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关注学校的全面发展,更关注高校的特色发展,拥有自身的“拳头产品”,重视内涵发展,避免用单一的评价标准,尽量留意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市场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在选择高校时学生和家长也会更加理性地看重其专业排名,不再仅仅盲目关注其整体声望,同时要顾及自身的经济基础和个性条件;用人单位也不再仅看重应聘者是否来自名牌院校,学生的专业特长、知识结构和实践经历等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还有一个研究多元化的标志是对不同层次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并且应用不同的学科体系,介绍国外相关经验和研究成果,确保各个层次院校都有不同程度发展。如,江彦桥、赵伟建等就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认识对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进行了综述,论述了质量标准和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和理论基础,提出质量体系“四个阶段”说,并阐述整个体系的主要步骤。为了建立和完善质量体系,他们还讨论了将ISO9000质量标准引入保障体系中,这种体系具有相当大的应用和推广价值[13]。但整体而言,我国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研究者较多,而从事质量保障体系的专业研究者相对不足。近年来情况虽有所改变,但开始出现了研究内容雷同、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

四、兼顾借鉴与反思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明确要求。接受了教育国际化的观点应该是一个重大突破,而上海纽约大学的成立更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实践探索重要标志。就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而言,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保障理念和经验,促进我国教育质量的提高,进而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因此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适应国家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14]。事实上,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从一开始就在借鉴国外经验,甚至出现盲目照搬的极端,目前随着研究深入,逐步进入国外借鉴和国内反思并重阶段。

我国学者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行了大量国别研究,主要研究国家是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内容主要聚焦在各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发展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保障体系运行现状以及运作机制等方面。其目的就是借鉴它们的具体理念和先进做法。相比较而言,英国高等质量保障无论研究历史还是内容和深度都很具有特色。还有一些研究者收集、整理、翻译全球具有代表性的若干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资料,对他们的经验分别加以介绍和分析[15]。可以看出这些研究关注的主题涉及高等教育质量内涵、特点及其标准、质量保障机制与评估、运行机制和组织体系、新的发展取向等。但他们的研究成果多停留在经验介绍,对相关背景和学理基础的关照略显不足。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外学者开始结合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对高等教育质量影响因素、主要机制以及具体保障措施和改进策略等问题进行探究,并进行了一系列颇有成就的国际比较,也在试图推销自己成功经验和具体做法。一系列著作相继面世。如John Brennan等著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从国际视角看院校评估与改革》、Damme Dirk Van著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教育质量问题》等。正是这些学者作品的引介,打开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新视野,教学专业发展模式、TQM应用模式、学生发展评估模式和理念等进入我国保障体系中,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在实践中也不断表现出各自的良好成效。实践证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高校的本质特征,是当代大趋势,也是竞争力的一种表征,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对教育开放、包容的态度。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关注国际经验和国际因素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办学理念,是自身改革和革新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中西方知识文化相互理解、碰撞、磨合过程,是高等教育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备战略。

五、强化学习支持系统研究

受传统教育学的影响,涉及教学话题必然考虑的是教师的“教”,也是保障体系对外部因素的强调和关注效率意识的结果。很多典型个别研究借助系统因素分析法,设计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因素体系结构,这些因素的选择都是从“教”角度来解析,包括教学质量所涉及的教学理念和目标、教学内容和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技巧、教师业务水平)等几个方面。这些因素在很多学者的研究中都有较多的体现。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细则中涉及“教”的因素远远多于“学”的关注。国外的研究已经转向了学的关注,包括学习机制、环境和心理以及学习支持系统的建构等。国际远程开放教育协会(ICDE)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权威的远程开放教育机构,它的16条质量评审指标中一半以上体现了对学的关注[16]。高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已形成的逻辑是“输入—过程—输出”过程,保障模式通常围绕目标和理念、教师和学生、组织和决策、信息反馈、支持服务这几个子系统。而我国高校教育质量保障的实践中,通常侧重于对输入的重视。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输入更多的是社会向学校输入和教师对学生输入。但就目前世界学者研究来看,输出的关注正在加强,强调高校的服务功能,同时学的因素受到了重视。毕竟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而言,“过程”应该是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内容。伴随着教学观和评价观转变,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结果成为评价标准,教学过程中学生体验和经历受到重视,甚至成为主要评价指标。随着后现代教育观盛行,人们认识到教学过程就是主体间有指导的学习,“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有效地“学”,整个教育过程应该始终关注学术的体验和满意度。目前“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受到热捧,与之相关的学习行为研究不断涌现。如P.Senge的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K.E.Watkins和V.J.Marsick的学习型组织的六项必要行动及P.Kline.和B.Saunders的迈向学习型组织的十个步骤等,都是在对学习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炼的经典论述。

国外首先认识到作为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的教学研究,应该基于学生的满意度、经历和体验,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教学质量指标来考察。为此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还借助于第三方组织和机构进行大规模的大学生对教学质量满意度问卷调查。它不仅涉及高校教学质量影响因素,也对制约质量的各类隐性因素进行了探究。Terenzini和Pascarella研究发现,学生与院系教员之间的课外相处和交往直接影响学生对教育教学的满意度[17];Glymour和Druzdzel研究发现:“学生对学校的依恋程度取决于学生对就读学校教育教学的满意度,并间接反映出学生对高校办学的满意度。”[18]在不同程度上,这些研究及其结论都反映了对学生体验和需求的关注。西方学者还特别就学习方式、环境和学生成就间的联系进行研究。Jan运用了回归和相关性分析,对7类不同学科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ILS),研究了学习方式、个性、环境及成就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其个性,如学科、已有教育经验、年龄和性别差异等相关因素有关,与学习成就之间的关系密切[19]。学者们就影响教学质量因素,选择较小的选题,开展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的研究,积累了一系列研究对象具体、调研分析深入的结论和措施,是教学质量保障执行与监督的有价值的参考,从而提高保障活动的效度和信度,同时也丰富质量保障和管理的学术研究。

六、结语

世界高等教育在经历了一个快速的规模发展期后,亟需迎来一个高质量时代。教育的发展历程表明,质与量的共进在过去存在不一致问题,学者的研究视角也往往随着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变动,过多关注教育质量保障的外部因素。事实上质与量和谐共进将一直以来是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永恒话题,并且与社会发展互动越来越密切,因此质量保障的多元化和系统研究迫在眉睫。高校质量外部评估指标体系在高教领域具有较强的共识性,是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的指标化体现,是相关专家、智囊团对高校教学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的结晶。而在很大程度上,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内容、指标等,反映出高校在办学宗旨及学校领导所关注的教学要素和环节[20]。但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中,高校需要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为自身的质量负起主要责任。因此研究应该将更多视角放在更小的选题上,渗透生本理念,关注学生学习方式和支持性学习环境营造的改革,以课程与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也是质量保障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Green D.What is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s SRHE[M].Open University Press,1994:12-13.

[2]Barneett R.Improving Higher Education.ERHE[M].Open University Press,1992:54.

[3]Lews R G.Total Quality Education.St.Lucie Press[M].Delray Beach Florida,1995.

[4]Brennan J,etc.Standards and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M].Jesscica Kingsley,1997.

[5]Harvey L.External Quality Monitoring in the Market Place[M].Tertiar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1998:23.

[6]魏红,钟秉林.我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分析和未来展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6):64-70.

[7]李建辉,詹曙盟.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运作[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6):37-41.

[8]丁政,徐小明,吴福根,等.从ISO9000标准的八项原则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5):162-164.

[9]戚业国,代蕊华.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思想与方法[J].教师教育研究,2007(2):6-12.

[10]克拉克 B R.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31.

[11]郑晓齐,赵婷婷.亚太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1.

[12]钟秉林,周海涛,刘臻,等.总结经验教训研究背景趋势创新评估思路——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基本问题探析:一[J].中国高等教育,2009(1):31-34.

[13]江彦桥,赵伟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4]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2010-07-29)[2013-09-01].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15]严新平.对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认识[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1):58-60.

[16]徐辉富.建立基于学的远程教育质量保证框架——ICDE质量评审的启发和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9(2):40-44.

[17]Terenzini P T,Pasearella E T.Toward the Validation of Tinto's Model of College Student Attrition:A Review of Recent Studies.Research[J].Higher Education(Historical Archive),1980,12(3):271-272.

[18]Druzdzel M, Glymour C.(1995).Application of the TETRAD II Program to the Study of Student Retention in US Colleges[R].Retrieved on Oetober15,2009.

[19]Vermunt J D.Relations Between Student Learning Patterns and Personal and Contextual Factors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J].Higher Edueation.2005(49):205-234.

[20]齐艳秋,李桂萍.终身教育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99-100.

Research Trends and Reflections of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LI Xue-shu

(Department of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Shanghai Ope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86, China)

Abstract:Impacted by the quality assurance mov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more and more scholars have academically begun their research into quality assurance problems in higher education.From their research profiles We can find the gradual transfers from Quality connotation and theory to security content and concrete measures;from external requirements to internal quality;from a single quality to diversified quality concepts; from domestic or foreign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 to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spects, as well as attention to learning and its support systems.As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 responsible bodies for the quality assurance,it is critical to strengthen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and acquire the ultimate goal from studying on the small themes and specific processes and elements with student-orientations.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s; Internal Teaching Quality

(责任编辑朱春花)

猜你喜欢

质量保障体系高等教育
高校档案管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有效实施
基于大数据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浅谈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